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目前用于预防兔出血症的疫苗主要有兔病毒性出血症组织灭活疫苗、兔出血症-巴氏杆菌二联灭活疫苗和兔出血症-巴氏杆菌-魏氏梭菌三联灭活疫苗。兔出血症-巴氏杆菌二联灭活疫苗最常用。1兔出血症组织灭活疫苗1.1种毒从自然发病死亡兔中分离鉴定。0.5ml能使青年兔100%死亡。HA效价14log2以上。具有兔病毒性出血症的典型特征。1.2制造要点选择非免疫的健康青年兔,人工接种RHDV强毒,接种剂量0.5ml/只,肌肉注射。无菌采取死亡兔的肝脏、脾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以及饮食结构的多样化,兔的养殖也在不断增加,随着养殖量和密度的加大,各种兔病的出现给养兔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尤其是兔病毒性出血症危害最为严重,给广大养殖场户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1流行特点兔病毒性出血症又称兔出血性肺炎、兔出血症或兔瘟,其病原是兔出血症病毒(RHDV),是一种急性、败血性、高度接触传染性、致死性和以全身实质器官出血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病原主要存在于病死兔、隐性感染兔和  相似文献   

3.
正兔病毒性出血症简称兔出血症,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和毁灭性传染病,以全身主要器官出血为特征,俗称"兔瘟",被称为兔场的"头号杀手"。本病全球各个国家均有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各种家兔均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可95%。青年兔、成年兔和哺乳母兔病死率高,一旦感染此病,几乎是毁灭性的群体死亡。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粘膜感染,目前还未见在其他动物间传染发病的报道。1流行特点  相似文献   

4.
幸奠权 《饲料博览》2014,(10):57-58
<正>兔瘟是兔病毒性出血症的俗称,由兔瘟出血症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烈性传染病,传播迅速,发病率极高,病期较短。一年四季均易发生,以春、秋和冬季发病较多。各品种的家兔均易发生,但是长毛兔发病最为敏感。主要发于2月龄以上的青、壮年兔,3月龄以上的成年兔发病率和死亡率95%,幼兔发病率较低,对养兔业可造成毁灭性的经济损失,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一例兔病毒性出血症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兔病毒性出血症(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RHD)又称兔瘟,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易感兔发病率、死亡率高达40%~90%.该病自1984年首次在我国江苏省发现以来,国内外均有相关的报道,该病的发生和蔓延给世界养兔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兔瘟是兔病毒性出血症的俗称,由兔瘟出血症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烈性传染病,来势凶猛,传播迅速,发病率极高,病期较短。该病四季均易发生,以春、秋、冬季发病较多。各类品种的家兔均易发生,但以长毛兔对此病最为敏感。兔瘟主要发于2月龄以上的青、壮年兔,3月龄以上的成年兔发病率和死亡率达95%以上,幼兔发病率较低。此病对养兔业可造成毁灭性的经济损失,须引起养殖户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兔瘟又称兔病毒性出血症,是由兔出血症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以呼吸急促、呼吸系统出血、实质器官瘀血肿大和点状出血为主要表现,最急性的不表现任何症状突然倒地抽搐死亡。兔瘟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见于冬季和早春,其他季节极少发生。近年来,  相似文献   

8.
1病因兔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或称兔出血症。本病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引起的兔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征是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呼吸急促,死前发出尖叫声,口鼻流血。剖检可见支气管和肺部充血、  相似文献   

9.
从疑似感染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的病兔体内分离到1株病毒,病兔表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全身实质脏器出血等典型病变。取病兔肝脏做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分离毒株可以凝集1.0%人"O"型红细胞,可以被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阳性血清中和,对家兔的LD50为10-6.75/ml,是一株对家兔具有高致病力的强毒株,对分离毒株进行RT-PCR检测为阳性,说明该病兔感染了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本病毒的成功分离和鉴定为发病兔场找到了致病原,为兔瘟疾病的诊断和防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1病因兔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或称兔出血症。本病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引起的兔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征是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呼吸急促,死前发出尖叫声,口鼻流血。剖检可见  相似文献   

11.
徐燕 《农家致富》2012,(4):40-41
兔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是由兔出血症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病理变化为呼吸系统出血,实质器官淤血、肿大、出血,肝脏坏死。一、病原本病毒属于嵌杯状病毒科,无囊膜,具有凝集人的红细胞的能力。能  相似文献   

12.
1、病毒性传染病 (1)兔瘟 兔瘟学名兔急性病毒性出血症,也称为兔传染性肝坏死,兔传染性出血症,兔X病,是由一种20面立体对称结构的球形病毒引起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潜伏期短、发病迅速、死亡率高,呈爆发群发性流行.该病主要感染3月龄左右的青壮年兔,幼兔发病较低.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早春、晚秋是多发季节.带毒兔、病兔是主要传染源,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播.  相似文献   

13.
兔病毒性出血症又称兔瘟,是由兔出血症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出血及实质器官水肿、瘀血和出血为特征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4.
兔出血症(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RHD)是由兔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RHDV)引起的欧洲兔(Oryctolagus cuniculus)的急性致死性传染性疾病。RHDV属于杯状病毒科(Calicivirus)兔病毒属(Lagovirus)。目前兔出血症病毒1型(GI.1)和兔出血症病毒2型(GI.2)2种基因型均有在我国流行。为了更好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实时监测兔出血症发展趋势和临床诊断,建立了一种检测RHDV1型和RHDV2型病原的快速、简单、特异且敏感的TaqMan实时PCR。结果显示,稀释度为1×108~1×104 copies/μL标准品建立的标准曲线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为0.999;该方法对RHDV1型和RHDV2型具有高度特异性,与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菌等其他病原没有任何交叉反应;检测灵敏度为100~1 000 copies/μL;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在0.01%~1.61%之间。用该方法对60份...  相似文献   

15.
兔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引起的兔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呼吸系统出血、肝坏死、实质脏器水肿、淤血及出血性变化为特征。本病常呈爆发性流行,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是  相似文献   

16.
幼兔饲养中影响成活和增重主要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兔具有投资少、效益高、见效快等优点。兔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幼兔死亡率高。山西省幼兔平均成活率为57%,全国兔的死亡率为30%-50%,严重影响养兔业的发展。通过日喂量测定和兔出血症感染试验,探讨出精料、青草日喂量和兔出血症感染是幼兔饲养中影响成活和增重的主要因素。一日内的精料喂量以占体重的2.5%,消化能0.322兆焦/公斤体重、食入粗蛋白质3.90克/公斤体重,青草(含干物质30%)25%,消化能0.912兆焦/公斤体重、食入粗蛋白质3.10克/公斤体重为适宜。这样,幼兔成活率可达到90%以上,增重相对提高23.3%,差异显著(P<0.05),料重比最低。日喂量如果过大,会引起消化不良,造成营养物在盲肠等大肠内的积聚,使腹泻和腹胀等消化道病增多,成活率降到60%-75%。60日龄的幼兔即可感染兔出血症(RHD),感染死亡率(18.5%-66.7%)与日龄呈正相关,r=0.9698,P<0.01,相关关系极显著。在幼兔饲养中做到料、草日喂量适宜,断奶与防疫同步,对提高成活率和增重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免疫荧光PCR检测方法,参照GenBank中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基因组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和TaqMan探针,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能检测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的荧光PCR方法,并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灵敏度可达1.38LD_(50)·100μL~(-1),该法对兔巴氏杆菌、兔大肠杆菌、兔沙门氏菌、兔水疱性口炎病毒(RVSTV)和兔轮状病毒(RRV)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试验建立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对兔病毒性出血症进行现场快速鉴别诊断,为兔病毒性出血症的诊断及防控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兔病防治     
韩俊彦  张秀莲 《新农业》2007,(11):39-40
1.病毒性出血症(兔瘟)由兔出血症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毁灭性传染病,死亡率95%~100%。病兔、隐性感染兔和康复免是主要传染源。主要是接触传染,也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伤口和黏膜传染。  相似文献   

19.
兔病毒性出血症又称兔瘟、兔病毒性败血症、兔出血性肺炎。它是由病毒引起兔的一种急性、致死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突然发热,呼吸急促,出血性败血症病变和猝死。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很高。1病原病原是兔出血症病毒,呈球形,无囊膜,20面立体对称,直径25~  相似文献   

20.
《新农业》2015,(13)
<正>兔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HDV)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989年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该病正式列为B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本病发病和死亡率极高,对养兔生产危害极大。1流行病学病兔、病死兔、隐性感染带毒兔、带毒野兔以及其内脏器官、附属物、排泄物等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毒可通过粪尿、皮肤、呼吸和生殖道排出体外,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感染。尤其是2月龄以上的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