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养殖水化学测定方法分析沉积物中有机质和营养盐含量变化,研究方格星虫生物扰动对混养系统中沉积物的生态效应。混养试验在20个养殖桶内(水体积550 L)进行,方格星虫(1.2±0.1 g)养殖在桶底沙层中,其放养密度为0、50、100和150条/桶;鲻(24.5±0.5 g)的放养密度为3尾/桶,养殖在水体中的网箱中(直径0.8 m、高度0.6 m)。试验共分4个处理组(T0、T50、T100和T150),每个处理组各设5个重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T0)相比,方格星虫组底层(6–8 cm)沙中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随着试验的进行,4个试验组的间隙水中硝态氮(NO3-N)、氨氮(NH4-N)以及活性磷(SRP)浓度均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试验结束时,T100和T150组各层间隙水的NO3-N浓度均低于T0组(P<0.05),且底层间隙水的NO3-N浓度随方格星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T0组表层NH4-N浓度高于方格星虫组,而底层氨氮却显著低于高密度方格星虫组(T100和T150) (P<0.05)。结果表明,方格星虫的生物扰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沉积物表层的有机质向底层转移,从而影响间隙水中氮、磷营养盐的转化和释放。方格星虫的生物扰动在精养池塘中的底质修复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人工鱼礁建设对周边海域潮流场和水交换产生的影响,基于Mike21HD潮流模型,对莱州湾芙蓉岛西侧人工鱼礁建设前后周边海域潮流场和水交换变化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鱼礁建设前,涨急时,从平面分布上,鱼礁区东西向流速呈增加趋势,南北向流速呈递减趋势;从垂向分布上,流速变化:底层>中层>表层,底层流速最大增加量8.6cm·s-1、最大减小量4.3cm·s-1,增加量大于1cm·s-1的区域与鱼礁区最远距离为303m,减小量大于1cm·s-1的区域距鱼礁区最远距离为574m。落急时,平面流速变化趋势与涨急时基本一致;垂向分布上,底层流速最大增加量7.9cm·s-1,最大减小量3.6cm·s-1,增加量大于1cm·s-1的区域与鱼礁区最远距离为271m,减小量大于1cm·s-1的区域与鱼礁区最远距离为333m。鱼礁建设后周边海域水交换率增加约0.1%。人工鱼礁投放后,只改变了礁区局部海域的水动力环境,对湾内其他海域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养殖水化学测定方法分析沉积物中有机质和营养盐含量变化,研究方格星虫生物扰动对混养系统中沉积物的生态效应。混养试验在20个养殖桶内(水体积550 L)进行,方格星虫(1.2±0.1 g)养殖在桶底沙层中,其放养密度为0、50、100和150条/桶;鲻(24.5±0.5 g)的放养密度为3尾/桶,养殖在水体中的网箱中(直径0.8 m、高度0.6 m)。试验共分4个处理组(T0、T50、T100和 T150),每个处理组各设5个重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T0)相比,方格星虫组底层(6–8 cm)沙中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随着试验的进行,4个试验组的间隙水中硝态氮(NO3-N)、氨氮(NH4-N)以及活性磷(SRP)浓度均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试验结束时,T100和 T150组各层间隙水的 NO3-N 浓度均低于T0组(P<0.05),且底层间隙水的 NO3-N 浓度随方格星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T0组表层 NH4-N 浓度高于方格星虫组,而底层氨氮却显著低于高密度方格星虫组(T100和 T150)(P<0.05)。结果表明,方格星虫的生物扰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沉积物表层的有机质向底层转移,从而影响间隙水中氮、磷营养盐的转化和释放。方格星虫的生物扰动在精养池塘中的底质修复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蒋宏斌 《科学养鱼》2012,(10):83-84
底层微孔增氧又称底充式增氧、底部微孔增氧、底层微孔曝气增氧等,这里我们统一称"底层微孔增氧"。底层微孔增氧装置已列入《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获得了国家农机补贴,在全国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底层微孔增氧是一种新型水体立体增氧技术,其利用管道将空气输送到池塘底层增氧装置,通过曝气增加水体的上下、左右流动,达到池塘底层水体温度与中上层水体相近,同时通过调整气泡的大小和运动,提高了空气与水接触面,增加了水体溶氧量,达  相似文献   

5.
林崇云 《海洋渔业》1987,9(6):252-256
<正> 前言本文利用1983~1986年日本渔业无线电局发布的东中国海海况速报,结合宁波海洋渔业公司同期马面鲀产量的统计资料,并用舟山渔业公司同期马面鲀产量的统计资料,并用舟山海洋渔业公司1984~1986年度的马面鲀产量资料进行补充,利用冬季表底层水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产》2014,(10):52-53
<正>2014年10月,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广西各地的养殖水温也日渐降低,养殖水体表层和底层水温差逐渐增大,水体垂直交换频繁,养殖水质状况不容乐观,容易引发各种疾病。一、预测预报1.养殖对虾:易发偷死病、白斑综合征等,重点关注桂南沿海对虾养殖区域。  相似文献   

7.
立式V型曲面网板的水动力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明彦 《水产学报》2004,28(3):311-315
采用正交优选法来考察网板板面折角、展弦比以及后退角对立式V型曲面网板水动力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影响网板水动力性能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网板板面折角,其次是展弦比和后退角。当网板的板面曲率为14%、板面折角为12°、展弦比为1.60、后退角为10°时,网板具有较高的水动力性能。当冲角为25°和28°时,网板的升力系数均为1.68。另外,通过对优选网板添加模拟海底的试验证明,网板在底层作业时,其临界冲角从28°减小为25°;在常用工作冲角范围内,网板在底层时的扩张性能要高于中层,同时,网板的升阻比也略有上升,并能在较宽的冲角范围内持续保持较高的扩张性能。  相似文献   

8.
<正>冬春季节,由于水上温度低于水下温度,再加上鱼类此时活动弱,即使水中缺氧也不会浮出水面,所以水中缺氧常被忽视。特别是密度过高或放养耐氧能力不强的鱼类,常会出现因缺氧而死亡的现象。这时如果开动常规叶轮式增氧机,池水就会上下对流,表层温度低的水就会与底层温度高的水混合,使整个池水温度都偏低,时间长会基本接近寒冷的空气温度,达不到防寒保暖的目的。如若频繁换水,由于外源水与池塘水的  相似文献   

9.
利用水库底层水和井水进行流水养殖虹鳟鱼,2000年元月25日投入规格50g/尾的虹鳟鱼种4000余尾,经10个月饲养,两个流水池共产虹鳟1800多千克,产量达18kg/m^3以上,平均规格450g/尾,饲料系数2.5,投入产出比1:1.5。  相似文献   

10.
大海马(HippocampuskudaBleeker)育苗池为水泥池,规格为4.0m×6.0m×1.6m,分设正常池与水华发生池,各设3个平行池,每池养殖幼海马约1000尾,测定水体水华发生时水体细菌数量和理化因子变化的规律。结果显示,当水温高于24℃时,育苗池易发生水华,形成水华的优势藻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caeruginosa)。正常育苗池水体中异养细菌总量平均比水华池的高出近1个数量级。正常池和水华池表层异养细菌变动范围分别为2.50×103~7.23×104CFU/mL和4.75×102~6.90×103CFU/mL,水华池比正常池减少了60%~99%;底层异养细菌变动范围则分别为4.75×103~7.53×104CFU/mL和6.25×102~1.50×104CFU/mL,水华池比正常池降低了73%~97%。水华池与正常池底层异养细菌数量的差异极显著(P<0.01)。两组池表层弧菌数量变动范围分别为0.85×102~7.19×103CFU/mL和0.33×102~8.92×102CFU/mL,水华池比正常池减少5%~93%;底层弧菌数量变动范围则分别为8.30×102~1.16×104CFU/mL和0.53×102~2.04×103CFU/mL,水华池比正常池降低2%~97%。水华发生池的底层和表层的细菌数量与正常池的差异均显著(P<0.05)。同时,水华池平均水温比正常池约低1℃,溶解氧(DO)比正常池的降低了22%~33%;而水华池中的氨氮含量则为正常育苗池的1.41~2.34倍。水华发生时,育苗池表层和底层水体中弧菌数量比正常池的分别减少了61%~87%和82%~93%。  相似文献   

11.
虹鳟(Salmo Irideus Gibbons)原产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底层冷水性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鲜美,无腥味,无小骨刺,营养丰富。为进一步优化、调整本地水产养殖品种结构,提高经济效益,近年来,我们利用本县溪流水进行虹鳟养殖,实施“北鱼南  相似文献   

12.
耕水机在淡水高密度池中的使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水机依据流体力学原理和阳光、风能、空气对促进生态平衡的相互作用理论着力改善水质腐败、生态失衡、水底缺氧的状况。用超节能的耕水驱动方式将底层水纵向提升,横向利用阳光、风能、空气,并形成特定的流态,使表层水和底层水形成循环和不断置换,形成平衡和稳定的水体。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正交优选法着重分析矩形V型曲面网板的展弦比、缝口位置、缝口宽度3个因数对网板水动力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当矩形V型曲面网板导流板曲率为9%时,展弦比为0.8,缝口位置距网板前缘的距离为0.28 L,缝口宽度为80 mm配合的网板具有较高的水动力性能.当冲角30°时,升力系数为1.30,阻力系数为0.67,升阻比可达1.94.试验表明优选网板添加模拟海底后,网板的临界冲角由35°减小为30°.在工作冲角范围内,网板在底层作业时扩张性能要优于中层,并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汕头市位于南海东北岸,属南亚热带海岸,海岸线长289.1公里,大小岛屿40个,海湾、滩涂和浅海海域广阔。潮汕平原水网交织,韩、榕、练三江入海,年径流量275亿米^3,带来丰富的营养盐和浮游植物。据调查资料,汕头沿岸底层水营养盐中,活性硅酸盐含量平均值13.4-34.7微摩尔/升,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介绍了从动力学研究桑沟湾养殖容量的主要思路、方法及结果。研究以精细过程观测为基础,以数值模型为手段,从物理海洋学角度考察养殖海区水动力特征,研究水动力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对颗粒态/溶解态营养物质的补充和对养殖生物量的影响,探寻不同养殖模式效果的技术路线;介绍了两个航次设计方案与目的。通过观测发现养殖对水动力垂直结构有很大影响,底层流速最大并滞后表层,发现弱动力条件下海底颗粒物和营养盐无法进入水体上层的事实。据此提出双边界层动力模型,建立一维数值模型进行机制探讨,将养殖阻力三维化建立水动力数值模型,定量给出养殖对水动力和水交换的阻碍;以此驱动三维养殖生态模型,充分考虑养殖对水动力的影响、水动力对生源要素的输运。建立了一个真正的物理-生物过程耦合模型。利用该模型进行的数值模拟和实验表明,贝藻兼养多元养殖是健康、高效养殖的有利措施;桑沟湾在现有养殖模式下,目前已基本达到了它的养殖容量,养殖品种分布不变,减少养殖密度至目前的0.9倍会略微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减少湾口海带养殖密度,会大幅度提高贝藻兼养区的营养盐总量和养殖生物产量,从海带与贝类经济价值对比会有更高的效益。人为提高水动力混合或许是解决湾内营养盐缺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三氧水犁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各种设计参数,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装置的功能和效果。它能够漂浮在养殖水体表面、利用较小的动能,带动若干组犁状叶片来翻耕水体,使大量的底层水与表层水形成循环对流.并利用设在犁状叶片下的微孔曝气盘对上升的底层水进行臭氧氧化处理,通过转动的梨片进行扩散,提高了底层氧化还原电位并具有杀菌、消毒、净化水质功能。  相似文献   

17.
鱼鳖混养是提高普通养鱼塘产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二者混养不仅可以共生,且能相互促进。鳖是生活在水中的两栖爬行动物,经常往返于池底和水表,能使表层水与底层水得以交流,可改善和提高底层水的溶氧量,利于鱼类的新陈代谢和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鳖在池底的活动,可促进池底有机质的分解,加速能量循环;鳖还可吃掉行动迟缓的病鱼和死鱼,能减少鱼病的传播;鳖和鱼排出的粪便可以肥水,而鲢鳙鱼可调节池水肥度,利于鳖的生长,形成互利共生的良性循环,鱼鳖混养的技术要点是:  相似文献   

18.
池塘细菌的分布及昼夜变化规律受水、温、浮游生物、水体混合等综合因子影响。表层水细菌数量高于底层水,细菌的水平分布较为均一。但在风的作用下能产生一定差异。池塘表层水细菌数量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底层水细菌数量昼夜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汪文娟 《内陆水产》2003,28(2):22-22
河蟹养殖效益的高低与扣蟹的优劣直接相关。目前市场上扣蟹品系不纯,规格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经过多年的对比试验,找到了培育优质扣蟹的新方法,利用水库底层水培育出优质的扣蟹。1材料与方法1.1培育池的位置和面积扣蟹培育池紧靠浙江省天台县里石门水库放水渠道旁,水质较好,无污染,酸碱度为7.8,有相对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每口池塘面积为30米×30米,坡度比为1∶2,属沙质土,池深1.8米。共有6只相同规格的池塘。1.2放苗前的准备2002年4月10日进行池塘修整。4月15日修补堤埂和进排水系统。整个场的周围用20目的聚乙烯网布拦成80厘米高的…  相似文献   

20.
王勇生 《畜禽业》1999,(5):27-28
<正> 水是生命必须的物质,在家禽饲养和管理中被看作是一个主要因素。本文就对水的作用、品质以及获得较好生产性能时的需要量加以论述。 1 水与机体内环境 水是营养物质中最重要的,占鸡体重的58%,蛋重的66%,是运输营养物质、排泄废物和维持体温的媒介物。缺水比其他营养物质不足对机体的影响更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