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三年来(1988~90年)对福建省西番莲茎基腐病的研究状况,通过对该病在福建省各产区发生及危害的调查,采集病害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测定,确认福建省西番莲茎基腐病致病菌为Fusarium solani,主要由伤口侵入危害植株,最适发病条件是高温、高湿,病原菌以厚垣孢子形态存活于土壤或病残体越冬,作为侵染来源.调查后认为,高温、高湿季节.加上不良立地环境条件、不适的栽培管理措施及种植感病品种是病害发生的主要因子.本文还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西番莲茎基腐病调查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西番莲茎基腐病的发生与危害及发病的主要因子进行了调查,并对病原菌进行室内分离、培养、镜检,初步确认是由茄腐皮镰刀菌所致.通过调查,初步认为栽培管理水平较低,选地、搭架欠佳,施肥不当,而导致发病较重.加强栽培管理措施,防止茎基腐病的发生,蔓延,是防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对漳州西番莲茎基腐病、疫病、病毒病三种主要病害进行田间调查,对其发病症状、发生规律进行描述;并提出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是小麦上的重要病原真菌。通过致病性测定从江苏小麦茎基腐病病害样本分离菌中筛选到了对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都有强致病力的F.graminearum菌株GF1117。为了对F.graminearum进行生物防治,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对峙法从小麦不同生境中分离筛选到35株对GF1117具有明显拮抗效果的细菌菌株,分别在田间和温室进行了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的生物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5株拮抗细菌对小麦赤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在小麦感病品种和中抗品种上对茎基腐病的防效不同;菌株1-8对两种病害的防效都在45%以上。  相似文献   

5.
小麦茎基腐病是由镰刀菌属多种真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重要病害,严重影响小麦品质与产量。近些年来,该病害频繁发生,对粮食可持续生产和人畜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小麦茎基腐病抗性鉴定的接种方法及评价体系比较混乱,严重制约其抗性遗传育种与抗病机理研究的快速发展。本文从苗期与成株期抗性鉴定两个方面,对该病害抗性鉴定常用的接种方法、培养条件及抗性评价体系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指出苗期抗性鉴定宜采用孢子液浸泡法和天然培养基接种法,以茎基腐病症状分级为指标进行抗性评价;成株期抗性鉴定宜采用天然培养基接种法,以病蘖率结合茎秆症状严重程度作为评价指标比较合适。最后,为建立高效统一的茎基腐病抗性鉴定方法,提出了增强苗期抗性鉴定标准化、注重成株期抗性鉴定研究的建议,以期为小麦茎基腐病抗性的准确鉴定提供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玉米茎基腐病病原镰孢菌的种群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9个不同州市采取玉米茎基腐病病害样本分离纯化并鉴定其病原,分析云南省玉米茎基腐病的主要病原镰孢菌及分布情况,依据形态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云南省玉米茎基腐病的病原包括Fusarium graminearum(40.74%)、F.verticillioides(37.96%)、F.fujikuroi(3.70%)、F.incarnatum(3.70%)、F.oxysporum(1.85%)、F.proliferatum(1.85%)、F.commune(5.55%)、F.chlamydosporum(2.78%)和F.redolens(1.85%)。F.graminearum和F.verticillioides为优势种,F.graminearum主要分布于昆明及其以东的地区,F.verticillioides主要分布于昆明市及其以西的地区,二者在云南的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余菌株出现频率均低于5.55%,仅分布在1~3个地区。  相似文献   

7.
小麦茎基腐病是近十年来危害中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本文综述了小麦茎基腐病在中国的发生现状、发病过程和致病机理,分析了发病的田间诱因以及耕作、管理、栽培、生物等不同技术对茎基腐病的防控效果,提出了在不同的农业生态区,需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生产状况,通过耕作制度优化、多样化种植、高抗品种选育及高效生防菌群筛选等多措并举,实行综合防治,以期为提高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及保障中国小麦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8.
西番莲又名百香果、鸡蛋果,是一种多年生热带、亚热带水果,已被列为我国华南亚热带地区开发的一种重要饮料果品,福建列为出口创汇项目.近年来,虽曾一度迅速扩大种植面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常遭受毁灭性的西番莲茎基腐病为害,发病株率轻者约10%,重者可达  相似文献   

9.
为挖掘更多的茎基腐病抗性QTL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以中抗茎基腐病品种CI12633和感茎基腐病品种扬麦158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采用SSR和SNP等分子标记对群体中的94个家系进行基因型分析,绘制遗传连锁图,并结合3次室内群体的茎基腐病抗性鉴定结果对小麦茎基腐病抗性QTL进行定位。结果表明,与小麦茎基腐病抗性相关的QTL分布在1D、2B、3B(2)、7A和7D染色体上,可解释9.2%~14.6%的表型变异;1D和3B染色体上的抗性QTL来自CI12633,2B、7A和7D染色体上的抗性QTL来自扬麦158;1D、2B和3B(与Chr3B_479785994紧密连锁)染色体上的抗性QTL为茎基腐病抗性主效QTL。发现的QTL及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为今后开展抗茎基腐病小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国内未报导过根结线虫为害西番莲(Passiflora Spp.).1990年福建省热作所种植西番莲时,育于菜地的实生苗受到该病的为害,在调查中,发现成龄植株也受害.为此对该病原线虫进行显微鉴定,认为是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incognita),并就其侵染习性、分布和为害状况进行报道,最后提出几点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西番莲属约有四百个种,但商品性生产的栽培种主要是紫果西番莲(Passifloraedulis)、黄果西番莲(P.edulisf.flavi-carpa)和一些紫黄果杂交种(P.edulis×P.edulisf.flavicarpa).它们多数易遭尖镰刀菌(Fusariurn oxysporumf.sp.passiflorae)为害而发生茎基腐病.有的栽培种则自花不育或少育,产量不高.这些问题都亟待由选育种来解决.据此,特将搜集到的一些果实可食和抗病的品种资源加以介绍,供引种和选育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西昌市蚕豆病害调查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98年至2001年对西昌市蚕豆病害作了详细调查了,包括蚕豆常见病害;蚕豆赤斑病、蚕豆褐斑病、蚕豆锈病、蚕豆枯萎病,蚕豆根腐病,蚕豆立枯病,蚕豆茎基腐病,及其种类,病原、发病规律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不同植物源杀菌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4种植物源杀菌剂对假禾谷镰刀菌的室内毒力,并对其中毒力较高的8种杀菌剂进行了盆栽病害防控试验。结果表明,厚朴酚、香芹酚、牛至油、蛇床子素、丁香酚、白藜芦醇、大蒜素和薄荷酮对假禾谷镰刀菌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EC50分别高达4.53、17.55、24.30、32.78、37.42、47.40、77.45和80.56 μg·mL-1。此8种杀菌剂中,香芹酚和薄荷酮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效最好,均为82.6%;牛至油、厚朴酚、蛇床子素及白藜芦醇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效次之,分别为78.0%、75.5%、75.5%和72.5%;丁香酚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效最弱,为66.4%。这说明香芹酚、薄荷酮、牛至油、厚朴酚、蛇床子素、白藜芦醇等8种植物源杀菌剂对小麦茎基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可用于该病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茎基腐病和赤霉病在中国黄淮麦区发生严重,对小麦产量及品质造成较大影响。各地报道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病原菌种类有所差异。为明确当前中国小麦主产区河南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病原菌种类变化情况,本研究对2022年采自河南省安阳、漯河、周口、南阳等8个不同生态区的小麦茎基腐病病株和赤霉病病穗进行了分离纯化,分别得到257和88株分离物。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小麦茎基腐病样品分离物中,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231株,占比89.88%;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23株,占比8.95%。赤霉病样品的分离物中,禾谷镰孢菌76株,占比86.36%;假禾谷镰孢菌10株,占比11.36%。2022年河南省所有采样地区的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均为假禾谷镰孢菌,赤霉病的优势病原菌仍为禾谷镰孢菌,但赤霉病样品分离物中假禾谷镰孢菌的占比有所增长,特别是在安阳、平顶山和漯河市的赤霉病样品中假禾谷镰孢菌的分离频率达到了10%以上。  相似文献   

15.
玉米茎腐病研究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论述了玉米茎腐病的优势病原菌、发病规律及其防治对策,阐明了玉米茎腐病的侵染机制是腐霉菌在高温条件下主要的初侵染原,而镰刀菌因其超强的定殖能力而进行二次侵染,两种病原菌侵染致病的主要活性物质为糖蛋白毒素。筛选功能菌株研制生防制剂和采取农业综合栽培措施将成为取代化学药剂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Li  S.  Hartman  G.L.  Boykin  D. L.  李雪光 《大豆科技》2014,(5):50-50
大豆拟茎点种腐病主要影响大豆种子的品质。该病是由病原真菌Phomopsis longicolla引起。该研究利用大豆品种Williams82对分离自大豆的拟茎点种腐病原菌Phomopsis longicolla和分离自其他寄主植物的拟茎点霉属Phomopsis其他病原菌48个菌株对大豆进行致病性比较,病原菌被接种到生长2周的大豆植株上,以大豆植株的茎长和病斑长度进行比较。试验结果显示,被测的病原菌株间对大豆致病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1)。  相似文献   

17.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情况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由菊欧氏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生有不断蔓延和加重的趋势。本文根据现有研究资料,分别从该病的危害症状、我国发生与扩展情况、发生特点以及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侵染规律和防治措施等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简要综合叙述。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茎基腐病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的重要病害,目前尚未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试验的目的是通过新型腐植酸肥料与同等养分配方化肥的田间比较试验,探讨新型腐植酸有机肥对马铃薯茎基腐病预防效果.结果表明,5~15 g壤动FT/100 kg种薯配合腐植酸肥料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安全,在出苗率、苗高、单株根数、最大根长、芽长分别优于配方化肥...  相似文献   

19.
采用形态特征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南可可黑果病病原进行鉴定,并通过定点连续调查研究该病在海南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该病病原为柑橘褐腐疫霉(Phytophthora citrophthora)。降雨量对该病的发生有着显著的影响,在海南发病高峰期一般在9~11月份。  相似文献   

20.
茎基腐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一种新的土传病害,近年在黄淮麦区发生日益加重,成为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的新问题。为给该病的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国内新发现的小麦茎基腐病优势病原菌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Wz2-8A菌株为接种物,分别以国外抗病材料SUNCO和国内高度感病品种国麦301为抗性对照和感病对照,对黄淮麦区主推小麦品种进行了苗期盆栽接种和田间成株期接种抗性鉴定,并采用病情指数法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在室内苗期及田间成株期均无免疫品种和高抗品种,其中室内苗期接种所有品种均表现感病或高度感病;田间病圃成株期抗性鉴定发现兰考198、许科718等10个黄淮麦区主推小麦品种表现为中抗,占供试品种总数的11.36%;焦麦266、郑麦004、郑麦0856等41个品种表现感病,占供试品种总数的46.59%;其余品种表现为高感,平均病情指数最高可达57.97,占供试品种总数的42.05%。本研究发现我国黄淮麦区主推小麦品种对茎基腐病优势病原菌假禾谷镰刀菌抗性整体较差,需要进一步加强抗病资源筛选,创制新的抗病材料,并充分利用中抗材料进行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