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元宝枫叶片颜色属性与不同叶色叶片各组织中色素含量和分布,以及与细胞超微结构的关系,为明确元宝枫叶片呈色的内部机制提供细胞学依据,为揭示红叶植物变色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元宝枫叶片颜色属性,测定各颜色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含量,观察叶片各组织中色素分布情况,使用透视电镜观察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和其他细胞器的超微结构。【结果】元宝枫不同叶色叶片色素含量、分布和超微结构均存在差异。1)红叶花色素苷含量极显著(P<0.05)高于黄叶和绿叶,叶绿素含量较低。黄叶叶绿素含量最低,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P<0.05)高于红叶,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含量比值显著高于绿叶和红叶(P<0.05)。绿叶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P<0.05)高于黄叶和红叶,花色素苷含量显著(P<0.05)低于红叶,与黄叶之间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元宝枫叶片色素含量比值均与叶绿素含量呈负相关关系。2)元宝枫叶片上下表皮细胞均无色素分布,花色素苷主要分布于栅栏组织。红叶花色素苷分布明显,绿叶和黄叶花色素苷分布较少。黄叶类胡萝卜素分布明显,在海绵组织也有花色素苷分布。3)嫩绿色...  相似文献   

2.
《林业科学》2020,56(1)
【目的】红花槭秋彩叶的形成,与叶片中花青素苷的含量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揭示红花槭中花青素苷的生物合成机理,为其叶色的定向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为解析花青素代谢物积累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以转色期同时具有绿叶、红叶和黄叶的红花槭特殊单株为材料,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和高通量RNA测序的方法分别进行代谢组和转录组分析。【结果】1)在红叶-绿叶、黄叶-绿叶、红叶-黄叶3个比较组中,代谢组正离子模式下分别检测出1 377、1 793、1 098个差异积累代谢物,负离子模式下分别检测出789、699、6 778个差异积累代谢物:红叶与绿叶相比,矢车菊素苷衍生物、天竺葵素苷元和飞燕草素苷元及其衍生物含量大幅上升;黄叶与绿叶相比,矢车菊素苷衍生物、飞燕草素苷及其衍生物含量增加,而天竺葵素苷及其衍生物减少。2) 3个比较组中,转录组测序分别检测出28 536、43 017、27 110个差异表达基因:红叶与绿叶相比,花青素苷合成通路中89. 5%的基因表达量增加;黄叶与绿叶相比,花青素苷合成通路中66. 7%的基因表达量增加。3)红花槭花青素苷的生物合成中,有29个差异积累的相关代谢物和48个差异表达基因。4)差异代谢物和基因的网络互作分析显示,ANR和LAR基因正向调节类黄酮产物而逆向调节花青素苷衍生物,ANS和UFGT基因正向调节花青素苷衍生物而逆向调节类黄酮产物。【结论】当红花槭叶片秋季变色时,花青素苷通路中大量基因的表达量上调,同时矢车菊素-3-(6″-乙酰半乳糖苷)和矢车菊素-3-阿拉伯糖苷含量大幅上升,此为红花槭叶片变色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3.
几种常见彩叶植物的色素组成与叶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植物叶片色素组成是决定颜色的重要因素,研究分析彩叶植物叶片的色素组成与叶色的关系对揭示彩色形成机制和筛选适宜的园林彩色景观植物有重要意义。作者以常见的金叶女贞、红枫、紫叶小檗、紫叶李、紫叶桃等彩叶植物为试材,分析其叶片中的叶绿体色素及花青素含量变化及其与叶色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片各种色素的相对含量是导致叶色不同的主要原因,彩叶植物花青素的含量相对较高,绿叶植物叶绿素所占比例较大,并且叶片色素含量是随着环境温度和光照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引起同一植株不同部位叶色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香山黄栌叶色和色素组成的相互关系及时空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北京香山不同海拔处生长的黄栌为材料,分析叶色(明度L*值、色相a*值和b*值、彩度C*值)与叶片色素组成(花青素苷、黄酮醇苷、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色相a*值与叶绿素含量成负相关,与花青素苷含量成正相关,即叶色变化过程中,叶绿素含量的下降,花青素苷含量的增加是黄栌叶片绿色褪去、红色显现的主要原因;黄酮醇苷含量有上升的趋势,影响叶片的明度L*值和色相b*值;类胡萝卜素含量比较稳定,与叶色变化无显著相关性。2007年秋季调查香山从195~564 m范围内不同海拔高度处黄栌叶色和色素组成的时空变化规律。时间尺度上,高海拔564 m和中海拔466,315 m处的变色规律基本一致,以564 m处样地为例,从10月12日起黄栌叶片的边缘或沿叶脉处已开始变红,至10月24日色相a*值达最大值,呈现出最佳观赏效果,随后色相a*值逐渐下降;低海拔195 m在10月4日—11月9日间,色相a*值呈现一直上升的趋势。空间尺度上,高海拔564 m处的黄栌变色较早,叶片变红后,落叶加快,适合前期(10月20日至10月28日)观赏。中海拔466和315m处黄栌与高海拔564 m处变色期一致,但红叶期持续时间久,观赏期长...  相似文献   

5.
黄栌叶片变色期生理变化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色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2000年秋季以4个不同叶色类型的黄栌("黄"、"橙红"、"紫红"、"红")为材料,调查其在秋季变色期叶片内的花青素相对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叶色类型黄栌的花青素相对含量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在10月24日达最高峰,其中"紫红"的含量最高,达306.55个色素单位,而"黄"的含量最低,仅42.25个色素单位.不同叶色类型黄栌叶片间可溶性糖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均在叶色变化过程中降低."紫红"的pH值低于"黄"的,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同一株树上绿色叶片的pH值明显高于红色叶片.通过1998,1999和2001年3年叶色改善试验,发现喷施的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中以500 mg·L-1乙烯利效果最佳,花青紊相对含量达到最高,且叶绿素含量缓慢下降,由此可见,施用适当浓度的乙烯利有利于延长红叶的观赏期.  相似文献   

6.
以34个海棠(Malus spp.)品种为试材,从中选取叶片色彩跨度较大的5个品种(冬红M.‘Winter Red’、阿迪荣M.‘Addirondack’、亚当M.‘Adams’、鲁道夫M.‘Rudolph’和完美紫M.‘Perfect Purple’),用光谱法与溶液法对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3种叶片色素相对含量及绝对含量进行测定、耦合,通过耦合函数计算其余29个海棠品种叶片色素的绝对含量。结果表明,3种色素绝对含量与相对含量拟合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2=0.987 5(叶绿素)、R~2=0.999 4(类胡萝卜素)、R~2=0.990 5(花青素),方程拟合度较好;在海棠的不同叶位中,各品种上位叶的叶绿素含量比中、下位叶低,上中位叶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比下位叶高。  相似文献   

7.
叶色在园林景观设计色彩表现中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彩叶植物观赏价值的核心部分,也是彩叶植物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通过对11种彩叶植物色素提取、测定和分析,说明了植物叶片具有色彩的直接原因是叶片色素种类和比例发生变化。紫叶植物中叶绿素与花青素的比值比黄叶植物的大,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比黄叶植物的小,而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比值比黄叶植物的大,两者成负向相关。  相似文献   

8.
以植物嵌合体花叶假连翘全绿叶、花叶、全白叶3种叶色表型叶片为试验材料,测定并比较了其光合色素含量、叶片解剖结构、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研究不同叶色表型叶片光合特性的差异,分析光照强度对叶片叶色表型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叶假连翘3种叶色表型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显著,均表现为全绿叶>花叶>全白叶。叶片细胞层间叶绿体分布不均,是导致不同叶色表型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色存在差异的原因。全绿叶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暗呼吸速率(Rd)和初始量子效率显著高于花叶;花叶的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显著高于全绿叶;全绿叶的光合能力(Amax)、光呼吸速率(Rp)和初始羧化效率(CE)显著高于花叶;花叶的CO2补偿点(CCP)和CO2饱和点(CSP)显著高于全绿叶。3种叶色表型叶片的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表现为全绿叶>花叶>全白叶,全绿叶和花叶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大而升高,到达最大值后趋于平缓,而全白叶变化不大;胞间CO2浓度(Ci)表现为全白叶>花叶>全绿叶,全绿叶和花叶的胞间CO2浓度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大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全白叶变化不大。3种叶色表型叶片的光合特性与叶绿素含量显著相关,全绿叶利用弱光的能力较强,而花叶利用强光的能力较强,因此,可将花叶假连翘栽种于光照强度较大的环境中,以此来保持花叶性状和诱导形成更多的花叶表型。  相似文献   

9.
观赏海棠不同叶位色素组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7个观赏海棠品种为研究对象,对上位叶(Upper leaf)、中位叶(Middle leaf)、下位叶(Lower leaf)的色素组分进行测定,研究了海棠品种不同叶位间色素组分关系以及动态规律,为海棠优良观叶种质的筛选以及叶色改良提供理论参考。基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色素绝对含量测定和基于Unispec-SC光谱分析仪的色素相对含量测定,分别构建了花青素(Anth)、类胡萝卜素(Car)、叶绿素(Chl)3大色素组分绝对含量与相对含量之间的拟合函数:yAnth=0.522 1x^2-0.111 4x+0.013 3(R^2=0.979 3);yCar=0.456 2x+0.072 6(R^2=0.980 9);yChl=1.428 7x-0.672 6(R^2=0.901 6)。采用Origin 9.0软件构建了57个海棠品种的3大色素组分含量及权重的三维分布图。结果表明:1)基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色素绝对含量测定和基于Unispec-SC光谱分析仪的色素相对含量测定,分别构建了花青素(Anth)、类胡萝卜素(Car)、叶绿素(Chl)3大色素组分绝对含量与相对含量之间的拟合函数。2)基于上位叶叶绿素含量、花青素含量及其权重的聚类分析表明:57个海棠品种可分为2大色系4个子色系类群,即绿色系(含深绿色系、褐绿色系)、红色系(含紫红色系、红棕色系),各色系间差异显著。3)绿色系之A_1子色系含有较低的花青素含量,且随着叶位的下降,其含量变化平稳,绿色呈现效果较好。4)A_2子色系在上位叶阶段虽含有一定量的花青素,但不足以使叶片呈现出"全红"状态,因此绿色表达效果不如A_1子色系。5)红色系之B_1子色系的花青素含量及稳定性皆高于B_2子色系,在上位叶、中位叶,B_1子色系的花青素含量分别为B_2子色系的2.1倍和2.6倍,显著提高了呈色效果。6)此外,在中位叶,B_1子色系的花青素含量虽较上位叶有所淡化,但仍达到了B_2子色系在上位叶的含量水平。  相似文献   

10.
四个黄栌变种及品种生长期色素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分光光度法对红叶黄栌、毛黄栌、紫叶黄栌、'紫霞'4彩叶植物变种及品种叶片中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个黄栌变种及品种在生长期间叶绿素含量与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含量在生长初期最高.在生长初期,与其他变种及品种相比,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的为红叶黄栌,叶绿素含量和花青素含量最高的为紫叶黄栌.经方差分析,不同变种及品种间色素含量差异显蓍,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不同生长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矾根叶色与叶片内色素含量的关系,以8个品种的矾根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品种矾根叶色参数与呈色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绿色系矾根森林之茵和甜心辣妹的亮度值和饱和度较高;紫色系品种李子蛋糕的亮度值和饱和度较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亮度值和饱和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亮度值和黄蓝饱和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黄蓝饱和度和饱和度呈极显者正相关(P0.01),色相角、叶绿素b含量和叶片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6个彩叶竹种在不同分区的叶色与光合色素,以及与细胞显微超微结构之间的关系,为明确6个彩叶竹种的叶色变异机制提供细胞学依据,为揭示竹种叶色变异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七彩红竹、菲白竹、靓竹、黄条金刚竹、锦竹、花叶唐竹6个彩叶竹种叶片为材料,将叶片按叶色分为白区和绿区,对叶片不同分区的叶色、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进行测定,比较不同生长阶段的叶片显微结构和成熟叶片不同分区超微结构进行观察比较。【结果】6个竹种不同叶色分区中光合色素含量、显微结构、超微结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1)绿区各光合色素含量显著高于白区,其中绿区叶绿素a含量最高,白区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2)黄条金刚竹在叶片成熟后出现白区,七彩红竹、菲白竹、靓竹、锦竹、花叶唐竹在叶片发育中期出现白区,且七彩红竹与黄条金刚竹成熟叶片白区细胞内溶物缺失严重,其余4个竹种白区细胞内容物部分缺失。3)绿区指状臂细胞与梅花状细胞内部结构完整,叶绿体发育正常;白区内部细胞器较少,叶绿体结构异常,不同竹种质体形态不同。【结论】6个彩叶竹种叶片白(黄)色条纹的出现与细胞的排列方式无关;黄条金刚竹黄色条纹的出现,与叶片成熟后一部分叶肉细胞内部光合色素降解和叶绿体结构破坏有关,七彩红竹、菲白竹、靓竹、锦竹和花叶唐竹叶片不同叶色的呈现与一部分细胞内叶绿体发育异常和光合色素含量较低有关;白区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占比影响叶片黄色深浅度。  相似文献   

13.
为给新疆野苹果抗寒性状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以新疆霍城县、巩留县、新源县、额敏县和托里县共5个地区野苹果林的叶片为研究对象,采用石蜡制片法制作切片,观察不同生境新疆野苹果叶片解剖结构,测量其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面组织厚度、栅海比、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CTR)、叶片组织结构疏松度(SR)等指标,分析其抗寒性差异。结果表明,托里县的叶片栅海比和CTR最大,SR最小,与其它4个自然居群野苹果叶片解剖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其抗寒能力较强。5个自然居群新疆野苹果抗寒性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托里县野苹果、额敏县野苹果、巩留县野苹果、霍城县野苹果、新源县野苹果。  相似文献   

14.
以6年生紫叶杜仲和对照绿叶杜仲扦插苗为试材,测定了杜仲叶片中花色素苷、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可溶性糖等叶色相关物质含量及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pH值在叶色表达期随时间(8-10月)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叶色变异与叶片叶绿素、花色素苷、可溶性糖、PAL活性、pH值的相关性,同时对紫色杜仲叶进行遮光处理并探讨光对叶色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叶杜仲叶片内花色素苷含量、PAL活性均高于绿叶杜仲的,而紫叶杜仲叶绿素含量和pH值却低于绿叶杜仲;在8-10月,其叶绿素含量、pH值呈下降趋势,花色素苷含量、可溶性糖含量、PAL活性表现出升高趋势;通过紫叶与绿叶杜仲的对比可以看出,紫叶杜仲叶片变异的主要原因是其花色素苷含量和M值显著高于绿叶杜仲;影响花色素苷和叶绿素含量的主要因子有PAL活性、温度、pH值、光照等,而可溶性糖含量与花色素苷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15.
桃、李属红叶树种叶片光合特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紫叶桃、紫叶李、美人梅及紫叶矮樱4种红叶树种为试材,油蟠桃和玉皇李2种绿叶树种为对照,测定其色素含量、反射光谱、光合速率日变化及相关荧光参数.结果表明:红叶树种花青苷的含量显著高于绿叶树种,除美人梅外,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含量红叶与绿叶树种无显著差异.红叶和绿叶树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均存在光合"午休"现象,但红叶树种的净光合速率低于绿叶树种,且光合"午休"持续时间较绿叶树种短.从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来看,红叶树种与绿叶树种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差异不大,红叶树种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低于绿叶树种,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高于绿叶树种,热耗散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6.
以苹果属观赏海棠品种‘王族'叶片提取的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与RACE扩增.获得1条660 bp的查尔酮异构酶(CHI)基因的全长eDNA序列,编码219个氨基酸,命名为McCHI.该基因DNA序列全长1180bp,由3个内含子和4个外显子组成,具有CHI基因的典型结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法,对3类不同叶色类型的观赏海棠品种‘火焰'(绿色类叶片)、‘绚丽'(新叶有色类红色叶片)、‘高原之火'(新叶有色类红色叶片)和‘王族'(常色叶类紫色叶片)幼叶和功能叶中的McCHI表达及其花色苷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McCHI在4个品种的幼叶和功能叶中均有表达,其表达量与花色苷积累随品种不同和叶龄不同表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圆齿野鸦椿朔果着色及呈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圆齿野鸦椿朔果果皮色素的变化及其呈色过程,以不同发育时期圆齿野鸦椿的果皮为试材,首先进行果实颜色的数字化描述,然后对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和花青素含量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圆齿野鸦椿果实逐渐变红与典型色域的CMYK模式中M(洋红)、Y(黄色)值关系密切,M值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花青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且两者呈显著正相关;花青素则出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与其它色素含量呈负相关;类黄酮含量出现降升降的S型变化趋势,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花青素呈负相关。综上所述,圆齿野鸦椿果实由绿转红的过程中,伴随着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降解和花青素的积累。  相似文献   

18.
花叶矢竹复绿期光合特性及叶绿体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无损伤测量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筛选不同复绿程度的叶片,揭示花叶矢竹白叶复绿过程的叶绿体超微结构、光合色素含量及光合特性之间的关系,为探讨白化突变材料的复绿机制及观赏竹繁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花叶矢竹花叶株白色不同复绿程度的叶片为研究材料,绿叶株相同位置的绿叶为对照组CK(100%),按照复绿程度为0、10%、30%、50%、70%和90%划分6个阶段,测定其光合色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光响应曲线、叶绿素荧光参数,观察叶绿体超微结构。【结果】花叶矢竹白叶色素含量极低,叶片复绿过程中,光合色素含量逐渐升高,而完全复绿叶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正常绿叶的87.02%、98.20%、89.37%、85.02%,叶绿素b恢复至绿叶水平,但叶绿素a、总叶绿素及胡萝卜素含量均未达到绿叶水平;白叶无光合特性,复绿叶的净光合速率显著升高,气孔导度在复绿一定时期后趋于稳定,胞间CO2浓度显著降低,表明复绿叶片光合速率变化受非气孔因素影响;复绿叶片光饱和点升高,光补偿点降低,复绿叶暗呼吸速率与绿叶无显著差异,完全复绿叶表观量子效率仅为绿叶的78.66%;荧光参数Fo、NPQ呈先上升后下降,Fv/Fm、Y(Ⅱ)和ETR均显著升高,说明光合色素含量升高时PSⅡ反应中心捕光能力和光化学转化效率逐渐恢复,用于热耗散的能量逐渐减少;qP在复绿初期变化缓慢,到复绿后期变化不大,表明叶绿素a/b反应中心开放比例受复绿过程影响不大;叶绿体超微结构变化显著,白叶叶绿体无成熟类囊体片层结构,绿叶叶绿体类囊体垛叠清晰均匀,复绿叶叶绿体内膜结构逐渐恢复正常。【结论】光合色素累积及类囊体片层有序排列、垛叠是导致花叶矢竹复绿叶片光合功能逐渐恢复的2个重要的非气孔因素。  相似文献   

19.
淹水胁迫对湖北海棠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淹水胁迫下湖北海棠幼苗生长、形态和叶片生理特性,以湖北海棠3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淹水处理下,湖北海棠幼苗存活率为100%,但叶色及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淹水前期叶色由绿色向紫红色转变;淹水后期,叶片颜色由紫红色向黄绿色转变,茎基部皮孔变得肥大且数量显著增加;在淹水49 d时,较多数量的不定根从茎基部皮孔伸出。(2)长期的淹水胁迫会抑制湖北海棠幼苗的苗高生长和地径增长;(3)淹水胁迫抑制了光合色素的合成,降低了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的含量,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下降,而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的比值升高。(4)叶片中的MDA含量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除淹水前期外,MDA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1)。(5)叶片SOD酶活性总体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淹水前期(21 d),SOD酶活性呈上升趋势;此后,SOD酶活性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P0.05)。(6)淹水促进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显著上升(P0.01)。这些说明湖北海棠在淹水下可以通过形成较多数量的肥大皮孔、不定根以及保持较高的碳水化合物水平和较高的SOD酶活性来缓解淹水逆境对其造成的伤害。因此,湖北海棠属于耐水涝的观赏树种,可在洪涝多发区(如沿江、沿海等)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阿克苏地区具有优良抗寒性的苹果砧穗组合。【方法】以阿克苏红旗坡农场TD-1/王林、八棱海棠/维纳斯黄金、八棱海棠/蜜脆、八棱海棠/新红1号、八棱海棠/爱妃、M9T337/爱妃、青砧/瑞雪、新疆野苹果/新红2号、新疆野苹果/新红1号各砧穗组合的1年生深度休眠期苹果枝条为试材,分别置于-15、-20、-25、-30、-35、-40℃低温下处理12 h,以4℃处理下的各砧穗组合枝条为对照,测定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生理指标。采用电导法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各组合枝条的半致死温度。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9种苹果砧穗组合枝条的抗寒性。【结果】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9种苹果砧穗组合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呈“S”形曲线增加,青砧/瑞雪和八棱海棠/维纳斯黄金砧穗组合枝条的相对电导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合;丙二醛含量呈双峰变化趋势,八棱海棠/维纳斯黄金砧穗组合枝条的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合,峰值含量是4℃处理的4.2倍;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CAT活性、POD活性、SOD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