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安徽省金寨县于1983年始发一种原因不明、病性不清的所谓牛烂蹄坏尾病,以后几年连续发生。仅1985年11月至1986年4月,该县因本病致死致残的耕牛就达1257头,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为弄清该病的病因和病性,解放军兽医大学内科教研室的科技人员,从1986年起对其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经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病理学检查;尤其是对从病区霉稻草中分离出的优势真菌,经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为弯角镰刀菌(Fusarium camptoceras Wollenw and Reinking),并以其纯培养物进行家兔  相似文献   

2.
牛霉稻草中毒又称牛烂脚病、牛烂蹄坏尾病和牛真菌中毒性蹄壳脱落病等,是由于牛采食发霉稻草而发生的一种真菌毒素中毒病。以耳尖、尾端干性坏疽,蹄腿肿胀、溃烂,以至蹄匣和趾(指)骨腐脱为主要病变和临床特征。本病可发生于奶牛、黄牛和水牛,但以水牛发病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3.
浅谈牛霉稻草中毒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霉稻草中毒又称牛烂脚病、牛烂蹄坏尾病和牛真菌中毒性蹄壳脱落病等,是由于牛采食发霉稻草而发生的一种真菌毒素中毒病.以耳尖、尾端干性坏疽,蹄腿肿胀、溃烂,以至蹄匣和趾(指)骨腐脱为主要病变和临床特征.本病可发生于奶牛、黄牛和水牛,但以水牛发病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4.
通过病区霉稻草真菌分离培养鉴定、家兔发病试验、水牛复归发病试验以及停喂霉稻草的防制效果,确认安徽省金寨县牛发生的“烂蹄坏是病”是霉稻草中毒,其致病性真菌主要是弯角镰刀菌(Fusarium Camptoceras)。  相似文献   

5.
取金寨县耕牛烂蹄坏尾病致病弯角镰刀菌的玉米培养物,用丙酮提取,硅胶净化,制备型硅胶大板分离,得到无色针状结晶体,经质谱和红外光谱分析,并经相关谱图数据库联机检索、甄别,按其分子量、化学式及结构式确定为麦角甾醇,从而证实了致牛烂蹄坏尾病的弯角镰刀菌可产生麦角甾醇。  相似文献   

6.
取金寨县耕牛烂蹄坏尾病致病弯角镰刀菌的玉米培养物,用丙酮提取,硅胶净化,制备型硅胶大板分离,得到无色针状结晶体,经质谱和约外光谱分析,并经相关谱图数据库联机检索,甄别,按其分子量,化学式及结构式确定为麦角甾醇,从而证实了致牛烂蹄坏尾病的弯角镰刀菌可产生麦角甾醇。  相似文献   

7.
霉稻草中毒又称蹄腿肿烂病、烂蹄坏履病、苇状羊茅草(酥油草)烂蹄病等。本病是由于牛采食或饲喂了被多种镰刀菌污染的稻草和苇状羊茅草引起的真菌毒素中毒性疾病。临床上多以耳尖、肢端和尾梢干性坏死、蹄和腿肿烂以及蹄匣和趾(指)骨腐烂脱落为主征。1病因由于稻草贮存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如温度过高、湿度过大、缺乏光照等)污染了镰刀菌(包括三线镰刀菌、木贼镰刀菌、梨孢镰刀菌、雪腐镰刀菌等),在其生长、繁殖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如丁烯酸内酯和T-2毒素等,一旦被牛误食便发生中毒。本病的发生有着严格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前者是指每年11月份至…  相似文献   

8.
牛霉稻草中毒(moldy straw poison-ing in cattle),国内外文献上有多种同义名称、如牛烂蹄病(sore foot disease ofcattle)、牛烂蹄坏尾病(foot rot and taildecay in Cattle)、牛腿蹄肿烂病和牛真菌中毒性蹄壳脱落病,国外称为羊茅草(酥油草)烂蹄病(fescue foot)或羊茅草跛行(fescue lameness),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特  相似文献   

9.
诏安县是沿海农业县,以种植水稻为主,牛多用于耕地。每到冬春季节,常发生牛“烂蹄病”(有的俗称“肿脚病”),引起牛残废和死亡,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11月至2002年4月,全县共发现病牛17例,其中水牛14例,黄牛3例,死亡2头,残废淘汰1头。山区发现病牛9头。笔者在诊治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霉稻草中毒是因采食发霉稻草,由其中所含真菌毒素引起的一种中毒症。本病的临床特征为跛行,蹄腿肿烂,甚至蹄壳脱落,伴发耳尖、尾尖干性坏死。俗称"蹄腿肿烂病"、"肿脚病"等。(一)病因稻草在收贮阶段适逢多雨低温,日照不足,有利于霉菌的繁殖,水牛吃了此类霉变稻草导致中毒。(二)发病特点本病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通江县属于水稻主产区,稻草资源十分丰富,冬春季节绝大部分农户用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安徽省金寨县每年冬末春初耕牛发生一种原因不明的“蹄腿肿烂病”,当地俗称“脱靴病”。临床上以跛行、蹄腿肿胀、溃烂、蹄匣开裂甚至脱落,耳尖、尾端焦枯等为主要特征的散发病。据调查,该病从1983年冬开始零星发生,1985年冬已波及邻近的河南、湖北和安徽的霍邱、霍山等部分区域。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冬至1986年春全县有2807头耕牛发病,发病率5.7%,死残1115头,死残率2.2%,致死残率39.7%。严重影响春耕生产,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对该病病因争议尚多,我们对该病病因、流行病学作了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我省耕牛“肿脚烂蹄病”,俗称“烂蹄病”,曾认为是坏死杆菌病、有机氯农药慢性中毒、伊氏锥虫病。据调查,此病从1971年冬开始零星发生,1973~1976年已波及到9个地区的30个县、市。1975年以来,我们对此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作了细菌学、寄生虫学、稻草农药残留量检测和真菌分离及本动物复制试验,明确了本病是由于饲喂霉稻草所引起的真菌中毒病,现将调查和诊断情况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3.
霉稻草中毒是由于采食发霉稻草而发生此病主要流行于水稻产区耕牛发病居多病因主要是采食霉稻草由三线镰刀菌的毒素丁烯酸内脂引起的病畜的发病部位主要在肢端耳尖与尾尖等处诊断临床症状多为突然发病患牛多见早晨出现步态僵硬跛行蹄冠微肿而触痛数日后肿胀蔓延至肩关节和股部跛行明显皮肤表面渗出淡黄色透明液体患部脱毛然后皮肤破溃出血化脓坏死最后蹄或趾关节脱落干性坏疽在腕关节以下病变部与健康部皮肤呈明显的环形分界线耳尖和尾尖伴有不同程度的坏死黄牛发病较轻病程多在一月以内…  相似文献   

14.
水牛霉稻草中毒是由三线镰刀菌的毒素丁烯酸内脂引起的,以肢端、耳尖、尾尖肿烂、坏死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慢性巾毒病,又名水牛“烂脚病”。用霉变稻草喂牛是发病的主要胤因,在冬季和早春发病率较高。据统计,我市1996年发病的就有4个村,146头牛,死亡14头,死亡率10%;1997年发病的有5个村,发病626头,死亡94头,占全年耕牛死亡数的38.5%,丧失役用能力的14头,危害日益严重。1996—1997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38例,痊愈36例,治愈率94.7%,脱蹄、死亡各1例。现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 1985年冬,1986年春,金寨县暴发了“焦耳枯尾,肿腿烂蹄病”,对其病因已作了初步调查,从病区的霉稻草中检出了木贼镰刀菌。为进一步调查霉稻草的真菌谱;以期了解真菌谱变化的规律,以便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1 分得真菌的鉴定由金寨、定远两县送来的1986年3~5月霉稻草  相似文献   

16.
<正> 1972年以来,我县有 少数耕牛,每到冬天,均 不同程度地发生“烂蹄病”(群众称“肿脚病”),逐年增多,常常引起劳役牛的残废与死亡。据不完全统计:从1980年11月份至1982年3月份,我县共发病牛330头,  相似文献   

17.
霉败稻草中含有大量烯酸内酯,此真菌毒素作用于患牛的外周血管,最终造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使牛发生“烂蹄病”,为非传染性疾病。1临床症状本病多为突然发生,病初出现步态僵硬及间歇性提举肢腿,蹄冠稍肿,微热,系四部皮肤有横行裂隙,有疼痛反应;肿胀蔓延至腕关节或附关节,呈明显跛行。随后肿胀部皮肤变凉,被毛脱落,表面有淡黄色透明液体渗出。病情严重的,肿胀皮肤破溃,出血、化脓、坏死。蹄冠和系凹的创面多不愈合,有腥臭味,最后导致蹄匣或趾关节脱落。耳尖和尾梢坏死,病变处于硬呈暗褐色,最后可导致患部脱落。病牛精神不…  相似文献   

18.
2002年至2005年在湖南宜章县城南乡、沙坪乡、原泉镇、一六镇等地的许多耕牛发生蹄腿肿烂病,在品种上以水牛多发,发病时间以冬春两季多发。临床表现主要是患病家畜蹄腿肿胀、溃烂,甚至蹄匣脱落。本病对耕牛的发展危害极大。据不完全统计,上述4个乡镇在2002年至2005年期间,累计有病牛300头,死、残70头,死残率为发病总数的35%。这是一种对耕牛生命威胁极大的疾病,主要是由稻草发霉时由一种叫做三线镰刀菌产生的毒素丁烯酸内酯引起的。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汉中地区的耕牛发生一种原因不明的“蹄腿肿烂病”,伴发耳、尾尖坏死,严重病例可使蹄子脱落。发病率高,波及面广,病程长,死残严重。通过调查与研究,排除了传染病、伊氏锥虫病、麦角中毒、农药中毒、营养性水肿以及冻伤等因素。采集发病生产队的霉稻草饲喂健牛8头,引起5头发病。从186份霉稻草中分离出真菌30个属;主要有镰刀菌属、青霉属、曲霉属、头孢霉属、芽枝霉属、交链孢霉属等。选用以上有关产毒真菌的玉米粉培养物作菌饲料饲喂健牛,结果:饲喂木贼镰刀菌菌料的3/5、饲喂半裸菌菌料的2/5出现了“蹄腿肿烂病”症状。  相似文献   

20.
牛的日粮中胡萝卜素不足可导致牛蹄部疾病。例如科斯特罗马省的“卡拉瓦耶沃”国营农场的牛就曾经患过蹄病,其中有的蹄部第一、二趾关节间有瘭疽,有的出现蹄裂,裂缝间长瘤,蹄冠呈环状微肿。给牛饲喂胡萝卜和鱼肝油后,牛的蹄部角质状况显著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