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慧  张宏辉 《陕西农业科学》2010,56(5):59-60,69
日光温室内外油桃栽培的空气相对湿度旬平均变化幅度不大,只是日光温室内的相对湿度旬平均同一时期始终高于温室外8-23.4个百分点,温室内为65.4%-94.7%,温室外为56.8%-71.3%。不论是晴天还是阴天,也不论是日光温室内还是日光温室外,空气相对湿度一天中最高出现在凌晨5:00-8:00,最低出现在14:00左右。但晴天白天的变化幅度大于阴天,夜间空气湿度变化不大。晴天和阴天,夜间20:00时以后到翌日8:00时温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平均为95.7%,接近饱和状态。温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远远高于温室外。  相似文献   

2.
利用大连站2005-2010年自动站和人工站的相对湿度资料,分析平均相对湿度对比差值的日、月和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90%自动站日平均相对湿度值高于人工观测值,平均偏高3.1%;自动站与人工站的相对湿度差值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5:00-7:00对比差值最大,13:00最小,全天24 h定时观测相对湿度对比差值均为正值;7-8月和12月对比差值最大,4要5月最小。月最小相对湿度观测值均小于35%,其对比差值与月最小相对湿度位相相反。只要相对湿度大于月平均最小相对湿度,其对比差值随着湿度的增大而增大,高湿情况的对比差值偏大。  相似文献   

3.
利用CB-0221多点测温仪和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实测了日光温室四周边际区域的气温及茄子的光合速率等参数,研究了日光温室边际区域的气温环境以及边际区域生长的茄子的光合特征.结果表明,边际区域的气温环境与温室中部有明显的差异.白天,南侧气温最高、最低值相差0.4 ℃,夜间相差0.3 ℃.北侧气温白天和夜间均随测点的变化先下降再上升.连阴天时东侧气温随测点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很小,不足1.0 ℃.西侧气温先降后升再下降.晴天时东侧气温随测点先降后升再下降.西侧气温先平缓上升后下降.边际区域作物的光合特征也与中部不同.晴天时北侧茄子的各项光合指标均高于南侧,而阴天时北侧茄子的蒸腾速率(Tr)和叶温(Tleaf)低于南侧.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值南侧最大,北侧最小.晴天时,由日光温室边缘向中部过渡,南侧白天先升后降,夜间缓缓上升;北侧先下降再上升,且白天和夜间一致.东侧先降后升再下降.西侧气温先上升后下降.连阴天时东侧从外向内上升,西侧先降后升再下降.无论任何天气条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Tr)和(Tleaf),中部均高于南侧和北侧,且北侧高于南侧.而阴天时北侧茄子的Tr和Tleaf低于南侧.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值南侧最大,北侧最小.  相似文献   

4.
大棚内雾森系统降温增湿效果及温湿度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试雾森系统降温增湿效果,了解大棚内温度、相对湿度变化规律,为嫩枝扦插育苗生产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沿大棚横断面均匀布设测点18个,在14:00~15:00高温时段,雾森系统运行10 min和停止10 min 2个阶段,每间隔2 min记录1次测点温度、相对湿度。[结果]雾森系统运行10 min,大棚内10 cm高度平均降温6.72℃,最大降幅8.10℃,温度最低,相对湿度最高,维持时间长,分布较均匀。[结论]盛夏高温时段,雾森系统运行2 min,停止4 min,可保持温度33.50℃以下,相对湿度84.00%以上,能充分满足嫩枝插穗生根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GN-N10B日光温室内的温度、光照环境特征,为设施生产中温室环境的调控及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TP700数据采集器和TNHY-7型农业气象监测仪,对10m跨新型日光温室结构(GN-N10B型石墙钢架日光温室)的室内气温、后墙内表面温度和光照强度进行多点连续监测.【结果】晴天条件下,温室内气温和后墙内表面温度在揭帘后(9∶30)开始升高,至14∶00和15∶00达到最高,分别为35.0℃、39.5℃,气温每小时升高4.4℃,温室内外平均温差为21.6℃;阴天条件下,温室内气温和后墙内表面温度在10∶30开始缓慢升高,至13∶30和14∶30达到最高,分别为21.0℃和19.5℃,气温每小时升高1.4℃,温室内外平均温差为16.9℃.整个越冬期(2014-12-12至2015-03-06)温室内平均最低温度为12.3℃.晴天,白天温室气温在升温阶段(9∶00~14∶00)南北方向分布较均匀,在降温阶段(14∶00~16∶00)分布不均匀,南、北两端低,中间高,相差2.2℃;夜间温室气温在水平方向分布均较均匀;在垂直方向,温室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近地面处气温高,中部和顶端气温低,相差1.0℃.晴天温室内光强≥10klx的时长达到7.5h,≥30klx的时长达到4.5h,可以满足温室内作物正常生长.温室平均透光率为68.95%.【结论】GN-N10B型石墙钢架日光温室可满足茄果类等喜温性蔬菜越冬生产的需要,适宜在甘肃河西走廊及其气候相似区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辽宁朝阳地区设施农业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撑,通过3个作物生育周期的观测资料,应用统计学及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辽宁朝阳地区温室小气候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室内气温变化受外界气象的影响较大,气温变化速率晴天多云天气阴(雨雪)天;气温从早掀帘起逐步上升,近12:00达最高,晴天、多云天气和阴(雨雪)天的上升速率分别为5.2℃/h、3.1℃/h和0.2℃/h;至20:00温室内气温开始下降,其降温速率分别为4.5℃/h、2.8℃/h和0.3℃/h,夜间温度变化趋于平缓;8:00-16:00相对湿度日变化较大,13:00左右相对湿度最低,夜间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的较高水平;温室内CO2浓度变化受温室内光照强度影响较大,温室内CO2浓度20:00至次日20:00呈不规则的W形变化,7:00至次日7:00呈U形变化。  相似文献   

7.
为辽宁朝阳地区设施农业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撑,通过3个作物生育周期的观测资料,应用统计学及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辽宁朝阳地区温室小气候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室内气温变化受外界气象的影响较大,气温变化速率晴天>多云天气>阴(雨雪)天;气温从早掀帘起逐步上升,近12:00达最高,晴天、多云天气和阴(雨雪)天的上升速率分别为5.2℃/h、3.1℃/h和0.2℃/h;至20:00温室内气温开始下降,其降温速率分别为-4.5℃/h、-2.8℃/h和-0.3℃/h,夜间温度变化趋于平缓;8:00-16:00相对湿度日变化较大,13:00左右相对湿度最低,夜间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的较高水平;温室内CO2浓度变化受温室内光照强度影响较大,温室内CO2浓度20:00至次日20:00呈不规则的W形变化,7:00至次日7:00呈 U形变化。  相似文献   

8.
选择2月中旬晴朗天气,通过对冬季福州市3个兰花专类园(分别位于远郊、近郊、市中心)6个监测点的温度、湿度、风速、热力指数、湿球指数、露点温度等数据的采集,采用综合舒适度指数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研究了3个兰花植物园温度、湿度、风速及舒适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区位条件下的对比变化,并对兰花植物园与福州市背景气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兰花专类园的温度、湿度呈"U"字型变化,温度在13:00~15:00时较高,7:00时最低;湿度在7:00时最高,13:00左右最低;风速呈不规则式变化;综合各下垫面,人体感觉舒适的时间呈U字型变化;冬季3个点皆为林缘舒适度高于园内;3个兰花植物园的舒适度对比为远郊近郊市区;与市区背景气象数据相比得出,3个兰花植物园的相对湿度大于市区,平均温度及平均风速明显小于市区。  相似文献   

9.
厦门城市“干岛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厦门市2个气象观测台站的相对湿度观测资料和通过温度及水汽压观测资料计算绝对湿度,对厦门市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的年、季、月变化特征进行全面分析,进行城市"干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由于厦门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市区城区和郊区城区的空气湿度有着不一样的变化规律,20世纪市区城区并没有明显的"干岛效应";②20世纪90年代以前年平均空气湿度变化趋势并不明显,从90年代初起,厦门的郊区城区空气湿度开始明显减小,两站分别在1993年和2004年出现变干的突变,21世纪初开始,厦门市区城区和郊区城区都明显变干;③从季节变化来看,季平均相对湿度,同安站各季节都呈减小趋势,厦门站没有明显变化;而季平均绝对湿度,同安站主要是春夏季呈明显减小趋势,秋冬季变化不明显,厦门站主要是夏季呈明显减小趋势,其余季节变化不明显;④从各时次的空气湿度气候变化来看,同安站在4个时次都呈明显变小趋势,相对湿度以20:00和08:00变小趋势最明显,绝对湿度以14:00变小趋势最明显;厦门站只在14:00相对湿度明显变小,绝对湿度在02:00和20:00变小明显。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成熟期软条白沙枇杷果实皱果发生严重的问题,利用大棚环境温湿度差异,调查树冠温湿度与皱果发生的关系,探讨果实套袋、树盘铺反光膜、树冠遮阳等降温处理对皱果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棚环境使树冠上部的温度上升,最高温度为51.8 ℃,分别比树冠中部和下部高13.1 ℃和13.2 ℃,38 ℃以上高温时间为6 h,分别比中下部延长5.0和5.3 h;相对湿度变化则相反,树冠上部湿度降低并长期处于低湿环境,最低湿度仅24%,分别比树冠中部和下部低32.6和30.8百分点;高温低湿环境使树冠上部皱果率大幅上升,皱果率达70.2%,分别比树冠中部和下部高55.7、69.4百分点。皱果随果实成熟度增加而加重,套袋、遮阳等降温处理对减轻皱果效果比反光膜好。  相似文献   

11.
秋季日光温室内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艳华  齐尚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235-7236,7239
[目的]为日光温室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日光温室的光照、温度和湿度并作相关分析。[结果]温室内空气湿度、地面温度最大值都出现在14:00左右,最小值出现在6:00前后。秋季温室内外地面温度存在6.8℃温差。光照南侧比北侧高960 lx;中间比东、西侧的高2230 lx、1560 lx;上层比中层、下层分别高73、720 lx。夜间空气湿度在90%以上,午后在80%以上。[结论]温室内空气湿度、地面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为单峰型曲线;地面温度水平分布呈现出中间高四周低规律;温室内光照度日变化曲线类型是倒"V"型,而空间分布为南强北弱,上强下弱的规律。温室内空气湿度比较高,尤其是在夜间空气湿度更高。  相似文献   

12.
宋明明  李秀娟  尹雪梅  李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810-6811,6821
选取攀枝花国家基本站2005~2012年5月份中云量小于2个量且风速较小的天气中的气温、太阳辐射和地面温度资料,对比分析辐射、地面温度和空气温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对比1 h和3 h变温过程,探讨攀枝花气温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攀枝花地区气温日变化具有独特的规律,最高温度出现时间相对偏晚;在干季晴好天气,一天中高温时段持续时间长,日落前降温不明显。这是由于该地区高海拔、低纬度的特殊下垫面性质,使得在晴朗天气里日出之后太阳辐射迅速增强,并在达到最高值后依然持续较长时间(11:00~14:00);地面受到太阳辐射而升温,地面最高温度出现时间落后于太阳辐射最高值的出现时间,出现时间相对较晚(14:00)。根据地气系统的热平衡理论,空气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空气温度最高值的出现时间也落后于地面的(16:00~17:00)。  相似文献   

13.
王康英  谢文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395-16396,16400
[目的]剖析红豆草水分生理特性,为红豆草的开发利用和耐旱特性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定了甘肃省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典型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红豆草营养枝(茎、叶、花)水势的日变化以及其含水率变化规律,研究了含水率在各个时间段的变化情况,水势日变化与温度、湿度、光照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试验表明,红豆草营养枝水势与温度和光照呈负相关,而与湿度呈正相关。当温度为最低值18℃时,水势出现最高值-0.193 3 MPa,最低温出现在早晚;温度为最高值30℃时,则水势出现最低值-0.650 0 MPa,一般高温出现在一天中的14:00~16:00这段时间。当光照出现最低值8.8 lx时,水势出现最高值-0.193 33 MPa;当光照出现最高值105 448 lx时,水势出现最低值-0.650 0 MPa。当湿度出现最低值45%RH时,水势也出现最低值-0.650 0 MPa;当湿度出现最高值61%RH时,水势也出现最高值-0.173 33 MPa。一天中含水率高值出现在早上8:00、中午12:00、晚上20:00,低值出现在16:00~18:00,为74.37%~74.59%。[结论]红豆草营养枝水势与气象因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室内养虫笼观察并分析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在以24h为周期内的交配行为及其规律。松墨天牛交配行为包括2个步骤:一是雌虫接近雄虫,在其周围活动;二是雄虫抱握雌虫,发生交配行为。交配日节律观察结果显示:松墨天牛在24h内有2次交配高峰期,10:00—14:00和18:00—24:00,它在这2个时间段以外很少或几乎不交配。松墨天牛交配行为具有以下特点:普遍存在与同一个体或不同个体的多次交配现象,交配次数为2次f含)以上的松墨天牛个体约占全部个体的77.5%,每次交配时间平均为50s;除正常雄雌交配外,还会出现雄雄和雌雌“交配”以及2只雄虫争夺雌虫交配权的现象。图1表1参15  相似文献   

15.
于海军  范天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275-13276,13306
利用牡丹江2006~2007年较详细每日环保大气监测资料以及探空资料,来分析牡丹江山区出现逆温的属性特征,重点分析并对逆温的生消规律、大气污染物的日变化及出现逆温和没有逆温情况下的浓度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来分析逆温对大气主要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牡丹江出现逆温主要以地形辐射逆温为主,逆温在08:00和20:00有逆温强度中心峰值,并对大气污染物浓度产生较大影响。当出现逆温时,在05:00~08:00、20:00~23:00时间段,污染物浓度增大,其他时间段浓度较小或变化不十分明显:没有逆温时,大气处于不稳定层结状态,有利于污染物扩散,浓度较小。  相似文献   

16.
揭膜对棉田土壤温度、棉花产量及环保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个棉花新品种为材料,研究适时揭膜(UPF)对棉田土壤温度,蕾铃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及残膜回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UPF对棉田具有降温作用,UPF的平均土壤温度低于全生育期覆膜(MPF)0.47℃,从土壤深度上看,△t5 cm>△t10 cm=△t15 cm,从时间上看,△t14:00>△t20:00>△t8:00,综合土壤深度和时间2因素,△t5 cm,14:00最大(0.71℃)、△t10 cm,8:00最小(0.27℃);UPF蕾铃数前期小于MPF,后期大于MPF;UPF的产量、单株铃数、单铃质量、衣分均高于MPF,株高低于MPF,其中小区产量、单株铃数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每公顷棉田UPF可回收残膜57.78 kg,回收率达到85.56%。UPF有利于棉田土温降低、棉花后期生长及残膜回收。  相似文献   

17.
2011年对美人指葡萄缩果病的发生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根盘覆盖黑地膜和稻草可以显著地提高土壤的相对湿度,有效地降低葡萄缩果病的发病率;在供试的3种避雨棚架中,以小拱棚内的温度最低、相对湿度最高,其通风透气性能最好;小拱棚、连栋大棚内葡萄缩果病的发病率分别为13.10%、12.89%,明显低于单栋大棚的(31.16%)。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水肥条件下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力求从影响作物光合作用的内因和外因入手,研究作物的光合生产机理,从而达到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不同水分处理大豆净光合速率在8:00、10:00、12:0014:0016:0018:00都表现出相似的规律,生育中期净光舍速率最高,前期次之,后期最低。  相似文献   

19.
以拱顶钢架塑料薄膜温室为试验温室,分别设置空气循环式冷凝除湿、土壤地面地膜覆盖降湿和对照三个处理,探讨与研究了空气循环式冷凝除湿的效果.结果表明:晴天各处理温室内各层的空气与室外大气相对湿度,最低点均出现在14:00-15:00时段;晚19:00至上午10:00之间,各处理温室内各层和室外大-X的相对湿度变化较平稳,但均呈现为室外<冷凝<覆盖<对照,与对照相比,此时段冷凝处理温室下、中、上层相对湿度比对照分别降低2.7%-10.5%、2.0%-7.5%和2.4%-11.3%;三处理温室同层次同时刻的绝对湿度均以冷凝处理最小,冷凝处理温室内各层绝对湿度在一天中的垂直变化幅度为上层>中层>下层.阴雨天各处理的空气相对湿度基本呈现出对照>覆盖≥冷凝规律,但差值较小,均<1%;而绝对湿度呈现出对照≥冷凝>覆盖,差值也很小.在1月份,温室内相对湿度呈现出对照>覆盖>冷凝,且变化幅度以晴天为大,阴雨天较小;温室内绝对湿度晴天为对照>覆盖>冷凝,阴雨天为对照>冷凝>覆盖.  相似文献   

20.
连续干旱条件下喷播基质水分衰退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喷播基质水分衰退规律直接影响喷播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生长。在大棚盆栽条件下,利用TDR(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 土壤水分监测系统对基质含水量测量发现: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波斯菊Cosmos bipinnatus和黑麦草Lolium perenne播种后分别于44,45,44和43 d基质蒸发基本停止,失水量接近0,幼苗枯死率达到90%以上;基质含水量在12 : 00 - 13 : 00时下降速度最快,13 : 00-15 : 00时下降也较为明显,夜间冷凝现象不明显,将温度、相对湿度、时间和基质含水量拟合成多元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0 ~ 5 cm基质层含水量一直低于5 ~ 10 cm 和10 ~ 15 cm基质层,10 ~ 15 cm基质层前期和后期失水速率较慢,中期失水速率较快,3个层次含水量最后趋于一致。图4表2参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