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为了研究节水灌溉方式对玉米产量及构成的影响。[方法]2012年在武威荒漠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设计了滴灌、喷灌、漫灌大田试验,并调查玉米整个生育期内的作物生长高度、叶面积指数、株子粒重等指标。[结果]滴灌条件下生物量高于喷灌和漫灌,拔节时差异最明显,滴灌比喷灌重48%、比漫灌重109%;滴灌叶面积指数最高,喷灌次之;在成熟期,滴灌、喷灌株高均较漫灌高22 cm;滴灌和喷灌百粒重分别重于漫灌11.88%、9.95%;滴灌、喷灌株子粒重分别重于漫灌24.8%、21.1%;滴灌理论产量大于喷灌22.59%,大于漫灌35.62%,喷灌大于漫灌10.63%;滴灌实际产量大于喷灌1.68%,大于漫灌6.52%,喷灌大于漫灌4.76%。[结论]3种灌溉技术条件下,滴灌效果最好,喷灌次之。  相似文献   

2.
李英 《农家顾问》2014,(5):35-35
<正>为了研究节水灌溉方式对玉米产量及构成的影响,2012年在武威荒漠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设计了滴灌、喷灌、漫灌大田试验,并调查玉米整个生育期内的作物生长高度、叶面积指数、株子粒重等指标。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生物量高于喷灌和漫灌,拔节时差异最明显,滴灌比喷灌重48%、比漫灌重  相似文献   

3.
灌溉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不同灌溉模式下玉米生长形态及产量差异,在降雨和前期土壤特性一定的情况下,对春玉米覆膜滴灌、覆膜漫灌、不覆膜喷灌及不覆膜不灌4种灌溉方式下的植株生育动态、植株性状和产量形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覆膜滴灌条件下,玉米生育进程加快,提早成熟,比不覆膜喷灌、不覆膜不灌处理成熟期提前10~11d。覆膜滴灌有效促进玉米植株株高增加,其株高比不覆膜喷灌、不覆膜不灌的分别增加6.7%、18.5%。覆膜滴灌提高了叶片生长速度,增加了叶面积及根量,各时期叶面积平均值比不覆膜喷灌、不覆膜不灌的分别增加17.8%、21.5%;各时期根层数、根条数平均值比不覆膜不灌的分别增加1.7层/株和13.0条/株。覆膜滴灌有利于玉米果穗形成和粒籽灌浆,增加穗粒数,提高百粒重,其穗粒质量比不覆膜喷灌、不覆膜不灌的分别增加15.5%和73.3%。覆膜滴灌既具有节水增产效果,也有保墒促早熟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旱地玉米节水灌溉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黑龙江省半干旱地区进行了玉米节水灌溉方式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渗灌、膜下滴灌、喷灌、隔沟灌较对照(传统沟灌)生育期提前,分别增产25.7%、28.3%、11.7%、4.2%。分别节水82.9%、78.6%、48.6%、42.8%。综合结果得出,膜下滴灌、喷灌和隔沟灌节水灌溉方式可在半干旱地区玉米栽培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研究节水灌溉方式对玉米产量及构成的影响。[方法]2012年在武威荒漠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设计了滴灌、喷灌、漫灌大田试验,并调查玉米整个生育期内的作物生长高度、叶面积指数、株子粒重等指标。[结果]滴灌条件下生物量高于喷灌和漫灌,拔节时差异最明显,滴灌比喷灌重48%、比漫灌重109%;滴灌叶面积指数最高,喷灌次之;在成熟期,滴灌、喷灌株高均较漫灌高22em;滴灌和喷灌百粒重分别重于漫灌11.88%、9.95%;滴灌、喷灌株子粒重分别重于漫灌24.8%、21.1%;滴灌理论产量大于喷灌22.59%,大于漫灌35.62%,喷灌大于漫灌10.63%;滴灌实际产量大于喷灌1.68%,大于漫灌6.52%,喷灌大于漫灌4.76%。[结论]3种灌溉技术条件下,滴灌效果最好,喷灌次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微喷灌技术应用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畦灌为对照,设置3个微喷灌灌水定额,研究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和产量及产量因素的变化特征。【结果】微喷灌能够显著影响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积累量随灌水定额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显著增加各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微喷灌显著增加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在灌水定额为40mm/次时,叶绿素和净光合速率最高。微喷灌显著提高玉米千粒重、行粒数和产量,在灌水定额为40mm/次时,玉米产量最好。【结论】综合比较,微喷灌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和产量及产量因素在灌水定额为40mm/次时,玉米长势最好,产量最高,是较为合理的微喷灌灌水量。  相似文献   

7.
《微喷灌条件下玉米品种筛选技术规范》(DB 13/T 2799—2018)规定了微喷灌适配玉米品种的筛选方法及评价标准,为筛选和评价微喷灌技术下的适用玉米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观定土壤含水量,分析喷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变化规律,并结合玉米的生物学需水特性,研究提出了喷灌玉米的节水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9.
锌肥对水分逆境下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锌肥对水分逆境下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以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正常供水,干旱胁迫、淹水胁迫)下,施用锌肥对玉米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及转运、植株锌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逆境条件下,施用适量锌肥,可以增加玉米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提高净光合速率,增加单株干物质总量和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促进干物质向子粒转运,增强抗逆性,增加产量.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施用锌肥可增加玉米叶片及子粒含锌量.  相似文献   

10.
为寻求合理的微咸水利用方式,揭示微咸水喷灌下作物生理生长响应机理,在河北低平原地区开展了冬小麦微咸水喷灌试验,研究了225 kg·hm-2施氮量条件下不同矿化度(2、3 g·L-1)微咸水灌溉和不同施氮量条件(高氮275 kg·hm-2,中氮225 kg·hm-2,低氮175 kg·hm-2)下2 g·L-1矿化度微咸水喷灌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淡水喷灌相比,采用矿化度3 g·L-1微咸水喷灌会导致冬小麦叶片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净光合速率(Pn)显著下降,但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37.0%~106.8%;2 g·L-1微咸水喷灌高氮和中氮处理的Gs、Pn与淡水喷灌无显著差异,且拔节期高氮处理的叶片Pn略高于淡水喷灌处理5.0%.2 g·L-1微咸水喷灌对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和株高影响不显著,3 g·L-1矿化度微咸水喷灌对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密度造成不利影响.2 g·L-1微咸水喷灌3个处理冬小麦产量与淡水喷灌处理均无显著差异,但3 g·L-1矿化度处理冬小麦平均产量比淡水喷灌处理显著降低了25.9%.综上所述,矿化度不大于2 g·L-1的咸淡混合水喷灌适用于河北低平原地区冬小麦田间灌溉,添加适量氮肥会促进作物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快速干旱下钾对玉米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离体干燥的方法,研究了快速干旱条件下钾对玉米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可明显改善叶肉细胞的光合活性,延缓光合机构受干旱损伤的时间和程度,提高气孔对CO2的导性,增强气孔的调节能力,减少蒸腾失水,显著提高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草莓光合特性的生理机制,为草莓的育苗和露地栽培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草莓品种达赛莱克特为材料,在-1.28、-3.58-、5.56 MPa 3个叶片水势下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结果期草莓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光照强度对结果期草莓的光合速率具有显著影响,光合速率在光照强度1200~1500μmol/(m2.s)之间出现峰值。叶片水势越高,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越明显。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叶片气孔导度下降,水势较低的叶片气孔导度下降的趋势更明显。不同水势叶片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气孔限制值在光照强度增加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结论]叶片水势较高时造成光合速率下降的因素是非气孔因素,叶片水势较低时气孔因素是造成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科学评估节水技术推广和水价综合改革等措施对农业用水强度的综合影响,对节水政策的优化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构建了用水强度的理论分解模型,尝试将技术进步和灌溉水价等因素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以探寻农业用水强度各类驱动因素的作用方式;在此基础上,基于2003—2016年小麦、玉米与水稻主产区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三种作物灌溉用水强度呈现稳中有降态势,下降幅度最高的是玉米,其次是小麦,水稻下降幅度最小。灌溉水价对用水强度的影响在作物间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其显著促进了玉米用水强度的降低,而在小麦、水稻两种作物上却表现出抑制作用。农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效率改善显著降低了农业用水强度,且其影响程度在作物间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农业技术创新对玉米和水稻用水强度改善的作用最为强劲,而技术效率对小麦用水强度降低的贡献最大。上述结论在替换技术进步指标和改变参数估计方法后仍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因此,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定价机制中应考虑不同作物的用水习性,农业技术创新活动更多从不同作物生产中的薄弱环节来精准开展,同时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规模效率尚需进一步优化与提升。  相似文献   

14.
小麦玉米间套作的高产和光合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小麦玉米平作为对照,研究了北京地区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模式下,小麦、玉米的高产和光合性能。结果表明,2.7 m带宽的麦玉玉间套作的平均产量为18 871.5 kg/hm2,比麦玉平作增产20.19%。并且,构建了较为理想的光合群体结构,光合性能改善,其中小麦的光合速率较对照提高30.29%,夏玉米的光合速率较对照提高14.54%。  相似文献   

15.
喷灌条件下不同节水措施对玉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宁夏中部干旱带采用起垄覆膜、无垄覆膜、起垄无膜、秸秆覆盖和对照(常规种植)进行玉米生育期、产量、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以及土壤水分含量等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覆膜可使玉米提早成熟10 d以上,并可提高玉米的产量、保苗率,成穗率,使玉米的产量比对照提高25.7%~30.7%.影响叶绿素含量的主要是玉米各生育时期与玉米叶片的不同部位,影响最大的是叶片中部,其次是叶片基部.起垄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起垄覆膜可促进玉米的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16.
Understanding of moisture changes in fresh ear corn (Zea mays L.) during storage is imperative for maintaining fresh corn quality. The changes of moisture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in fresh ear corn during storage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Water loss was greater than water migration in fresh ear corn within the first hour of storage; thereafter, water loss was weaker than water migration. With the extension of storage time, the signal intensity of MRI in different parts of sliced fresh corn with cob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and the rate of signal intensity reduction was higher in the peripheral area than at the central part of sliced fresh corn with cob. The relative proportion of bound water increased with a concomitant drop in that of free water, when the total water content reduced in fresh ear corn under storage. In conclusion, NMR and MRI are useful and non-destructive tools for real-time monitoring of moisture distribution, migration, and loss in fresh ear corn during storage to assess its quality. These results can be used for future design of the preserving and processing conditions for fresh ear corn.  相似文献   

17.
牛斌  冯莎莎  张俊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429-17430
[目的]研究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麦玉玉间套作)模式下小麦和玉米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变化,为构建较为理想的光合群体结构和运筹肥水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方法]以小麦玉米平作(麦玉平作)为对照,研究北京地区麦玉玉间套作模式下小麦、玉米的光合变化。[结果]麦玉玉间套作模式增产的主要机制是构建了较为理想的光合群体结构,其中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平均为3.764mg/g,较对照提高了8.88%,光合速率平均为30.62mg CO2/(dm^2·h),较对照提高30.29%;夏玉米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平均值为51.1,较对照提高了4.07%,光合速率平均为58.05mgCO2/(dm^2·h),较对照提高14.54%。[结论]麦玉玉间套作模式提高了作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18.
有机硅水溶缓释肥对小麦-玉米轮作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冀南小麦-玉米轮作区,采用盆栽和大田相结合,通过与施用单质等量常规肥对比,对施用有机硅水溶缓释肥的小麦和玉米的根系和产量及土壤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硅水溶缓释肥的小麦、玉米根系和产量性状明显优于对照常规肥;不同土层土壤毛管孔隙度在每层均有增加,特别是10~20 cm土层内差异极显著;小麦花后旗叶及单株的平均光合速率较对照表现出较大的优势,有机硅水溶缓释肥处理花后旗叶最大光合速率均较对照高,旗叶及整株衰老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19.
不同株型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平展型玉米(农大364)和紧凑型玉米(郑单958)不同叶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差异.结果表明,①比较植株净光合速率的变化及差异时,应选取植株上不同部位的代表性叶片,取其光合速率的平均值,以减少误差.②两种株型玉米最大净光合速率均表现为穗位叶>第10叶>第6叶>第22叶>第3叶,给予中下部叶片良好的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20.
小麦/玉米复合群体光合特性与作物生产力间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高水肥集约栽培条件下,小麦/玉米复合群体的光合特性及作物生产力主要决定于作物本身的生理特性,而与诸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小麦组分的 Pn(光合速率)与 CGR(作物牛产率)呈显著的正相关,而玉米组分的经济产量与抽雄期到灌浆期的Pn呈显著正相关。因此生产中可通过培育高光效品种或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品种来实现作物的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