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分期接虫和分期回收的方法,研究常规棉与转基因棉品种棉铃虫寄生性天敌在不同棉花品种间的寄生作用。结果表明:棉铃虫第2~4代发生期以及卵期和幼虫期,转基因棉品种的棉铃虫卵、幼虫寄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棉品种。棉铃虫卵期的寄生蜂主要为拟澳洲赤眼蜂(Tricogramma confisum),幼虫寄生蜂为棉铃虫齿唇姬蜂(Compoletis chlorideae)等。由此可见转基因棉对棉铃虫寄生性天敌存在非亲和效应。通过对转Bt基因棉国抗22及其亲本泗棉3号棉铃虫不同世代间卵、幼虫寄生率的纵向比较,发现同一品种棉花上不同世代间棉铃虫卵寄生率差异不显著,而幼虫寄生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采用ELISA检测和室内抗虫性测定方法相结合,2013年对山西省南部种植的6个转Bt基因抗虫棉花品种的不同生育期叶片Bt杀虫蛋白的表达量及对棉铃虫的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个品种Bt杀虫蛋白的叶片表达量在苗期最高,然后从现蕾、开花、结铃直到吐絮逐渐下降。室内喂虫试验结果表明,6个品种对第2代棉铃虫达到高抗或中抗的水平,抗虫指数变幅为72.2%~95.5%;然而对第3,4代棉铃虫的抗性较低,仅为20.2%~65.2%。其中,DR3、晋棉38、晋棉50、中棉41抗性较好,而中棉43和DR5抗性较差。总之,在山西省棉区的抗虫棉品种的抗虫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建议剔除抗虫性低的品种,从而保证该地区抗虫棉花的持久种植。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在新疆的抗虫性表现及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莎车县对我国一批转基因棉花品种进行了抗虫性综合鉴定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9个转基因棉花品种对第二代棉铃虫具有较高的抗性,按抗虫性分级标准3、2、1、5号品种属超高抗,8、9、4、7号品种属高抗,10号品种属中抗。抗虫棉苗期生长普遍较弱,对棉蓟马危害敏感,多数不抗枯萎病。  相似文献   

4.
采用室内接虫鉴定技术,对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新棉33B的4个代别转基因材料进行了抗棉铃虫鉴定。结果表明,新棉33B各代别对棉铃虫均表现一定的抗虫性,同一转基因材料各代别间抗虫性依次为:第1代种、第2代种、原代种、第3代种。经抗虫棉饲喂的幼虫由于受抗虫棉不同程度的毒蛋白影响,抑制了幼虫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结果影响了化蛹时间、蛹的质量和产卵量。  相似文献   

5.
保丰 (Bt)玉米是转基因抗虫品种。试验结果表明 ,在玉米心叶期高抗一代玉米螟危害 ;在玉米花丝期至成熟期 ,高抗一代、二代玉米螟危害。其茎秆折断率、虫孔数、百株活虫量指标差异极显著 ,说明保丰 (Bt)玉米抗虫性较强  相似文献   

6.
江苏沿海地区Bt棉主栽品种的性状评价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室内饲养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苏棉9号"比较,4个Bt棉品种对棉铃虫的抗性都达到极显著水平;饲喂Bt棉组织,能使棉铃虫幼虫发育延缓、蛹期缩短和蛹重减轻;1~3龄棉铃虫幼虫对Bt棉的敏感程度高于4龄以上幼虫。田间调查结果表明,Bt棉田棉铃虫的虫量和蕾铃被害量与对照棉田差异极显著,其趋势与室内试验一致。在棉花品种的生育特性方面,4个Bt棉品种的株高和果枝数与"苏棉9号"相近;蕾铃数量及成铃率高于或接近于常规棉;各品种间生长发育指标的差异均达不到显著水平。按照供试的4个Bt棉品种在当地的抗虫性及丰产性状的优劣排序,依次为"鲁棉研15">"中棉所29">"南抗3号">"科棉1号"。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棉花品种对棉大卷叶螟抗性水平的鉴定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棉大卷叶螟主害代危害高峰期,采用不同抗性指标调查统计法,综合量化鉴定不同转基因棉花品种对棉大卷叶螟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以活虫减退率、株害减少率、卷叶减少率作为品种抗性检测指标,可很好区分不同转基因棉品种对棉大卷叶螟的综合抗性水平.在供试的30个品种中,达到高抗的有24个,中抗的有3个.不抗的有3个,可将高抗品种充实到棉大卷叶螟综合防控的技术体系中.  相似文献   

8.
选取5个不同性状类型棉花品种,通过田间网室接虫试验和室内生物学测试,研究了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对不同棉花品种棉株及其组织的选择性差异及其机理,以为棉花抗棉铃虫品种选育提供一些理论依据。1 成虫在不同品种棉株上的落卵选择性不同品种...  相似文献   

9.
在三代棉铃虫产卵高峰期,调查了2005年长江流域棉花区域试验南京点3组总计30个转基因抗虫棉与非抗虫棉品种(系)不同器官上的棉铃虫卵量。结果表明,三代棉铃虫的百株卵量与品种对棉铃虫的抗性值、品种的B t毒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4 6和-0.976 8;转基因抗虫棉与非抗虫棉不同器官上的卵量分布大致相同,主要集中在上部嫩叶、果枝嫩叶和苞叶上,同时三代棉铃虫在非抗虫棉上产卵要比抗虫棉集中。  相似文献   

10.
转Bt基因抗虫棉卡那霉素田间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转基因抗虫棉不同时期、不同叶片对卡那霉素不同浓度的反应及其与棉花抗虫性的关系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选取4 000 mg·L-1的卡那霉素液在棉花苗期、蕾期涂抹棉株倒二片平展叶最适宜,田间卡那霉素反应与田间棉铃虫发生实况结果吻合率高.说明棉花田间抗卡那霉素反应能够准确检测转基因抗虫棉,可以作为一种快速简便的田间检测转基因抗虫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嫁接对棉花抗黄萎病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不同嫁接类型对棉花黄萎病抗性的影响,研究棉花黄萎病发病机理和抗病机制,为深入分析棉花抗病机理、培育抗黄萎病棉花品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6个不同黄萎病抗性的海岛棉和陆地棉品种,每个品种均设自身嫁接和相互嫁接2种嫁接方式和不嫁接的直播对照;田间试验鉴定比较直播材料与自身嫁接材料、相互嫁接材料的发病程度。【结果】自身嫁接材料与直播材料发病情况相同;以海岛棉抗病品种做接穗的嫁接组合的病情指数与发病率显著低于陆地棉抗病品种为接穗的嫁接组合;以陆地棉抗病品种为砧木的病情指数与发病率显著低于海岛棉抗病品种为砧木的组合。【结论】嫁接操作本身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没有显著影响。海岛棉和陆地棉的抗黄萎病机制不同,海岛棉抗病品种的关键抗病部位为茎部;而陆地棉抗病品种的关键抗病部位为根部。  相似文献   

12.
转Bt基因抗虫棉棉铃虫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1995~1997年就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性及棉铃虫的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抗虫棉对棉铃虫具有很强的内在抗性,对初孵幼虫致死率达90%以上,对幼虫的生长发育影响严重,其毒力随幼虫龄期的增大而降低。在棉铃虫大发生年份,对二、三代棉铃虫不进行药剂防治则显著减产。初步提出抗虫棉的棉铃虫防治策略为:二代以保棉株生长点为主,三代要重点防治以保蕾铃。其防治指标是: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200~300粒,三代百株累计卵量80~120粒。  相似文献   

13.
新疆南部棉区棉铃虫发生趋势及Bt棉花的控制效率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新疆南部棉花种植区已发展成为中国棉花产业的重要基地。作为棉花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棉铃虫具有在新疆南部猖獗危害的生物学基础。【方法】本文报道了南疆棉铃虫发生趋势及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控制效率的研究结果。【结果】1993~2004年对麦田一代棉铃虫幼虫数量变化的监测显示,1997年后棉铃虫的发生危害逐年上升,表明南疆粮棉混作区种植制度的改革已导致棉铃虫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害虫。2002~2004年对抗虫棉GK19(表达Cry1A杀虫蛋白)、SGK321(表达Cry1A 和 CpTI杀虫蛋白)和对照品种棉铃虫种群动态的研究显示,二代棉铃虫是南疆地区棉花的主要危害代别,抗虫棉花对幼虫的控制效率可达75%以上。在棉铃虫发生中等年份,转基因抗虫棉花可有效地控制棉铃虫的危害。【结论】鉴于棉铃虫的严重危害,南疆地区有必要发展基于Bt棉花的棉花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4.
从转Bt基因抗虫棉田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适合本农区种植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转Bt基因抗虫棉不同种植比例对棉铃虫发生程度的影响、转Bt基因抗虫棉田天敌种群的消长动态、主要害虫的监测要点及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措施等7个方面,探讨了转Bt基因抗虫棉在江苏沿海地区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5.
在大田罩笼接虫条件下,考查了52个棉花种质对棉红铃虫的抗性。通过灰关联聚类分析,在r=0.95时,52个供试棉花种质可分为4类及4个独立种质。根据4类种质抗性鉴定指标数据的平均值,给出了各类种质的抗性特点。对具有一定抗性的2类和一独立种质逐一进行抗性评价,结果有5个种质属于抗性种质,7个种质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84~1986年进行的3个试验作聚类分析的结果,可将棉花抗红铃虫的11个鉴定指标分成5类,即(1)卵量。(2)幼虫侵入孔,虫道和侵入率。(3)青铃活虫数,存活率和害籽率。(4)羽化孔数。(5)每斤籽花含虫量,百铃籽花含虫量,僵黄花率。  相似文献   

17.
新疆南部主要棉区高密度棉田二代棉铃虫消亡因子主要可以归纳为天敌捕食、寄生、生理死亡、自然损失及人为活动等5个因子.1龄、5~6龄幼虫以及卵是新疆南部主要棉区二代棉铃虫田间自然消亡的主要阶段.各龄期幼虫田间自然存活率分别为53.3;、14.93;、10.60;、8.16;、6.69;、4.62;和2.58;.新疆南部棉产区二代棉铃虫总消亡率为97.95;,种群趋势指数(Ι)为8.877 8.单头二代棉铃虫幼虫蛀食蕾数为0.921~14.35,平均4.92个,其数量与棉花蕾、花、铃数量减少率和产量损失呈正相关,综合棉铃虫危害和当前高密度棉花种植的生产成本,其防治指标为102粒卵/百株.  相似文献   

18.
以2类转基因抗虫棉和4个不同类型的推广品种为材料,于2002~2003年,对各供试材料的经济性状、农艺性状、早熟性和抗红铃虫性等进行了全面鉴定。比较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4次;抗红铃虫鉴定试验在网室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抗虫棉尤其是抗虫杂交棉丰产稳产性好,在较一般棉田减少化学治虫70%左右条件下仍能获得高产,比非抗棉推广品种增产极显著。抗虫棉的纤维品质优良,抗虫性强,早熟性好,培育和推广抗虫棉品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2个转Bt+CPTI双价基因抗虫低酚棉"C020"和"C022"的抗虫性及抗病性,室内棉叶鉴定结果显示,2个抗虫低酚棉对棉铃虫的抗性表现为低抗,其抗性虽略高于常规有酚棉"泗棉3号",但明显不如抗虫有酚棉"SGKz9";而田间罩笼接蛾鉴定结果显示,2个抗虫低酚棉的抗性综合评价均表现高抗,其抗性等级与抗虫有酚棉"SGKz9"一致,明显优于有酚常规棉"泗棉3号"。但抗虫低酚棉的抗病性表现一般,其中"C020"高抗枯萎病、感黄萎病;"C022"耐枯萎病、感黄萎病。  相似文献   

20.
2000-2001年在新疆喀什叶城县研究了转Bt基因棉MD-80不同发育阶段对棉铃虫的抗性表达和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果表明:1)转Bt基因棉棉叶对棉铃虫初孵幼虫有2个抗性高峰期5月中下旬和7月底,抗虫性分别为94.5%和83.3%,8月份抗性最低(22.7%),而河南的研究表明8月份正是第2个抗性高峰,抗虫效果高达93.8%;2)7月上旬棉株不同器官抗棉铃虫的强弱依次为:棉苞叶(96.7%),棉蕾(74.2%),花瓣(60%),棉叶(50.2%),棉铃(30%),花蕊(26.8%);3)转Bt基因棉对不同龄期棉铃虫抗性随着龄期的增大而降低;4)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均匀度顺序依次为普通棉对照田(不进行任何防治,0.7706和0.1883),Bt棉药防田(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0.3968和0.0931),Bt棉自控田(仅依靠自然天敌控制害虫,0.2211和0.0549),优势集中性依次为Bt棉自控田(0.9264),Bt棉药防田(0.8625),普通棉对照田(0.6881),表明普通棉对棉田的节肢动物群落最稳定,Bt棉药防田次之,Bt棉田自控田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