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农业强国与依法治国双重战略的叠加,内在地要求农业行政执法和涉农刑事司法发挥法治支撑作用。基于执法与司法的法理关系,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需要依法衔接和良性互动,这不仅是节约法治资源、提高司法效率的需要,也是维护法制统一的应然要求。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点主要集中在管辖、证据、相关法律文书的承认与执行等方面。为确保衔接的紧密性和有效性,应当构建相关衔接机制,包括农业行政执法中发现涉嫌犯罪的移送、刑事司法机关对农业行政执法移送案件的审查、刑事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发现农业行政违法案件的移送、相互协助与相互认定,以及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检察监督等。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事证明的传统观点认为,我国实行的是事实求是的证据制度,并不愿意正面承认自由心证在我国诉讼证明中的地位。但事实上,我国对于证据证明力的评价本质上依旧是自由评价与自由判断,因此,自由心证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确立就成为必然,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在该制度确立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种种现实困扰:观念层面上的、制度层面上的和理论层面上的。  相似文献   

3.
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产生了律师阅卷难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真正实现控辩双方公平对抗,我国应设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文章对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内涵、设立的必要性、设立的原则以及具体建议进行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4.
虚拟治理成本法是一种常用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方法,对于公益诉讼案件中环境损害责任认定具有关键作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亟需加强对第三方机构出具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意见或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的专业审查,避免因案件证据质量存在瑕疵而影响司法公信力。本文以一起典型污染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为例,分析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重难点问题,从检察机关审查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意见或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的角度,研究提出地表水污染类公益诉讼案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审查要点,对于提升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办案质效、推动公益诉讼检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恶意诉讼的兴起给我国司法秩序与诚信建设带来严重损害。恶意诉讼是指诉讼当事人故意构筑虚假事实或虚构证据,利用程序来支持自己不当诉求的行为。民事诉讼中存在着立案受理制度不完善、证据审查与撤诉处理不规范、恶意诉讼的行为及后果规定不健全、第三人滥用撤销之诉等问题。总结完善我国恶意诉讼的法律规制的路径包括加强立案中的诉由、证据和法律关系的审查,完善撤诉审查制度,设立诉讼保证制度,建立恶意诉讼之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明确恶意诉讼的损害赔偿范围;确立诉讼告知制度等。  相似文献   

6.
通过书面证据审查、现场勘验和实验室测定等方法,认定涉诉莲藕经济损失是多种原因所致,其中原告施肥技术不当为主要原因,施用劣质复合肥为次要因素。鉴定组估算了涉诉劣质复合肥对莲藕经济损失的影响效应。法院经质证审查采信了鉴定意见,为法院公正审理案件提供了法定证据和科学的司法证明。  相似文献   

7.
遗迹和遗物是考古的证据。在农业考古中遗迹和遗物必须达到考古学对证据的基本要求,才可以作为某项考古证明活动中的证据。本文从法律证据的审查和证明标准的视角来论述农业考古的证明标准的确立。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按照管辖范围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材料进行审查,但并未明确审查的具体措施、手段和方式。《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以下简称《刑诉规则》)和《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案件初查工作规定(试行)》(以下简称《初查规定》)都规定了初查。初查是检察机关对于职务犯罪案件线索进行审查和调查的阶段,其目的是查明是否有犯罪事实。初查可以采取询问、查询、勘验、检查、鉴定、调取证据材料等不限制初查对象人身、财产权利的措施,力争在立案前掌握足以对初查对象定罪或采取强制措施的关键证据。在司法实践中,初查起到是否决定立案侦查的重要作用,然而,初查制度及初查措施的运用存在一些亟待解决和规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事辩护中的主要问题是:对律师、法官、检察官职业的性质定位不当;刑事诉讼法对辩护制度的规定前后矛盾、脱节;对律师执业的限制过多以及国家本位、权力本位观念的影响。应树立权利本位观念;确立沉默权制度、证据开示制度、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制度以及程序违法的制裁制度。  相似文献   

10.
朱妍 《吉林农业》2004,(6):39-39
文证审查是指检察机关为了判明所涉及的技术性证据能否作为定案的根据,而运用相应的科学技术原理与方法,对在诉讼活动中取得的技术性鉴定材料进行专门审查、评断的一种诉讼活动。目的在于保证技术性鉴定材料的客观性、科学性、完整性、准确性及合法性,进而保障案件质量和法律的正确实施。  相似文献   

11.
法的价值这一概念,一直以来人们都在不断的进行追求和探讨,在法律发展史上对法的价值一词的论证、推理、运用,都是法学家们不断追求的目标,而环境刑法学作为法学研究的一个理论分支,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那就是环境刑法的价值体系究竟应该追求一个什么样的价值理念才能够满足我们的发展需要,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完善我国环境刑法的价值体系理论,为我国环境刑法的价值体系研究做贡献。本文旨在通过明确环境刑法的价值观念,确定环境刑法的价值目标,协调环境刑法的价值内容,深化环境刑法的理论研究,最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法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从犯的原因力是指成立从犯所必需的因行为人的行为与其他人的犯罪行为之间产生的内在的必然联系。从犯是否成立,要经过一般性判断、具体性判断和排除性判断三个环节。一般性判断主要考虑是否具有成立从犯所要求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具体性判断涉及事前判断与事后判断、主观判断和客观判断、应然判断与实然判断,排除性判断主要考虑刑法分则的特殊规定和刑法总则中的但书。  相似文献   

13.
社会危害性是不是犯罪的本质特征,有没有必要继续在犯罪概念中继续存在下去,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社会危害性仍是犯罪的本质特征,认为从犯罪概念的历史发展和其功能上考察,社会危害性必须在犯罪概念中加以规定。  相似文献   

14.
通过鉴定资料审查、实验室检验和田间试验,明确了含有农药的种衣剂"鸟不食"极显著地降低水稻种子发芽率、出苗率、秧苗高度和鲜重的效应,认定农民使用"鸟不食"与重新播种经济损失间具有因果关系。我所出具的司法鉴定意见为法院公正判决此案提供了司法证明和法定证据。  相似文献   

15.
亲手犯作为一种犯罪形态,是指必须由行为人亲自实施的犯罪行为,不可能以间接正犯的形式实现的犯罪。起初亲手犯的提出是为了限制间接正犯的范围。在我国法典中没有关于间接正犯和亲手犯的规定,因而理论界也缺乏深入的研究。为了完善我国的共同犯罪理论,有必要承认间接正犯和亲手犯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许多虚假诉讼的情况,行为人为了达到某些不正当的目 的,采取捏造的虚假事实和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以骗取法院的裁判文书。虚假诉讼具有极大 的社会危害性,它不仅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更严重的扰乱了司法秩序,长此以往,使得人们对 司法公正失去信心,从而极大的损害司法公信力。为了规制日益增多的虚假诉讼,2015 年《刑法 修正案(九)》中增设了虚假诉讼罪,并对该罪的犯罪构成、量刑幅度、单位犯罪以及同时构成他 罪和司法工作人员触犯该罪做了明确的规定。这是我国刑法首次对虚假诉讼行为进行明确的 刑法规制,使得惩处虚假诉讼行为有了确切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家庭暴力中,处于长期遭受虐待的状态之下,弱势一方通常会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受虐生活,但是最终迎接他们的是法律的制裁,而犯罪人往往值得大家同情惋惜。关注因家庭暴力导致杀人的这一特殊刑事犯罪人群,给予犯罪人公平、正义的判决,保障他们应有的权利,极具社会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家庭暴力的现状及危害,分析了以暴制暴的成因;从刑事法律角度关注因家庭暴力导致杀人的这一特殊刑事犯罪人群;从受虐人杀人量刑一般都较重的状况出发,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及我国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借鉴国外的“受虐妇女综合症”理论,充分考虑杀人的动机和原因,寻求一种符合我国立法精神的处理思路和制度模式;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专门的司法解释,制定出相应的量刑幅度,考虑作出相关司法解释及办案程序规定,并在准刑事司法解释中加以规定,充分体现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Koenig R 《Science (New York, N.Y.)》2000,289(5481):846b-847b
On 11 May, a criminal court in Vienna found one of Austria's most prominent political scientists, Anton Pelinka, guilty of defaming former Freedom Party leader J?rg Haider. Haider, an outspoken populist who has made questionable comments about Nazism, accused Pelinka of defaming him for asserting in an interview on Italian television in May 1999 that some Haider statements had "trivialized" Nazism. In the 3 months since the judgment, an array of academic and human rights groups have rushed to Pelinka's defen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