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水稻矮秆基因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水稻矮秆基因研究利用情况,为全面了解水稻株高遗传与发掘新矮源提供讯息,供水稻矮化育种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水稻矮行基因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平  阮洪家 《安徽农业科学》1998,26(3):198-200,204
介绍了水稻矮秆基因研究利用情况,为全面了解水稻株高遗传与发掘新矮源提供讯息,供水稻矮化育种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作物育种的发展史表明,育种上的每次重大突破,都是关键性基因资源的发现和利用的结果。五十年代,我国首先对水稻矮化育种作出了贡献,关键在于导入矮脚南特和矮仔占的矮源;六十年代,国际水稻研究所由于利用了我国台湾省的低脚乌尖矮源,从而育成了一系列矮秆水稻高产品种;同期,美国创高产纪录的小麦品种和国际玉米小麦研究中心的一系列墨西哥小麦矮秆高产品种的育成,是导入日本农林10号矮源的结果;我国杂交水稻在生产上的利用走在世界前列,与原产广东崖县的野生稻的胞质雄性不育  相似文献   

4.
我国水稻育种成绩显著,有力地促进了产量的提高。但是,跟我们的队伍和工作量相比,效率还是比较低的。本文试用遗传学原理,剖析育种史,就育种策略发表一些不成熟的见解。 一、水稻育种历史的回顾 1.矮基因立下汗马功劳 国际上誉为“绿色革命”的矮化育种,水稻方面始于我国。我国五十年代开始培育矮秆水稻品种,六十年代矮秆取代高秆,产量也就相应有了一次飞跃。 矮秆品种丰产的遗传学原理,详见“图1”所示。 矮基因遗传效应不仅是“矮”,还有多方面的表现。据研究,水稻矮化育种所利用的矮基因,通过转录与翻译控制“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相对于“高基因”有效高的活性水平。“吲哚乙酸氧化酶”  相似文献   

5.
籼稻矮秆遗传及其利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我国籼稻矮化育种的矮源主要有四:即矮仔占、矮脚南特、花龙水田谷和低脚乌尖,其矮秆基因互为等位,并可能存在修饰基因。矮源的利用以矮仔占最广泛。新矮源的探索对提高育种水平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水稻理想株形育种的理论和方法初论   总被引:48,自引:1,他引:48  
水稻株形育种始于矮化育种。虽然说矮秆由来已久,但有意识地进行矮化育种则自五十年代中期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开始。先是育成广场矮系统,接着又育成珍珠矮、广陆矮4号等。到了六十年代我国南方广大籼稻地区便基本上矮秆化了。国际水稻研究所 (IRRI)1962年进行了“Peta×低脚乌尖”的交配,1966年才育成IR8,到六十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农书关于禾谷类作物株型及其生态表现的记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禾谷类作物育种工作中,通过改变株型以提高产量潜力是一卓见成效的途径,其特出表现是矮化育种。上一世纪九十年代,西方育种学家在小麦杂种后代中曾发现过矮化现象,但当时认为是“杂种衰退”。真正的矮化育种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许多遗传矮源原产于我国。例如水稻低脚乌尖、小麦大姆指矮都被世界各国广为应用,培育出了许多矮秆和半矮秆高产品种。人们认识了改变株型可使作物得到产量进益之后,进一步改良株型以期改善群体光合态势,取得更大的增产潜力的想法便油然而生。因而人们对作物株型给以很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正> 谷子高产育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降低茎秆高度。谷子矮化育种起步晚,矮源贫乏,研究矮秆遗传的文献少。目前国内报道有陕西省农科院选出的“矮2”、“090”隐性矮秆材料和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科所的“84133”显性矮秆材料。从国际小粟类研讨会获悉,印度在粟谷中鉴定出寡基因控制的矮秆材料。笔者1981—1988年对本院诱变选育的郑矮2号进行研究,本文试对郑矮2号的矮秆基因遗传特性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水稻矮化育种成功 60 周年之际,回顾了黄耀祥院士在水稻育种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1959 年 通过人工杂交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矮秆品种——广场矮,开创了一条水稻矮化育种的新 途径。水稻矮化育种的成功,使水稻单产实现了第一次飞跃,与墨西哥的小麦矮化育种一起,引领了农业史上 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并为第二次绿色革命——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后,在水稻矮化育种 基础上,黄耀祥院士先后开创了水稻丛化育种、半矮杆“早长”超高产育种、半矮秆“早长、根深”超高产(特) 优质育种和超级稻育种,创建了高效的杂交育种“组群筛选法”,从而建立了水稻生态育种科学体系,丰富和 发展了水稻育种学。黄耀祥院士带领育种团队先后培育出 60 多个水稻新品种,其中推广面积超过 66.7 万 hm2 的 品种有 15 个,先后获得国家、省 ( 部 ) 级等各类科技成果奖 15 项,为我国粮食增产和水稻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 贡献。通过回顾黄耀祥院士在水稻育种研究上取得的主要成就,展示他不断解决水稻生产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总结他求真务实、敏锐创新、甘于奉献、执着追求的精神品质,以期对农业科研工作者有所启迪和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0.
顾铭洪教授主持研究的“水稻新矮源的分离和遗传鉴定”课题于8月28日在扬州通过鉴定。鉴定组由我国著名学者马育华、申宗坦、汤玉庚等13位专家组成。鉴定组审查了研究报告和试验资料,考察了田间材料的性状表现,一致认为:Sd-g矮杆基因是国内外籼稻矮源利用研究中的一项新发现。新桂矮主要农艺性状良好,属半矮秆类型。这一矮秆材料的育成,为水稻育种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1.
植物矮生基因资源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矮化基因资源培育适度矮化高产品种一直是众多育种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文章主要对拟南芥及多种大田、园艺作物矮生基因资源的应用与现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2.
在防虫网室内,人工接种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fijivirus,RBSDV)于3叶1心期至5叶1心郑单958玉米苗上。接种10 d后,每天调查症状,抽雄期测量植株上部幼嫩茎节长度;对接种病株和未接种健株的叶片进行横切;对茎节组织进行横切和纵切,荧光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横切片的细胞数量、形态变化,测量茎节纵切片的细胞长度。结果显示:与未接种的健康对照相比,受侵染的玉米叶片和茎节组织的韧皮部细胞畸形、数量剧增,且排列紊乱。感病植株的节间长度缩短,细胞伸长受阻。本研究通过组织细胞形态观察,明确了RBSDV侵染玉米后,所致内部组织细胞形态的变化和外部植株矮化、叶背蜡泪状突起等典型症状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矮败小麦是我国自主创制的小麦特异种质资源。其4D染色体上紧密连锁有显性矮秆基因Rht D1c和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Ms2,因此,矮败小麦后代始终会分离出一半异交结实的矮秆不育株和一半自交结实的高矮秆可育株,是理想的遗传改良工具。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建立了方便高效的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体系,在我国小麦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快速发展为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同时,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体系也为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高效的技术平台。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与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结合,将为我国小麦育种技术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总结了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并对该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应用玉米粗缩病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对已知抗性水平的抗病、中抗和感病自交系材料逐株进行病情严重度分级调查。采集不同级别病株的玉米新叶,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Indirec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ID-ELISA)检测病株叶片中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fijivirus,RBSDV)。采用SPSS软件对O.D405光密度值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同一抗性水平、不同级别的玉米自交系病株叶片内的RBSDV浓度差异显著(F=237.499,P<0.01),且随病株病级加大,病毒浓度升高;而相同病级的抗病、感病和中抗玉米自交系叶片内的RBSDV浓度无显著差异(F=0.775,P=0.598);抗病自交系病株叶片中的病毒总浓度显著低于感病自交系材料。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粗缩病病株叶片内的病毒浓度与生物学症状呈正相关,病情越重,病毒浓度越高。RBSDV一旦侵入寄主,在抗病、感病和中抗的自交系植株体内均可增殖,并运转到新生叶片。此结论为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揭示玉米抗粗缩病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糜子矮秆突变体与原始材料农艺性状存在的差异及其矮化原因是否与赤霉素(GA)合成或信号传递途径有关,以糜子矮秆突变体778和其原始材料高秆260为材料,在苗期进行形态学观察,在成熟期对株高、穗长、节间长、节间数、种子长、种子宽和穗粒数等7个田间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同时在不同生长时期使用不同浓度GA处理植株,对处理后的株高、根长、GA敏感系数(GRI)的变化进行测量。结果显示:矮秆突变体778在苗期株高已经和原始材料高秆260产生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由地上基部、第一、第二伸长节节间长度不同造成的。比较分析矮秆突变体778和原始材料高秆260的成熟期性状差异,发现矮秆突变体778的株高、穗长、节间数、穗粒数、节间长度极显著低于高秆260(P<0.01),矮秆突变体778的种子长显著高于高秆260(P<0.05)。不同浓度GA(0、50、100、200 mg·L-1)对糜子矮秆突变体778的株高和根长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浓度GA对糜子高秆260的株高、根长、敏感系数GRI值有显著影响(P<0.05),高秆260在不同浓度GA处理下的植株形态及生长势与其对照组相比均有差异。在100、200 mg·L-1的GA浓度条件下,随着时间的增加,糜子矮秆突变体778与高秆260的株高差异不断缩小至没有差异,且敏感系数GRI值在不同浓度赤霉素组之间无差异,说明外施赤霉素可以使糜子矮秆突变体778恢复到原始材料高秆260,导致突变的基因可能是赤霉素合成途径基因。  相似文献   

16.
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研究Ⅻ病原研究:病毒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病程表现为潜伏、过敏反应、缩顶、丛枝等4个阶段,以过敏反应导致叶片严重坏死和枯死为前期特征,以腋芽丛生而表现为黄化丛枝症为后期特征,苗期感染形成僵苗症,大田期感染表现丛枝症;汁液摩擦接种11科32种植物发现其只侵染烟属植物,通过机械传染(嫁接、汁液) 和介体传染(菟丝子、蚜虫、烟盲蝽、叶蝉) 等方式传播,该病害与文献记载的烟草丛枝、丛顶和丛蔟类病害有明显区别,可能是未见记载的病害。在云南烟草丛枝症病株的老叶和带毒蚜虫中抽提到直径约22~24nm的球状病毒,回接烟草发病,病株检测到和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相关的低分子量RNA,说明该病毒和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有密切的关系,且与SBMV,VTMV,TRSV,ArMV,CarMV,CMV,BCMV,TNV等8种病毒无血清学关系,综合各项研究和文献检索结果,作者推测该病毒可能是未见记载的病毒,建议称为"烟草簇矮病毒(Tobaco bushy dwarf virus)"。  相似文献   

17.
矮化黄瓜幼苗对外源GA处理的生理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矮化黄瓜突变体D046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外施0.1mg·L-1赤霉素对矮化黄瓜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胚轴中IAA氧化酶活性以及叶片和下胚轴中α-淀粉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霉素对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有抑制作用,对α-淀粉酶活性有促进作用,对IAA氧化酶活性先抑制后促进。  相似文献   

18.
2种水稻矮缩病毒一步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是引起水稻矮缩病的2种主要病毒,这2种病毒病在田间危害症状较相似,难以准确鉴定。为建立这2种病毒的一步快速检测方法,从混合引物配比、退火温度2个方面优化了反应体系与反应程序,并用这2类病毒的总RNA进行了RT-PCR验证,最终建立了准确、灵敏、快速的一步检测方法。利用建立的方法对从江西省大余县和南昌县采集的水稻矮缩病毒叶片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大余县10份样品均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检出率为100%;南昌县10份样品中有7份样品检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检出率为70%,另外3份样品检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检出率为30%。  相似文献   

19.
矮壮素对野生花卉柳兰的矮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矮壮素(CCC)喷施野生花卉柳兰Chamaenerion angustifoliumL.,可明显抑制其主茎和侧枝的伸长生长,缩短主茎和侧枝及花序的节间长度,解除植株的顶端优势,显著地促进侧枝发生,开花率提高。达到了植株矮化、叶片和花序紧凑、植株丰满的效果,提高了柳兰的观赏价值,适宜进行盆栽。  相似文献   

20.
玉米矮花叶病毒山东和北京两分离物的比较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起北京和山东玉米矮花叶病的北京分离物(MDM-BJ)和山东分离物(MDM-SD)主要侵染禾本科植物,二者的寄主范围和症状反应又有一定的差异。提纯MDM-BJ的最大吸收峰在260nm,最小吸收峰在240nm,OD260/CD280=1.18。提纯病毒产量为1.5mg/100g鲜病叶。病毒粒体弯曲线状,平均长度为710nm。在感病组织内可以观察到风轮状、卷旋状和片层凝集状内含体。MDM-BJ和MDM--SD都能与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的抗血清反应。上述结果表明,北京和山东的两个分离物都是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引起我国玉米矮花叶病的毒原是不同于国外毒原的新株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