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及其评价研究——以湖南省华容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主要载体,其建设进度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文章以湖南省华容县4个典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为案例进行研究,不同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对地区发展的贡献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在总结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基础上,从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这5个方面,选取27个指标构建了美丽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华容县4个典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即村企合作共建模式、渔业发展模式、工业反哺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实证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这4个村的综合得分均已超过2017年华容县美丽乡村建设得分,说明这4个村可以作为4种不同的乡村建设模式起到示范作用;示范村虽都已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但五美目标之间的发展并不均衡,布局美指数和环境美指数都较低;工业反哺模式的石伏村各项指数的实现程度都相对较高,村企合作共建模式的兔湖垸村和渔业发展模式的华兴村紧随其后,而产业发展模式的千和村各项指数的实现程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科学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而乡村美丽价值正是乡村发展的核心,目前乡村美丽价值的系统评价和测算仍相对欠缺。一套科学、合理、有价值的乡村美丽价值评价体系和测算模型的建立对快速提升乡村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乡村美丽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尝试采用GEM模型、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综合评分法(CGM),对乡村美丽价值从不同角度和理论层面进行评价测算。结果表明,基于五力因素影响下的乡村美丽价值在不同模型分析下,均有不同程度的结果呈现,GEM模型法能够从多角度融合的视角下测算乡村美丽价值;主成分分析法(PCA)能够从影响乡村发展的主要因素上面寻找出路;综合评分法(CGM)可以更全面更深层次地分析和挖掘影响乡村美丽价值提升的因素,并得到乡村美丽价值指数。乡村美丽价值评价模型对指导乡村发展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根据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在现有美丽乡村评价体系的研究基础上,基于生态视角,结合乡村发展目标、发展模式等实际情况,通过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方法,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库。从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环境保护3个方面,选取产业经济、经济保障、基础设施、乡村文化、人文教育、公共服务、乡村管理、村容村貌、环境质量现状9个因子层,及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等47个指标层构建美丽乡村评价指标库。运用AHP层次分析法,以神木市高家堡村为研究区域,进行实证研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指标权重的重要程度,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美丽乡村建设是形成美丽中国的精准定位,是一项涉及农村的全面性、立体性重大工程。近年来,随着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逐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关于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评价应运而生。立足于当前中国国情,美丽乡村建设效果评价仍是热点问题。鉴于此,本研究基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效果评价研究进展,重点集成与归纳总结美丽乡村的内涵、形成机制、评价区域及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内容和方法选择等,从而为今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效果评价提供理论参考。通过梳理发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具有局限性、评价内容缺乏动态性和耦合性、评价方法缺乏客观性。基于此,关于美丽乡村建设未来的研究应着重延伸其内涵,拓展美丽乡村建设的评价内容,增强美丽乡村建设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可操作性等。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未来农村的主要建设方向。在实际建设中,如何更科学地判断出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水平的高低,并有效解决指标的多维动态性问题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在分析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机制和内涵基础上,探索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与方法,利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神经训练和神经调整,并构建一套包含生态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健康、环境友好、生态支撑保障等5个体系为一体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以检验乡村的建设发展水平情况。研究发现该体系对评估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水平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6.
乐冰馨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201-202,209
"十三五"以来,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的未来指明了方向。在针对南京市高淳区、溧水区和江宁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并与区镇领导召开座谈会的基础上,提出空心化的治理必须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将乡村依据空心化程度分为两类:近郊空心化程度不严重的乡村和远郊空心化程度较严重的乡村。在拆迁资金投入,盘活建设用地指标和与当地农民利益共享的方法等方面采取不同的方式,实现空心化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针对生态文明视角下美丽乡村建设评价中如何解决农村动态性多指标和高维数据无法真实体现其建设水平的问题,依据福建省晋江市的实际,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制度保障等多指标入手,构建出晋江市的美丽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选取当地典型的20个美丽乡村为研究案例,利用投影寻踪聚类分析算法进行模型评价,不仅可以找出最优投影方向及乡村建设综合评判优劣顺序,还可以找出各乡村的重要建设支撑要素。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对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要素借鉴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1):231-234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础,是推进和谐中国、美丽中国实现的新起点。针对苏南美丽乡村六大建设模式,通过建立包含生态环境、设施情况、社会发展、乡村治理和经济治理五个方面的美丽乡村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苏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进行质量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张超 《农业与技术》2022,(9):147-155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背景下,围绕科学评测美丽乡村建设实效的主题,基于传统的城乡规划建设实施评价方法,建立三级指标总体框架,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延伸构建返贫预警机制下美丽乡村建设实效评价体系与评价模型.重点考察美丽乡村项目在返贫预警政策、人文发展与社会保障、经济发展、生存环境4个维度的建设实施...  相似文献   

10.
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当地农民幸福指数。评价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标准是增进农村民生福祉,让农民充分享受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究竟如何抓?瓮安县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形成了四种发展模式:即高效农业型、生态保护型、乡村旅游型、产业发展型模式。通过对瓮安县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提出肤浅认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造乡村旅游名片的重要举措,农民是乡村的主人,美丽乡村建设,广大农民是受益者,也是推进主体。政府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倾听民生,体现民意,把建设的权力、责任和义务交给农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事求是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民幸福指数,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美丽乡村是建成美丽中国的重要方面,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能够监督、指导美丽乡村建设,是建成美丽乡村的关键。通过对国内外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中对于评价美丽乡村建设效益的研究较少[1]。因此,本文从相关概念、美丽乡村要素、美丽乡村建设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等方面对美丽乡村建设评价进行研究,以期为建设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陈本学    陈明鑫   《现代农业研究》2022,(5):20-22
乡村是未来居民的理想居住区。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景观生态系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乡村景观生 态功能评价作为乡村人居环境改造的基础工作之一,构建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 的推动作用。本文以中原乡村景观生态功能指数作为评价的度量标准,对平原地区景观生态功能的稳定性、异质性、 自然性等进行综合评价,进而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和发展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区域因发展阶段不同,其建设重点也应不同。通过对不同区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实践对比分析,梳理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美丽乡村的建设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标GB/T 37072—2018《美丽乡村建设评价》评价指标,通过调查问卷,分析甘肃省美丽乡村建设在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等方面的现状及问题,并结合甘肃省《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对建设甘肃省美丽乡村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调查评价了莒县店子集镇美丽乡村建设状况,分析其不足,并提出指导性建议,为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7.
“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解不同地域乡村生态景观存在的问题,有利于针对性地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通过对全国范围内1 107个村庄进行的生态景观问卷调研,评价了不同地域乡村村庄生态景观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1)调研乡村对自身发展各方面的评价均不理想,仅“民生和谐”达到满意程度,乡村旅游发展不满意程度最高;乡村特色缺失严重,产业发展、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方面有待改善;(2)乡村居民点空心化已成为普遍现象,可作为乡村景观建设的潜在资源;(3)村庄污水排放、垃圾处理和村庄绿化方面均有待改善;(4)农田沟路林渠生态景观基础设施存在绿化不足、过度硬化、沟渠废弃、林网不完善、缺乏管理等问题;(5)各地区间比较,华东地区在乡村生态景观建设方面情况最好.针对这些问题,应从开展乡村景观特征评价、治理居民点空心化、加强村庄人居环境和景观建设、创新农田基础设施管护制度、加快乡村生态景观和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发和应用几个方面来综合解决.  相似文献   

18.
苏敬华 《广东农业科学》2018,45(10):159-165
崇明岛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上海可持续发展的储备空间。基于PSR模型构建了一套包含1目标3要素22项评价指标的崇明岛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对评价指标归一化处理和各要素层指数权重计算,得出崇明生态环境指数。结果表明:在崇明生态岛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下,崇明岛生态环境指数从2008年的0.57增长至2015年的0.91,增幅达60%,生态岛建设进程从启动阶段进入发展阶段并逐步向完善阶段过渡,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可持续健康发展模式已经形成。同时,在分析评估近几年环境状况的基础上,对6项评价指标进行优化研究,以期更科学准确地反映崇明岛生态环境质量,为崇明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可食地景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途径,其在乡村景观中的应用亟待开发.为了明晰可食地景与乡村景观相互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对2016—2019年北京市可食地景与乡村景观系统耦合发展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可食地景与乡村景观互动关系分析,构建二者耦合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可食地景-乡村景观耦合协调模型,基于北京市2016—...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是我国西部重要省份,地域面积广大,农村人口众多,但乡村发展程度差异较大,认识并评价其乡村性,明确乡村发展方向,对于推进陕西省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陕西省2013年县域数据,通过各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划分乡村发展类型,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借助Arc GIS软件,对陕西省县域不同乡村发展类型的乡村性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陕西省有46.31%的县域农业、工业以及商旅服务业得到均衡发展,而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各占14.57%、27.59%、11.53%;(2)由于其他因素及乡村多功能发展的原因,陕西省县域尺度上的乡村性存在显著差异,关中地区大部分县域乡村性较弱,陕北地区乡村性较强,而陕南地区乡村性适中。并且同一乡村发展类型区域的乡村发展程度不同,但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却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乡村性指数。因此,提出陕西省要实现乡村转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发展奠定基础;二要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自有品牌,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