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玉米穗茎兼收割台切割夹持输送装置仿真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切割夹持装置为研究对象,采用Recurdyn软件构建玉米植株和切割夹持装置的刚柔混合系统,仿真分析了割刀与夹持点水平距离(-70、-35、0、35、70mm)和果穗生长方向(机器前进方向、机器前进反向、垂直前进方向)对植株结穗点位移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割刀与夹持点水平距离为-70mm和-35mm时,植株无夹持切割,会向果穗生长方向倾斜,容易造成损失;割刀与夹持点水平距离为0、35、70mm时,植株夹持切割,结穗点位移变化规律相同,距离越大,对秸秆切碎均匀性越不利。试制穗茎兼收玉米割台,在机器作业速度为1.2m/s、夹持输送链线速度为1.39m/s时,进行了割刀与夹持点水平距离分别为-70mm和35mm时的田间对比试验。田间试验结果为:割刀与夹持点水平距离为-70mm时,植株收获总损失率为36.2%,水平距离为35mm时,植株收获总损失率仅为3.3%,表明先夹持再切割可以大大减小植株收获损失率,验证了仿真分析的合理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立辊式玉米收获机夹持输送装置的设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立辊式玉米摘穗割台夹持输送装置可靠性差及影响推广应用的瓶颈问题,设计了浮动式茎秆夹持输送装置,阐述了工作原理。通过对夹持位置、夹持力、夹持输送链速度与机器作业速度的分析,提出了三点夹持输送可靠性理论依据。通过对玉米茎秆输送过程的试验与分析,验证了浮动式茎秆夹持输送装置的可行性,为立辊式玉米摘穗割台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立辊式玉米收获机割台间隙夹持输送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立辊式玉米收获机割台夹持输送装置存在夹持均匀性和稳定性差,故障率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输送效果好、可靠性高的间隙定位夹持输送装置。提出了玉米植株间隙定位夹持输送方式,分析了间隙夹持定位输送装置主要结构与运动参数的设计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影响夹持输送质量的3个主次因素依次为输送轨道间隙、夹持输送链速度和夹持输送链长度;确定A2B3C3为较优组合,即夹持输送链长度为130 cm、输送轨道间隙为3.1 cm、夹持输送链速度为4.5 m/s;在该条件下喂入姿态成功率为92.5%、断茎率为0.25%,输送过程稳定可靠,不存在堵塞问题,满足立辊式玉米收获机的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4.
玉米穗茎兼收割台切碎装置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玉米穗茎兼收割台的需求,设计了一种横置滚筒式茎秆切碎装置,并对其切碎性能及割台摘穗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切碎装置工作原理的分析,确定在拉茎速度与切碎滚筒转速比值一定的条件下,以机器作业速度、动刀切割前角、切碎滚筒转速为自变量,以玉米果穗损失率、籽粒破碎率、籽粒损失率、茎秆平均切段长度和几何标准差为试验指标,利用Box-Benhnken Desig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进行了3因素3水平正交旋转组合田间试验,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响应面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到试验指标与试验因素间的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机器作业速度和切碎滚筒转速与5个试验指标有二次非线性关系,动刀切割前角仅与茎秆平均切段长度、几何标准差有二次非线性关系,因素的交互项中仅机器作业速度与切碎滚筒转速的交互项对籽粒破碎率、茎秆平均切段长度有显著影响。对切碎滚筒转速进行圆整,得到最优参数组合为:机器作业速度为1.35m/s,动刀切割前角为52°,切碎滚筒转速为1350r/min,此时果穗损失率为1.1%,籽粒破碎率为0.23%、籽粒损失率为0.74%、茎秆平均切段长度为30.73mm、几何标准差为1.28。与田间试验结果对比可知,回归模型有很好的可靠性。将最优组合试验结果与优化前的参数组合(机器作业速度为1.11m/s,动刀切割前角为53°,切碎滚筒转速为1657r/min)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可知:优化后较优化前果穗损失率降低0.4%,籽粒破碎率降低0.784%,籽粒损失率降低1.318%,茎秆平均切段长度缩短12.20mm,几何标准差减少0.34。优化后试验指标低于标准规定的指标值,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油菜联合收割机割台损失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油菜收割台的结构特点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通过改变拨禾轮转速、机器前进速度、拨禾轮轴相对割刀的位置等影响割台损失的因素进行试验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寻找各因素与割台损失的影响规律,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了机器前进速度对割台损失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拨禾轮转速。运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试验结果进行处理,建立了拨禾轮转速、机器前进速度与拨禾轮轴相对割刀垂直位置的回归方程,并对模型进行参数优化得到了最佳工作参数与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6.
小区谷物联合收获机气吹式割台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现有小区谷物联合收获机割台中有残留、不易清机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采用正面气流将禾吹弯再切割的气吹式割台。根据力学原理建立了均匀气流吹禾模型,以小麦顺利进入割台而不掉落为要求,计算得气流支管出口风速为47.35 m/s。以能产生均匀气流为目标,通过理论计算得到气流管道的主要结构参数为:气流总管锥度1∶14.29,气流支管排列间距100 mm。对影响割台残留量和损失率的3个关键工作参数:气流支管出口与割刀的垂直和水平距离、气流支管出口与水平夹角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单因素试验表明:气流支管出口与割刀的垂直和水平距离在15~27 cm内对割台损失率的影响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气流支管与水平夹角对割台损失率和残留量的影响先缓慢减小,后增加较快。正交试验表明:最优组合为气流支管出口与割刀的水平距离21 cm、气流支管出口与割刀的垂直距离21 cm、气流支管出口与水平的夹角10°,此时总损失率为0.88%,割台残留量为1.21 g。气吹式割台残留量少,总损失率低,达到了小区小麦种子收获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7.
针对国内制种玉米种穗缺少相应的收获机,而制种玉米收获劳动强度大,现有玉米收获机的果穗损失率、落地籽粒损失率等技术指标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等问题,设计了对中拉茎切柄、柔性摘穗、快速清种制种玉米种穗收获机。简述了整机结构和工作原理,对关键部件进行了理论分析、设计计算和选型,通过田间试验对该机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进行验证。以割台拉茎辊转速、前进速度、排杂风机转速作为试验因素,以果穗损失率和落地籽粒损失率为性能指标,进行了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通过方差分析获得最优参数组合为前进速度4.83km/h、割台拉茎辊转速788r/min、排杂风机转速1200r/min,此时果穗损失率为1.83%,落地籽粒损失率为1.01%。将对应参数进行试验验证,得到验证试验结果为:果穗损失率1.85%,落地籽粒损失率1.01%。优化结果与验证试验结果基本一致,整机各项性能指标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8.
大田玉米收获机收获制种玉米时容易产生伤穗落籽、杂物堵塞等现象,本文针对适收期制种玉米生物特性,设计了一种大型制种玉米联合收获机,采用小行距对行柔性板式摘穗割台和可替换组合式剥皮装置,确保低损摘穗、输送、剥皮作业,降低籽粒损失与损伤;其中割台上方配备钢质覆胶弧形摘穗板,“橡胶+钢质”夹持输送链和六棱低速拉茎辊,可替换组合式剥皮装置采用柔性破皮+揉搓+降速组合形式。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提取影响机具指标的主要因素,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以机具前进速度、拉茎辊转速和剥皮辊转速为试验因素,以总损失率与含杂率为性能指标,通过田间试验对机具进行检验,优化得出机具最佳作业参数。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当机具前进速度为4.87km/h、拉茎辊转速为877.27r/min、剥皮辊转速为442.52r/min时,果穗总损失率为1.61%,含杂率为0.55%。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收获机前进速度为4.9km/h、拉茎辊转速为880r/min、剥皮辊转速为450r/min时,果穗总损失率为1.64%,含杂率为0.57%,满足制种玉米机械化联合收获的作业要求,可为制种玉米联合收获机设计与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我国中小地块玉米种植区和丘陵地区畜牧业发展对玉米茎秆饲料的需求,依据该区域玉米种植地块特点和当地既对玉米果穗要求收获作为粮食、又要求收获茎秆作为青黄贮饲料的需要,设计开发了三行自走式穗茎兼收玉米联合收获机.该机创新实现了摘穗辊式摘穗割台与往复式切割器和组合式拨轮的配合、茎秆搅龙的集中输送和防缠绕、多个单辊组合式喂入机构浮动可调、切碎机与抛掷器的大角度衔接、抛掷器自动调节等多项先进技术,整机采用双层割台结构,分别独立可调,辊式摘穗,上层割台收获玉米果穗,下层割台采用往复式割刀组合拨轮机构收获玉米秸秆,在一台机器上实现玉米果穗收获、集箱,玉米秸秆切碎回收为饲料和工业用原料的不同功能.通过试验表明,该机满足了市场对玉米果穗收获和玉米秸秆回收青黄贮作为饲料和工业用原料以及生物发电原料收集的需要,大大提高了玉米联合收获机的跨区作业适应能力,促进了玉米秸秆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0.
4 YZPDK-4玉米收获秸秆打捆一体机的设计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我国玉米秸秆回收利用率不断增长的实际需求和穗茎兼收型玉米收获机有效供给相对不足等问题,研制了一种玉米收获秸秆打捆一体机,前割台进行玉米果穗收获,中部通过甩刀式秸秆切碎装置对秸秆进行切碎收获和打捆装置打捆,使机器同时进行玉米果穗收获与秸秆打捆收获。为此,对整机机构及关键部件进行了理论分析,确定了整机结构参数;以机具前进速度、粉碎刀辊转速、打捆装置输入转速作为试验因素对草捆密度进行三因素三水平二次回归正交试验;通过Design-Expert 8. 0. 6数据分析软件,建立各因素与指标的响应面数学模型,分析了各因素与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草捆密度均有显著影响,影响主次顺序为粉碎刀辊转速机具前进速度打捆装置输入转速;各试验因素最优参数组合:机具前进速度为0. 53m/s,粉碎刀辊转速为1 747r/min,打捆装置输入转速为711r/min,对应的草捆密度为180. 676kg/m~3。根据该试验参数组合,进行田间试验验证,得到评价指标与理论优化值相差0. 876kg/m~3,相对误差为0. 48%,优化预测模型可靠。该研究实现了玉米果穗收获和秸秆打捆一体化,为穗茎兼收型玉米收获机提出了新的思路,可为畜牧业饲料收集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小麦联合收割机改制用于收获玉米的相关情况。提出收获玉米籽粒的方法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近年引入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发展制约因素分析,结合当地实际,在两年来反复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小麦联合收割机改制收获玉米的技术措施与建议,旨在推进山西省玉米机械化收获进程。  相似文献   

13.
穗茎兼收型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畜牧业的发展,穗茎兼收型玉米联合收获机成为发展热点。为此,总结了该种机型的发展现状,简单介绍了几种较成熟机型的性能及特点。基于现状,论述了穗茎兼收型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发展趋势,并指出该种机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解决我国现有技术玉米联合收获机没有多功能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功能的缺陷,满足不同地区和用户对玉米秸秆利用的不同需求,实现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大范围跨区作业,设计了4YZD-4型自走式多功能穗茎兼收玉米联合收获机。该机采用板式摘穗单元组成上层果穗收获台,滚筒式切割器、秸秆输送铺放搅龙、浮动单双辊混合压送机构组成下层秸秆收获台,秸秆切碎还田装置和抛掷装置与整机底盘独立安装,能一次性完成玉米果穗收获、果穗剥皮和集箱,玉米秸秆切割、集条铺放、切碎还田、切碎回收、旋耕灭茬的联合作业功能,为我国大中型玉米穗茎兼收联合作业机械的研发提供了技术依据和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我国黄淮海地区秸秆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对黄淮海地区玉米收获机械化现状和玉米秸秆处理方式的调查研究,设计了一种自走式穗茎兼收玉米联合收获机。该机由上下两层割台组成,上层收获果穗,下层收获秸秆,通过田间试验,该机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家标准规定,已通过部级鉴定并获准推广。  相似文献   

16.
首次系统介绍了国内市场上存在的3种玉米籽粒回收装置;首次提出了玉米籽粒回收装置回收性能评价指标;分别对3种籽粒回收装置结构和优缺点进行了相关分析;指出曲柄连杆振动筛式籽粒回收装置最具有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畜牧业的发展以及政府有关"三农"的利好政策和农机方面政府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给现代农业装备的市场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穗茎兼收型玉米联合收获机成为近期国内发展的热点,为此综合阐述了穗茎兼收玉米联合收割机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目前国内研究比较成熟的几种机型的性能和特点。分析了穗茎兼收玉米联合收割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穗茎兼收玉米联合收割机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对策,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穗茎兼收玉米联合收割机研究的水平和步伐。  相似文献   

18.
麦行间套播夏玉米,采用滴灌方式和适宜灌水量、分期追肥、水肥结合、氮磷肥适宜调配等有效技术措施,全生育期追施氮(折纯N)、磷(P2O5)肥量分别保持在168~186kg/hm 2 和132~159kg/hm 2 水平时,可获取9450kg/hm 2 以上产量,水分生产效益达到1.9kg/m 3 以上,显示出良好的节水增收效益  相似文献   

19.
玉米秸秆切碎抛送装置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方差分析和正交多项式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玉米秸秆切碎抛送装置的主要参数:切刀转速与秸秆切段长度、秸秆抛送距离、功率消耗的函数关系,及其对工作性能的影响,为其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