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高香型坦洋工夫缸茶初制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香型坦洋工夫红茶是在传统坦洋工夫红茶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在萎凋工序中融入乌龙茶做青技术,研发而成的新型坦洋工夫红茶。本文就高香型坦洋工夫红茶的.鲜叶要求及萎凋(晒青→回青→做青→摊青)、揉捻、发酵、烘干等加工技术做了归纳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开发创新坦洋工夫红茶优质产品提供加工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正>本红茶生产线主要由鲜叶贮青机组、萎调机组、揉捻机组、解块机、发酵机、烘干机(初烘)、摊凉回潮机和烘干机(复烘)等组成。可日产干茶约1000 kg。生产线按红茶加工工艺要求实现自动化、清洁化、连续化生产,整个加工流程采用PLC程序控制,人机界面参数化设置,具有温湿度控制、故障报警等功能,设计先进,配套合理,符合规模企业红茶生产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莲花迎春是我场九十年代初开发的名优茶 ,具有条索纤细卷曲成螺、绿润披豪、香气清纯鲜爽等优良品质 ,一直深受广大客户的欢迎。但是它的传统工艺以手工制作为主 ,不但工效低 ,而且茶叶质量还因受制茶人员技术水平差异的直接影响而难于稳定。本场用机械加工“莲花迎春”取得明显效果。以下就莲花迎春机制的工艺流程作一个介绍 :摊青 -杀青 (摊凉 ,回软 ) -初揉 -二青 -复揉 -作形 -足干1 摊青 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 ,鲜叶进厂后分期批在竹席上或用簸箕上架摊凉 ,厚度为 2cm。自然萎凋在 4~ 6h ,雨水青和露水青 ,可先用脱水机脱水 ,…  相似文献   

4.
闽南乌龙茶的制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乌龙茶的创制在明清时期,由安溪茶农在绿茶制法的基础上发展成乌龙茶制法,先传入闽北、广东潮州,后传入台湾。乌龙茶的传统手工制法,多达十几道工序。1949年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机械的应用,乌龙茶的生产方式发生了不少变化。乌龙茶生产从传统的手工生产到半机械化生产,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并向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方面发展。闽南乌龙茶制作工艺流程为:鲜叶→摊青→萎凋→凉青→摇青→杀青→揉捻→初烘→包揉造型→足火。  相似文献   

5.
石亭绿茶以"三绿三香"的独特风格,于1956年被农业部定为全国历史名茶。石亭绿传统的"双炒双揉"手工制作,工艺复杂,劳动强度大,成本高。2009年开始引进茶叶机械,进行石亭绿工艺制作试验。实践证明,与手工加工相比,机械制作石亭绿茶,具有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降低生产成本,适合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成茶品质稳定等优点。石亭绿茶加工工序是:鲜叶→摊凉→杀青→揉捻→复炒→复揉→炒干→雾→拣剔→筛簸→成茶。  相似文献   

6.
安溪油柿叶茶加工过程中叶片形态和细胞组织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显微技术,观察安溪油柿叶茶加工过程中的萎凋、杀青、揉捻工序对柿叶形态和细胞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鲜叶对比,经萎凋、杀青、揉捻等工序加工后的柿叶细胞器和细胞组织结构受到严重破坏,叶片萎蔫揉卷、具有茶叶性状特征。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大叶种绿茶加工中热滚和车色工艺技术条件的比较试验与样品生化分析及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热滚处理的毛茶外形灰绿、紧结,干嗅烘炒香较明显,但匀整度下降,内质汤色和叶底偏黄。热滚时间过长、温度过高、烘坯未足干,样品中黄酮类、叶绿素、水溶性糖、儿茶素、多酚类、氨基酸等品质成分减少较明显,成茶品质明显降低。热滚适宜的时间是30~40分钟,叶温60℃左右,热滚前烘坯应烘至足干。烘坯摊凉后经车色处理,内质成分无明显变化,内质审评也无明显差异,车色120分钟是可取的,但车色前烘坯需经摊凉。  相似文献   

8.
炒青绿茶干燥工艺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炒青绿茶的干燥作业是散发水分,炒紧茶条,促进香气、滋味等内含成分转化的重要过程,不同的干燥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很大。为提高炒青绿茶品质,探明干燥工艺与茶叶色、香、味、形的关系,笔者对中、下档绿茶进行了试验。 材料与方法 试验材料:选用大生产上的二级鲜叶(代表中档原料)、四级鲜叶(代表低档原料)。 试验方法:将两种供试鲜叶分别按相应的常规工艺予以贮青、杀青、摊凉和揉捻,然后分别进行烘—炒—烘、炒—烘—炒、烘—炒—炒三种组合方式的干燥工艺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9.
陈加友 《中国茶叶》2004,26(2):16-17
乌龙茶的初制工艺一般为鲜叶→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  相似文献   

10.
福鼎毛尖由福鼎大白 ,大毫等多毫品种制成 ,其外形与省外一些尖形茶颇为相似 :色泽翠绿 ,匀润显毫 ,芽叶靠拢 ,自然舒展 ,挺直略有锋 ;香气鲜嫩持久 ,汤色绿艳清辙 ,滋味甘醇 ,叶底匀嫩成朵目前 ,福鼎优质毛尖主要依靠手工炒制。由于手工炒制存在制茶劳动强度大 ,生产效率低 ,成本高以及产品质量不稳定 ,特别是烘焙工序 ,非常繁琐 ,但又是成形的关键 ,不小心就成劣质茶。由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和福鼎市茶叶事业局共同研究出福鼎优质毛尖茶的机制工艺 ,其加工工艺流程为 :鲜叶→脱水筛分→摊放→杀青→揉捻→初烘→理条整形→复烘→拣剔包装。1…  相似文献   

11.
乌龙茶空调制茶技术要点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乌龙茶空调制茶程序与传统闽南乌龙茶制作基本一样,有晒青→做青→炒青→揉捻→包揉与烘焙→干燥等十几道工序。但各工序技术特点与传统乌龙茶又有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5 漳平水仙茶饼水仙茶饼又名“纸包茶” ,源产于漳平市双洋镇中村。系用水仙品种茶树鲜叶 ,按乌龙茶制法制成揉捻叶 ,再用木模压成饼形烘干而成。水仙茶饼外形扁平四方 ,乌褐油润 ,汤色金黄明亮似茶油 ,滋味醇厚 ,香气清高 ,叶底黄亮 ,红边显现。水仙茶饼的制作程序是鲜叶→晒青→晾青→炒青→摇捻→造型→烘焙等工序。鲜叶以小开面至中开面二、三叶嫩梢为宜。鲜叶采下后 ,均匀摊在水筛上 ,每筛摊叶量 0 4~ 0 5kg ,各筛按先后顺序放置晒青架上 ,在微弱阳光下晒至顶叶下垂、叶面失去光泽 ,鲜叶减重 15 %左右 ,呈半萎凋状态 ,即可收入室…  相似文献   

13.
<正>安徽省池州市的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据史料记载,九华山在唐代就盛产茶叶,是我国当时主要茶区。近年来,该茶区为了传承弘扬佛教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发展,研发了一种茶形很像佛教僧侣盛饭的"钵",名叫"九华钵茶"的新产品。"九华钵茶"的工艺流程是:摊青→萎凋→杀青→渥青→揉捻→烘焙→紧压制形→阴干固形→提香→包装等工序,但是当前"九华钵茶"的加工大多是单机作业,工效低,生产成本高。为提高"九华钵茶"生产效率,研制出一条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省外茶市紧细型绿茶大为走俏,在三明产地每公斤卖价比同期产的毛峰条高6─8元,而且时效性不强,价格也较平稳。然而,包括三明在内的我省绿条主产区大多种植大叶型绿茶品种,这给加工紧细绿茶带来困难,如何应用大叶品种制作紧细绿茶?除应根据品质要求选择适制品种和严格控制采摘标准外,加工技术则与制作毛峰茶有较大区别,尤其是揉捻作业。主要工艺分为:鲜叶摊凉──杀青──初揉──初烘──复揉──毛火──足火。摊凉掌握鲜叶含水量在70─72%为宜;杀青应适度老杀,以微有焦边为度;揉捻一般要进行两次,其间进行解块、分筛…  相似文献   

15.
微波固样方法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4种不同微波固样工艺以常规蒸汽固样为对照进行了研究比较,认为用微波火Ⅳ3min(加盖)固样→摊凉→微波火Ⅰ连续8min(敞开)烘至八成千→烘箱烘至足干的方法可替代常规蒸汽固样,特别适合茶树育种单株早期鉴定时样品总数多、单个样品量少的固样。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浙江省苍南县前前垟、坑口等茶场生产的早春高档炒青绿茶,品质一改过去外形“松、扁、碎”等弊病,达到了外形色泽绿润,条索紧直、圆浑、匀整、有锋苗,内质香气高长,滋味浓醇的要求。产品销往江苏、上海等地,深受消费者喜爱,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成功经验在于对初制干燥工艺以及机具性能进行了大胆的改进。 1.改进初制干燥工艺 以往的初制干燥工艺,是采取滚筒滚二青,二青后锅炒炒干,这种工艺达不到保护茶条锋苗的要求,毛茶外形容易出现“松、扁、碎”等弊病。改进后的初制干燥工艺,其流程为“初烘→摊凉→再烘→摊凉回潮→滚炒→干毛茶。新工艺将原先的一次滚二青改为两次烘二青,并且取消了锅炒三青,烘后经摊凉回潮,再以滚筒(火军)干。这种工艺制出的毛茶,外形品质大有提高。另外,为了保护好茶叶锋苗,对滚筒(火军)干作业的投叶量和滚炒时间也作了严格的控制,一般要求投入滚筒的烘干叶须达八成干,而且要经过摊凉回潮,每筒烘干叶  相似文献   

17.
铁观音作为闽南乌龙茶的杰出代表,采制技术比一般乌龙茶更为严谨,技艺更为精巧,要经过复杂严格的工序:采摘鲜叶→晒青→凉青→摇(凉)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等十一道工序,其中以做青阶段最为讲究.精湛独特的制作工艺是铁观音形成优异品质的必备条件,是“天、地、人”的完美结合.优质率的高低与鲜叶质量、制茶工艺水平、气候因素等有关.铁观音优质率高低与否会影响到当地茶农生产积极性,甚至影响到整个茶产业的发展.提高清香型铁观音秋茶优质率的加工技术对一个县茶业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以乌龙茶品种瑞香鲜叶原料,分别进行室内摊凉和弱光下晒青萎凋两种方式失水,减重率相近,并分别加工成绿茶.从茶样的感官审评结果可知,室内自然摊凉的香气、滋味优于日光萎凋,汤色则相反.  相似文献   

19.
漳平水仙茶饼造型包装材料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漳平水仙茶饼制作工艺流程为鲜叶→晒青→晾青→做青(摇青与晾青交替)→杀青→揉捻→造型(含造型与定型)→烘焙.造型过程中木模压制造型、白纸定型是漳平水仙茶饼的特有工序,其方法是将适量的揉捻叶放入边长约4.5厘米的木模,套入木槌舂紧,然后一手压紧木槌,另一手将木模沿木槌往上取出,最后用24开的毛边白纸将茶块包实.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了建瓯龙须茶制作工艺,包括萎凋、做青、杀青、揉捻、速冻定型、解冻捆扎等8道工序。其橄榄形束茶的制作工艺和内在品质较传统龙须茶制法有提升、有创新,成品外形壮硕,茶品风味独特,甘爽醇厚、韵味悠长,市场行情看好,颇受消费者青睐,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