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产池塘水质污染严重,当水中氨含量长期超标,在分子氨的刺激下,鳃分泌大量粘液,鳃丝呈紫红色,鳃丝的边缘呈白色。因鳃片表面复盖大量粘液严重影响了气体交换。在炎热的夏季水温较高的时候,病鱼常浮于水面,摄食减少,生长缓慢。目检病鱼的鳃无细菌性烂鳃病症状;镜检一般无寄生虫或寄生虫很少,如再配合水质监测,水中氨氮含量超标,可以确诊为由水质恶化引起的鳃病。  相似文献   

2.
鳃是鱼类重要的呼吸器官,由鳃弓、鳃耙和鳃丝组成.鳃丝组织分布许多毛细血管,水中溶氧通过鳃丝表皮细胞渗透进入血液达到气体交换.鲢鳙等滤食性鱼类通过鳃耙将水体浮游生物过滤进入食道而摄食.同时鳃具有调节体内渗透压作用,可以将过量氨氮等机体代谢产物经鳃器官排泄到体外,如果鳃组织发生病变,将直接破坏呼吸功能,威胁鱼类的生存.所以,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及时预防和治疗鳃病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笔者多年生产实践总结,将鱼类烂鳃病的分类及应对措施介绍如下,供水产同仁参考. 1 寄生性烂鳃 1.1 流行季节 流行时间为每年4-9月. 1.2 主要症状 病鱼鱼体发黑,尾柄灰白,鳃盖张开难以闭合,鳃丝发白并参差不齐,鳃片表面黏液增多,鳃片腐烂,镜检可见大量寄生虫如:中华鳋、锚头鳋、指环虫、三代虫、车轮虫、孢子虫等. 1.3 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们应邀走访了郑州郊区、中牟县、洛阳吉利区、焦作武陟、新乡原阳等沿黄鲤鱼高产区,发现高产池塘水质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池水过肥偏老,透明度偏低,一般不超过20cm,有的甚至不到10cm,池水严重富营养化,氨氮含量超标,水中鱼类不易消化的微囊藻等藻类大量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条件致病菌和寄生虫,导致鱼类食欲不振,生长缓慢,发病率上升,死亡率高。下面就引起池水恶化的原因及调控防病措施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广大渔农朋友参考。1引起高产池塘水质恶化的原因1.1池塘严重老化。大多池塘都属于使用8~15年的老池塘。池底淤泥较深,达0.5m以上,底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腐屑,生产旺季水温较高,这些腐屑的氧化分解物溶入水中,极易引起池  相似文献   

4.
在鱼类养殖生产中,鳃部疾病是危害最严重鱼病之一。因而,对鱼类鳃病的诊断是否准确,是否及时地对症下药,直接关系着养殖效益。笔者根据多年诊治鱼病的实践,对鱼类由寄生虫和细菌引起的鳃病的诊治作一小结。 一、两种鳃病的共同特征 由寄生虫和细菌引起的鳃病的发病部位均在鱼类的鳃丝上,并且鳃丝均会出现缺损、糜烂、充血、水肿等症状,病鱼吃食量明显下降,身体逐渐消瘦,多漂浮在水面或无规律地沉浮。特别是放养的鱼类还没有长至商品鱼规格,在初夏会频繁出现浮头现象,开动增氧机后鱼仍不下水。 二、两种鳃病的区别 (一)由寄生虫…  相似文献   

5.
三、由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   1.烂鳃病   (1)病原:柱状纤维粘细菌   (2)症状和流行情况:病鱼游动缓慢,初期体色发黑,随着病情的加剧体色逐渐变白,烂鳃严重时呼吸困难,打开鳃盖可见鳃丝粘液增多,鳃丝呈紫红色 (图五 .A)。严重腐烂时,鳃丝呈现灰白色,此时常伴生水霉菌和其它杂物碎片。组织病理切片表示,鳃肿大 (图五 .B),鳃组织中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 (图五 .C)。此病为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尤其高温季节 7~ 8月份为高发期,发病死亡率高。   (3)预防和治疗方法   预防: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换水、吸…  相似文献   

6.
<正>池塘是水产动物生活栖息的场所,也是各类病原体的贮藏场所。池塘环境的清洁与否,直接影响到鱼虾蟹等的健康,必须坚持年年清塘消毒,才能达到预防水产病害的目的。一、清塘的重要性1.长期养殖,又不进行池塘清整,会使水质变坏。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致命毒性物质含量超标,严重影响着鱼、虾、蟹健康养殖与生长。2.池塘底部存在大量寄生虫、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当水质恶化时,酸性物质增强,病原体滋生,极易引起鱼类发病。  相似文献   

7.
草鱼中华鱼蚤病的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草鱼中华鱼蚤病是由大中华鱼蚤寄生所引起的鳃病。虫体以其第二对触肢插入鳃组织而牢固地附着于寄主的鳃丝上。病鱼的血浆总蛋白含量和葡萄糖含量、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以及红细胞比积均低于健康草鱼;红细胞沉降率和白细胞数则高于健康草鱼;白细胞的血式也有明显变化。病鱼鳃上的粘液很多,鳃丝末端膨大成棒槌状,苍白而无血色。鳃组织的病变,主要为炎性水肿和呼吸上皮细胞、粘液细胞及间充质细胞增生,并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渗出。炎性水肿的发生使鳃小片的呼吸机能受到障碍和破坏;由细胞增生引起的鳃小片融合大大缩小了鳃的气体交换面积,因此当大中华鱼蚤大量寄生时,导致病鱼窒息死亡  相似文献   

8.
河蟹在天然环境中抗病能力较强,且天然水域水质清新,不易发生黑鳃病;但在池塘集约化养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因养殖密度大,投饵量大,使得水质变化快,很易使河蟹发生黑鳃病。 河蟹黑鳃病的主要症状为:河蟹的鳃丝发黑,易浮头,严重时引起上岸。河蟹黑鳃病一般为细菌感染所致,根据笔者的诊治经验,水质不好是河蟹发生黑鳃的主要原因,但也有由聚缩虫、累枝虫等寄生虫寄生在鳃丝上继发细菌感染形成黑鳃病。因此在治疗上应对河蟹的鳃丝进行镜检,看是否有寄生虫寄生,再确定治疗方案。 河蟹黑鳃病的预防方法: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②池塘…  相似文献   

9.
一、车轮虫病1.症状车轮虫寄生部位因鱼体大小而异,一般在苗种阶段时寄生在体表,规格大时则大多寄生在鳃上。镜检患病鱼体表和鳃便可确诊。鱼体少量寄生时不显症状,严重侵染皮肤、鳍、鳃时,车轮虫用它的齿轮环磨损香鱼体表皮细胞和鳃丝、鳍条的上皮细胞,刺激鱼体产生大量粘液,病鱼不摄食,成群沿塘边狂游,在水中跳跃,严重感染时能够使鳃丝和体表上皮细胞破坏、脱落,导致细菌侵入,造成鱼类大批死亡。2.流行与危害全国各地一年四季都有发生、水质混浊且有机质多的池塘较易发生,适宜繁殖温度20~28℃,4~7月份较流行。鳗…  相似文献   

10.
邹新群 《内陆水产》2002,27(9):33-33
鱼类患病后,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但有些鱼病症状相似,如不能正确区别,就会失去治疗良机。现将几种容易混淆的鱼病区别方法介绍如下,供养鱼户参考。出血病与肠炎病两种病均主要危害当年的一龄草鱼种,病鱼肛门红肿,肠道充血呈鲜红色,但出血病由呼肠弧病毒引起,而肠炎病是由细菌引起的肠道充血发炎,严重的呈紫色,剖开肠道无食,有血脓,观察体表,鳍条被蛀蚀,腹部膨大,挤压有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鳃霉病与烂鳃病草鱼多患这两种病,病鱼头部乌黑,鳃瓣苍白。但鳃霉病病鱼的鳃丝肿大、发炎,而烂鳃病则出现鳃组织腐烂、崩溃,鳃丝…  相似文献   

11.
张开志 《齐鲁渔业》2008,25(9):21-21
1鱼浮头的原因 浮头是池塘养鱼常见的现象,夏季尤其多见。鱼浮头的原因并不复杂,大多与疾病或缺氧有关。鱼类发生疾病,包括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寄生虫病等,都容易出现浮头现象,尤其是患细菌性烂鳃病时,鳃丝受损,呼吸困难,浮头现象更加明显。在气候炎热多变、“水华”严重、饵料投喂不当、池底有机质过度分解、氨和亚硝酸盐过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水中溶氧大量减少,当溶氧降低到每升1mg以下时,鱼类即因呼吸困难而出现浮头现象。  相似文献   

12.
大宗淡水养殖鱼类鳃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在大宗淡水鱼类养殖生产中,鱼类鳃部疾病是最常见的病害之一。传统病害防治中细菌性鳃病、真菌性鳃病、寄生虫侵袭性鳃病较多,近年来因水质恶化,水中有害物质或滥施药物引起的中毒性鳃病也时有发生。准确诊断病因,对症施药,对减少渔业生产损失至关重要,笔者在为渔民朋友进行渔业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地池塘高密度集约化养鱼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鱼类病害已成为池塘养鱼生产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暴发性鱼病.其流行之广、来势之猛、危害之大已给我地渔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根据近几年来我地暴发性鱼病发生的实际情况,对该病进行了预防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发病原因从大量的病例表明,暴发性鱼病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发病池塘多属鱼放养密度大、鱼类生活环境恶化,疾病相互感染。池水溶氧长期处于低值.池水有机物耗氧量长期超标,水中氨氮及亚硝酸盐含量过高。池水污染严重.细菌大量繁殖,致使地鱼运动能力下降,饵…  相似文献   

14.
《内陆水产》2001,26(3):25-26
初春的气温变化比较大,气温显著回升,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细菌、病毒和真菌)迅速复苏并繁殖;又由于越冬期间多拉网及鱼体冻伤,造成体表感染而致病。 3月份鱼类容易得烂鳃病、竖鳞病、痘疮病、水霉病、小瓜虫病等。因此,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保证养殖生产的顺利进行。 1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鱼害粘球菌。菌体细长,粗细基本一致,两端钝圆,一般稍弯。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居,不吃食。鳃上粘液很多,鳃丝腐烂带泥,病情严重的时候,鳃丝末端软骨外露,鳃盖内侧表皮充血,中央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透明小洞,俗称“开天窗…  相似文献   

15.
<正>一、鱼体内和水体氨氮的产生氨氮是指以离子氨(NH4+)和非离子氨(NH3)形式存在的氮,其中对水产动物毒性比较大的是非离子氨。鱼体内氨氮的来源:大部分氨在肝脏中产生,由血液运送到鳃或肾排出体外。水体中氨氮的来源:1投入池塘中未完全消化利用的饲料,施入池塘的含氮有机肥料,池塘中死亡的动植物,在分解代谢的过程中,产生大量氨氮;2鱼类的排泄物:鳃排泄的氨和由肾脏排泄的尿素、尿酸等尿液成分;3部分投入品:部分投入品使用后氨氮会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16.
一、氨中毒 病因:氨氮、亚硝酸氮含量过高引起慢性及急性中毒。造成氨中毒主要原因有:①池底老化,淤积含有大量有机物。②放养密度过高,投饵量多,鳗鲡排泄及分泌物污染水体。③排污不彻底。④水源水质不佳。 症状:病鳗体色偏黄褐色,体表无光泽,皮肤粗糙,食欲不振,饵料转换率下降。鳃充血严重,呈褐色或暗红色,鳃丝肿胀,血窦数量大,粘液多,鳃瓣增生粘连,病鳗不聚群上台摄食,于饵料台下咬食并吐出所咬饵料。严重时,池水呈褐色,池水表面泡沫多,干池边可闻到恶臭味。病鳗游动无力,往往于傍晚前聚积于水中央,浮于水面呈缺氧…  相似文献   

17.
一、鳜鱼养殖病害及防治1郾纤毛虫病(车轮虫、斜管虫、舌杯虫病)病因是由车轮虫、斜管虫、舌杯虫等寄生虫引起。具体症状表现为病鱼浮头靠近池岸,游动缓慢,口张开,体表呈灰白色,鳃丝呈灰白色、粘液多,并发烂鳃病,病重时鱼体失去平衡,上下浮动,最后导致死亡。此病在鱼种阶段危害  相似文献   

18.
黄颡鱼的常见疾病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义 《水产养殖》2002,(4):25-26
1 烂鳃病1.1 病原 柱状纤维粘细菌。1.2 症状及流行情况 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游动缓慢,少食或不食;鳃分泌大量粘液,鳃丝腐烂,严重时鳃丝上附有污物。黄颡鱼鱼种和成鱼均可发病,4~6月为发病高峰,可引起死亡。  相似文献   

19.
鱼生活在水中,靠鳃吸入水中的溶解氧,水中存在的大量病原体生物很容易感染到鳃上。鳃的发病率很高,因此有“养鱼先养水,治病先治鳃”之说。鱼的鳃病种类很多,为了准确诊断、合理用药,笔者凭着多年从事水产工作的经验,将鳃病分为以下6大类,以期为水产业同行提供借鉴和参考。1 营养性鳃病1 1 症状鳃丝弯曲,鳃小片曲屈、萎缩,排列不整齐。1 2 病因由于饲料中缺乏泛酸或其它营养不平衡引起,使鱼体免疫能力下降,易引起细菌感染,寄生虫侵入。1 3 防治方法合理调配精饲料,做到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钙、磷、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及多项营养指…  相似文献   

20.
鱼生活在水中,靠鳃吸入水中的溶解氧,水中存在的病原体很容易感染到鳃上,鳃的发病率很高,当鱼鳃患病影响鱼类的正常呼吸,鱼体会通过自身调节提高呼吸运动节律来弥补病鳃气体交换的不足,当鳃的气体的交换量(即呼出二氧化碳,吸收水中氧气)降低到不能维持最低生命活动需要时,鱼类就会发生窒息死亡,因此有"养鱼先养水,治病先治鳃"之说.防治鱼类鳃器官的常见病多发病十分重要.鱼类鳃病,按其致病病原体可分为细菌性鳃病、真菌性烂鳃病(又称鳃霉病)、寄生虫性鳃病三大类,其中寄生虫又分为原虫、蠕虫、甲壳动物及软体动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