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兆堂  杨力 《麦类作物》1999,19(5):45-50
针对盐城市的气候特点,通过对啤麦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及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的试验研究,认为(1)在目前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以10月下旬末到11初播种适宜;(2)基本苗控制在200万/hm^2左右为宜。氮肥用量约200-260kg/hm^2之间为宜。  相似文献   

2.
咸阳市 1998 年推广穴 播地膜小麦 2 734. 67 hm 2 ,平均产 量 3 862.5 k g/hm 2 , 较露地对 照增产 1 347 k g/hm 2 ,增产 53.5% ,平均增 益 1 093.8 元/hm 2 ,总增益 303.1 万元。示范膜际栽培模式13.3hm 2 ,增产 148.37% 。一般在海拔较高、积温热量不足的地区及回茬田块以推广穴播模式为 主;在 海拔相对较低、热量较好的地区以推广膜际栽培为主。在 技术上,要着重抓好精细整地,选用长武 134 等 优良品种,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增加投入,平衡施肥和加 强中后期管理。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汕优63旱育稀植的优势表现,探讨了其高产栽培途径和配套栽培技术,认为旱育稀植水稻要培育壮秧,合理密植,保证基本茎蘖苗在67.5~90.0万/hm2,合理运筹肥料,氮肥中基蘖肥和穗肥施用比例为4∶6,扩大穗肥施用比例,在稳定穗数的前提下通过攻大穗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汕优136系用珍汕97A与广亲和恢复系T136配组育成,该组合穗大粒多,其高产栽培策略,必须以增穗、增粒为中心,提高结实率,稳定千粒重。在适期播种、培育多蘖壮秧的基础上,适宜栽插密度为25万~28万穴/hm2,基本茎蘖苗80万~100万/hm2,施氮量240~260kg/hm2,肥料运筹上控制中期施肥,增加后期施肥量。  相似文献   

5.
对两系晚杂培两优288进行了旱育抛栽密度、氮肥施用量及氮肥运筹比例等配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培两优288在浙江常山旱育抛栽种植,抛栽密度以25~35苗/m^2为宜,纯氮用量应控制在150.00~168.75kg/hm^2;氮肥运筹要注意穗粒肥的施用,其中基肥、蘖肥、穗粒肥之比以3.5:3.5:3.0为宜。  相似文献   

6.
超级稻高产群体与产量形成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高产群体的构建就是根据品种生育特性 ,运用综合农艺措施培育健壮水稻茎蘖 ,构建高质量群体结构 ,使蘖、穗、粒等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发展 ,创造出超高产的产量水平。超级稻要实现12t/hm2的产量 ,必须有理想的穗、粒结构 ,如协优9308组合要求每hm2移栽19~20万丛多蘖壮秧 ,每丛平均5个左右茎蘖 ,落田苗100万左右 ,通过肥水管理有效实现早发促蘖 ,12叶期前最高苗数达300万/hm2,适时搁田 ,有效穗达225万/hm2,成穗率85% ,早管强蘖大穗 ,每穗总粒数200粒 ,结实率90% ,千粒重27.5g。这种超高…  相似文献   

7.
大麦籽粒产量和氮积累的农艺因素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试验研究了密度及氮肥运筹对大麦籽粒产量和氮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地区以基本苗为172万/hm^2的群体籽粒产量最高,增加壮蘖肥和穗肥比例可明显提高植株器官氮含量和籽粒产量。明确了生产上宜采用的基本苗密度和氮肥运筹比例。  相似文献   

8.
水稻抛栽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世宏 《杂交水稻》1999,14(4):23-25
1995~1998年对水稻抛栽的高产配套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抛栽的适宜叶龄为3.5~4.5叶,抛栽密度早稻为30.0万~36.0万蔸/hm2、晚稻为33.0万~37.5万蔸/hm2,基蘖肥与穗粒肥的比例早晚稻均以7∶3为宜,抛栽稻的立苗期为3~5d,大田抛栽水层深度以1.0~1.5cm为好。  相似文献   

9.
大穗迟熟组合Ⅱ优6078,在川东温、光资源良好的地区,通过采用大棚旱育秧早播、早栽、稀植,在头季取得比主推组合增产15%以上产量的同时,中稻成熟期较本组合在常规或适期范围内播种的水育秧提早成熟3~4d,有效地获得了再生稻较高的产量。再生稻一般单产2.7t/hm2左右,高的可达单产3.0t/hm2以上,弥补了按水育秧种植难以收获再生稻的不足,为川东温、光资源良好地区发展大穗组合中稻——再生稻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试验设在海南三亚和广东乐昌两种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探讨培矮64S制种“九二0”的最佳用量和喷施方法。结果表明:用量在300~450 g/hm 2 之间较为合理;喷施方法以分3 次喷施效果为佳。综合试验整体结果是:“九二0”用量360 g/hm 2,分3 次喷施,第1 次在抽穗5% ~8% 时喷90 g/hm 2,接着第2 天喷180 g/hm 2,第3天喷90 g/hm 2,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机械覆膜穴播啤麦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机械覆膜穴播啤麦在宁夏淡灰钙土地区条件研究,其最适播种量99~159kg/hm^2。合理群体结构:基本苗225万~300万/hm^2,最高总茎数1200万~1350万/hm^2,分蘖成穗率达50%以上,收获穗750万/hm^2以上,每穗粒数20粒左右,千粒重40g,增产4.9%~8.9%,增加效益525.60~974.40元/hm^2。  相似文献   

12.
70优双九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用7001S与常规优质晚粳2277配组而成的杂交晚粳新组合。于1997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70优双九的主要特征特性该组合属早熟晚粳类型,全生育期125d(双季)~145d(单季)。作单晚,5月中旬播种,10月中上旬收割,有效穗315万/hm2,每穗134粒,结实率85.5%,千粒重25g;作双晚6月18~20日播种,10月下旬即可让茬,有利于下季作物适时播种,有效穗390万/hm2,每穗125粒,结实率75%,千粒重24.5g。米质优,出糙率8…  相似文献   

13.
刘青海  毕君 《中国麻作》2000,22(2):19-22
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大麻生产中的播期、播种量 、磷、钾肥料用量等关键农艺措施进行优化栽培,选出期望目标2000kg/hm^2以上的配套技术为3月26日~4月1日播种;播种量为45~50kg/hm^2;纯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65~75kg/hm^2、25~30kg/hm^2、60~70kg/hm^2。  相似文献   

14.
黄淮冬麦区小麦超高产的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试验和调查,分析了黄淮冬麦区超高产条件下的品种特征、育种方向和栽培环境。作者认为在超高产情况下,大穗型品种具有更大的产量潜力;近期内应选用大穗较多穗型品种,其产量构成因素模式为:480~520万穗/hm2、38~42粒/穗、45~51g/千粒;进一步的育种目标为选用大穗少穗型品种,产量构成因素模式为:400万穗/hm2、50粒/穗、55g/千粒。栽培土壤环境背景值应为:有机质>1.2%、速效氮>70mg/kg、速效磷>25mg/kg、速效钾>110mg/kg  相似文献   

15.
蓖麻不同种植密度对群体生育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试验表明,蓖麻在不同种植密度下,株高、叶面积系数、净同化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并对群体产量有一定影响。2000~2100kg/hm2的蓖麻高产群体指标以密度33000~43700株/hm2,灌浆成熟期株高230~240cm,花果期叶面积系数2.0~2.5,开花期净同化率7.9~8.4g/m2·d为宜。  相似文献   

16.
水稻机插秧不同时期氮肥配施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以超级杂交稻组合Y两优1号为材料,研究机插秧氮素基蘖肥与穗肥不同比例施用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施用量固定的情况下,氮素基蘖肥与穗肥不同施用比例对Y两优1号机插秧的生育期影响不大;适当增加穗肥施用比例,能提高分蘖成穗率,从而增加有效穗数,以及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实现水稻高产;氮肥的合理施用也有利于提高氮素的农学利用率;Y两优1号机插秧的基蘖肥与穗肥施用比例以6:4为宜。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每公顷产量超9000kg综合栽培技术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近年来冬小麦每公顷产量超9000kg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研究得出:施足基肥,培肥地力是冬小麦每公顷产量超9000kg的关键;因地制宜选用高产良种和合理的栽培技术是实现每化顷产量超9000kg的基本保证。初步认为,在目前生产条件下,选用成穗率高的多穗型品种创每化顷9000kg以上产量较种植大穗型品种更为稳妥;基本苗多穗型品种以120-180万/hm^2,大穗型品种以210-240万/hm^2为宜;  相似文献   

18.
杂交小麦高产制种的几个技术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几个两系杂交小麦组合高产制种的父母本行比、保蘖肥与“九二○”施用时间等的研究表明,在父母本行比为1∶8~1∶2范围内,行比越小,产量越高,主茎叶龄为7.1叶时施用保蘖肥,穗粒数最多,在抽穗50%时施以30g/hm2“九二○”,柱头外露率、每穗结实粒数和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黄淮冬麦区小麦超高产的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根据试验和调查,分析了黄淮冬麦区超高产条件下的品种特性,育种方向和栽培环境。作者认为在超高产情况下,大穗型品种具有更大的产量潜力;近期内应选应大穗较多穗型品种,其产量构成因素模式为:480-520万穗/hm^2、 38-42粒/穗、45-51g千粒;进一步的育种目标为选和大穗少穗型品种,产量构成因素模式为:400万穗/hm^2、50粒/穗、55g/千粒。栽培土壤环境背景值应为:有机质〉1.2%,、  相似文献   

20.
北方寒地甘蓝型春油菜氮磷施用总量在0~225kg/hm24个量级范围内,菜籽产量随施肥量级和氮肥比例的提高而增加,施肥量级的增产效果大于氮磷配比的作用,氮肥的增产作用又明显高于磷肥的增产作用。在2250kg/hm2产量水平下,氮磷用量120~150kg/hm2,氮磷比例1.6~2.0:1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