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对小麦产量、品质都有严重影响的重大病害,在全国各麦区都有发生,一般年份以长江中下游和东北春麦区发生最重,重发年份波及黄淮海麦区。赤霉病侵染小麦不但会引起麦穗枯黄发霉、籽粒腐败变质,而且病菌分泌的毒素还能使人畜中毒。赤霉病一旦流行,不仅造成小麦减产,品质下降,而且病菌产生的毒素还会导致小麦失去食用、乃至饲用价值,大流行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50%~60%,甚至绝收,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2.
小麦孢囊线虫病(Cerealcystnematode,小麦孢囊线虫)是由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avenae)引起的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自1874年德国首先发现小麦孢囊线虫病以来,现已在澳大利亚、加拿大、英格兰、美国、意大利、南非、法国、中国等37个小麦生产国发生危害。据报道,澳大利亚小麦孢囊线虫发生区,小麦产量损失在23%-50%,严重地区可达73%-89%。中国农科院线虫病研究专家彭德良报道,小麦孢囊线虫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一种新型土传病害,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近几年来山东省小麦产区的条锈病发生和发展动态进行了文献综述,结果表明:除2020年发生较重外,多个县市个别年份出现历史上较早发生的情况。对山东部分小麦主栽品种的抗条锈水平进行梳理,结果表明山东麦区小麦品种抗条锈水平有所提升,在29个主栽品种中有12个品种具有中抗及以上条锈病抗性,占比42.9%;对山东境内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的传播源头及传播路径进行了讨论,目前有两种推论,一是陇南、四川盆地的菌源经陕西中部向中原麦区传播,二是山东麦区的条锈菌可能来自鄂西北冬繁区。作为黄淮海麦区的重要小麦产区,建议相关单位对小麦条锈菌的基础研究如山东麦区条锈菌的优势生理小种、种群遗传结构和传播路径等问题进一步明确,并且建立山东省小麦条锈菌监测的长期机制,例如定期的生理小种监测,持续的品种的抗锈性监测等。  相似文献   

4.
做好小麦播种期间病、虫、草害的防治,是小麦丰产丰收的关键。近几年,受农业机械收割的普及、深松耕、秸秆还田面积扩大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麦田小麦腥黑穗病、全蚀病、纹枯病、节节麦、地下害虫等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土传病害、节节麦、地下害虫在局部区域发生严重。为有效控制麦田病、虫、草害的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5.
嘉琪 《农业工程》2019,(4):69-69
目前,正值冬小麦孕穗抽穗期,也是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关键期。据预测预报,未来一段时期,大部冬麦区降水偏多、气温偏高,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预测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麦区将大流行,在黄淮北部、华北麦区将中度流行,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威胁。对此,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紧急部署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要求各地及早落实防控措施,遏制病害大范围流行成灾,防病治虫夺丰收,科学用药保安全。  相似文献   

6.
正小麦腥黑穗病2020年在丹徒区呈零星发生态势,主要分布在宝堰、上党和辛丰等乡镇,全区累计发生面积72.35 hm~2,发病率1.56%,病穗率在0.10%~0.30%。小麦腥黑穗病又叫黑疸、乌麦、腥乌麦,是小麦的世界性重要病害之一,也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灾害,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达50%。并病菌孢子含有毒质及腥臭的三甲胺等,使面粉不能食用,给农民造成了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晚茬套播麦高产栽培技术镇江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朱克明在晚稻区推广套播麦,解决了养老稻和麦子适期早播的矛盾,减少了迟播拖腿田面积,是晚稻区提高麦子单产水平的有效栽培途径。前茬还可以相应扩种增产潜力更大的晚粳稻,有利于全年粮食增产。随着套播麦栽培技术的改进和...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北方冬小麦绿色植保技术,包括预防小麦病害的田间管理要点、苗期化学除草和常见病虫害症状与防治方法,供麦区借鉴。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某动植物良种场今年把营养丰富、功能独特、滋补强身、健康益寿的黑小麦推向市场,所种近百亩黑小麦连片丰收,麦子尚未收割就被闻讯而来的客商竞相订购,成为夏收麦田一道美丽诱人的风景线。 “黑小麦1号”为半冬性,适宜在黄淮麦区种植,亩产400千克上下,每亩播种6千克,豫中地区播期10  相似文献   

10.
沼液对禾谷镰刀菌杀抑效应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平 《中国沼气》1994,12(4):32-34
沼液对禾谷镰刀菌杀抑效应的试验张平(陕西省扶风县藏龙沼气技术站)小麦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菌,尤其是禾谷镰万菌(F.craminearumschwabe)侵染引起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成为小麦高产的障碍性病害,有小麦癌症之称。几年来我们采...  相似文献   

11.
小麦腥黑穗病是一种为害严重的灾害,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而且病菌孢子含有毒质及腥臭的三甲胺等,使面粉不能食用,给农民造成了经济损失。过去在绛县部分乡镇曾有连片发生,到2004年全县发生面积达100hm^2,通过几年的加强防治,小麦腥黑穗病在绛县基本得到控制。但个别地块仍有发生,因此还要加强小麦腥黑穗病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2.
1 出发前的准备工作(1)作业线路的选择。出发前必须对各地作物的分布及成熟季节进行充分的了解 ,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作业线路。我国大面积小麦播种区在长江以北 ,跨区作业的线路有从江西出发经合肥到皖北、山东麦区 ,沿长江而下到苏北、苏南麦区 ,经黄梅到鄂北和河南麦区。大面积水稻播种区在淮河以南地区 ,中稻的最早收获地在安徽的中部 ,其次是苏北 ,然后是江西 ,可按照成熟期从皖中到苏北 ,再南移一直割到江西 ,转入晚稻收割 ,从而结束跨区作业。(2)信息的收集。①各个地区作物成熟的具体时间 ,第一站应精确到48小时以内 ,第二站…  相似文献   

13.
运城市位于山两省西南部,光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550mm左右,是山西省的主要麦棉产区,也是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区。全市耕地面积58万hm^2,辖13个县(市、区)。  相似文献   

14.
西南麦区是我国继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之后的第三大小麦优势产区。西南麦区又以四川为主,四川小麦种植面积占西南麦区小麦种植面积的61%、总产的73%左右,可见四川小麦在西南麦区中的重要地位,四川小麦的发展无疑会带动西南麦区的发展。与其他麦区不同,四川小麦主要分布在丘陵旱地,丘陵旱地主要种植制度为“小麦/玉米/大豆”,因而套作小麦是四川小麦的典型种植方式。多熟种植制度对充分利用资源、增加单位面积产出、确保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多熟制下作物多,栽培技术复杂,反过来制约了机械化的发展。再加上丘陵旱地地块狭小,坡陡路窄,进一步增加了机械化操作的难度。在当前丘区劳动力大量转移的背景下,农业生产劳动力短缺现象日益严重,劳动成本大幅度增加,小春生产出现滑坡,个别地方甚至出现耕地撂荒的情况。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为确保四川省粮食安全,提升小麦种植效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必须加快推进丘陵旱地套作小麦生产机械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小麦防冻招     
越冬期冻害是广大北方麦区小麦生产中的灾害之一,尤其在低温、干旱年份,冻害更重。据经验,预防小麦越冬期间冻害,主要有以下十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高产抗病的新品种─宁麦7号丹阳农技中心郭云章,蒋泉英麦溪镇农技站王和忠,赵炳汉皇塘镇农技站张爱琴小麦的病害已逐步上升到虫害、草害、渍害、冻害等各害之首,对产量的损失逐年加重,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病害主要有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及梭条花叶病,前面的三...  相似文献   

17.
一、农机的选型引进、革新改造与使用要适应农艺改革的要求90年代初,新洋农场的棉花由单一种植改成麦套后,通过机械的革新,使前茬麦子的播种(豆、稻茬)、收获、灭茬、空幅棉花的整地、播种都实现了机械操作。通过对动力传输装置的调整,使旋转开沟犁的位置变换到主机的一只行走轮后,竖沟位于棉花大行的麦茬上。使棉麦套作的主要接茬作业就实现了机械化。近年来,中、晚熟粳稻茬在麦子前茬中的比例愈来愈大,麦子的播期集中,为提高机械效率,降低能耗,保证及时播种,研制成功了集开竖沟、平土、播种、施肥一次完成的联合开沟播种机…  相似文献   

18.
棉麦套作机械化有5难,即棉花移栽难、套播麦子难、田间管理难、麦子收获难和棉花采摘难。目前,棉麦套作的耕作制度,在我国正由南向北发展,是作为提高复种指数、获得棉粮双高产的有效方法来推广的。笔者对研究解决棉麦套作机械化的对策,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陆德 《农机具之友》2013,(12):90-91
<正>1概述江苏省地域资源较为丰富,其中在0℃以上的光照时间,每年平均要达到2000h左右,太阳的年总辐射量在每平方米500kJ左右,麦种期太阳的总辐射量也达到了300kJ左右。如此充足的光照条件,为本地区小麦高产创造了条件。郭绍铮先生根据江苏省自然条件、耕作制度、品种应用和栽培现状等,将全省麦作生态区划分为六个麦区:淮北小麦区、里下河麦作区、沿海旱作大麦区、沿江和高沙土麦作区、丘陵麦作区以及太湖麦作区等。在这几个区域中,淮北地区的光能资源最为丰富。根据龙斯玉先生的小麦潜能生产潜力公式计算,淮北地区小麦光能生产力至少在每亩地1200~1500kg。邳州位于江苏省北部,徐州与连云港之间,地处淮北小麦区。西北部和西南  相似文献   

20.
保护性耕作在南方稻麦轮作区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四川省农机部门承担了科技部下达的“稻麦轮作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启动了四川省针对稻、麦(油)轮作区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研究。南方水田稻、麦轮作区是一年水、旱各一季,秸秆还田量比北方高出1倍多,与北方相比,土壤含水量高,机械行走易下陷、阻力大,土壤压实的问题也更突出。由于这些差别,使南方水田稻、麦轮作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更复杂,难度更大。通过3年的试验研究,初步开发了5种小麦、水稻少、免耕机具。取得了一些成果,总结了教训,为进一步深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