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山西农业大学农场油菜地为研究对象,对油菜田中小菜蛾及其捕食性天敌的种类、消长趋势进行调查,以期了解太谷地区小菜蛾及其天敌的种群消长动态,并为山西晋中地区小菜蛾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小菜蛾的发生自4月下旬开始呈增长趋势,于5月下旬达到高峰,而降水降温使小菜蛾发生量显著减少。另外,捕食性天敌与油菜田小菜蛾的种群数量消长上存在天敌追随现象。建议防治适期在4月下旬和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  相似文献   

2.
西北黄土高原区甘蓝菜蛾发生消长因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1996年开始 ,经过 5年时间对西北黄土高原区甘蓝小菜蛾发生消长情况进行了观察调查。在基本摸清小菜蛾在该区发生消长基本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 ,针对目前该区在防治上存在的问题 ,具体提出了重视农业防治措施、提倡生物物理防治技术、确保科学合理施用化学农药等 3条有效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抗药性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菜蛾是十字花科蔬菜上最主要的害虫,也是目前产生抗药性最严重的害虫之一.本文就国内外小菜蛾在抗药性发展、抗性消长规律、抗性机理、抗性遗传、交互抗性及抗性治理等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广州地区小菜蛾种群动态监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是南方十字花科蔬菜上重要害虫,常年发生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为提高预测预报和防控水平,应用性诱剂对广州地区小菜蛾发生动态进行监测,分析了气候因子对该虫发生的影响,明确了小菜蛾种群消长规律.小菜蛾种群发生动态及其与主要气候因子关系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小菜蛾的诱虫量在2月份出现1个小高峰,6~7月份数量较低,而9~11月份是一年中的第2个高峰,发生数量居全年最高.小菜蛾成虫数量与气温变化有显著相关性.随着温度上升,小菜蛾的诱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小菜蛾成虫数量与温度之间关系符合二次线性方程y=-18.0285+13.7018x-0.3906x2.小菜蛾成虫数量与降雨量变化有显著相关性.当雨量由少到多时,成虫数量随之减少.两者间关系可用方程y=94.69464-0.4431 1x+0.000897x2描述.  相似文献   

5.
李正龙  汪恩国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122-123,145
根据2002-2008年小菜蛾逐日性诱监测结果表明:小菜蛾性诱数量消长变化与田间实际发生情况基本一致;其时序种群数量变化在60km区域范围内表现基本一致;全年种群数量消长主要呈春峰型(3-6月)曲线变化,占监测年数的85.7%,个别年份呈春、秋(11月)双峰型变化,仅占监测年数的14.3%。加强春峰期监测和秋峰期监测,对提高小菜蛾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生物测定和酶活力测定方法,研究了蛇床子素对敏感品系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的胃毒作用及其对小菜蛾幼虫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蛇床子素对小菜蛾幼虫具有一定的胃毒作用。2 mg/mL的蛇床子素处理萝卜苗叶片后饲喂小菜蛾幼虫12 h校正死亡率为37%,72 h时后小菜蛾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93%。处理24 h时,LC50为1 521.25 mg/mL,处理48 h时,LC50为865.93 mg/mL。处理72 h时,LC50为515.5 mg/mL。不同浓度蛇床子素和不同时间处理小菜蛾幼虫后,幼虫体内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力均产生了消长变化。经125×10-3mg/mL蛇床子素处理16 h时,小菜蛾体内的GSTs活力最高为209.15 U.mg-1prot.min-1。经125×10-3mg/mL蛇床子素处理4 h时,小菜蛾体内的AchE酶活力最高,为0.648 1 U.mg-1prot.min-1。各处理在24 h时,小菜蛾体内的GSTs活力和AchE酶活力均有明显的降低。说明蛇床子素对小菜蛾幼虫体内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力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小菜蛾田间消长规律,探索安全、有效的防治技术,于2008年11~12月初步研究了海南省琼中县营根升坡蔬菜基地小菜蛾冬季田间消长动态,并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75%阿维·茚虫威WP药后3d和7d防效明显优于其它处理,且其作用速度快,杀虫力强,持效期长;0.2%高渗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和2%阿维菌素EC对幼龄虫防治效果明显,但对老龄虫防治效果较差。研究认为,在低龄幼虫时使用4.75%阿维·茚虫威WP1000~1500倍或0.2%高渗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1000倍防治小菜蛾,可以有效控制小菜蛾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8.
宁波地区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的发生和消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宁波地区十字花科蔬菜害虫发生为害情况,对创汇甘蓝和花菜进行了系统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创汇甘蓝和花菜的主要害虫有10种,主要包括鳞翅目、同翅目和鞘翅目,其中,蚜虫(桃蚜、菜蚜)、烟粉虱和小菜蛾被认为是宁波十字花科创汇蔬菜的重要害虫;同时,明确了余慈沿海、象山港沿岸和鄞西平原3个区块的蚜虫、烟粉虱和小菜蛾的田间消长动态。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提升西兰花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探索西兰花主要害虫综合性诱控制能力以及大面积应用效果,在开展对西兰花菜地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种群消长监测的基础上,采用专用性诱剂、诱芯、诱捕器组合布放及其综合布控诱杀,开展性诱剂对西兰花主要害虫综合控制效果及其田间诱杀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在浙中台州临海地区西兰花生产季节种群数量消长呈“W”型,分别为幼苗生长期(7-8月)、莲座期和花蕾生长期(9月下旬-11月中旬)、迟熟西兰采收后期(3月上旬以后),苗期以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盛发危害,莲座和花蕾期为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小菜蛾组合发生危害;采收后期为小菜蛾对侧枝小花球发生危害。通过不同性诱组合处理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的诱杀效果,以A组合处理和E组合处理为最佳,每667 m2日均可诱杀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84头以上,能基本控制3种害虫发生危害。其田间综合诱杀技术,以宁波产性诱制品为例,组合方式为斜纹夜蛾S型:甜菜夜蛾S型:小菜蛾蓝色型=1:1:4,田间布阵格局以梅花5点星布阵,星距原则控制在10~20 m,处理方法为诱捕器悬挂高度夜蛾类50 cm(小菜蛾为20 cm)为佳,诱芯为每30~40天更换1次,大面积组合示范应用具有良好综合诱杀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地区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和茚虫威的抗性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十字花科种植较多的浙江省7个地区(常山、慈溪、杭州、金华、丽水、三门、上虞)采用室内浸液法和诊断剂量法进行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和茚虫威的抗药性试验.结果显示,上述地区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抗药性水平有一定的差异.金华地区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敏感性下降,抗性指数为8.55,其余6个地区的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较为敏感,抗性指数0.42~3.24.小菜蛾对茚虫威的抗药性水平差异较大.其中金华地区小菜蛾对茚虫威的抗性指数68.69,慈溪和常山地区小菜蛾抗性指数分别为25.82和15.17,丽水、杭州、三门和上虞地区小菜蛾种群分别产生了9.74,7.16,5.99和5.73的低抗药性.结果还显示,诊断剂量法可定性判别小菜蛾的抗药性,可用于田间小菜蛾的抗性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