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鲵的繁殖盛期在什么时候 ?关于这个问题 ,阳爱生在《大鲵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中指出 :“从雌、雄大鲵性腺发育情况综合分析 ,我们认为大鲵繁殖季节的盛期应是夏末秋初 (《动物学报》1 981年第 3期 )。”然而 ,有人按照“夏末秋初”论进行大鲵人工繁殖 ,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例如 ,陈金生将催产时间选在夏末秋初 ,待水温下降到 1 8℃时进行人工催产 ,未获成功 (《水利渔业》 1 999年第 5期 )。所以 ,笔者认为“夏末秋初”论或许有误 ,对大鲵的繁殖盛期尚需探索研究。为了探索大鲵的繁殖盛期 ,笔者于 2 0 0 1年借湖南省衡阳市白鹭湖农场聘…  相似文献   

2.
<正> 大鲵繁殖季节盛期何在?我想水产战线的同志们,看到我提出的这个问题,一定会笑话我孤陋寡闻的。何以这样说呢?因为这个问题,早就被阳爱生在《大鲵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一文中解答了:“从雌、雄大鲵性腺发育情况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大鲵繁殖季节的盛期应是夏末秋初。”(见《动物学报》1981年第3期)  相似文献   

3.
李骏珉 《水产养殖》2002,(5):16-16,15
大鲵(娃娃鱼)是世界上最大的有尾两栖类,1989年被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犤1犦。批量生产大鲵苗种,对于保护、增殖、合理开发利用大鲵资源,促进大鲵养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意义重大。本试验旨在探索大鲵的繁殖盛期,为合理开发利用大鲵资源积累基础性资料。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供试验用的大鲵于1998年、1999年、2000年分别购自湖南、湖北、陕西等省的山区。饲养在室内水泥池中,水泥池面积大小不等(0.5米2~1.0米2),按一池一鲵的原则,依个体大小不同,大者居大池,小者居小池,池高0.5米,水深0.2…  相似文献   

4.
大鲵仿生态自然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大鲵资源,探索研究仿生态繁殖模式,开展了大鲵仿生态自然繁殖试验。依据生态学原理和大鲵的生物学特性,在适合大鲵生长发育的地区模拟自然生态环境,人为地建造水沟溪流、洞穴、植被等,并附加科学管理,促使大鲵自然繁殖。运用仿生态自然繁殖模式可以很好地保护亲鲵,减少对它的损害,并繁育体质健壮、质量优良的苗种。  相似文献   

5.
杜建刚 《河南水产》2001,(1):11-11,24
大鲵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它具有很高的科研、食用、药用价值。对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国家采取鼓励的政策,同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措施。我市辖区卢氏县是河南省大鲵自然保护区之一,境内大鲵分布广泛,储量丰富。1995年以来,我市在卢氏、灵宝建有大鲵繁养场2个,通过5年多的驯养,摸索出了一些经验。现就我市养殖大鲵的实践,谈谈驯养繁殖大鲵应注意的若干环节: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大鲵资源保护及管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鲵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重点保护的濒危物种。陕西南部的秦岭、巴山、米仓山地区是野生大鲵的重点分布区,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资源依然丰富;1990年前后人为的滥捕滥杀给大鲵资源造成严重破坏;2000年前后开始的大鲵人工驯养繁殖取得成功,使大鲵存活量有了一定的增加。总结了近20年陕西大鲵资源保护管理的经验教训,探讨大鲵资源保护管理的思路和措施。建议对群众的驯养繁殖大鲵行为因势利导,加强监管,积极探索开发性保护之路。  相似文献   

7.
大鲵的自然繁殖习性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7~1999年在伏牛山区对大鲵的自然繁殖习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鲵的自然繁殖季节为每年的5~9月,8月为繁殖高峰。观察到的最小产卵个体为雌性350g、雄性300g。产卵前有明显的发情行为。  相似文献   

8.
防空洞内养殖大鲵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海 《淡水渔业》1999,29(1):40-41
大鲵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主要生活于高山溪流中,我国许多省份都有分布,由于资源量急剧下降,已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国内一些单位相继开展了大鲵的人工养殖和繁殖工作,本文首次报道我所在防空洞内养殖大鲵的情况。1材料与方法11养殖的大鲵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全人工和仿生态两种繁育模式对大鲵( Andrias davidiaus )繁殖效果的影响,对比了两种繁殖模式下大鲵的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结果表明,仿生态繁育模式中大鲵的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75.00%、74.99%和86.08%,而全人工繁育模式分别为50.00%、63.94%和72.36%,前者均分别高于后者。因此,大鲵繁殖时可采取适当人工干预的仿生态繁殖模式,有助于提高繁殖效率。  相似文献   

10.
大鲵驯养繁殖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规范大鲵驯养繁殖生产,促进陕西省大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大鲵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促进大鲵生产社会化和管理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促进渔业增效、渔农增收.笔者在经过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照我省目前大鲵养殖生产实践,就大鲵驯养繁殖场建设的环境条件、仿生态及工厂化养殖设施、亲鲵培育、繁殖、后备亲鲵的选择、亲鲵的驯化和幼鲵的驯食、大鲵养殖技术、疫病防治与管理、引种与运输等技术进行了总结,起草了大鲵驯养繁殖生产技术陕西省地方标准.旨在推进大鲵驯养繁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促进大鲵驯养繁殖新技术和新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从而促进技术进步,促进大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标准中关键性生产技术归纳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大鲵的繁殖生物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阐述了近年来有关大鲵繁殖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2.
周晓华  郝向举 《中国水产》2012,440(7):14-16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珍稀的两栖动物.1988年我国将大鲵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其经营利用实行特许管制.随着大鲵驯养繁殖工作的发展,大鲵人工繁殖与饲养技术的成熟,在陕西、贵州、湖北等大鲵产地出现了千家万户发展大鲵养殖的现象.对此,我们赴湖北恩施,对大鲵养殖主产区宣恩县、咸丰县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大鲵苗种价格较高,从事大鲵繁殖的利润空间较大,因此越来越多的大鲵养殖场尝试进行大鲵的人工繁殖.要做好大鲵人工繁殖工作,亲本培育是所有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区分大鲵亲本的性别并进行针对性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另外,对于参繁大鲵需要有合理的性比搭配,并且在注射催产剂时雌雄亲本的注射剂量和次数也各不相同.因此如果不能准确地判断大鲵亲本的性别将会严重影响繁殖工作的进展,进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仅从目前关于大鲵研究报道的情况看,对幼鲵阶段和成鲵的非繁殖期进行大鲵的雌雄性别鉴别是一个公认的难题,而对于接近繁殖期的亲鲵,目前,多从以下七个方面区分大鲵性别:  相似文献   

14.
今年1月,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正式批复,同意德清县筹建浙江省内首家大鲵野化驯养保护中心,计划在10年时间内,累计放流大鲵6000多尾,在全省率先建立大鲵自然繁殖系统。  相似文献   

15.
大鲵规模化繁殖新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立成 《河北渔业》2004,(3):33-34,41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是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二十多年来,娃娃鱼尚未实现规模化繁殖。对此,我们深入研究了娃娃鱼的发育生物学,发育神经生理学及繁殖生物学等基础学理论。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新技术,创新了娃娃鱼繁殖技术,实现了娃娃鱼规模化繁殖,这对保护、增殖其资源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6.
大鲵(娃娃鱼)是我国特有的大型两栖动物,最大个体可达100 kg以上,具有极高的科研、食用和药用价值.近年来,大鲵作为一种新开发的特种水产动物,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从事大鲵的人工养殖和繁殖,正朝产业化开发迈进.  相似文献   

17.
高峰 《内陆水产》2013,(5):34-38
娃娃鱼,学名"大鲵",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和"会游动的活化石",全世界仅中国独有,被联合国列入濒危动植物保护名录。随着资本的大举进入和繁殖成功率的大幅提高,国家主管部门逐步放宽了大鲵进入市场禁令。最近几年,走进餐桌的娃娃鱼似乎越来越多。以前必须经过农业部专家评审,获得资质后才可经营大鲵的相关产业。随着大鲵饲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的政策也进行了调整,把审批权下放省里,  相似文献   

18.
正大鲵的全人工繁育技术广泛用于大鲵的人工养殖过程,亲本的繁殖能力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养殖场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对于大鲵而言,雌性的繁殖性能对于养殖场养殖规模的发展和壮大尤为重要,雌性大鲵的繁殖性能是决定大鲵养殖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雌性大鲵繁殖性能高,可在短暂的2~3年内增加养殖场的饲养规模,进而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影响雌性大鲵繁殖性  相似文献   

19.
大鲵南移珠海人工养殖及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锦涛 《淡水渔业》1995,25(1):33-35
中国大鲵南移珠海花岗岩地区繁养4年多,结果为:大鲵改变了冬眠的习性;大鲵群体生长,发育优于野生大鲵的生长,发育;雌雄体精卵人工培育业已成熟,并经人工催产产卵排精;为保护、增殖、利用其资源提供科学依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鲵人工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中国特有的大型濒危两栖动物,在食用和药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因环境污染及过度捕捞,野生大鲵几近灭绝,其人工养殖技术亟待完善。目前大鲵仿生态与工厂化繁殖和养殖技术日渐成熟,饲料与疾病研究逐步深入,但仍存在人工配合饲料研发尚未成功,虹彩病毒病无法有效防治等瓶颈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大鲵人工养殖技术,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大鲵品质、养殖成活率,文章从大鲵繁殖技术、苗种培育技术、养殖模式、疾病防治和饲料研发等方面综述其人工养殖技术研究现状,以期为大鲵人工养殖标准化和规模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