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陇南洛夫林系统品种抗条锈性变异问题联合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西北、华北大部分小麦主栽品种均已先后丧失了抗条锈性,新育成或选育中的有希望的接班品种多以洛夫林系统品种作抗源,但该系统品种在陇南不仅用作抗源亲本,而且已推广种植。陇南是我国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的关键地区之一,条锈病菌可以在当地越夏和越冬,有利于新小种的产生、保存和菌量积累。近三十年来。我国多数生产品种的抗条锈性“丧失”现象,都是从这里开始,进而发展到黄、淮、海流域广大  相似文献   

2.
洛夫林10和山前麦等品种抗条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小麦抗锈育种利用最广泛的洛夫林10、山前麦、阿夫乐尔等抗源品种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已经严重感染条锈病。这对目前正在华北平原和关中地区推广它们的许多后代品种(系)抗条锈性的前景有何影晌,是许多育种学家强烈关注的问题。李振岐教授等(1984)已报道了低温菌系等对洛夫林10等抗性的影晌。我们从  相似文献   

3.
七十年代后期,我国北方冬麦区利用“洛类”(主要是洛夫林10号)小麦品种,选育出了一批抗锈材料,我院选育的品系73(36)1就是其中之一。该品系在我院鉴定的基础上,1978年又经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鉴定,高抗“三锈”和白粉病。这些品种、品系是一类值得深入研究的抗源材料。1981年秋,为了研究比较抗源材料碧玉麦(Quality),中农28(villa Glori)、丹麦1号(原名不详)、洛夫林10号(Lovrin 10)及其衍生系的抗条锈病性,以及有  相似文献   

4.
前言所谓的小麦与黑麦1B/1R 替换系衍生物——洛夫林10号、山前麦、阿芙乐尔、高家索等抗源品种,随着被我国育种工作者的广泛利用,其抗锈性已逐步丧失。截止1986年5月,作为最后壁垒的华中地区主推的鄂恩一号(洛夫林10号后代)亦成为感染条锈、叶锈、白粉病品种。进而,宣告1B/1R 后代在中国作抗源已成历史。早在三年前,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江苏农科院品资室就着手于新抗源的侦寻。以其工作为基础,本文期望通过进一  相似文献   

5.
小麦品种洛夫林13是我国近年来广泛应用的抗源材料之一。它被引入陇南后,于1979年开始其抗条锈性发生变异,随后病情逐年加重。据作者调查,1984和1985年陇南洛夫林13田块已出现典型的高感植株。我国现有的条锈菌生理小种对小麦洛夫林13均无致病性,为此作者于1982—1985年对洛夫林13上的条锈菌系进行了分离培养和回接筛选,并对发现的洛夫林13菌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小麦品种资源抗条锈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1990年对甘肃3578份小麦品种资源抗条锈性分小种鉴定结果,冬麦区,陇南的品种抗条锈性明显好于陇东;春麦区,甘肃中部和临夏的品种优于河西。亲本以繁六、钱保德、水源11、抗引655、7084和柯斯的杂种后代抗条锈性强;洛夫林10号、13号、牛朱特和山前等“洛类”品种的杂种后代多数感染条中29号小种,国内各省品种的抗锈性,西部品种的抗性比东部好;国外材料表现免疫至高抗的有Aminda、Ibeech等。  相似文献   

7.
绵阳系统小麦条锈菌新菌系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陇南小麦条锈菌标样中分离出三个能侵染绵阳11成株的新菌系。鉴定结果表明,尽管三个菌系分别能侵染洛夫林13或洛夫林10,但在其他品种上的反应模式明显不同于条中28,条中29号小种,并且条中28和条中29号小种对绵阳11成株均无毒性。毒性范转帐测定表明,三个新菌系能侵染陇南,关中的一些生产品种和一些抗源材料。随着新菌系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引致绵阳11小麦品种抗条锈性的丧失。  相似文献   

8.
绵阳系统小麦条锈菌新菌系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陇南小麦条锈菌标样中分离出三个能侵染绵阳11成株的新菌系。鉴定结果表明,尽管三个菌系分别能侵染洛夫林13或洛夫林10,但在其他品种上的反应模式明显不同于条中28、条中29号小种,并且条中28和条中29号小种对绵阳11成株均无毒性。毒性范围测定表明,三个新菌系能侵染陇南、关中的一些生产品种和一些抗源材料。随着新菌系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引致绵阳11小麦品种抗条锈性的丧失。  相似文献   

9.
以当前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4个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29号、条中31号、条中32号、条中33号为病原菌,对贵州省主要推广及种植的66个小麦品种(抗源)的抗条锈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对不同毒力生理小种的抗病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毕2007-1、0308、9712等21个小麦材料对所有生理小种的反应型为免疫-近免疫;黔麦18号、一粒葡8-40、以特选2和P13-5等4个材料表现出较低程度的感病性;安麦7号、毕2007-7、毕麦18号等41个材料表现较高程度的感病性。该研究结果对供试品种(抗源)的推广种植及抗锈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5个抗条锈冬小麦新品种(系)农艺性状观察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甘肃省冬小麦研究所育成的5个抗条锈冬小麦新品种(系)进行了农艺性状观察及评价。结果表明,00-30和兰天19号抗寒、抗旱、抗锈、丰产,宜在陇南山旱地、临夏州等地种植;96-43-5抗寒、抗锈、丰产,宜在甘肃中部及河西走廊冬麦区种植;SH 197抗寒、抗旱、抗锈,但丰产性欠佳,宜作为抗源亲本在育种中重点利用。  相似文献   

11.
四个小麦抗源品种水原11、洛夫林18(Lovrin 18)、尤皮Ⅰ(Jufiliar Ⅰ)、钱保德(Chambord)和一个感病品种燕大1817配置成5×5的半双列杂交,在温室苗期和大田成株期用条中23号生理小种的单孢菌系对其亲本、F_1、F_2、F_3和部分组合的回交一代或测交一代进行抗锈反应的鉴定(燕大1817×洛夫林18缺 F_2、F_3)。①主效抗病基因的遗传分析表明:水原11携带一对抗病基因,在各组合的苗期和成株期表现为显性遗传;洛夫林18携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我国小麦条锈病持续控制的思想,为有效利用抗条锈基因资源,提出的陇南抗条锈基因资源利用方略为:建立抗条锈基因资源库,有计划地开发利用抗条锈基因资源,提高抗源利用的成功率;实行抗病基因合理布局;施行抗病基因载体品种贮备制度,适时进行品种更换。并对建立抗条锈基因库的原则,抗源材料的认定,抗病基因的布局方法以及施行抗源基因载体品种贮备制度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3.
中梁26(中梁91250)是甘肃省天水市农科所小麦抗锈育种中心选育的丰产、抗条锈、优质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于是2007年2月通过甘肃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甘审麦2007005)。1育种目标甘肃陇南和天水地区是我国小麦条锈病的常发易  相似文献   

14.
洛夫林10小麦品种是我国近年来应用最多的抗病亲本材料,它被引入陇南后,于1979年开始发生抗锈性丧失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据考察,该品种的抗锈性丧失现象首先发生在山区,逐渐向平川地区发展。作者等自1983年5月至1984年7月,在过去工作基础上对陇南地区洛夫林10品种抗锈性变异的发展情况和原因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发现1983年夏季在陇南以川道地区为主洛夫林10品种上已出现了在常温下能正常侵染的新菌系,暂定名为“洛10常温致病菌  相似文献   

15.
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甘肃省特别是陇南越夏区危害严重,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且环境友好的措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育成333个抗条锈冬小麦新品种,在甘肃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持续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陇南越夏区条锈菌毒性变异速度快,抗源材料及生产品种抗性保持时间短,病菌新小种出现与品种抗条锈病性丧失周而复始。介绍了甘肃陇南越夏区在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中的作用,回顾了主要抗源材料及生产品种抗条锈病性变异特点,总结了抗源利用及品种应用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抗病品种(基因)的利用方向和现有品种的布局建议,旨在为持续控制该区域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1996年利用小麦条锈菌25,29,30,31号4个优势小种,采用分小种成株抗条锈性鉴定法,对河北省23份生产品种及59份高世代品系进行了抗条锈性研究,明确了河北省小麦生产品种及高世代品系对优势小种的抗条锈性现状。同年,用上述优势小种对160份原始材料也进行了抗锈性研究,从中筛选出71份抗源材料,在此基础上根据其对不同小种的抗锈性差异,为小麦抗条锈性育种抗病父本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1996年利用小麦条锈菌25、29、30、31号4个优势小种,采用分小种成株抗条锈性鉴定法,对河北省23份生产品种(系)及59份高世代品系进行了抗条锈性研究,明确了河北省小麦生产品种及高世代品系对优势小种的抗条锈性现状。同年,用上述优势小种对160份原始材料也进行了抗锈性研究,从中筛选出71份抗源材料,在此基础上根据其对不同小种的抗锈性差异,为小麦抗条锈性育种抗病父本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洛夫林10常温致病新菌系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证明,从陇南洛夫林10小麦上所采集的条锈菌标样中所筛选出的4个洛夫林10常温致病菌系,均属同一致病类型,统称为洛10常温致病菌系。洛夫林10常温致病菌系能正常侵染洛夫林10的幼苗和成株,且其致病的适温范围较广(12~20℃),致病最适温度偏高(16~20℃);该菌系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与条中25号小种相似,但其致病范围较25号小种为广,对供试的83.3%的洛夫林10后代品种具致病性,并且可正常感染高加索,阿夫乐尔、柯斯等抗源材料。到目前为止,洛夫林10常温致病菌系主要集中分布于洛天林10品种上,川道麦区的比例较山区麦高。随着洛夫林10常温致病菌系数量的增长不仅会使陇南洛夫林10的病情进一步加重,而且会直接影响北方麦区洛夫林10后代品种的利用。因此,抓住当前时机,及时防止洛夫林10常温致病菌系的蔓延扩散,是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为此,建议在陇南采取以下措施(1)尽快地大力压缩洛夫林10品种的种植面积,特别是川道;(2)对继续种植洛夫林10品种的地区和田块,应实行粉锈宁拌种或进行早春喷药防治。  相似文献   

19.
洛10、洛13致病类群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报道了1977年以来对洛夫林10、13等“洛类”品种有毒菌株的筛选、研究结果。继1983年发现条中28号后又陆续发现7个对“洛类”品种有较强致病力的条锈菌小种类型,可分为洛10、洛13两个致病类群。它们对我国鉴别寄生、生产和后备品种、高代品系、重要抗源的毒力均有重要区别,对“洛类”品种及其后代的毒力也不尽一致。证实两类群的出现和发展是“洛类”品种“丧失”抗条锈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防止“洛类”品种“丧失”抗条锈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洛夫林10这一小麦品种,是抗叶锈、条锈病的重要抗源之一。我国许多育种单位都用它作抗锈亲本,并育出一大批较好的品种〈品系〉,我组从73—83年,共鉴定了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叶锈标样2582个,对洛夫林10号有毒力的菌株达126个,占所测标样5.29%,出现32个洛10类型,广泛的分布在我国25个省区。在洛10类群中,几年来都以小种61、377、65和361出现频率最高,地理分布也较广、我省主要存在三个毒力不同的洛10类型,以小种61、377、371为主。所以洛10类群在进一步发展,其类型越来越多,发现的区域也越来越大,能辅育的鉴别寄主范围也是很广的,我们必须提高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