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儿童肥胖已经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所引发的不良后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龄前期是预防肥胖、儿童发展认知及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调查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情况、发现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对此阶段儿童实施干预,提高儿童、家长、幼儿园关于超重肥胖方面知识的了解,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日后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沈阳农业大学超重与肥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06级、07级本科超重与肥胖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超重与肥胖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率较低,参与锻炼者中部分人锻炼的频率及时间达不到要求。针对影响超重与肥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由内蒙古森工、龙江森工、吉林森工、长白山森工和大兴安岭林业集团构成的,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以下简称“东北国有林区”)为研究区域,以研究区域职工为研究对象;以国家林业与草原局《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改革监测调查问卷》为样本,于2017年累计收回1 004份有效调查问卷(为研究数据样本);从人力资本、家庭禀赋、政策制度3个层次,设计17个评价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对东北国有林区职工家庭收入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教育程度、工作身份、职业培训、退休人数、多种经营、特困家庭及林区改革等因素,与职工家庭收入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教育程度、工作身份、职业培训、退休人数、多种经营及林区改革等因素,对职工家庭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特困家庭因素对其收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工作身份、多种经营及林区改革等因素,是提高东北国有林区职工家庭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张家口市幼儿肥胖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6年张家口市某幼儿园3~6岁儿童体检数据,根据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利用Z评分标准对幼儿肥胖状况进行判断,比较不同年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幼儿超重与肥胖状况。结果收集及整理2004—2016年2 319名幼儿体检数据,超重及肥胖平均检出率为6.9%,其中2004、2007、2009、2013、2016年检出率分别为5.3%、5.5%、5.7%、7.9%、10.2%,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各年份幼儿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均无性别差异;3、4、5、6岁组平均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分别为6.5%、6.2%、7.7%、8.2%。结论幼儿平均超重及肥胖检出率逐年增长,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幼儿超重及肥胖检出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甘肃省学龄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层整群抽取甘肃省6市县5435名在校中小学生,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结果:甘肃省学龄期儿童自我意识总体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城市常模(P﹤0.01);女生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合群、幸福与满足因子及总分显著高于男生(P﹤0.01);小学生儿童自我意识各因子及总分均高于中学生;多因素分析表明,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父母文化程度、母亲职业、学习成绩、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结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关,家庭与学校环境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学龄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培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发展任务。  相似文献   

6.
利用黑龙江省农场规模以上的生产经营型农民问卷调查的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农民参加培育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院愿意参加培育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比例高于不愿意参加农民;且农民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对市场行情了解程度、农业技术掌握程度及家庭收入等因素对农民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愿具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辽宁省法库县、昌图县农村家庭的调研,分析了农村学龄子女就学地点选择的现状及影响其就学地点选择的因素。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在城镇有无购房、夫妻双方是否同在外打工、子女年龄、就读年级、上学距离、上学成本、收费情况等因素对其子女就学地点的选择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上学成本、子女就读年级等因素的影响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肥胖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之一,随着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和肥胖程度的不断增加,肥胖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肥胖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人们更好的了解肥胖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国外对肥胖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从肥胖者对身体不满、自尊和抑郁的影响3个方面分析,较为充分地考虑了可能的中介和调节变量,如性别、年龄、种族和取笑等。国内学者主要从自我意识、个性心理、心理健康水平和抑郁4个方面探讨,但是较多只考虑了年龄和年级因素。研究内容的不同之处反映了不同文化规范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最后,分析目前国内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艳霞  沈洁  沈超  张书江 《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69-270,273
农户是肥料的直接使用者,其施肥行为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耕地面积、务农时间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农户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对肥料了解程度的加深,农田肥料施肥量有减少趋势,且教育程度较高者多根据地力和产量来确定施肥量,教育程度较低者则多根据施肥习惯和肥料价格来确定施肥量。另外,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肥料施用量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李欣  苏蕾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21,49(10):127-129,136
以黑龙江省水稻休耕行为调查问卷数据为样本(120个样本数据,其中休耕20个、未休耕100个),从家庭基本因素、耕地因素两方面选取16个评价指标,应用分类评定模型分析土地休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影响土地休耕的因素分为家庭基本因素、耕地因素.家庭基本因素中,家庭成员知识水平(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是否稳定(家庭是否参与社保)对土地休耕影响显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家庭收入稳定有利于促进农户休耕意愿,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更有利于农户的休耕意愿;年龄较大、人口数较多、劳动力较多的家庭,土地休耕意愿较低;通过转移家庭剩余劳动力、保障家庭人口数与垦田的有效比率、增加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等方式,转移家庭中耕种过盛劳动力,能有效促进农户的休耕意愿.耕地因素中,收入来源为种植业的家庭、自种耕地的家庭,土地休耕意愿较高.  相似文献   

11.
父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父母的沟通模式、教养方式和干预措施对儿童的消费观、消费态度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和效果。东西方文化下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并提出探索中国父母的沟通教育方式对儿童的消费观、消费态度和行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广东省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分析其特点及社会学原因。方法:采用自制的大学生生活方式问卷,调查了广东省12所高校2136名大学生。结果:广东省大学生生活方式总均分为3.55±0.42。生活方式7个维度中,得分居前的是生命欣赏和饮食营养两个维度,居后的是运动锻炼和性健康两个维度。结论:(1)广东省大学生活方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2)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对大学生生活方式总得分均无显著影响,但在具体维度上存在影响;(3)从大一到大三,大学生生活方式呈下降趋势,但大四时有所回升;(4)家庭收入、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对子女生活方式存在有限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心理素质双因子结构的视角探讨了心理素质的全局因子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小学生学业成绩影响中发挥的作用,并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成都市2所小学共891名3-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能够正向预测小学生的学业成绩;(2)心理素质的全局因子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模型中的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均具有跨性别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撤点并校后农户对小规模学校的需求意愿,并进一步优化布局调整,通过对西部三省(区)2 760名学生家长的调研,采用Ordinal Logit模型,从家庭特征、教育成本、空间变量以及政策因素4个维度对农户是否希望恢复村校的需求意愿以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收入低、上学距离远、在校寄宿、班级规模大和地处山区的家长更加希望恢复村级教学点;村委会支持或受到过捐赠条件下,学生家长更加希望恢复村校。因此,建议在人均收入低以及地理条件较差的偏远山区保留或者恢复村校;同时,在恢复村校决策实施中,农户的广泛参与和村委会支持非常重要,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探索建立农村教育的"一事一议"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中国农村学龄儿童膳食多样性与以年龄别体质指数Z评分衡量的多种营养不良形式之间的关系,利用中国5省(市、自治区)12 508名农村学生的微观截面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Probit模型进行系数估计;以性别、年龄、膳食多样性评分(Dietary diversity score,DDS)水平划分亚组分析组间差异性,并探究用于构建DDS的具体食物组对营养状况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1)提高农村学龄儿童膳食多样性水平能够降低其营养不良风险,此影响具有组间异质性;提高低DDS水平亚组的膳食多样性,有助于降低营养不足率;提高中高DDS水平学生的膳食多样性,有助于降低超重肥胖风险;2)提高膳食多样性对降低超重肥胖风险的作用在女生和9~11岁学生中表现更为显著。据此,建议在进一步推进营养改善计划时,加强对学生照料人和营养配餐单位的营养健康教育,丰富学生膳食大类和细类的多样性水平;并在制定学龄儿童营养改善政策时,更多关注女孩和学龄初期儿童。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流动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情感温暖、心理素质和学业成绩4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情感温暖和心理素质在流动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业成绩间所起的作用,以707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父母情感温暖问卷、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进行测试,同时收集学生的学业成绩.结果发现:(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情感温暖、心理素质和学业成绩之间两两均呈显著正相关.(2)父母情感温暖和心理素质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业成绩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业成绩的直接效应也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5.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既通过直接路径,也通过父母情感温暖和心理素质链式中介作用的间接路径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17.
农业转移人口子女进入城市后所面临的语码选择、家庭语言规划等语言问题与该群体的城市融合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合肥两所小学的调查发现,普通话在该群体语言使用和家庭语言规划中具有较高的取向度,而合肥话与该群体的城市融合之间具有更强相关性。语言取向度高的原因在于合肥言语社区中普通话社区的互动人口和设施建设更加完善,而合肥话与城市融合的相关性更强则体现了语言认同在城市融合中的重要作用,也证明了提高城市方言取向度是促进城市融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政策提供参考,基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129户少数民族农民进城意愿的调查,构建二项Logistic模型分析少数民族农民进城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区少数民族农民进城的意愿不强。少数民族农民家庭劳动力数越多、家庭在外务工人数越多、有子女在城镇上学,其进城的意愿越强烈;少数民族农民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高、家庭人口数越多、农业收入占家庭年收入的比例越高、越不愿意与城里人交往、预期未来越晚进城定居,其进城的意愿越弱。应加强少数民族农村教育、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拓宽少数民族农民收入来源以及加强对少数民族农民进城改革的宣传,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高校中农村学生比例偏低。利用CFPS 2012年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t回归方法,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区位特征三个维度系统分析个体异质性对农村学生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进而在控制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采用PSM方法测度农村高等教育的收入回报,设定不同的年龄分组,研究高等教育的长期收入回报,并分析东中西部农村高等教育的长期收入回报是否存在区域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健康状况、医疗保险、智力、理解能力、外貌、父母学历和家庭地位等特征显著影响农村学生是否接受高等教育的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要高于不接受高等教育时的收入;从长期来看,接受高等教育和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之间的收入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对农村个人收入的长期影响显现得最早,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晚。在此基础上,为缩小教育差距、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提出教育资源投入向农村落后地区倾斜、高校针对农村贫困学生制定合理的教育补助规模、农村家庭转变传统封闭的教育观念鼓励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子女教育对农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利用北京市郊区的调研数据,运用统计软件中的排序模型和"边际效应"(Marginal Effects,简称MFX)与"平均偏效应"(Average Partial Effects,简称APE)方法,将农民按是否有子女教育进行分类,进而对其进行城镇化意愿分层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子女教育与农民城镇化意愿正相关,不同人群的异质性和需求取向的相异性均不同,APE值表明农民对空间布局、人居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偏好次序存在明显差异。针对此问题,需要预先考虑人群结构和不同类别农民的需求取向,进而形成一个相对均衡的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