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金农969是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与天津金世神农种业有限公司合作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该品种纤维品质优良,抗病、抗虫性强,皮棉平均产量为1 561.5 kg/hm2,纤维品质上半部平均长度为28.5 mm、断裂比强度为30.0 c N/tex、马克隆值为5.3、整齐度指数为82.9%,抗枯萎病、耐黄萎病。2019年通过了河北省品种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河北省冀中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
棉花单株纤维品质差异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6个代表不同类型棉花品种植株内不同果节纤维品质性状的研究发现,各品种植株内不同果节纤维的多项品质指标均存在较大差异,按变异系数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马克隆值、黄度、纺纱均匀性指数、断裂比强度、反射率、上半部平均长度、伸长率、长度整齐度指数.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的株内纤维关键品质指标变异程度比较,以抗虫杂交棉最大,抗虫棉居中,常规棉最小.  相似文献   

3.
分析不同早熟棉品种的纤维品质差异,对制定早熟棉育种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006~2016年河北省共审定转基因早熟棉品种16个,依据NT/T 1297-2007,对各品种的纤维品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近几年培育的转基因早熟棉新品种多为中、短绒类型,其中,断裂比强度是影响棉花纤维品质类型的主要因素.由于断裂比强度指标的下降,造成审定品种不得不归为低一级的品质类型,从而影响了棉花品种商品棉的利用价值.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应重视高断裂比强度种质资源材料的利用,以提升棉花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陆地棉纤维品质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对中571和中棉所49杂交F_5群体材料的5个农艺性状和3个品质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通径分析中,对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的直接贡献大小为衣分单铃质量株高果枝数果枝节位,对纤维断裂比强度的直接贡献大小为衣分单铃质量果枝数株高果枝节位,对马克隆值的直接贡献大小为衣分单铃质量果枝数果枝节位株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果枝数、单铃质量和衣分决定了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0.197 5的变异,株高、果枝数、单铃质量和衣分决定了纤维断裂比强度0.221 4的变异,果枝节位、果枝数、单铃质量和衣分决定了马克隆值0.471 8的变异。主成分3对棉花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纤维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的累积贡献率分别为68.590 3%、70.343 7%和70.421 7%。对于材料自身的特性而言,通过杂交来互补各品种特性是一种有效方法,可以在棉花品种选育中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以2005~2012年河北省及国家黄河流域棉区审定的57份棉花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冀中南棉区(河北深州)设置品种比较试验对供试材料的12个主要性状进行变异性、相关性和通径分析,以期为冀中南棉花品种选育及应用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考察的12个性状中以单株铃数、皮棉产量和纤维伸长率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9.89%、9.07%和11.43%。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单铃重和衣分的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均较高,表明单株铃数、单铃重和衣分对皮棉产量的贡献较大。皮棉产量与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呈正相关,且与断裂比强度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产量与品质性状间的负相关性逐渐减弱,产量与品质的同步改良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6.
以19972013年河北省审定转基因抗虫棉区域试验资料为材料,从产量、品质和抗病性3个方面对河北省转基因抗虫棉遗传改良进展进行分述。结果表明,产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平均皮棉产量从1997年的790.5 kg/hm2增加到2013年的1534.0 kg/hm2,产量潜力以每年34.090 kg/hm2的速度极显著增长;棉花产量组分性状对皮棉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是衣分>单株铃数>单铃重。纤维品质中的断裂比强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马克隆值呈增高的趋势,上半部平均长度遗传改良进展缓慢;整齐度指数大幅度提高;伸长率变幅不大。品种对枯萎病抗性保持在较高水平,黄萎病抗性有待提高,对枯黄萎病兼抗型品种缺乏;未来河北省转基因抗虫棉遗传育种主攻目标是协调产量与品质之间矛盾,找出产量与品质的最佳配置,实现对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同步改良。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转基因抗虫棉遗传改良成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1997~2013年河北省审定转基因抗虫棉区域试验资料为材料,从产量、品质和抗病性3个方面对河北省转基因抗虫棉遗传改良进展进行分述。结果表明,产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平均皮棉产量从1997年的790.5 kg/hm2增加到2013年的1534.0 kg/hm2,产量潜力以每年34.090 kg/hm2的速度极显著增长;棉花产量组分性状对皮棉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是衣分单株铃数单铃重。纤维品质中的断裂比强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马克隆值呈增高的趋势,上半部平均长度遗传改良进展缓慢;整齐度指数大幅度提高;伸长率变幅不大。品种对枯萎病抗性保持在较高水平,黄萎病抗性有待提高,对枯黄萎病兼抗型品种缺乏;未来河北省转基因抗虫棉遗传育种主攻目标是协调产量与品质之间矛盾,找出产量与品质的最佳配置,实现对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同步改良。  相似文献   

8.
以20052012年河北省及国家黄河流域棉区审定的57份棉花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冀中南棉区(河北深州)设置品种比较试验对供试材料的12个主要性状进行变异性、相关性和通径分析,以期为冀中南棉花品种选育及应用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考察的12个性状中以单株铃数、皮棉产量和纤维伸长率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9.89%、9.07%和11.43%。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单铃重和衣分的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均较高,表明单株铃数、单铃重和衣分对皮棉产量的贡献较大。皮棉产量与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呈正相关,且与断裂比强度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产量与品质性状间的负相关性逐渐减弱,产量与品质的同步改良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冀中南种植棉花新品种进行产量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供试棉花品种产量性状以单铃重的变异系数最大,纤维品质性状以马克隆值的变异系数最大。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按照直接通径系数由高到低排序,产量构成因子中的衣分单株铃数单铃重籽指,纤维品质性状中的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伸长率上半部平均长度。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7.263%,基本反映供试棉花品种10个主要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冀中南种植棉花新品种进行产量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供试棉花品种产量性状以单铃重的变异系数最大,纤维品质性状以马克隆值的变异系数最大。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按照直接通径系数由高到低排序,产量构成因子中的衣分单株铃数单铃重籽指,纤维品质性状中的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伸长率上半部平均长度。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7.263%,基本反映供试棉花品种10个主要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近年审定常规棉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河北省2001~2009年审定常规抗虫棉品种结果为依据,分析评价了河北省抗虫棉品种的产量、纤维品质和抗病性等性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产量水平有较大提高;枯萎病抗性保持在较高水平,黄萎病抗性育种有了一定进展;品种生育期明显缩短;单铃重增加明显,单株铃数和衣分略有上升;纤维长度变化不大,比强度偏低,麦克隆值基本达标。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近年审定棉花品种的主要性状评价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分析评价了 1 992年以来河北省审定的 42个棉花品种的产量、抗病性、纤维品质等性状。结果表明 :审定品种的产量水平有所提高 ;枯萎病抗性保持在较高水平 ,黄萎病抗性育种进展缓慢 ;单株铃数、霜前花率略有上升 ;生育期、铃重、衣分相对稳定 ;纤维长度没有明显变化 ,比强度偏低 ,马克隆值基本达标。  相似文献   

13.
针对棉花生产上普遍存在的枯、黄萎病发生严重,纤维比强度偏低,马克隆值偏高以及缺乏早熟性较好的品种等问题,广泛搜集、筛选遗传背景丰富、综合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作为亲本,利用杂交创造广泛变异,实现目的基因的重组,选择多个优良目标性状集于一体的后代材料,结合南繁北育,在重病圃进行全生育期抗病性鉴定、多点适应性鉴定等,培育出优质、高产、抗病、早熟性较好的抗虫棉花新品种‘冀863’。2006年参加冀中南春播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010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冀863’高产、抗病、早熟性好,符合纺织工业需要的AA型优质棉标准,各项纤维品质指标匹配合理,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规范Ⅱ型品质标准。与同期和近5年河北省审定的春播常规棉品种比较,具有整齐度指数高、断裂比强度强、马克隆值适宜、反射率高、纺纱均匀性指数高等优良纤维品质性状和早熟性好的特点。‘冀863’是适宜生产需要的综合性状优良的棉花品种,亦可作为培育新品种的优异种质资源材料。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优质棉的纤维品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2007年国家推出的《棉花纤维品质评价方法》,对2007~2009年河北省审定的抗虫棉品种的纤维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审定品种的纤维品质分布范围狭窄,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纤维品质不配套,由于强力偏低,改变了审定品种的优质棉类型。  相似文献   

15.
以棉花新品种冀1316为试材,2009~2010年在河北省棉花不同生态亚区(中熟亚区、中早熟亚区、早熟亚区)的6个试点进行了2 a多点试验,研究品种主要性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冀1316抗病性强,产量高,稳产性好,纤维品质优良,枯萎病指数2.9,黄萎病指数15.6,平均皮棉产量1 778.9 kg/hm2,纤维长度31.0 mm,比强度30.3 cN/tex,马克隆值4.6,整齐度84.6%,伸长率6.4%;并且果枝数、株铃数、单铃重、衣分等主要产量性状,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等纤维品质性状,以及枯萎病指数和黄萎病指数均比较稳定。该品种适于在河北省各植棉亚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6.
棉花新品种酒棉15号为酒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酒棉1号为母本、905为父本杂交,经定向选择、航天搭载系统选育而成。该品种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5 mm、整齐度指数86.5%、断裂比强度29.9 cN/tex、麦克隆值4.3、伸长率5.9%、反射率75.8%、黄度7.9、纺纱均匀性指数157,在2010年甘肃省棉花新品种生产试验中,皮棉平均产量为1 953.0 kg/hm2,比对照品种酒棉8号增产10.6%,抗枯萎病。适宜于甘肃河西走廊及生态条件类似棉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早熟陆地棉品种与气候因子互作对棉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熟陆地棉品种与气候因子互作对棉纤维品质的影响,为选择品质优良的早熟陆地棉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信息.[方法]采用EXCEL 2003和SPSS19.0软件,对参试品系3年的试验数据进行相关性和逐步回归分析,分析棉纤维品质性状与品种特性及气象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建立最优回归模型,研究关键影响因子.[结果]出苗...  相似文献   

18.
以1978-2007年河南省审定的87个棉花品种的区域试验资料为材料,研究了河南省棉花品种在纤维品质方面遗传改良的成效。结果表明,近30 a来,河南省棉花品种纤维品质遗传改良成效主要表现在纤维强度和细度上,纤维长度没有显著变化;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分别以每年0.013 6 mm、0.115 9 cN/tex和0.016 1的速度增长,其中比强度的改良成效达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纤维长度与比强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6;纤维长度与马克隆值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7。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种植密度和化控对小麦后直播棉纤维品质的调控效应,以特早熟品种‘国欣早11-1’为研究材料,研究种植密度配合棉太金化控对小麦后直播种植方式下棉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棉纤维长度、比强度逐渐降低,马克隆值、纤维长度和比强度受棉太金调控效应较为明显。低种植密度下上部棉纤维比强度高,棉太金施用量为1 170 m L/hm~2有利于中下部棉纤维比强度的提高。中高种植密度下棉太金施用量为1 170 m L/hm~2时,有利于棉株各部位纤维马克隆值保持在适宜范围内。综上,在密度为90 000株/hm~2、棉太金化控用量1 170 m L/hm~2时有利增强棉花整株的纤维品质,且有利于棉株上部和下部纤维马克隆值的优化,及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和成熟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2001~2006年在江西南昌对14份优质棉品种(系)纤维品质性状的表现及其稳定性进行鉴定,并对一个中长绒高代选系的纤维品质性状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评选出达到中长绒陆地棉标准的种质5份;3大纤维品质性状中以马克隆值的变异系数最大,比强度次之,最小是绒长,表明马克隆值最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中长绒陆地棉不同部位棉纤维的绒长和马克隆值差异较小,比强度以中上部果枝内围果节的棉纤维最高,以上部果枝外围果节的棉纤维最低。因而在调优栽培中,应积极促进中上部果枝内围果节多成桃,控制上部果枝外围果节少座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