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王伟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8):131-132,157
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研究区1996年与2009年的2期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托克逊县近13a土地利用动态特征进行定量分析,总结出托克逊县近13a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及原因,提出托克逊县合理用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根据1993、2001和2009年蓬溪县TM遥感影像,采用RS和GIS技术相结合对研究区域地物的光谱特性、纹理特征和地形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采用最佳波段分类和监督分类相结合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获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统计情况,并结合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各期的分类图像进行了解析,实现了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信息的提取和分析。结果表明,1993~2009年蓬溪县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耕地和林草地面积明显减少,建筑用地增加幅度较大,且具有持续增长趋势。基于TM影像的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可为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是影响干旱区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利用遥感技术可以从大尺度上主动快速地发现变化区域,具有实时性、动态性、宏观性等优势.研究针对传统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在精度和分类效率等方面存在不足,不确定性较高等问题,采用支持向量机(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分类技术,监测了艾比湖地区1990、2001和2011年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情况,分析近20 a艾比湖地区各类用地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变化,探讨影响其变化的驱动力因子.[方法]选择生态环境脆弱的新疆艾比湖地区为研究区,采用SVM分类技术对艾比湖地区1990、2001和2011年三期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并与传统的最大似然分类法和决策树分类法进行对比实验,选取最优分类方法结合GIS、GPS技术,在综合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新疆艾比湖地区20a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进行监测.[结果]SVM分类方法的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最高,基于该技术分析出1990~2011年间艾比湖地区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在结构和数量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结论]SVM分类方法为最优分类方法;在近20 a的时间里,艾比湖地区各类用地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影响艾比湖地区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但由于短时期内自然因素对艾比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较小,因而人文因素被认为是影响当地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萧县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三景Landsat TM遥感影像进行分析,结合研究区基本概况研究萧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根据研究目标,确定主要研究内容为:利用ENVI 4.7遥感软件对萧县不同时期的TM影像进行对比分析,解译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等遥感信息,分析并计算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将土地利用分为耕地、植被、水体、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等五种类型。采用最大似然法分别对萧县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三景Landsat TM遥感影像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对比分析,获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空间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学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5.
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着手,以山西省蒲县为例,采用遥感和GIS技术,结合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现状,以遥感影像为载体,利用支持向量机和最大似然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进行分类,分析了蒲县2000~ 2014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6.
陈丹 《现代农业科技》2013,(6):212-213,219
从人工解译到半自动解译,再到智能化解译,遥感影像解译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发展。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需要进行影像解译以识别各种土地类型,虽然采用了土地利用信息的智能化解译方法,但土地利用分类的精度有限,仍需人为参与解译工作,并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资料辅助解译,形成土地利用协同式解译,以提高土地利用分类的精度。利用2005年武汉市南湖地区的SPOT影像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信息进行土地利用协同式解译,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协同式解译能很好地提高遥感影像的解译精度。  相似文献   

7.
石河子垦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石河子垦区1989年和2002年同期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分类研究,一方面提出了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矢量数据相结合提高分类研究精度的方法,另一方面分析了垦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为该区可持续利用土地的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准确把握土地沙漠化动态对沙漠化治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沙漠化化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和遥感图像计算机监督数字化分类的理论和方法,对遥感图像计算机监督分类的精度做了检验。对调查区土地沙漠化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示,从1991年到1997年间该区土地沙漠化趋势有所减弱,综合治理取得了一定效益。  相似文献   

9.
遥感影像分类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土地利用信息。选择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区,以1995年、2006年Landsat-5 TM影像和2014年Landsat-8 OLI影像为数据源。使用ENVI 5.1软件对三期的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监督分类,通过人工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自动提取相结合的手段,获取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对分类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995年—2014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有明显的变化,但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不大。林地、草地所占面积相对较高,耕地、裸地的面积逐渐减少。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在-2.61%~5.05%之间,1995年—2006年、2006年—2014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0.36%、0.23%。  相似文献   

10.
以杨凌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在对该区2003年和2007年QuickBird遥感影像解译分类的基础上,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强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就土地利用动态度而言,其他类土地的变化幅度最大,以年变化率约50%的速度增加;从变化强度的绝对值来看,耕地的变化强度最大,耕地面积逐年减少,4 a间减少了约11%;2003—2007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值小于零,说明该区的土地利用处于衰退期。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主要是人口因素、经济增长和政策变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