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转Bt基因棉和斑痣悬茧蜂双重作用对棉铃虫生理的影响,分析比较取食转基因棉和常规棉后,寄生蜂后代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无论取食时间长短,寄生蜂幼虫发育时间都显著延长,茧质量没有显著差异;取食2 d,寄生蜂的茧期显著延长。棉铃虫幼虫血淋巴总蛋白含量和黑化反应表明,取食转基因棉后,棉铃虫血淋巴总蛋白浓度低于取食常规棉的,推测寄主血淋巴蛋白含量降低是导致寄生蜂生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取食转基因棉1 d后棉铃虫幼虫血淋巴的黑化时间显著长于取食常规棉的,2、3 d后,无论取食转基因棉还是常规棉,幼虫的血淋巴都没有黑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柞蚕微粒子病蚕蛋白质组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罹微粒子病柞蚕幼虫血淋巴蛋白质量减少,随着龄期的增进,病症加重,蛋白质在质和量上的变化更为明显。4龄期Lp-s6电泳带Rf值,病蚕小于健蚕;病蚕缺少Lp-m9、Lp-f14电泳带;Lp-f16电泳带,病蚕蛋白质量高于健蚕。血淋巴蛋白质组分的变化,是微粒子原虫在蚕体内寄生与增殖所致。  相似文献   

3.
利用考马斯亮蓝法和SDS - PAGE电泳法测定并分析了烟夜蛾滞育蛹和非滞育蛹血淋巴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其组成.结果表明,非滞育蛹在化蛹后至羽化前可溶性蛋白呈现出“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在5日龄时含量最高,而滞育蛹呈现出持续降低的变化趋势;除2日龄雌蛹外,其他日龄滞育与非滞育蛹的雌、雄个体间蛋白质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蛋白质SDS - PAGE电泳图谱表明,滞育蛹与非滞育蛹血淋巴的蛋白组成存在明显差异.推测滞育蛹血淋巴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组成的变化与其抗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结果表明,苏芸金杆菌感染菜青虫中毒之后,其血淋巴生理生化有显著变化: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脂酶的活性与感染中毒的程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二化螟幼虫被其寄生蜂二化螟绒茧蜂(以下简称绒茧蜂)产卵寄生后,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包括血细胞、血淋巴糖分、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等变化。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二化螟幼虫血淋巴中还产生一种巨形细胞(giantcell),最大时的体积比一般的原血细胞大400倍左右。对巨形细胞的研究国内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6.
Nosema bombycis感染家蚕后,家蚕中肠海藻糖酶活性显著下降,大量裂殖体的形成是其下降的重要原因。血淋巴总糖和海藻糖等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物质的含量也明显下降。感染后血淋巴海藻糖酶活性略有上升,但对血糖总量无明显影响。血淋巴蛋白质含量的下降要滞后于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物质,其中贮存蛋白量的下降明显高于30 K蛋白。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übner)是棉花的主要害虫,在我国分布广泛,各地种群因地理环境不同,生理生化指标也有差异,从9个地区采集的棉铃虫,在实验室分别饲养至室内第2代后,分别测定了各地种群6龄幼虫血淋巴的游离氨基酸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氨基酸种类和含量各地种群间都存在差异,同地种群不同生育期亦表现出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随着龄期的增长由低→高→低。上述不同特点为棉铃虫种下分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牧草和饲料作物蛋白质变化与耐热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温胁迫影响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长和生理生化代谢,原有蛋白质的降解、正常细胞蛋白的合成受阻以及诱导合成新的蛋白质等过程均能显著改变蛋白质的组成和含量,进而影响植物的耐热性。本文从热激蛋白(HSPs)等高温诱导蛋白以及高温胁迫对可溶性蛋白、磷脂酶D(PLD)、蔗糖合酶(SS)和蔗糖磷酸合酶(SPS)活性影响等方面,综述了牧草和饲料作物蛋白质变化与耐热性关系的研究现状。提出应进一步对高温胁迫导致蛋白质变化的机理以及蛋白质在植物体内的功能等方面开展研究,为进一步阐明牧草和饲料作物耐热的分子机制和提高牧草的耐热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川楝素对菜青虫呼吸作用及其它几种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道了川檩素对菜青虫幼虫呼吸作用的影响及其它几种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川楝素中毒的幼虫呼吸强度降低,呼吸商升高,呼吸节律完全失去控制而为直线型。结合幼虫血淋巴总量、比重、含糖量、pH值、蛋白含量及肠液pH值等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说明川楝素中毒的菜青虫幼虫的生理代谢受到干扰,体内进行不正常的生物氧化,且代谢水平降低.同时也证明对幼虫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在毁灭性害虫葱蝇(Delia antiqua)的防治上具有重大潜力。研究旨在明确球孢白僵菌侵染葱蝇成虫后,血淋巴中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的变化及其致病的关系,揭示球孢白僵菌对葱蝇的生理调控机制。【方法】基于球孢白僵菌对葱蝇成虫的室内生物测定的研究基础,使用菌株GZGY-1-3,采用点滴法,用浓度为1×10~8个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处理葱蝇初羽化成虫,采用BCA法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球孢白僵菌侵染不同时间(12、24、36、48、60和72 h)后,侵染组与对照组葱蝇成虫血淋巴中蛋白质总量及20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不同处理时间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总量和重要氨基酸的含量变化。【结果】球孢白僵菌侵染12—36 h,侵染组与对照组血淋巴蛋白浓度变化趋势相近,均呈先下降后小幅度上升趋势。但侵染组血淋巴中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侵染24 h后,侵染组血淋巴内蛋白质是对照组的1.20倍;侵染48 h后,侵染组中蛋白含量下降到最低,仅为对照组的0.83倍。侵染60—72 h,血淋巴蛋白含量升高。葱蝇成虫血淋巴中共检测出20种游离氨基酸。侵染12—36 h,葱蝇成虫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总量下降;侵染36 h,游离氨基酸总量下降到最低,仅为对照组的0.63倍;侵染48—60 h,游离氨基酸总量持续上升;侵染60 h后,游离氨基酸总量上升到最高,为对照组的2.01倍;感染72 h,游离氨基酸总量下降。侵染后,血淋巴内游离氨基酸种类没有变化,各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波动差异较大。球孢白僵菌对血淋巴重要氨基酸的含量变化有显著影响。【结论】球孢白僵菌的侵染引起葱蝇成虫血淋巴中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的一系列变化,严重阻碍了葱蝇成虫的正常生理活动,在葱蝇生物防治中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棉铃虫和烟夜蛾交配和产卵行为存在差异的形态和生理原因,解剖了棉铃虫和烟夜蛾内生殖器官,比较2种夜蛾内生殖器官的形态差异,检测了不同发育时期2种夜蛾内生殖器官中可溶性总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同一发育时期,棉铃虫雌蛾中输卵管、侧输卵管和交配囊体长度及雄蛾精巢直径均显著大于烟夜蛾.(2)棉铃虫和烟夜蛾雄性内生殖器官和附腺中可溶性总糖和蛋白质含量及2种夜蛾雌性内生殖器官中蛋白质含量均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加,而雌性内生殖器官中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却没有规律.(3)同一发育时期,棉铃虫雌性内生殖器官、雄性内生殖器官和雄性附腺中的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烟夜蛾;其雄性和雌性内生殖器官中可溶性总糖的含量却均显著低于烟夜蛾.(4)交配后,2种夜蛾雌、雄内生殖器官中可溶性总糖和蛋白质含量比交配前有所增加,但雄性附腺中可溶性总糖和蛋白质含量却比交配前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研究棉铃虫幼虫血淋巴免疫因子溶血素的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明确其分离、纯化的理化条件,采用分光光度法分别研究了温度、浓度、作用时间、pH、EDTA和金属离子对该溶血素的溶血活性影响及其糖结合特性。结果表明,棉铃虫幼虫血淋巴溶血素属热不稳定型。溶血素反应浓度与溶血活性并不成正比,8倍稀释液的溶血活性反高于4倍稀释液。反应2 h后,血淋巴溶血素对鸡血红细胞溶解速度急剧加快,6 h溶血效能达最大。血淋巴溶血活性的最适pH 7.0~8.0。62.5~500 mmol·L~(-1)EDTA对血淋巴溶血活性具有促进作用,而Ca~(2+)却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糖抑制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8种糖(糖苷)和唾液酸均未对血淋巴溶血活性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探讨不同浓度的洗衣粉溶液对泥鳅体内不同组织(血液、心脏、肝脏、肾脏等)中可溶性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组泥鳅不同组织中可溶性蛋白的电泳条带较正常泥鳅有明显的增添、缺失等变化,表明洗衣粉有一定的毒性,能对泥鳅体内重要蛋白的合成和表达产生重要影响,这是因为洗衣粉干扰了泥鳅体内蛋白质的正常合成秩序,参与了蛋白质合成酶系中的竞争或抑制,进而导致泥鳅体内蛋白质产生质和量的增减变化.  相似文献   

14.
闹羊花素-Ⅲ对昆虫血淋巴能源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闹羊花素-Ⅲ处理菜粉蝶5龄幼虫后,观察试虫血淋巴总量及其蛋白质、总糖、甘油酯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以每虫1-5μg处理后60h,血淋巴总量和蛋白质含量均降低40%-50%,总糖含量降低14%-30%,甘油酯含量可降低77%。  相似文献   

15.
用棉铃虫和粘虫制备不同组织匀浆液,分别进行了蛋白质含量和氨肽酶N活性测定,不同组织样品与毒蛋白点杂交测试,中肠可溶性蛋白与Bt毒蛋白的Western印迹。结果表明:棉铃虫和粘虫肠部组织酶活性都非常高,并且肠部组织样品和Bt毒蛋白都有点杂交结合;但只有棉铃虫中肠刷状缘膜小泡(BBMV)和Bt毒蛋白有Western印迹,而粘虫中肠BBMV和Bt毒蛋白没有Western印迹。  相似文献   

16.
巨尾阿丽蝇幼期血淋巴可溶性蛋白组成的时间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梯度SDS-聚丙烯酰胺凝胶(5%~20%)电泳,分析了24 ℃下巨尾阿丽蝇Aldrichina grahami幼虫和蛹期血淋巴可溶性蛋白组成的时间动态.结果表明:血淋巴中共出现12条清晰可见的蛋白带,其分子量范围为11~230 kD.各蛋白带的含量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呈一定规律变化,其中a 带(230 kD)和i带(20 kD)的含量在幼虫期呈逐渐增加趋势,在蛹期呈逐渐降低趋势;产卵后3、4日龄幼虫的血淋巴具有独特的蛋白质电泳图谱.  相似文献   

17.
不同柞蚕品种幼虫期血淋巴雌特异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惠  刘限  石生林  李群  王学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871-11872
对10个柞蚕品种的雌特异蛋白进行了测定,同时对血淋巴雌特异蛋白含量与若干经济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柞蚕雌特异蛋白含量与某些经济性状密切相关。因此,柞蚕雌特异蛋白含量可以作为一项生理指标,在柞蚕育种中加以应用,对某些经济性状进行早期预测或选择。  相似文献   

18.
棉铃虫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克隆获得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binding protein,PEBP)的cDNA序列,分析HaPEBP在棉铃虫体内的表达规律,检测2-十三烷酮处理条件下棉铃虫体内HaPEBP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明确棉铃虫PEBP的功能和选择该基因作为调控棉铃虫种群数量的分子靶标提供依据。【方法】利用RACE技术从棉铃虫6龄幼虫的中肠组织中扩增得到HaPEBP的cDNA序列,并对其氨基酸序列和蛋白结构进行分析。将HaPEBP的ORF序列连接至pET32a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后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形式,并通过镍柱的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最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棉铃虫幼虫不同时期和6龄幼虫不同组织中HaPEBP的表达规律,以及2-十三烷酮处理棉铃虫6龄幼虫后中肠内HaPEBP的变化规律。【结果】获得的HaPEBP cDNA序列长760 bp,其中ORF为588 bp,编码195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21.76 kD和5.93。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HaPEBP无信号肽、跨膜结构域和二硫键,是一个由4个α螺旋和9个β折叠片组成的胞质单体蛋白。将BL21(DE3)-pET32a-HaPEBP重组菌用1 mmol·L-1的IPTG在37℃条件下诱导4 h,约40 kD的融合蛋白His-HaPEBP能以可溶的形式存在于重组菌中。按照同样的方法诱导1 L的重组菌,将超声处理后的上清液与Ni-NTA柱结合,进行咪唑缓冲液梯度洗涤,200 mmol·L-1的咪唑洗涤两次后得到约40 kD的单一蛋白,与融合蛋白的大小一致。将此流出液超滤浓缩,获得183.3 ng·μl-1的融合蛋白,能被抗His-Tag的单克隆抗体识别发生免疫反应。HaPEBP在棉铃虫幼虫的1-6龄期和预蛹期均表达,且6龄幼虫的表达量最高。该基因在6龄幼虫的脂肪体、中肠、头部和体壁中也均有表达,且脂肪体内的表达量最高。不同浓度的2-十三烷酮处理后,棉铃虫6龄幼虫中肠内HaPEBP的表达量均有所降低;低浓度(2.5和5 mg·g-1)在6 h就能降低HaPEBP的表达量,其mRNA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而高浓度(10和15 mg·g-1)在12 h才会降低HaPEBP的表达量,其mRNA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先下降后上升。【结论】克隆分析了HaPEBP,利用大肠杆菌系统表达出可溶的融合蛋白His-HaPEBP,并通过镍柱-咪唑纯化法得到了高纯度的融合蛋白,时空表达分析显示HaPEBP在棉铃虫6龄幼虫和脂肪体中表达量最高,2-十三烷酮处理6龄幼虫后中肠内HaPEBP的表达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9.
选用青海农田常见杂草野燕麦作为靶标杂草,盆栽接种后测定了多孢木霉HZ-31菌株对野燕麦体内各种生理指标的影响,分析了寄主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生理变化机制。结果表明,多孢木霉HZ-31菌株侵染野燕麦后,对植株生理机制防御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PAL和POD活性增加,以抵御菌株侵染,其余生理防御指标包括MDA含量、CAT、PPO、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则受到菌株侵染的破坏,含量减少、活性降低。被抑制的防御酶作用效应大于被促进的防御酶。HZ-31菌株的侵染钝化或抑制了野燕麦体内主要酶类,中断相应的酶促反应,引起植物广泛的代谢变化,包括细胞膜透性改变、干扰光合作用、蛋白质合成、酚类物质代谢等生理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西花蓟马取食菜豆植株不同世代后,体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变化。采用生理生化的方法,测定了西花蓟马取食菜豆植株F_1、F_2和F_3代后,其二龄若虫及成虫体内总蛋白、总糖和总脂含量的异同。结果表明,西花蓟马从豆荚转换到菜豆植株后不论哪一个世代下二龄若虫及成虫体内总蛋白、总糖和总脂的含量均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但F_1、F_2和F_3代不同世代之间西花蓟马体内的营养物质差异均不显著;同一个世代下均是成虫总蛋白质、总糖和总脂含量明显高于二龄若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