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粳稻新品种毕粳43丰产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8~2009年贵州省粳稻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为资料,采用高稳系数法结合产量变异系数和适应度,对毕粳43丰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毕粳43具有很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超过平均生产水平的广适性,在贵州粳稻栽培区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毕粳45是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根据贵州省粳稻栽培区生态条件和生产实际,采用骨干优势亲本配组、异地交替选择、同步品质筛选鉴定等育种方法育成的粳稻新品种,2013年7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根据2010-2011年贵州省粳稻新品种(组合)区域试验资料,采用高稳系数法、产量均值变异系数和适应度,对毕粳45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毕粳45在贵州粳稻栽培区具有很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超过平均生产水平的广适性,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以2009-2010年贵州省粳稻区域试验资料,利用高稳系数法、产量均值变异系数和适应度对毕粳44进行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毕粳44在贵州粳稻栽培区具有很好的丰产性和超过平均生产水平的广适性,其静态稳定性一般,在适宜环境下可对该品种进行高产栽培。根据毕粳44品种特点,生产上应采取措施,扬长避短,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创造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实现高产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4.
AMMI模型在水稻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AMMI模型对2009年贵州省粳稻区域试验结果进行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2条显著的IPCA1I、PCA2主成分轴共解释了84.5%的互作平方和,品种毕08-1、YR709产量高但稳定性较差;云光109、滇杂31、毕粳杂2035产量较高且稳定性好;早丰九号稳产性好但产量较低;W025产量低而不稳。高产类型品种中毕粳杂2035除晴隆外,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毕08-1、滇杂31、云光109、云光101对毕节、晴隆、都匀具有特殊适应性,YR709对晴隆、贵阳、都匀具有特殊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毕粳43经贵州省粳稻品种(组合)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明: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群体整齐、分蘖强、成穗率高、有效穗多、结实率高、生育期适中、穗粒结构协调、丰产稳产性和适应性好等优点,在贵州中高海拔稻区具有为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对毕粳43进行产量与构成因子间分析,得出各因素对毕粳43产量贡献大小顺序依次为:穗粒数〉有效穗〉千粒重〉株高〉结实率,可通过加强肥水管理适当增加植株高度、增加穗粒数和有效穗,实现毕粳43高产栽培。建立了毕粳43产量与株高、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Y=-924.227102+7.516080972X1+4.501683231X2+32.36670456X3-4.228622808X4+130.77516139X5,多元相关极显著,可通过该模型预知毕粳43的产量。  相似文献   

6.
2007~2008年度贵州省黔西北高海拔特殊生态区小麦联合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在参试的7个小麦新品种(系)中,毕试22和毕2003—1的丰产性、抗病性、商品性等综合性状好,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6217.2kg/hm^2、5910.1kg/hm^2,分别较对照品种毕麦17号增产10.37%、4.92%,在黔西北高海拔特殊生态区有推广价值,其它参试品种可在适种区进一步试验。  相似文献   

7.
毕粳43是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根据贵州粳稻栽培区生态条件和生产实际采用优势亲本组配、定向单株选择育成的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该品种综合表现高产稳产,群体整齐,分蘖强,成穗率高,有效穗多,生育期适中,穗粒结构协调,结实率高,适应性广,综合性状好.2008-2009年参加贵州省粳稻区试平均产量570.2kg/亩,比对照毕粳37号增产23.3%;2009年贵州省粳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85.4 kg/亩,比对照毕粳37号增产6.6%.稻米品质达到国家二等优质食用粳稻品种标准.2010年7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8.
利用秩次分析法,对参加2008-2009年贵州省粳稻区域试验的13个品种(组合)的产量表现进行了分析。在各环境点产量方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品种秩次值、环境区分指数、秩次均方等统计数评价品种的丰产性能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在2年试验13个品种中,YR709、武粳15、滇杂31、毕08-1表现高产中等稳定性,云光109表现中产强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何炜  何开祥  谭微峰 《农技服务》2009,26(7):12-12,50
在纳雍县高海拔特殊生态区进行了小麦品种毕2003-1、丰优9911、贵农03-9的比较种植,结果表明,毕2003-1产量最高,为3 051.6 kg/hm2,其次是丰优9911,为2 976.8 kg/hm2,贵农03-9居第3为2 827.2 kg/hm2,分别比小红麦(对照)增产26.7%、23.6%、17.4%。上述3品种成熟期比对照品种晚12~16 d;均表现为抗倒伏,高抗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属相好。毕2003-1可在在纳雍县产麦区推广种植,丰优9911和贵农03-9建议在纳雍县产麦区小面积引种试种。  相似文献   

10.
以当前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4个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29号、条中31号、条中32号、条中33号为病原菌,对贵州省主要推广及种植的66个小麦品种(抗源)的抗条锈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对不同毒力生理小种的抗病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毕2007-1、0308、9712等21个小麦材料对所有生理小种的反应型为免疫-近免疫;黔麦18号、一粒葡8-40、以特选2和P13-5等4个材料表现出较低程度的感病性;安麦7号、毕2007-7、毕麦18号等41个材料表现较高程度的感病性。该研究结果对供试品种(抗源)的推广种植及抗锈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马铃薯新品种青薯10号的丰产性能,以2007-2008年青海省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结果、2008-2009年青海省马铃薯生产试验为依据,通过对青薯10号产量、变异系数、Shukla稳定性方差分别进行丰产性、稳定性比较分析,表明青薯10号丰产性高,稳定性好,是一个理想的具有推广价值的极具超高产潜力的马铃薯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小麦新品种浚2016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7-2008、2008-2009年度河南省小麦区试资料和2009-2010年河南省小麦生产试验资料,利用高稳系数、Shukla变异系数、适应度、离优度对浚2016的丰产性、稳产性与其他品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浚2016的两年高稳系数值为0.9402、0.9511,均处于较高水平;两年变异系数分别为3.64%和3.56%,相对较小;两年适应度为70%和63.64%,优于对照种偃展4110;两年离优度为513.921和801.481,小于对照种偃展4110。说明浚2016是一个丰产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3.
毕粳46是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基于贵州省粳稻栽培区生态条件,以毕粳43为母本、以南粳4 6为父本杂交,经过南繁加代选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丰产性好、抗逆性强、株型紧凑、茎秆坚韧、熟期转色好等优点,适宜在贵州粳稻栽培区种植。该品种于2020年10月通过贵州省审定。  相似文献   

14.
对10个优良黄芪品种(系)2008—2010年的品比试验结果采用高稳系数分析法(HSC)进行了高产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稳系数法评价黄芪新品系的高产稳产性可靠实用,新品系HQZX04-07-01、HQN03-03高产稳产,较对照品种陇芪1号分别增产56.0%、51.4%。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新品种毕薯5号的丰产性、 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全面了解马铃薯新品种毕薯5号的生产特性,以2010要2011年贵州省马铃薯区域试验和2011年贵州省马铃薯新品种生产试验的数据,对马铃薯新品种毕薯5号丰产、稳产及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海拔800~2300m之间的不同生态条件下,2010-2011年贵州省马铃薯区域试验中,毕薯5号667m2产量为1697.95kg,较对照米拉增产12.73%,居11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Francis变异系数(CV)仅为5.84%适应性最高,94.44%;在2011年生产试验中毕薯5号也表现突出,产量居4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且与其他品种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7个春小麦新品系丰产性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2007—2008年甘肃省水地春小麦(西片)区域试验产量汇总资料,通过DPS数据分析处理软件和高稳系数法对甘肃省新育成春小麦品种(系)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陇春2609,9075-2、E32-1和7095是丰产性优良、稳定性较好的小麦新品系(种),适宜甘肃省河西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利用SAS软件建立竹卵圆蝽预测预报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浙江省余杭区2002-2008年竹卵圆蝽危害毛竹资源情况进行调查,筛选影响株虫口密度的因子;根据2002-2007年搜集的数据,建立预测预报模型y=2 186.113 56-35.596 78 x21-15.859 40 x35+3.880 38 x15-1.172 89 x11;用2008年数据进行回测及拟和性检验,发生情况与预报结果符合率为98.6%。  相似文献   

18.
酷毕TM,化学名:5-氨基-1-(2,6-二氯-α,α,α-三氟-对甲基苯基)-4-乙基亚磺酰基吡唑-3-腈,通用名乙虫腈,是由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开发生产的一种新型高效、长持效的苯吡唑类杀虫剂,在中国申请了行政保护。  相似文献   

19.
以YM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ATM3314与恢复系中国春配制杂交组合,连续2 a对该组合的P1、F1、P2和F2代的育性进行了调查,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4世代联合分析法对YM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育性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YM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育性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多基因联合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很高,分别为95.62%和90.32%;2008年为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2009年为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058%和6.11%,表明环境对其育性波动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研究了杂交水稻毕粳优210及其亲本毕粳2A、NR210抽穗期剑叶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毕粳优210剑叶的叶绿素a含量比毕粳2A和NR210分别高20.28%和7.99%,同时,其叶绿素b含量比毕粳2A高53.70%,比NR210高12.16%。毕粳优210的平均净光合速率(Pn)比毕粳2A和NR210分别高19.88%和21.87%,平均水分利用效率(WUE)比毕粳2A和NR210分别高58.98%和16.34%。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测定表明:毕粳优210的初始荧光产量(Fo)、最大荧光产量(Fm)、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和PSII的光化学效率(ΦPSII)均比其亲本毕粳2A和NR210显著提高,且毕粳优210最大光合效率(Fv/Fm)、非光化学淬灭(NPQ)分别比毕粳2A高15.87%和18.18%。毕粳2A和NR210杂交产生的毕粳优210能通过增强光合能力来显著提高水稻的光合生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