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种子的风传扩散是菊科入侵杂草的主要扩散方式之一,植物自身的传播特性和外在环境因子决定了种子扩散格局。从种子释放高度、沉降速度、脱落行为等内在因子出发,研究了两种在我国广泛分布的典型菊科入侵种小飞蓬和钻形紫菀自身的传播特性与风传扩散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飞蓬和钻形紫菀的沉降速度均较小,分别为41.4cm·s-1和30.7cm·s-1,在空中停留时间长,且种子的脱落方式为非随机脱落,脱落概率大致与风速的平方成正比;种子的释放高度在种群内部存在很大的差异,显著影响种子的扩散距离。相比而言,小飞蓬种子的沉降速度大、释放高度高、远距离扩散(〉100m)的概率大,扩散距离更远。研究表明了植物自身的传播特性对种子风传扩散的重要性,也为其他菊科入侵杂草种子风传扩散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粉煤灰的农业利用及其环境放射性污染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对北京、内蒙、宁夏、河北、广东和天津等地大型火力发电厂粉煤灰的采样分析表明:粉煤灰中主要放射性成分为238 U 、232 Th 衰变系和40 K ,比活度范围分别为932 ~2838 Bq/kg ,803 ~2388 Bq/kg 和1156 ~4474 Bq/kg 。试样模拟研究表明, 当粉煤灰施用量达675 T/h m 2 时,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226 Ra 和228 Ra 的比活度分别是对照的356 倍和260 倍。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比活度和地面1 m 高处空气吸收剂量及地面γ辐射所致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随粉煤灰的施用量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壤中228 Ra 的比活度与粉煤灰施用量的相关性可表示为y = 2204x + 1725 ,(r2 = 09909) ;对于226 Ra ,y = 2138x + 245 ,(r2 = 09966) 。地面1 m 高处空气吸收剂量率( D) 与粉煤灰施用量的相关性可表示为:y = 1896x + 3875 ,(r2 = 09891 ) 。有效剂量当量( H) 的变化与施用粉煤灰的量之间的相关性可表示为:y = 23245x +47505 ,(r2 = 09891) 。当粉煤灰施用  相似文献   

3.
陇中黄土丘陵区定西集雨灌溉高效用水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雨灌溉有效地提高了有限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拓展了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的水分来源,是旱农区农业生产迈向21世纪的根本途径。陇中黄土丘陵区定西集雨灌溉高效用水研究表明,春小麦三叶期至抽穗初期每公顷补充灌水200~500m3,增产率达105%~88.3%,供水效率为120~20.8kg/(mm·hm2);春玉米大喇叭口期每公顷补灌400~750m3,增产率达196%~88.4%,供水效率为153~56.6kg/(mm·hm2);谷子始穗期每公顷补灌300m3,增产率达205%,供水效率为156kg/(mm·hm2)。表现出旱后有限灌水的补偿、超补偿的高效性和正常年份的高产效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ponensis Wals.)的染色标记技术和不育成虫在田间的扩散规律。将Sudan Blue 670(Ⅱ)染料加入到桃小食心虫幼虫的人工饲料内染色标记桃小食心虫,试验结果表明:染料浓度500ppm是较适宜的剂量,不仅使其幼虫、蛹、成虫及F_1代卵均匀染上蓝色,而且使精苞也染上浅蓝色,对桃小食心虫也无不良影响。采用释放染色标记虫及性诱剂诱捕技术研究桃小食心虫不育成虫的田间扩散规律,结果表明:不育虫在果园内的运动方向是随机的,80%集中在距释放点100米为半径的环域内,最远距释放中心225米,扩散密度与扩散距离有明显的回归关系,符合模型N=-0.67+402.45/X。  相似文献   

5.
以花粉为介导的基因飘流是水稻转基因逃逸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掌握花粉扩散规律对于水稻基因飘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设计了5m×5m(TR1)、10m×10m(TR2)和15m×15m(TR3)三种花粉源尺寸,通过观测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每穗的开花颖花数和单个颖花的花粉量以及主风向上的花粉沉降量,计算了花粉源强和有效源强比,就花粉源尺寸对花粉源强、花粉沉降量和有效源强比以及花粉扩散距离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花粉源尺寸不影响单位面积的花粉源强,只改变总源强的大小。TR1、TR2和TR3的总源强比例为1:4:9。(2)花粉源尺寸不改变主风向上花粉沉降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在花粉源区,花粉沉降量先迅速增加,达到最大值后缓慢下降;在下风区,花粉沉降量与距离的关系可用负指数形式表达。(3)花粉源尺寸越大,各个距离上的花粉沉降量就越多,花粉扩散距离也相应增加。但是,这种效应会随着花粉源尺寸的增大而逐渐减弱。(4)所有处理的有效源强比为27.9%~33.4%,意味着所有花粉中仅30%左右可以扩散到源区以外可能产生基因飘流。然而,随着花粉源尺寸的增大,有效源强比逐渐减小。(5)风对不同花粉源尺寸处理的影响类似。大风增加了有效源强比和花粉扩散距离,而风向主要影响有效源强比。需要注意的是,风对大尺寸花粉源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3种施氮水平(适宜施氮量N10∶150kgN·ha-1,低于适宜施氮量的50%N05∶75kgN·ha-1,高于适宜施氮量的50%N15∶225kgN·ha-1)对灌溉冬小麦氮素利用、去向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溉条件下,3种施氮水平(N05,N10,N15)的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分别为385%、323%和224%,以N05水平为最高。N10施氮水平获得了最高的作物产量(680×103kg籽粒·ha-1,147×103kg生物量·ha-1),N05水平同N10水平相比,在产量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而N15水平因施氮过量造成籽粒产量明显下降,与不施肥相比,差异不显著。在深层条施(5~8mm)条件下,仍有302%~367%的化学氮素通过各种途径而损失。在N15水平中,施用氮素的46%仍存在于0~50cm土层中,远远高于其它两种施肥水平。土壤残留态的无机氮素含量以N15施氮水平为最高  相似文献   

7.
利用草滤带减少褥草径流中的雌二醇-17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因家禽褥草中所含的荷尔蒙对鱼或其它动物的健康和生殖能力有不良影响,就草滤带对分布有家禽褥草草地的径流中荷尔蒙(雌二醇—17β)传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目的是确定褥草散布长度和草滤带长度对径流中雌二醇—17β的浓度和损失的影响,褥草以5t/hm2在总长为244m的小区上端分别散布成61、122和183m的草带,并假定其下边缘无草滤带。为了对雌二醇—17β进行分析,采用了50mm/h的人工降水以产生径流样本。结果发现褥草分布长度对径流中荷尔蒙的浓度及损失影响不大,平均分别为35μg/L和1413g/hm2。但是,长度分别为61、122、183m的草滤带可分别使径流中的荷尔蒙浓度降低58%、81%和94%,并减少79%、90%和98%的含量。这些数据说明草滤带的确具有降低径流中雌二醇—17β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糖醋液和活雌蛾的方法诱集回收野蚕雄蛾,研究辐射不育野蚕雄蛾的田间扩散能力。试验表明,该回收方法可以使田间释放的野蚕雄蛾的回收率达12.6%-13.5%,不育野蚕雄蛾在24h内,90.8%扩散在距释放中心半径内15m的圆周内,覆盖面积达700m^2。据此,在用辐射不育法田间防治野蚕时,1hm^2桑地只需设立30个释放点就可满足防治的需要,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河套灌区春小麦推荐施肥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建立河套灌区春小麦施肥指标体系,指导科学施肥,20062008年在河套灌区分高、中、低土壤肥力水平设置春小麦3414肥料肥效试验141个。结果表明,河套灌区春小麦N、P2O5、K2O的农学效率平均分别为64、60、54 kg/kg; N的增产率为252%409%,平均335%; P2O5增产率为159%211%,平均184%; K2O增产率为72%90%,平均80%; 增产作用大小依次为氮肥 磷肥 钾肥; 随着土壤肥力水平的降低,施肥增产率升高,但单位养分增产量下降。根据土壤养分测定值和相对产量的关系建立了河套灌区春小麦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全氮,极低(063 g/kg)、低(063085 g/kg)、中(085115 g/kg)、高(115156 g/kg)、极高(156 g/kg); 有效磷,极低(59 mg/kg)、低(59118 mg/kg)、中(118238 mg/kg)、高(238480 mg/kg)、极高(480 mg/kg); 速效钾,极低(906 mg/kg)、低(9061291 mg/kg)、中(1291184 mg/kg)、高(184262 mg/kg)、极高(262 mg/kg)。根据肥料效应确定了氮、磷、钾养分最佳施肥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建立了河套灌区春小麦基于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测定值的氮、磷、钾推荐施肥模型,初步构建了内蒙古河套灌区春小麦的推荐施肥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辐射不育棉铃虫交尾习性和交尾竞争能力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棉铃虫经300 Gy γ射线照射后的成虫交尾习性和性竞争能力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室内饲养条件下,棉铃虫成虫的交尾时间大多在清晨4 ~7 时,少数在凌晨2 ~3 时或早上8 ~9 时,较田间野生种群在时间上延后25h 左右。不育虫的交尾习性和交尾竞争能力与正常虫无明显差异,但不育虫的有效交尾率为616 % , 与正常虫相比减少1/3 。辐射不育棉铃虫一生交尾次数大多为1 次,少数达2 ~3 次,最多达5 次,可认为辐照不会改变其多配性的特点。辐射不育技术作为棉铃虫综合防治的措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辐照对棉铃虫雄虫交配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不同剂量辐照对棉铃虫雄虫生理状态和繁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辐照剂量从0Gy增加到400Gy时,棉铃虫飞行能力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减弱:最大飞行距离从69.65km降低到38.30km;平均飞行距离从44.19km降低到13.55km。辐照处理的棉铃虫寿命明显低于未处理棉铃虫的寿命(P<0.05),但不同剂量辐照处理间棉铃虫寿命差异不显著。受精卵的孵化率受辐照剂量的影响显著,但每雌产卵量、受精卵数对辐照剂量的增加反应不显著。田间纱笼释放试验表明,在200Gy剂量下的辐照虫与野生虫的释放比为5:1时,可有效控制棉铃虫。  相似文献   

12.
根据棉花气象服务的特点 ,结合棉铃虫防治的要求 ,建成了陕西省关中棉区棉铃虫预报信息服务业务系统 ,它具有预报服务和咨询服务两大功能 ,提高了棉花气象系列化综合服务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新疆棉铃虫越冬的三个气候阶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新疆气象、棉铃虫观测资料,分析了新疆棉铃虫越冬的三个气候阶段,及界限温度指标,这对于棉铃虫气候分析、监测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Bt棉花商业化的环境影响与风险管理策略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Bt转基因棉花于1997年在我国商业化种植,到2006年种植面积已达棉花总面积的70%。环境影响监测表明,Bt棉花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和红铃虫的发生和为害,但盲蝽蟓类害虫演化上升成为棉田的主要害虫。抗性分析显示,虽然棉铃虫自然种群对Bt棉花抗性基因频率没有明显的变化,但Bt棉花髙强度种植地区的棉铃虫耐受性正逐年提高,已成为影响Bt棉花持续利用的主要因素。基于Bt棉花环境风险和影响因子的综合分析,本文讨论了Bt棉花环境风险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获取棉花虫害信息,该文使用电子鼻和气质联用技术对受到不同数量棉铃虫早期危害的棉花进行检测。基于气质联用技术获得了棉花挥发物的成分和含量,基于电子鼻响应曲线提取了稳定值、面积值、平均微分值、小波能量值和多项式拟合曲线参数值5种特征值,筛选出3种较优单特征:稳定值、平均微分值和面积值,之后基于多特征分别使用多层感知神经网络、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和极限学习机3种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分类分析。最后采用支持向量机回归分别基于3种较优单特征及多特征对危害棉花的棉铃虫数量进行回归预测。结果表明:多特征的分类效果优于单特征,基于多特征“稳定值和平均微分值”和极限学习机分类效果最好,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分类正确率均达到100%。多特征的预测能力优于单特征,基于多特征“面积值和平均微分值”的回归模型预测效果最佳,训练集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9940和0.0860,测试集回归模型的R^2和RMSE分别为0.9230和0.3709,电子鼻对棉花早期棉铃虫虫害具有较好的区分和预测能力,电子鼻在棉花早期棉铃虫虫害中的检测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辐照对棉铃虫精子传导及产卵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辐照棉铃虫与正常棉铃虫精子传导。棉铃虫的精子传导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正常棉铃虫精子传导的失败率为 1 9% ,经 2 50Gy和 40 0Gy辐照后 ,精子传导的失败率分别为 2 1 %和 50 %。精包“帽”定位的异常是精子传导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棉铃虫雌虫与高剂量辐照雄虫交配后 ,产卵反应表现异常。  相似文献   

17.
面向采摘机器人的棉花激光定位算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定位棉株上的棉花,设计了1个激光测距试验装置,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和模式识别理论结合棉花的农学特性测量了单朵棉花的三维坐标。以0.004 m为X、Y轴的采样间距,获取传感器至棉株表面点云的距离图像;以传感器至棉花上表面的最长距离0.9 m为阈值对棉株距离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去除地面背景;以棉枝的宽度0.01~0.02 m为结构元素尺寸,对二值图进行形态学开运算,去除棉枝,提取棉花区域。用欧氏距离计算像素之间的相似度,用Cophenetic相关系数选择质心距离为类间距离,以呈45°夹角棉枝的最小纵向间距0.17 m为阈值,对棉花距离图像进行层次聚类,分割粘连重叠的棉花,求取单朵棉花的三维坐标。结果表明,单朵棉花的识别率达96.67%,激光测距与手工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34。该研究为采摘机器人运动轨迹的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棉铃虫辐射不育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报道了棉铃虫经辐照诱导的不育效应。用60 Co γ射线处理棉铃虫蛹,成虫的羽化率随着剂量的升高而降低,畸形率和死蛹率增加。不同时期辐照蛹对成虫羽化率有明显影响。棉铃虫辐射不育以采用羽化前2d 的老熟蛹辐照为好,其羽化率为86-54 % 。卵的不育率随剂量的升高而升高。根据F1 代辐射遗传不育效应的研究认为:棉铃虫当代亚不育剂量以300 Gy 为宜。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末期,农药用量剧增,摧毁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是造成90年代黄河流域棉区棉铃虫特大暴发的主要原因。天敌资源和水、土、光、热、气一样是农业自然资源的一部分,将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纳入农业发展战略,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发展控害保益生态技术,在棉花、小麦等多种作物生态区内,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各种优化生态技术,尽量减少农药用量,组装以控制棉铃虫为重点的多种作物害虫危害的农业生态工程,建立大面积综合防治示范区暨生态农业县,向两高一优的目标迈进,能经济、安全地控制害虫危害。  相似文献   

20.
花龄期棉花虫害的电子鼻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博  代雨婷  李超  王俊 《农业工程学报》2020,36(21):194-200
棉花害虫具有隐蔽性、迁飞性和突发性特点,并且影响因素众多,棉花虫害准确地诊断是农业领域的难点问题。该研究以受到棉铃虫侵害的花铃期棉花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对不同处理的棉花挥发物进行检测。研究表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健康棉花释放的挥发物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健康棉花与虫害棉花差异性显著。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 RBFNN)对8个不同时间的4组虫害棉花处理进行分析,测试集判别总的正确率为73.4%,健康棉花对照组测试集判别正确率100%,误判样本出现在3个虫害处理之间。当不考虑时间因素建立虫害棉花统一的预测模型,RBFNN模型对健康棉花对照组的预测正确率均达到了100%,分析结果可以作为花铃期棉花是否遭受棉铃虫侵害的依据,说明电子鼻可以作为棉花虫害发生的有效监测手段,在农作物虫害监测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