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研究水、肥对楸叶泡桐苗期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优化楸叶泡桐苗期培育方式,以1年生楸叶泡桐组培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水肥处理方式:田间持水量≥80%且复合肥100 g/30 d(T1),复合肥100 g/30 d (T2),田间持水量≥80%(T3),对照(不施肥、不灌溉,CK),并对不同处理方式下的楸叶泡桐苗期主要生长性状和不同器官的生物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种不同处理下,楸叶泡桐胸径、苗高及各器官的生物量均呈现出T1 T3 T2 CK,且T1处理下各参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0.05),说明适宜的水肥对楸叶泡桐苗期生长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T3处理楸叶泡桐苗期地上、地下、总生物量均大于T2处理,表明与肥料相比,水分对楸叶泡桐生物量积累的影响更大。楸叶泡桐苗期各生长指标与生物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根系提供的水肥是楸叶泡桐苗期生长的关键条件,可为楸叶泡桐苗期水肥管理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
在3种土壤含水率条件下,研究了I-69杨插条苗的苗高、叶面积等生长进程和生物量。不同供水条件下苗木的生长进程相似,低供水处理封顶期提早10~15d.生物量测定表明,I-69杨十分喜水,高供水处理(土壤含水率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96%)的生物量为低供水处理(土壤含水率为田间持水量的55%)的2.74倍。  相似文献   

3.
以一年生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苗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5种不同土壤水分处理,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青钱柳苗高、地径、生物量及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等生长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苗高、地径的增长量及地上部分的生物量随土壤含水率的降低呈现递减趋势,而地下部分生物量和总生物量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根冠比随土壤含水率的降低逐渐增大,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0%~60%时总生物量为最大,随着土壤含水率的降低,叶片含水率逐渐降低,叶绿素含量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0%~60%时的叶绿素含量最大,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随着土壤含水率的降低逐渐升高;除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15%~25%的处理组的植株长势较差,株高、地径和生物量的增长极缓慢外,其它4组在苗高和地径的净增长、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及总生物量方面的差异性不显著,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在此水分范围内变化不显著,说明青钱柳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25%以上均能适应生长,低于此值生长将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4.
以1年生Ⅰ级杉木裸根苗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比较喷施及土壤施入两种施用方法及7个不同浓度处理下,竹酢液对苗高、地径以及枝叶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和主干生物量影响,同时对不同处理下苗木净光合速率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竹酢液合理使用可以明显促进苗高和地径的生长、提高枝叶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竹酢液可以提高苗木的净光合速率,改善光合作用;P300和P800两种浓度和施入方法促进杉木苗木生长的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5.
苏北杨树人工林细根分布及其季节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苏北4种杨树人工林栽培模式(宽窄行模式PK、片林模式PP、网格模式(PW)、网格台田模式(PT)下,采用土钻法对细根(≤2mm)的分布与季节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4 a生杨树孤立木,水平分布在距树干1 m处细根生物量最大;垂直分布随土层深度增加,细根生物量递减,0~10 cm细根生物量在PK模式和PP模式下,分别占总细根生物量的62.8%和60.8%,而在PW和PT模式下仅为43.4%和27.2%;细根季节动态在PW和PT模式下均表现为双峰型,采用配对t检验得到,两种模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6.
在重庆巫山石漠化地区采用香根草进行栽植试验,并对其生物量进行测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栽植密度处理香根草生物量不同,以30 cm×30 cm处理最大,1 m×1 m处理最小,香根草生物量有随栽植密度减小而减小趋势;3种处理中,香根草地上部分生物量均大于地下部分生物量。2)不同栽植技术处理,香根草生物量不同,以移栽灵处理香根草生物量最大,对照最小。移栽灵和对照处理中,香根草地上部分上物量均大于地下部分生物量,生根粉则相反,地上部分生物量小于地下部分生物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不同施氮模式和施氮量对福建柏幼苗生物量分配和根系生长的影响,旨在为福建柏幼苗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福建柏幼苗为对象,设置平均施氮(相同间隔时间内施用等量氮素)、指数施氮(依据氮素指数添加)和对照(CK) 3种处理,分析不同施氮量对福建柏幼苗根、茎和叶生物量分配及根系形态变化的影响;运用洛伦兹模型和抛物面模型拟合2种施氮模式下根系生物量与苗高、地径的生长变化关系,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最佳施氮模式和施氮水平。【结果】在平均施氮和指数施氮模式下,氮素施入对1年生福建柏幼苗生物量均具有显著影响; 2种施氮模式对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但根、茎和叶生物量均表现出随施氮量提高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指数施氮模式下,福建柏幼苗的根、茎生物量高于平均施氮处理;在平均施氮和指数施氮模式下,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根平均直径和比根长指标均高于CK,表现出各指标均随施氮量提高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指数施氮处理下福建柏根系各形态指标均高于平均施氮处理;抛物面模型具有较高的R2(0.922~0.978)和较低的RSS(0.234~0.841),拟合结果优于洛伦兹模型,能够精确预测不同施氮处理下的根系生物量以及苗高、地径的生长变化。【结论】平均施氮和指数施氮均能促进福建柏幼苗的生物量积累和根系生长,其中指数施氮模式优于平均施氮,最佳施氮水平为每株600 mg氮素。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氮肥对松树苗木生长的影响,以油松和樟子松为试验材料,对这2种松树的高度和生物量的变化及转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对油松和樟子松高度的生长有显著影响,依次为高氮中氮低氮;低氮肥处理的地上生物量最高,中肥和高肥处理的生物量向根系转移量降低,3种施肥处理均以高氮量处理生物量最低。  相似文献   

9.
草珊瑚不同播种育苗方式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采用营养袋播种育苗和田间苗床播种育苗2种方式进行草珊瑚苗木生长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种育苗方式对苗木的出土时间没有影响,但对种子的发芽率具有极显著影响,前者比后者提高29.3%。2种不同育苗方式的高径生长量、根系生长量及总生物量(鲜重)差异极显著;营养袋有利于苗木的高径生长和主根生长,总生物量比田间苗床播种苗提高30.4%;但侧根生长相比较差。为提高移栽成活率,在生产上提倡营养袋育苗。  相似文献   

10.
为遏制若尔盖草原沙化进一步蔓延,急需开展草地沙化治理模式研究.试验选取若尔盖草原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态毯覆盖对两种沙地类型土壤环境、植物群落盖度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毯覆盖1 a后,有效提高了沙地植物群落盖度和生物量,流动沙地中生态毯覆盖的群落盖度和生物量较对照处理的增量高于半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生态毯覆盖的群落盖度和生物量分别是对照处理的1.20倍和1.19倍,而流动沙地则分别为对照的4.74倍和2.83倍;生态毯覆盖均降低了两种类型沙地的土壤温度,增加了土壤水分,提高了土壤最大持水量;生态毯覆盖对两种类型沙地土壤电导率的改善效果一致,均比对照高0.01 ms·cm-1;半固定沙地中生态毯覆盖和对照处理的土壤容重相同,流动沙地中生态毯覆盖的土壤容重较对照处理低0.02 g·cm-3;生态毯覆盖初期对流动沙地的恢复效果优于半固定沙地.生态毯覆盖对土壤环境指标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可能是由于试验年限较短所致.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林业企业设备更新问题, 并给出了设备更新决策模型。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性街道概念辨析入手,研究现代景观设计中历史文化缺失的原因和表现,探索历史性街道更新设计的新出路。以南京为例,从传统街区复兴、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意产业植入角度探讨研究历史性街道景观的更新对现在城市文化复兴和文化继承的影响,从而为今后的历史性街道景观的更新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树高测定困难且不准确的问题,以东北地区的落叶松实测生物量大样本数据为基础,分别建立一元模型和二元模型,以大样本的树高、胸径实测数据为预测变量,研究模型形式和样本抽取范围对落叶松地上生物量预测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元模型在建模样本抽取的范围内,省级尺度和区域尺度的预测值都和二元模型没有显著差异,而在非建模区域,省级尺度和区域尺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且所有径阶一元模型的预测值都大于二元模型。在全部的区域,小径阶树木一元模型的预测值均大于二元模型,在建立模型时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揭示陕北黄土区衰退沙棘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地形适生范围。[方法]通过调查陕西省吴起县沙棘人工林大面积衰退及死亡后的天然更新状况,以68个样方的更新率、成林率及每木数据(株高、地径等)作为更新恢复能力的衡量指标,运用方差分析、回归拟合及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沙棘更新恢复能力与各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1)各坡向沙棘更新率差异显著(P=0.018),沙棘更新率均值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阴坡更新生长状况最好,半阴坡更新幼株数量大,存活率较高;(2)坡度对更新率无显著影响,但更新率在阴坡缓坡、极陡坡范围内出现峰值,在阳坡条件下随坡度上升而减小;(3)总体上衰退沙棘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地形条件是阴坡、半阴坡;(4)坡面微地形对衰退沙棘人工林更新具有显著影响(P=0.038),缓台较好,陡坎较差。[结论]半干旱黄土区部分衰退沙棘人工林可自行完成天然更新,部分恢复困难,需人工辅助或重新栽植适合的树种。阴坡、半阴坡的衰退沙棘幼株种群生长状况较好且基本能更新成林,阳坡、半阳坡的生长状况较差且难以更新成林;阴坡坡向条件下,坡度对沙棘更新率的影响程度随着坡度上升而变小,阳坡坡向条件下坡度对更新率的影响较小。衰退沙棘人工林更新率因所处微地形不同而存在差异。处于缓台的衰退沙棘幼株种群基本能更新成林,浅沟的沙棘幼株种群与所处的原状坡面上的更新状况相似,部分能更新成林,处于陡坎的沙棘幼株种群基本不能更新成林。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技术的湖南森林资源档案数据更新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资源档案数据更新是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难点之一,应用现代先进技术和手段实施森林资源档案数据更新,是实现林业信息化管理的基本要求。论述运用GIS技术进行森林资源档案数据更新的方法,分析湖南省在应用GIS技术进行森林资源档案数据更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公园城市"是新时代背景下适应城市发展和转型提出的新理念与新目标,如何通过城市废弃铁路的生态化有机更新推动"公园城市"的建设成为新形势下风景园林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文章以晋中市139铁路公园为例,在"公园城市"理念下提出城市废弃铁路生态化有机更新需要实现"与自然共融、与市民共享、与历史共存"3大层面的目标,并形成以打通城市生态廊道、满足人民美好需求、塑造地域文化特色为核心的城市废弃铁路生态化有机更新策略,实现城市环境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阐述拉萨河谷植被分布特征及演替规律,分析人为干扰对植被分布的影响。提出保护残存的天然植被,适度的造林技术,适当选择造林树种,采用容器育苗技术,开发替代能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植被恢复对策。  相似文献   

18.
华怡雯  刘源 《广东园林》2021,43(5):31-36
近年来在文化强国背景下,国家不断推进工业文化保护工作。船厂废弃地作为一类特殊的工业废弃地,其景观更新在置入新功能的同时,对文化的挖掘与表达常常较为浅显和单一,导致其传承效果差。在理论研究与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船厂废弃地景观更新的原则与方法,首先应充分挖掘与梳理场地工业文化要素,制定分级干预策略,继而对物质要素进行一对一处理,结合多种感官塑造互动式景观空间,并结合场地活动策划。且以南京市金陵船厂为实证对象,根据场地现状、目标定位,综合应用景观更新方法进行设计,将工业文化传承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天然林管理和天然林更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了日本的天然林管理及更新措施,主要包括天然林的特征、天然林的保护和更新、天然林管理的目的、天然林更新措施的长处与短处、天然林的持续木材生产与更新措施、天然更新经营系统、天然播种更新、萌芽更新.重点论述了3种不同类型:白桦型、山毛榉型、冷杉-铁杉型森林天然播种更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林分尺度的3-PG模型原理,在考虑单木林分生理生态过程的基础上,改进了生物量积累和分配子模型,建立适应于单木生长的生理生态过程模型,实现基于单木过程模型的林分生长预测。选择胸径和树高生长量2个指标与实测值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模型对胸径和树高生长量的模拟平均精度分别为95.57%和91.16%,均明显高于3-PG模型对应的89.4%和85.18%的平均模拟精度,改进模型的模拟精度显著提高,模拟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