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果树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物理、化学和空间诱变的原理及其在果树上的应用研究进展。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果树诱变的手段、诱变剂的选择、分离筛选和鉴定技术已经成熟并被广泛应用,果树诱变育种体系日趋完善,并获得很多优良性状或品种。采用γ射线辐射、低能离子注入、激光诱变、空间诱变及复合诱变对相应品种(系)进行系统的诱变研究必将会在果树育种研究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的研究动态及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稻航天诱变育种是将水稻干种子搭载返回式航天器(卫星),经过空间诱变作用产生变异,在地面选择有益变异培育新种质、新品种的育种方法。与常规育种相比,航天诱变育种具有诱变频率高、变异幅度大、育种周期短、有利突变体多等特点。目前普遍认同产生变异的主要因素有微重力、强幅射、转座子活化和高真空等,并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水平以及细胞学水平开展空间诱变机理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我国自1988年首次通过卫星搭载开展水稻航天诱变育种以来,已有9个育成品种通过了省级审定,其中“华航一号”等4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级审定。鉴于水稻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具有的独特优势,其可望成为推动21世纪水稻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诱变技术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诱变技术作为育种的一个重要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植物的性状改良.综述了诱变技术中诱变剂的种类、诱变方法、诱变材料的选择及诱变所产生的遗传效应,同时介绍了诱变技术及其新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4.
果树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近40年来果树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从育成种类和数量、育种目标多样化、诱变因素利用的发展、诱变及分离筛选手段的提高等方面做了概括性论述,并对诱变育种与常规育种的结合、诱变育种与离体培养技术的结合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做了评析  相似文献   

5.
离子注入水稻诱变育种机理初探   总被引:92,自引:9,他引:92  
<正> 一、引言自从1927年Muller发现X射线能大大增加植物突变率以来,辐射植物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植物辐射育种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作物选育和培育新品种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近三十年来,诱变育种又掀起了新的高潮。各种物理化学方法纷纷引入到诱变育种领域中来。其目的是提高突变率和突变频谱,从而为选育符合人们需要的品种提供更大的基因库。另一方面,突变没有方向性,诱变育种的主要手段还是靠田间选育,这就影响了诱变育种的效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加强基础研究外,寻找新的诱变源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航天诱变是近些年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型的微生物诱变育种技术。根据国内微生物航天诱变的研究状况,综述了微生物航天诱变的机制以及产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微生物航天诱变育种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氮离子注入对水稻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氮离子注入与叠氮化钠处理水稻种子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氮离子注入与叠氮化钠处理相比,以诱变效率来比较,氮离子注入对叶绿素缺失突变的诱变效率低于叠氮化钠处理,而对株高和抽穗期突变的诱变效率则高于叠氮化钠处理,上述研究结果说明氮离子注入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夜诱变技术用于水稻品种改良实践。  相似文献   

8.
植物空间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植物空间诱变性状的变异特点、生物学效应、诱变机理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探讨了我国空间诱变育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EMS诱变技术研究概况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列举方式介绍了EMS 诱变涉及的材料,从种子诱变、小孢子诱变、离体诱变和理化复合诱变4个方面阐述了EMS诱变技术在品种培育领域的应用方法以及EMS诱变产生的各种效应,并基于EMS研究相关的论文和专利情况综述了我国EMS 诱变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诱变育种与遗传工程结合及以定向诱变为目标的EMS诱变技术将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小麦空间环境与~(60)Co-γ辐射诱变效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2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分别经"实践八号"返回式卫星空间环境诱变和200 Gy60Co-γ辐射诱变处理,以未经任何处理的相同材料为对照,研究了以上两种诱变方式对小麦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①空间环境诱变对所有参试材料在诱变方向和突变体类型上表现出多样性;60Co-γ辐射诱变则对某些基因型的小麦材料表现出诱变方向上的倾斜。②空间环境诱变对诱变当代植株的生理抑制小于常规剂量的60Co-γ辐射诱变,获得稳定株系所需的世代数低于60Co-γ辐射诱变;就小麦而言,空间环境诱变获得的诱变率低于60Co-γ辐射诱变,但有益突变所占比例相对较高,有利于小麦突变体材料及品种的选育。③能够通过不同材料对60Co-γ辐射诱变的相对敏感性和突变频率来预测空间环境诱变的相对敏感性和突变频率,可选择地面上表现为高敏感的材料做空间环境诱变之用,可能获得较好的诱变效果。本研究结果对于开展小麦航天育种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一株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 myloliquefaciens)A-4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UV)和亚硝基胍(NTG)诱变,以期筛选出高产低温淀粉酶量诱变菌株;经紫外线诱变、亚硝基胍诱变、紫外线一亚硝基胍复合诱变,所得突变菌株经淀粉酶平板水解圈初筛、再经摇瓶发酵复筛,得高产低温淀粉酶突变株UNA46,其最大产酶量62.13U/mL,是出发菌株A-4的1.96倍;将UNA4-6连续传代6次,低温淀粉酶活性仍可达到第一代的99.7%,试验表明遗传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2.
紫外、亚硝酸钠诱变筛选高产耐有机溶剂脂肪酶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蜡状芽孢杆菌SW06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诱变筛选得到突变株BZ-3,其产脂肪酶的活力较SW06提高2.49倍。再对BZ-3进行亚硝酸钠诱变,得到突变株BF-3,产脂肪酶活力较SW06提高4.11倍。将BF-3传到第5代,其产酶较稳定。  相似文献   

13.
红曲霉紫外诱变选育多糖高产菌株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紫外线(波长254 nm)对出发菌株红曲霉AS 3.4701进行诱变处理,经过初步筛选确定最佳诱变时间为2.0 min。再经过复筛获得了1株最佳突变株ZH-100,该突变株经连续3次传代,红曲粗多糖的产量分别是4.26,4.69,4.10 g/L,平均4.35 g/L,证明该菌株具有稳定的遗传性,比出发菌株多糖产量提高286%。  相似文献   

14.
以胶体甲壳素作为惟一碳源,从自然界微生物中筛选并诱导到一株产甲壳素酶活性较高的菌株,经16S r DNA鉴定为Aeromonas sp.。并以该菌株作为出发菌株,经过一次紫外诱变,酶活是初筛菌株的1.48倍。再经过二次紫外诱变或者紫外-Li Cl复合诱变,酶活分别是初筛菌株的3.16和3.87倍,最高酶活达到3.48 U/m L。最后通过连续传代培养,确定了菌株HMX-16经过紫外和复合诱变后突变性状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链霉素抗性筛选井冈霉素高产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井冈霉素产生菌吸水链霉菌井冈变种SJ-6(Streptomyce shygroscopicusvar. Jingganggensis Yen)进行UV和亚硝酸复合诱变,在含有菌株孢子最小抑制浓度的链霉素培养基平板上,采用链霉素抗性筛选法获得大量的链霉素抗性突变株,筛选到突变株UN-80,在摇瓶发酵条件下,井冈霉素化学效价达15 943μg/ml,比出发菌株SJ-6提高了84.4%。该菌株连续培养5代,其化学效价基本稳定,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以多基因假说为基础,提出了植物诱变的数量遗传模型.它包括3个基本假设,由此导出诱变世代群体的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均值、方差及基因型和表现型分布函数.给出了数量性状突变体的明确定义及数量性状突变频率的计算公式.对模型的一些应用作了讨论,包括诱变育种中的理论研究、遗传分析和参数估计.对两个实例作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模型能较好地解释实验现象,对诱变育种有理论指导作用.最后讨论了基因突变率与突变概率间的相互关系及本模型在多性状分析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提高纤维素酶产生菌的酶活力。[方法]以抚顺近郊堆积腐烂秸秆的土壤为分离源,利用CMC刚果红平板培养基筛选出纤维素水解圈与菌落直径比值(Hc值)较大的菌株Y-07。以Y-07为出发菌株,在最适诱变剂量条件下,对其进行紫外线诱变和亚硝酸诱变。[结果]经过3轮复筛,紫外线诱变后的U10菌株为试验中获得的高产纤维素酶菌株,其酶活最高达到2.499 IU/ml,其活性是Y-07的3.41倍。[结论]该方法为进一步提高纤维素酶产生菌的酶活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Chlorophytum leaves were treated with three kinds of chemical mutagen, EMS, DES and NaN3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to obtain the variation materials with excellent propert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enetic similarity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plants with EMS treatment was between 0.648 and 0.868, with NaN3 treatment was between 0.598 and 0.859, and with DES treatment was between 0.668 and 0.904, of which the mutagenic effects with 0.8% EMS, 250 mg. L-1 NaN3 and 0.3% DES on chloro- phytum were the best. ISSR molecular marker techniqu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ir genetic diversities. Total 392 polymorphic bands were obtained through 18 ISSR primers. Polymorphic ratio was 72.4%, which showed that DNA mutation took place in various degrees  相似文献   

19.
大豆EMS化学诱变处理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使EMS(甲基磺酸乙酯)诱变效果最佳,获得高质量的诱变材料,其诱变时间和诱变浓度等基本条件分析是诱变处理的前提。[方法]采用化学诱变剂EMS处理大豆品种长豆18和黑豆品种长豆006,分析获得不同大豆品种的适宜诱变条件。试验设置2个品种、3个EMS浓度(0.2%、0.5%、0.8%)和3个诱导时间(4、8和12 h)共18个处理,以致死量达到50%为标准。[结果]大豆品种长豆18的适宜诱变条件以浸种4 h,处理浓度0.5%EMS,诱导时间8 h和浸种4 h,处理浓度0.5%EMS,诱导时间12 h处理最优;黑豆品种长豆006的适宜诱变条件为浸种4 h,处理浓度0.5%EMS,诱导时间8 h。[结论]大豆EMS化学诱变可适当提高致死剂量浓度作为大田处理浓度。  相似文献   

20.
针对链霉菌中现有转座子系统的一些缺陷,构建了一个链霉菌中的微型转座子质粒pHL265,它携带的转座酶基因tnpA在转座子mini-Tn4560A外部,降低了发生二次转座的可能性,并带有大肠杆菌与链霉菌进行属间接合转移的起始位点oriT,可通过接合转移的方式将其从大肠杆菌导入到链霉菌中.利用该转座子系统转座筛选得到天蓝色链霉菌M145的约1 000株转座突变株.选取其中的8株,经Southern杂交验证可知,该转座子的转座基本具有随机性,并在宿主DNA中稳定存在.此系统为链霉菌功能基因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