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离别是一种独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人际传播和精神交往方式,蕴藏着深刻的社会心理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中一个独特而永恒的母题。江淹《别赋》展示的人际传播中离情别绪的7个图景,就是对这一题材的审美掌握和艺术表达,是其真实的人生经历与内心体验、特有的精神取向与生命意识的形象外化。  相似文献   

2.
正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这首《七绝·贾谊》,是毛泽东的作品,怀念着西汉杰出政治家、文学家贾谊。贾谊33岁,一生虽然短暂,但在中华文化史上,他却是一座巍峨丰碑。他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作品有《吊屈原赋》、《鵩鸟赋》。其政论散文,说古论今,文采斐然。刘勰《文心雕龙·奏启》称:"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其政论作品,有《过秦论》、《治安策》和《论积贮疏》。  相似文献   

3.
潘岳赋现存二十四篇,其中半数已残。除《射雉赋》、《藉田赋》、《西征赋》三篇大赋体制的赋外,大致可以分二类。一为抒情赋,为《秋兴赋》、《寡妇赋》、《怀旧赋》、《哀永逝文》、《悼亡赋》、《闲居赋》等六篇;一为咏物赋,其中《萤火赋》颇为后世称道。《藉田赋》、《西征赋》也为六朝名作。在今天看来,潘岳赋中成就最高的,还是他的抒情赋。  相似文献   

4.
正8食用自古以来,中国视莼菜为珍贵佳蔬。其食用部位就是带有透明胶质尚未露出水面的初生卷叶和嫩梢。早在《晋书》中就有"莼羹鲈脍"的记载,把莼菜和松江鲈鱼并提。成语有"莼鲈之思",出自《晋书·张翰传》中的一个典故,说张翰在洛阳当官,思念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是英语国家的主要宗教,《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源于《圣经》这种宗教文化的典故颇多,几千年的时间里,这些典故对西方各国的语言发展和文学艺术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些典故大多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意义,因此学习和掌握这些典故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是位政论文大家,也是位用典大家。他善于向传统文化学习,从中借鉴吸收了大量成语典故用于政论文章中,并赋予它们以丰富的政治内容。《邓小平文选》中所引典故,典源广泛,使用贴切精当,自然灵活,显示出“成语之妙,在于运用”的高超引典艺术。  相似文献   

7.
七体是赋的分支 ,具有与其它赋类相区别的特点 ,其基本体制由西汉枚乘《七发》确立。七体在其流变过程中 ,招隐取代问疾成为题材上的突破 ,仕隐之辩为文人表述个人情性、价值取舍及德政标准提供了合适的途径。结构形式和语言运用上的创新也显示了作者们不囿于前人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简论江淹的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淹是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其文学创作历来以辞赋闻名于世。虽然没有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文学批评著述流传至今,但通过其现存作品可以隐约看出一些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主要有:受佛道思想影响,希企隐居和幻想出世;创作讲求情采,为文爱奇尚异;重视模拟,肯定五言诗体。  相似文献   

9.
《孽海花》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曾朴的著作,曾朴运用谴责的手法向社会大众描写了一遭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变革,在小说中曾朴浓墨重彩的运用大量叙事写实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的历史变迁,运用讽刺的手法凸显出了清政府的造作与无能。《孽海花》为典型近代历史小说,对于后世影响深远,鲁迅也曾暗自赞许《孽海花》的结构与文采。《孽海花》小说中最为突显即运用叙事手法充分的展示其思想的现代性色彩,在小说中不难看出小说中带有鲜明的西方现代小说影子,其文章中展现了传统小说的精髓,并充分发挥了时代创新的特色。基于此,本文以《孽海花》为研究对象,并从叙事角度分析整篇小说,探究《孽海花》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0.
猴年说猴     
正今年是农历丙申年,也就是猴年。猴为灵长类动物,性机灵、活跃、精明,深受人们喜爱。提起"猴",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西游记》中的孙猴子。他机智、好动,又顽皮可爱,非常滑稽地展露了其"猴"性。其实关于猴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俗语很多。猴年说猴,下面我们来谈谈有关猴的故事。猴子在古代曾作为图腾。猴之吉祥在于它与"侯"同音。侯是古代爵位,《礼记·王制》云:王者之禄  相似文献   

11.
伊羽雪 《新农村》2021,(3):42-43
苏轼,又名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北宋著名的诗人、书画家.他对养生之术也颇有研究,后人为其编纂的《东坡养生集》,详细记载了他的养生经验,实为我国古代"养生之道"资料难得的记载.现根据《东坡养生集》记载,总结出以下几点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圣经》不仅是基督教的圣书,也是世界上最奇妙、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圣经》对西方文化,尤其是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影响特别大。法国作家雨果说过:"英格兰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是莎士比亚"。是英格兰造就了莎士比亚,但造就英格兰的却是《圣经》。英语语言文化中的许多典故、习语、格言、人物、事件、人名等均来自《圣经》。  相似文献   

13.
宋代茶风浓厚,咏茶赞茶的作品也很多,除常见的诗词外,茶赋的兴起也给茶文化领域吹了一股劲风,这其中,享有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三宗之首的黄庭坚的《煎茶赋》,全方位描述了唐宋的茶艺及茶俗,特色鲜明,研究价值较高。本文结合宋代的茶风茶俗及黄庭坚的茶事生平,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14.
在圆悟克勤评唱的《碧岩录》中,出现了很多有关"吃茶(去)"的禅语,而且圆悟克勤在灵泉禅院驻锡期间,手书"禅茶一味",奠定了夹山禅茶祖庭的地位。在其评唱的著作《碧岩录》中出现的"吃茶(去)"语汇,一方面是出自赵州和尚"吃茶去"的公案典故,另一方面也是禅门世俗化的应接语言。与此同时,在禅门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具有宗教仪轨程式的"吃茶"礼仪。笔者以为,《碧岩录》中的"吃茶(去)"具有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即凡即圣意味,而禅门形成的"吃茶"礼仪则具有凸显的宗教神圣性质。笔者将从即凡即圣的角度来讨论《碧岩录》中的"吃茶(去)"与禅门茶礼仪关系中的宗教性向度。  相似文献   

15.
论元代耶律铸牡丹园艺实践与著述的科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耶律铸(1221—1285,契丹族)《双溪醉隐集》有关牡丹的著述,是我国元代重要的牡丹文献。其中的《天香台赋》、《天香亭赋》,实际乃是以赋加夹注形式写成并幸存的元代牡丹谱录。它证实耶律铸是我国古代亲自从事牡丹园艺实践的卓越研究者。牡丹仍是元人珍爱的花卉。元时牡丹的研究、引种、栽培技术、园林应用、新品种培育等仍有发展。在中国牡丹栽培史上,我国少数民族学者亦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资本论》自诞生至今已经150年,其理论的深刻性世所公认,但是却出现"研究的人越来越多,相信的人越来越少"这样奇怪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人们对它的误读是直接相关的,那么人们对《资本论》产生误解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以"坚持科学上的诚实精神解读《资本论》,与时俱进地学习和运用《资本论》"为中心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探究。  相似文献   

17.
主编速递     
<正>乡村振兴是党在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加强统筹,形成合力,按照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特色农业赋能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强调,未来优先推动融资支持、品牌建设和有序竞争环境的营造;政府赋能重指导、补贴,平台赋能促产业服  相似文献   

18.
龙女斛珠     
正"龙女斛珠"为岳阳市的湘菜传统名肴。【典故】"龙女"传说,见于唐代传奇小说《柳毅传》。龙女本为洞庭湖龙王之女,因远嫁泾川,受其夫泾阳君与公婆虐待,幸遇书生柳毅为传家书至洞庭龙宫,得其叔父钱塘君营救,回归洞庭,钱塘君等感念柳毅恩德,即令之与龙女成婚。柳毅因传信乃急人之难,本无私心,且不满钱塘君之蛮横,故严辞拒绝,告辞而去。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特定的历史文学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在语言上体现为典故。这些典故往往民族色彩浓厚,蕴涵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难以从字面上去理解和翻译。《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对其中典故的翻译手法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就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正浦城PUCHANG桂花保护范围:浦城县现辖行政区域。"香枝兮嫩叶,翡累兮翠叠",宋元徽二年(公元474年),才子江淹在《杂词.爱远山》感叹浦城桂花的神韵与骄姿,浦城桂花是传统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美誉于海内外,它朵大瓣厚、艳丽如丹、清香袭人、甜而不腻,具有"瓣厚色艳、香甜不腻"的特性,富含氨基酸及人体所需微量元素,集食用、保健、美容等为一身,浦城桂花当家品种是浦城丹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