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稻田鳝、鳅生态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稻田进行黄鳝、泥鳅的生态混养,是我县近年来摸索成功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实践证明,稻、鳝、鳅兼作可以充分利用稻田水面资源,而且能提供黄鳝和泥鳅部分生物饵料,解决鳝、鳅的种苗自繁以及清除稻田虫害等问题,从而提高稻田种养的综合经济产出率,增加经济效益。一般放养尾重25克-50克的鳝种,经l-2年的稻田养殖,即可长成150克以上的个体,放养尾重10克左右的鳅种当年即可长成30克以上的个体,稻田鳝鳅生态混养年均收益在1500元/亩以上。1 稻田的选择与田间工程的开挖 用于养殖的稻田应选择靠近水源,进排水…  相似文献   

2.
利用稻田进行黄鳝、泥鳅的生态混养 ,是我县近年来摸索成功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实践证明 ,稻、鳝、鳅兼作可以充分利用稻田水面资源 ,而且能形成稻、鳝、鳅之间的生态食物链 ,解决黄鳝的生物饵料供应、鳝鳅的种苗自繁、清除稻田的虫害 ,从而提高稻田种养的综合经济产出率 ,增加经济效益。一般放养尾重 2 5g~ 50g的鳝种 ,经 1~ 2年的稻田养殖 ,即可长成 1 50g以上的个体 ,放养尾重 1 0g左右的鳅种当年即可长成 3 0g以上的个体 ,稻田鳝鳅生态混养年均收益在 1 50 0元 /亩以上。1 稻田的选择与田间工程的开挖用于养殖的稻田应选择靠近…  相似文献   

3.
正稻鳅共生养殖模式是指在水稻田里养殖泥鳅的一种高效种养模式,由于养泥鳅田必须具备泥鳅适宜的生存环境条件,所以养鳅稻田与常规稻田管理是不同的。为了探索稻鳅种养田优质绿色水稻生产管理技术,2018-2019年,姜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连续两年在沈高镇河横村汉土家庭农场,开展稻鳅种养模式试验和示范,发展两个规模50亩以上的稻鳅种养户。试验示范结果,试  相似文献   

4.
正稻、虾、鳅生态种养模式,是在稻虾轮作、稻鳅共生基础上进行融合和提升的生态种养模式,该模式利用水稻"吸肥去污",净化养殖水质;青虾摄食稻田饵料,泥鳅钻地松土,在田中造肥、松土、除虫;稻田生态系统实行"一种二养三收",使粮食生产和水产养殖双丰收,从而达到稳粮增收、减肥减药、绿色生态的生态高效目标。现将该模式进行总结介绍。一、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5.
正稻田养殖黄鳝,达到鳝稻共生,相互促进,既保证了一定的水稻产量,又有较好的黄鳝产量,并且能同时提高水稻和黄鳝的品质,是一种较好的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笔者2017年在江苏宜兴市徐舍镇蒋墅村笳兰农庄开展了鳝稻共作生态养殖模式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稻田准备  相似文献   

6.
正稻田养鳅是将种植水稻与养殖泥鳅有机的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中,泥鳅在稻田中进行水层对流及物质交换,增加底层水中的溶氧,排泄物能及时补充肥料,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稻米产量和质量,达到稻鳅共生互惠互利的作用,稻田养泥鳅是一个生态、绿色、高效、立体生态农业的新型综合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稻蛙鳅共作立体生态种养模式通过改造常规稻田生态系统结构,优化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途径,使水稻、青蛙、泥鳅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互利共生,可实现农渔结合、一田三收。2018年3月—11月进行了稻蛙鳅共作种养试验,平均生产优质稻米4335kg/hm~2、青蛙3750kg/hm~2、泥鳅1500kg/hm~2,水稻、青蛙和泥鳅3项的总产值达到251700元/hm~2,平均利润为121050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1.93,投资收益率为92.7%。试验表明,稻蛙鳅共作立体生态种养模式能够充分利用物种和空间资源,有效提高稻田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8.
正"大桥泥鳅"是江山市十大金牌菜之一,大桥镇素有利用稻田套养泥鳅的传统。2019年江山市以创建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为契机,积极发展"稳粮增收保生态、提质增效促转型"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2020年笔者在大桥镇仕阳尾村周江彪家庭农场开展稻鳅共生生态种养试验,在同一田块中种植一季水稻、养殖一茬成鳅及鳅苗的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就相关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已在全国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的热潮。从2016年开始至今,东港市开展了稻鳅综合种养试验,经过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我地区稻鳅综合种养技术也日臻成熟,总结如下。一、选择稻田和泥鳅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水稻和泥鳅生态种养配套生产技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提高稻米的品质、泥鳅的成活率以及稻田的种养产量和经济效益,采用架设"天网"和铺设"地膜"的模式,在面积为85亩(15亩=1 hm2,下同)的种养基地进行水稻和泥鳅的生态种养试验。试验结果,经5~6个月的种养,平均亩产泥鳅408 kg,亩均产值3.67万元;平均亩产稻谷375 kg,加上出售秸秆的收入,亩均产值2906元。扣除种养成本,亩均利润近2万元。结果表明,稻鳅生态种养模式可确保粮食质量安全,提高稻米品质、泥鳅的饲养成活率以及稻田的种养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正>稻鳅综合种养是各地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生产的常见模式之一。在稻田中养殖泥鳅能够充分利用稻田空间,两者相互促进,达到一水多用、稻鳅双收的效果。目前稻田养殖泥鳅在全国各地均有开展,但养殖效益差距较大。2018年笔者在怀远县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进行了稻田养殖泥鳅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稻鳅虾共生轮作生态种养,是将稻鳅共生种养模式与稻虾轮作种养模式相融合,在同一畈田中先种植一季早稻,同时放养泥鳅,进行稻鳅生态共生;在早稻收割后灌水入田,放养青虾,开展两茬鳅虾生态混养的新型农作模式。本文详述了"稻鳅虾"共生轮作生态种养模式的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13.
从藕田建设、鳝鳅放养、饲料投喂、日常管理疾病防治适期采收等方面介绍藕田混养黄鳝、泥鳅的生态种养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福建山区稻田生态种养技术,发展山区生态渔业,2013年将南平的邵武市、武夷山市、松溪县、光泽县及浦城县等五地分别作为稻鱼共作、稻鳖共作、稻鳅共作以及稻虾轮作等4种模式的稻田生态种养技术的示范,示范面积共73.33 hm2.结果表明,各示范点由于充分利用了稻田的生态效应,在不施用农药和渔药、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和稻谷产量不减的基础上,均产出了生态、健康的稻米与水产品.水稻单作模式的稻谷产量为495.7 kg/667m2,利润为439元/667 m2;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稻谷平均产量为517.2kg/667 m2,水产品平均产量为60.6 kg/667m2,平均利润2 183元/667 m2,增加了利润1744元/667 m2,是水稻单作模式的5.0倍.稻鳖共作、稻鱼共作、稻虾轮作以及稻鳅共作四种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分别是水稻单作模式单位利润的34.7倍、5.0倍、3.4倍和1.7倍.稻鱼共作模式中武夷山示范点稻谷产量比水稻单种模式增加18.7%,平均利润是水稻单种模式的10.2倍.实践证明,新形势下的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发展生态高效的水产养殖业和种植业,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谢岳成 《内陆水产》2002,27(11):3-3
湖北省监利县柘木乡华垸村一组农民赵显富,将自家旁屋一块870米2的水田,栽秧养鳝获得稻、鳝种养双丰收。2002年5月份,赵显富投放黄鳝苗375千克(规格10~30克),经过几个月的精心饲养和管理,到9月底,他已起捕成鳝1180千克,收割稻谷698千克,比以前没有养鳝多增收稻谷180千克,除去投入成本开支16700元,纯收入达20000元。稻田养鳝是一种充分利用水稻田种养结合的生产方式。稻田中有丰富的天然饲料,水稻又是很好的遮荫物,水田的深度也正好符合黄鳝生长要求;黄鳝在田中钻洞松土,捕食害虫,既…  相似文献   

16.
系统介绍了“稻田+塑膜池”稻鳅综合种养试验的稻田工程、水稻种植、泥鳅放养和田间管理等技术措施,并探讨了该模式的优点、不足和发展前景。试验结束,收获水稻600 kg、泥鳅125 kg,折合667 m2产稻谷461.5 kg、泥鳅96.15 kg,两项收益合计为5080元/667 m2,投入产出比为1∶3.55,种养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正>为了探索稻田养泥鳅生长、产量、效益情况,2016年笔者在宁国市宁墩镇宁墩村曾双喜家庭农场内,开展稻鳅综合种养生态模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稻田是泥鳅的最适生产环境,具良好经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8.
殷建平 《中国水产》2017,(11):104-106
<正>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稻虾鳅"轮作+共作"养殖技术,首先从技术要点,而技术要点又分为稻田改糙、清理消毒、水草种植施肥、虾苗放养和管理等。然后对稻虾鳅共作进行效益分析,最后说说发展经验。稻虾鳅"轮作+共作"养殖技术即"一季虾、一季稻、一季鳅",将稻虾轮作模式和稻鳅共生模式相融合,上半年在稻田空闲期开展小龙虾养殖,实现水稻和小龙虾轮作,下半年在稻田中养殖一季泥鳅,实现水稻和泥鳅共作。该模式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两养、稻渔互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正泥鳅是水产市场的畅销品种,销量大、价格高。15克/尾以上的大规格成鳅售价40~50元/千克,较鲤鱼、鲫鱼等常规成鱼售价高出数倍。泥鳅是非常适合在稻田中养殖的名优品种,而我市又是黑龙江省著名的水稻产区之一,利用现有的稻田资源养殖大规格泥鳅,通过建立互利共生,节本增效的生态立体种养模式,使稻、鱼皆实现提质、增产、增效,是发展生态渔业经济的有效途径。现将技术模式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17年,在面积为1200m~2的单季稻田中进行了稻鳅共作种养试验,经实地测产,共计收获台湾泥鳅649.2kg,平均规格20.3g/尾,成活率78%,单产360.7kg/667m~2;水稻收获984.6kg,单产为547.3kg/667m~2;按水稻和泥鳅产量及销售价格计算,每667m~2产值、效益分别为10184元、6281元,稻鳅共作种养效益是种植单季水稻的6.9倍。试验结果表明稻鳅共作种养可以发挥水稻、泥鳅共生互利的生态效应,减少化肥及农药用量,生产出绿色优质的农产品,并可显著的提高种养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