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柑橘黑色蒂腐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自然发病的柑橘果实表面分离出柑橘黑色蒂腐病菌(Diplodia natalensis Evans),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对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率及产孢量都有很大影响,其中以马铃薯蔗糖培养基菌丝生长旺盛,生长速度最快,产孢量最大。病原菌适宜的生长及产孢温度为25~30℃,最适温度为30℃;光照条件对病菌的生长及产孢没有显著的影响;病菌的致死温度在75℃左右,在测试的常用化学药剂中,以咪鲜胺对其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短密木霉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对植物病害的生防作用及其生物学特性,利用稀释平板分离法从甘肃省景泰县马铃薯连作田植株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1株木霉菌株GAS1-1,经形态观察、rDNA-ITS和EF-1α序列分析明确其分类地位;用生物学方法研究该菌的营养生长和产孢条件;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该菌株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基于形态学特征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菌株GAS1-1被鉴定为短密木霉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为甘肃省木霉新记录种。该菌株对玉米镰孢茎腐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玉米穗腐病菌F. verticillioides、棉花枯萎病菌F. oxysporum、玉米腐霉茎腐病菌Pythium inflatum和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均具有较好的拮抗效果,尤其对玉米腐霉茎腐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好,抑菌率达100.00%。该菌株营养生长和产孢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酵母膏;其在15~35℃均可生长,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佳产孢温度为25℃;在pH 5~12的培养基上菌丝均可生长,菌丝最适生长和产孢的pH均为5;24 h黑暗条件下菌丝营养生长最快,12 h光暗交替条件有利于产孢;孢子致死温度为69℃,10 min。表明短密木霉菌株GAS1-1具有较好的生防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明确黄脉爵床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病原菌分离、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rDNA-ITS序列分析、生物学特性及寄主范围测定等研究,证明该病病原菌为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菌丝生长及产孢适宜温度20℃~28℃,孢子萌发适宜温度24℃~32℃,菌丝致死温度49℃处理10 min;菌丝生长适宜pH 6~10,产孢适宜pH 4~8,孢子萌发最适pH 8;光暗交替适合菌丝生长与产孢,连续光照可抑制菌丝生长;菌丝生长量由少到多培养基顺序为CA、PCA、PDA、CMA、OA,而PDA上产孢最多;刺伤接种,病菌可侵染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等植物。黄脉爵床棒孢霉叶斑病病原为山扁豆生棒孢C. cassiicola,病菌易产孢,寄主广,潜育期短。该病菌侵染黄脉爵床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甘肃省党参斑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病原菌的鉴定,同时利用植物病理学常规培养法进行生物学特性的测定,并利用rDNA-ITS序列构建其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菌形态特征与党参壳针孢Septoria codonopsidis Ziling相似,分生孢子器球形、近球形,大小为53.8~76.6μm×40.3~62.7μm;分生孢子无色,针形,1~4个隔膜,大小为15.3~38.8μm×0.9~1.2μm。系统发育树进一步显示,引起党参斑枯病的病原菌为党参壳针孢。该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温度范围分别为5~30、5~35、15~25℃,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20、20℃;连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孢子萌发,连续黑暗有利于病菌产孢;此菌在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才可萌发,以水中萌发最好;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孢的适宜pH范围分别为4.0~10.0、4.51~9.19和7.0~7.5,最适pH分别为4.5、7.0和7.5;党参根浸渍液和葡萄糖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表明党参壳针孢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偏低,因此该病害在气温偏低及持续阴雨结露条件下发生较重。  相似文献   

5.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产孢量测定研究了不同温度、光照、pH及碳氮源对来源于海南、河北和上海的3株西瓜枯萎病菌Fo-HN-46、Fo-HB-12和Fo-SH-1生长速率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瓜枯萎病菌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Fo-HN-46最适生长温度为28℃,Fo-HB-12和Fo-SH-1最适生长温度为25℃,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8~30℃;光照对西瓜枯萎病菌生长速率无显著影响,对产孢影响显著,Fo-HN-46在黑暗条件下单位面积产孢量最高,Fo-HB-12和Fo-SH-1在半光照条件下产孢量最高;pH对西瓜枯萎病菌菌株的生长速率和产孢量有显著影响,pH 7~9时菌丝生长速率快,pH 8~11时产孢量高;葡萄糖、淀粉和乳糖作为碳源能够显著增加西瓜枯萎病菌的产孢量;蛋白胨作为氮源能显著促进菌丝生长,硝酸钠、酵母粉和蛋白胨均能显著增加西瓜枯萎病菌的产孢量。用最适碳源、氮源培养,Fo-HN-46生长速率大于Fo-HB-12和Fo-SH-1。Fo-SH-1产孢量高于Fo-HN-46和Fo-HB-12。  相似文献   

6.
桃小食心虫病原菌—球孢白僵菌TST05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从自然染病的桃小食心虫幼虫上分离的球孢白僵菌TST05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方法]测定不同培养基、外界不同温度和湿度对该菌株菌丝营养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该菌株在PDA、PPDA、SDAY、SMAY 4种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菌落厚而致密,产孢量均大于3.95×107孢子/mL;菌株适应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宽,15~30℃之间,RH 30 %~100%之间孢子均可萌发、生长和产孢.随着温度接近25℃、湿度增大,孢子的萌发率、菌落的生长速率和产孢量都显著增加.15℃、RH 100%时产孢量为1.32× 107孢子/mL;25℃、RH 30%时,产孢量也能达到1.37×107孢子/mL;25℃、RH 100%时产孢量达到6.19×107孢子/mL.15℃、RH 100%孢子萌发率为52.28%;25℃、RH>80%时,孢子萌发率都能达到90%以上.[结论]TST05菌株能适应北方干旱低温条件,可开发成为防治桃小食心虫的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   

7.
阳春砂仁(Amomum villosum lour.)叶枯病菌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砂仁叶枯病菌生长发育温度是10~38℃,孢子发芽温度为5~38℃,而以20~35℃萌发较好。致死温度54℃ 10分钟。孢子萌发要求RH96%以上的高湿度,饱和湿度最佳。病菌在pH3.1~11.05之间都能生长,在pH5.22~10.13时产孢量较多,孢子萌发率则在pH5.0~8.0时为高。砂仁果浸出液能刺激孢子发芽。病菌存活期在16个月以上。该菌对多种单糖、双糖、多糖都能利用,而氮源则以硝态氮和氨基酸态氮利用较好,氨态氮抑制病菌生长。该菌对碳、氮源的利用还受光照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蘑菇褐腐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4~25℃,低至10℃,高达35℃,孢子停止萌发,在35℃和40℃恒温中,分别经5天和1天,菌丝均失去生活力;高湿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100%相对湿度下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宜pH值分别为6和6.4,幼嫩蘑菇煮出液最能刺激孢子萌发,该病菌在菇床初侵染源是覆盖了带有病菌的覆盖土,在夏季对覆盖土壤进行日光曝晒4~5天,覆土前7天,用36%~38%化学纯甲醛3.5kg,兑水20~30kg,喷洒于种植111m~2蘑菇的覆盖土中熏蒸48h以上,防病效果均理想;发病后及时挖除病菇,能防止病菌再侵染,减轻褐腐病的为害。  相似文献   

9.
葡萄白腐病菌对福美双抗药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辽宁省不同地区采集到27株葡萄白腐病菌株。应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各菌株对福美双的抗药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采集的葡萄白腐病菌抗药性存在着差异,出现高抗性菌株,抗性频率为74.07%。在离体条件下,抗药性菌株表现出较高的抗药稳定性。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鲜重与病菌抗药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产孢量与抗药水平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Ilyonectria属真菌是引起西洋参锈腐病的主要病原菌,每年给西洋参生产造成重要经济损失。本文选取分离自我国吉林省及山东省栽培的西洋参的I. mors-panacis、I. robusta、I. vredehoekensisI. communis 4种病原菌,通过平板培养,测定它们在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源、氮源和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和产孢量;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对6种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生物学试验结果表明:Czapek培养基为Ilyonectria spp.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PDA、OA和CMA培养基有利于产孢;菌丝生长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是可溶性淀粉和硝态氮,不同碳源对各菌株产孢的作用不同,最适产孢氮源为硫酸铵;I. vredehoekensis最适生长温度为25 ℃,I. robusta为20~25 ℃,其他2种菌则为20 ℃,产孢最适温度范围为15~20 ℃;黑暗条件适宜供试菌的生长,全光照有利于I. mors-panacisI. robusta产孢,但不利于I. vredehoekensisI. communis产孢。药剂试验结果表明:同一杀菌剂对4种病菌的作用存在差异,在供试的6种杀菌剂中,4种病菌对多菌灵最为敏感(EC50<0.5 μg·mL-1),其次是戊唑醇(EC50<15 μg·mL-1),恶霉灵的抑制效果最差(EC50>960 μg·mL-1)。上述研究结果为了解西洋参锈腐病菌Ilyonectria的环境适应性及防治策略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稗草生防菌新月弯孢菌株J15(2)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分离自稗草上的一个致病菌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菌株J15(2)的基本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8~32℃,pH为6~8。菌丝生长对光照无要求,黑暗利于增加产孢量,培养至15d可达产孢高峰。碳、氮、磷和硫等元素是该菌菌丝体生长、产孢的必需元素,钾、镁和铁对菌丝体的生长、产孢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35℃,最适温度28℃;适宜培养基初始pH值在4~10之间。在58℃下,分生孢子10min失活。  相似文献   

12.
砖红镰孢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砖红镰孢(Fusarium lateritium)在10种不同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固体培养基以燕麦片培养基上生长最好,水琼脂上生长较差,菌丝也最稀疏;液体培养基中以查氏酵母浸膏培养基上生长量最大,无菌水最差。砖红镰孢在10~30℃均能生长,最适温度25℃,低于5℃或高于35℃时不生长。在pH 4.98~9.18的范围内都能生长,最适pH 7.38。荧光下生长最好,菌丝干重也最多,紫外灯照射对砖红镰孢生长有不利影响。该菌能利用多种单糖、多糖及醇类作碳源和L-丙氨酸等有机氮和硝酸钠等无机氮作氮源。病菌致死温度为50℃ 10 min。大型分生孢子在10~30℃、相对湿度90%~100%和pH 4.98~9.18的范围内均能萌发,其中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7.38和相对湿度100%中的萌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分别用不同温度、湿度、pH、光照对柑桔炭疽菌的不同分离系作单因子和复因子试验,结果表明:次生分生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3~27℃,最适pH值为6~7,在相对湿度为100%时产孢率最高,需要一定的营养。光对次生分生孢子形成的作用受温度影响,当温度在25℃以上产孢率最高的是黑光与黑暗交替和黑光的处理;温度在25℃以下时产孢率最高的是连续24小时的荧光处理。次生分生孢子形成必需要光。复因子试验的结果表明主效因素为温度,产孢率最高的最优组合为全黑暗-015-查彼培养液-pH8-水-25~29℃及先昼后夜-011-1%蛋白胨液-pH6-水-20~23℃。  相似文献   

14.
对马唐草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ijn菌株MT-011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致病性强,菌丝体生长最适温度30℃,致死温度65℃/10min,最适pH值7,碳源以D-果糖最佳,氮源以硝酸钠最佳。产生分生孢子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9,碳源以蔗糖产孢量最大,氮源以赖氨酸产孢量最高。分生孢子萌发温度在20~40℃之间没有差异,萌发率均达90%以上;最适pH值7;光暗交替为最佳光照条件。除赖氨酸外所有供试碳源和氮源的孢子萌发率都很高,处理之间没有差异。MT-011菌株产生的活性物质作用于马唐草,可使叶片黄化或枯死脱落,与用菌体接种时造成大量叶片黄化或枯萎的症状极为相似。代谢产物对指示植物柱花草、辣椒和玉米的种子发芽后的根茎生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83.27%,表现出很好除草活性。  相似文献   

15.
南瓜叶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南瓜叶枯病病原菌瓜链格孢(Alternaria cucumerina)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温度、pH、光照对其生长和产孢都有一定的影响。该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和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8 ℃,pH为7时菌丝生长最快,pH为8时最易产孢。25 ℃下连续黑暗培养产孢最多。碳、氮源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有一定的影响,碳源中甘露醇组菌丝生长最快,山梨醇处理产孢量最多。氮源中牛肉浸膏最适宜菌丝生长和产孢,硫酸铵最差。该菌致死温度为50 ℃。  相似文献   

16.
芒果疮痂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研究了温度、pH、光照、维生素对芒果疮痂病菌(Sphaceloma mangiferae Bit.&Jenk.)孢子萌发、营养生长及孢子形成的影响,在14种半固体、固体培养基上对产孢量作了比较,还对湿度和营养对孢子萌发的影响做了试验。湿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2℃~37℃,最适28℃;pH值范围为3~9,最佳pH 5;以自由水或饱和湿度条件下萌发率最高;连续黑光灯光照促进萌发;1%的葡萄糖液在28℃或33℃下明显增加了萌发率。该菌营养生长的温度范围为4℃~37℃,22℃~33℃生长良好,最适为28℃,与Bitancourt的报道基本相似;pH值范围为2~11,最佳为pH 5;黑光灯连续光照有利生长,VB2、VB6及V A对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在试验的培养基中PDA是生长最好的。该菌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2℃~33℃,最适温度为28℃;pH值范围为5~9,最佳为pH 7;光暗12 h交替处理比连续光照更利于产孢;VB1及VA可促进产孢,但只有VA (50μg/L)既促进生长,又促进产孢;所试验的培养基中以PDA+牛肉浸膏及PDA的产孢量最多,胡萝卜块是固体培养基中较理想的。  相似文献   

17.
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秆腐菌核病菌可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碳源以可溶性淀粉最好,氮源以酒石酸铵最好,混合碳源(蔗糖+鼠李糖)对病菌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比单独蔗糖和鼠李糖生长的好;病菌能在多种天然培养基上生长并形成菌核;菌丝在碳氮比为60∶1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好;生长物质VB6+肌醇、VB6+谷氨酰胺等11个组合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微量元素中亚铁、锰和硼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液体培养中以Czapek培养基生长最好,但不利于菌核的形成;菌核在15~35℃均可萌发,最适温度为30℃;菌核在0.05%葡萄糖溶液、蒸馏水、水琼脂上均可萌发,以0.05%葡萄糖溶液萌发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