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秸秆发酵生物添加剂发酵工艺参数的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培养基组成、培养温度、培养基pH值和溶解氧等对秸秆发酵生物添加剂生长的影响,优化了秸秆发酵生物添加剂的发酵参数。通过5 L发酵罐上罐试验确定秸秆发酵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基合成,温度30℃,pH 5.0,搅拌速度300 r/min,通气量4 L/min,发酵周期24~27 h,酵母菌和乳酸菌的最大菌液浓度分别可达2.00×108,2.55×109个/mL。  相似文献   

2.
对油脂碱炼过程中的水洗废水处理后,用于毛油的脱胶。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优脱胶工艺条件:碱炼水洗水添加量为油质量的10%,时间35 min,温度75℃,搅拌速度70 r/min,在此条件下,得到脱胶油的磷质量分数为9.6 mg/kg,脱胶油280℃加热试验合格。  相似文献   

3.
针对大豆油常规低压氢化反应速度慢、反式脂肪酸大量生成的弊端,对大豆油氢化条件进行优化改进。主要考查了反应氢气压力、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速度对氢化大豆油中碘值、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出最佳氢化反应条件为氢气压力2.5 MPa,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120 min,搅拌速度300 r/min,催化剂添加量1.5%。在此工艺条件下,氢化产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为17.387%,与常规氢化相比,反式脂肪酸含量降低了16%左右。  相似文献   

4.
钙盐沉淀法处理农村含氟饮用水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薛力  呼世斌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0):353-356
采用钙盐沉淀法,研究氯化钙投加量,pH值和静置时间三个因素对除氟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优的除氟条件;试验在不同氯化钙投加量(分别为100%、150%、200%、250%)下,分析静置时间和反应pH值对除氟的影响;通过试验,确定出三因素的最佳组合为氯化钙的投加量为250%,pH 8.5,静置时间最少50min。在该条件下,可将水中的氟离子浓度由20mg/L降低到7 mg/L左右;应用此方法可以有效减轻地方性氟中毒。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微波和超声波辅助提取废弃烟叶及烟杆中的烟碱,通过单因素试验考查pH值、料液比、浸提时间、萃取次数等对烟碱提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微波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最佳工艺。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pH值4~5,萃取次数2次,萃取时间1 h,料液比1∶25。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辐射时间20~30 min,料液比1∶15,pH值4;超声波辅助最佳工艺条件为pH值5,处理时间180 s,料液比1∶15。该结果可为企业萃取烟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一次发酵法工艺,研究蒲公英用量以及pH值、和面时间、轧面次数、醒发时间等生产工艺条件对蒲公英保健馒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kg面粉中加入20g蒲公英的浸提液来代替水进行和面,得到的馒头品质较好;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确定蒲公英馒头的最佳制作工艺条件为和面时间15min、轧面次数15次、醒发时间45min、pH值6.6。  相似文献   

7.
以酸奶的发酵时间和产品的感官评分为指标,兼顾单批次产量及生产效益,对酸奶工业化生产发酵工艺进行研究.针对影响酸奶工业化生产的4个主要因素(发酵菌种、接种量、装积容量、搅拌速度)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各因素的较优水平,在此基础上,对发酵菌种、接种量、装积容量、搅拌速度进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确定酸奶工业化生产的最佳工艺为菌种选择汉森YC-X11,接种量0.2 U/L,装积容量80%,搅拌速度200 r/min.  相似文献   

8.
以石油醚为溶剂提取获得蚕蛹毛油,碱炼法进行脱酸精炼、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析了脱酸工艺中碱液浓度、碱炼温度、搅拌速度及碱炼时间等关键因素对酸价及得率的影响,确定了碱炼精制蚕蛹油最佳工艺,并对其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碱炼蚕蛹油最佳反应条件为NaOH水溶液浓度16°Bé,碱炼温度35~70℃,搅拌速度20 r/min,碱炼时间30 min,酸价值由17.40 mg KOH/g降到低于0.2 mg KOH/g,且保证得率大于65%。  相似文献   

9.
王爽  赵兰坡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233-239
为了解决中国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本研究将硫酸铝作为一种有效吸附水体中总磷的吸附剂,通过试验室模拟试验,采用平衡吸附法,考察了硫酸铝投加量、pH值、震荡时间、温度、扰动等不同环境因素条件下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硫酸铝投加量为0.2 mg/L、pH值为7、震荡时间为120 min的条件下,吸附效果最好,去除率可达80%以上。通过对各因素与硫酸铝对磷的吸附效果分析得知,加入适量的硫酸铝,可以降低水体中总磷的含量,吸附效果对温度、震荡时间、pH值变化敏感,这也为中国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微波技术对黑豆中的蛋白进行提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微波功率、微波时间、料液比和pH值对黑豆蛋白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黑豆蛋白提取率影响顺序为微波功率pH值微波时间料液比,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液pH值9.5,料液比1∶15,微波时间4 min,微波功率480 W,在此工艺条件下黑豆蛋白提取率可达85.53%。  相似文献   

11.
安丘大姜施用微量元素肥料试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微量元素肥料对大姜的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并探索最佳的施肥水平,在安丘大姜上安排了锌、硼、铁三种微量元素3414试验(三个肥料因素、四个施肥量水平、十四个试验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大姜增施Zn、B、Fe微量元素肥料对其生育性状有不同程度促进影响,同时产量也有不同程度增加,增幅达0.5%-15.6%。通过回归方程分析,最佳施肥量为每公顷施用硫酸锌40.1kg/ hm2,硼砂25.4kg/ hm2,硫酸亚铁600.8 kg/ hm2,产量可达84851 kg/ hm2。最佳施肥每公顷增加产量5988.5 kg,增产7.6%,每公顷增加产值11977元,投入产出比为1︰27.64,可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喷施硼、钼、铁对苜蓿结实性和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索微量元素对苜蓿种子产量及种子特性的影响,为苜蓿种子生产合理利用微量元素提供参考依据,以‘新牧4 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Xinmu No.4’)为材料,在苜蓿现蕾期叶面喷施硼、钼、铁,通过测量花部特征、结荚率、种子产量和种子特性等指标,研究不同微量元素对苜蓿开花结实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施4 kg/hm2的硼砂,苜蓿单荚种子数和种子产量分别对照提高了9.67%、35%;喷施325 g/hm2的钼酸铵,单荚种子数和种子产量分别对照提高12.9%、17%;喷施3 kg/hm2的硫酸亚铁,单荚种子数和种子产量分别对照提高7.5%、69.46%;但喷施不同微量元素的各处理的结荚率均低于对照组(59.66%)。相关性分析表明,苜蓿种子产量与结荚率、单荚种子数和千粒重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认为,在新疆昌吉地区,通过在苜蓿现蕾期喷施硼砂浓度为2.98 kg/hm2、钼酸铵浓度为325 g/hm2、硫酸亚铁的浓度为2.90 kg/hm2时,能够增加单荚种子数和千粒重,提高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13.
郝小燕  王红玲  刘春  麻浩 《种子》2006,25(2):10-12,16
本研究以小麦品种为材料,在ISTA麦醇溶蛋白的标准电泳程序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进,凝胶浓度由10%增加为16.5%.既提高了分辨率,又使得剥肢容易。同时,凝胶交联度由4%降为3.3%,硫酸亚铁的浓度也有所降低,增加了胶的韧性。凝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量经过多次试验,也进行了定量。由原来的少量定量为70出,从而形成了一套适合于一般实验室就可进行小麦品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小麦种子的真实性和纯度的快速鉴定中。  相似文献   

14.
叶面喷施不同钾肥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叶面喷施不同钾肥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本研究以烤烟品种‘红花大金元’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别在团棵期、旺长期和现蕾期3个时期,叶面喷施硫酸钾、磷酸二氢钾和有机钾3种钾肥,分析比较3种叶面钾肥对成熟期烟株农艺性状和烤后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钾肥能明显提高株高、茎围、有效叶数等农艺性状。叶面喷施有机钾(T2处理)对于经济性状的影响最为突出,产量达2115 kg/hm 2,产值达45582元/hm 2。叶面喷施硫酸钾能有效提高烟叶中上等烟比例达67.7%。叶面喷施钾肥能提高烟叶钾含量,降低烟碱含量。另外,硫酸钾(T1处理)能提高中上部烟叶还原糖和总糖含量达优质烤烟所要求的含量范围,且在糖碱比和两糖比方面的表现也优于其他处理。‘红花大金元’更适合在团棵期、旺长期和现蕾期分次喷施硫酸钾,其对协调烟叶内部化学成分,提高烟叶产质量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5.
以药栀子为原料,研究乙醇-硫酸铵双水相萃取藏红花素的工艺参数。通过单因素试验考查了各因素对栀子藏红花素萃取率及分配系数的影响规律,在硫酸铵质量分数为23%,乙醇质量分数为25%,Na Cl质量分数为0.5%,pH值为8,料液比为9%,萃取时间为45 min,萃取温度为20℃条件下,藏红花素的萃取率高达95.44%。  相似文献   

16.
几种化学物质诱导马铃薯对早疫病的抗性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以草酸,KCl,FeSO4,K2HPO4作为激发子,就诱导马铃薯块茎对早疫病的抗性及其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草酸,KCl,FeSO4均可诱导马铃薯块茎产生对早疫病的抗性,其中20 mmol/L草酸的保护率达到49.38%,80 mmol/L KCl的保护率达到52.94%,40 mmol/L FeSO4的保护率达到51.51%,K2HPO4不能诱导马铃薯块茎抗早疫病。经草酸、 KCl、FeSO4诱导处理后的马铃薯块茎中,POD,PAL,PPO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表明化学物质可能通过提高这3种酶的活性来发挥其诱导抗病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麸皮和玉米芯为主要原料,筛选孢子产量最大的拟康氏木霉固态发酵培养基。采用单因子试验对麸皮、玉米芯比例,培养基含水量,其他佐剂进行了优化。浅盘式固态发酵法进行了模拟发酵。结果表明最优培养基:麸皮、玉米芯按8:2比例混合,调整含水量至55%~60%,添加0.1% KNO3,1%CaSO4,1%蔗糖。在28℃,接种量10%的条件下,利用浅盘式发酵进行拟康氏木霉孢子生产,1千克干料,发酵产出470g分生孢子及菌丝,每克发酵产物含1.34×109孢子。本研究为大规模工业化固态发酵生产拟康氏木霉孢子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用不同浓度的Na2SO4对光果甘草种子和苦豆子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的Na2SO4条件下,光果甘草种子和苦豆子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胚根胚芽生长长度均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但在浓度为2.4%时,光果甘草种子仍能保持91.7%的发芽率,而苦豆子种子发芽率为0。光果甘草种子发芽的最适盐浓度为2.4%或2.4%以上,暂无临界浓度和极限浓度。而苦豆子种子发芽的最适盐浓度为1.8%,临界盐浓度为1.9%,极限盐浓度为2.4%。光果甘草种子的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都比苦豆子种子高,而盐害率比苦豆子种子低。盐浓度提高到2.4%时,光果甘草种子的盐害率只有8%,而苦豆子种子为100%,由此可以确定,光果甘草种子抗Na2SO4盐的能力非常强,能适应含Na2SO4盐量高达2.4%以上的恶劣的生态环境。而苦豆子种子抗Na2SO4盐的能力相对较弱,只能适应含盐量为1.8%的土壤条件。对胚根胚芽生长来讲,在各浓度的Na2SO4盐条件下,胚根胚芽生长受到的影响都比较小,但胚根生长受到的影响比胚芽大。  相似文献   

19.
枯草芽孢杆菌B-332菌株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生防菌株枯草芽孢杆菌B-332的发酵条件及培养基配方,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通过摇瓶培养对枯草芽孢杆菌B-332菌株的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适培养接种时间为18 h,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为:豆饼粉0.60 g/L、蔗糖0.25 g/L、硫酸铵0.07 g/L、柠檬酸三钠0.03 g/L、磷酸氢二钾0.003 g/L、硫酸镁0.005 g/L、硫酸亚铁0.0005 g/L;发酵条件为:温度30℃、摇床转速180 r/min、摇瓶装量80 mL/500 mL。在该综合条件下,发酵后的芽孢数为1.43×1011 cfu/mL,比初始条件的芽孢总数4.03×109 cfu/mL提高了34.48倍,为该菌株的工厂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Polysilicate aluminum ferric sulfate(PSAFS) is presented as one kind of new polymerized inorganic coagulants. The advantage of aluminum and ferric homopolymer are still contained while the disadvantage is thrown away such as high Al residuals of polyaluminum chloride(PAC) in treated water and the poor stability of polyferric chloride(PFC).Because of those,considerable interest and attention have been paid to PSAFS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PSAFS is prepared from aluminum sulfate and ferric sulfate and water glasse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actors(the stability of ploy-silicic acid,Al/Fe/Si molar ratio,etc.) in flocculation is studied and the optimal compounding condition is obtained fina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