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内蒙古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内蒙古自治区集约化养牛场病毒性腹泻的感染情况。用致细胞病变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毒株制备中和抗原,通过中和实验对采自乌兰浩特、巴彦淖尔和呼和浩特地区6个集约化奶牛场的509份血清进行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体检测。结果表明:共检出阳性血清297份,6个牛场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血清阳性率分别为55.10%、38.80%、45.50%、50.00%、77.80%、33.33%;乌兰浩特、巴彦淖尔、呼和浩特这3个地区的平均阳性率分别为77.80%、48.70%、33.33%,总血清阳性率为58.35%。说明内蒙古地区存在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感染,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净化牛场。  相似文献   

2.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地方株的分离及RT-PCR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疑似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流产奶牛粪便及血液中分离得到一株不产生细胞病变的病毒,经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及RT-PCR扩增进一步证实该病毒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  相似文献   

3.
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布鲁氏菌病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对中国奶牛群进行布鲁氏菌病的血清学调查,实验室拟定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进行调查,自2011年1月—2013年6月,实验室收到送检和采集的全国范围内的规模化奶牛养殖场血样样本进行虎红平板凝集实验,对养殖场大群和流产奶牛进行初步的筛查。结果表明:虎红检测奶牛血清样本共计5575份,阳性血清1036份,占检测样本总数的18.58%。其中,群检奶牛血清样本4980份,阳性样本792份,虎红阳性率为15.90%;流产奶牛血清样本595份,阳性样本244份,虎红阳性率为41.01%。结果显示:全国范围内,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情况比较严重,而且范围很广,呈现上升趋势,布鲁氏菌病引起的奶牛流产,在各种流产因素中占据很大比例。  相似文献   

4.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河北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河北分离株HB株的特性,阐明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致病机理,更好的控制BVDV感染、流行提供理论依据特进行此项试验;【方法】用理化学及生物学方法对BVDV河北分离毒株HB的特性进行检测,与BVDV准毒株Oregon C24V株进行比较,分析了其理化性及生物学特性。电镜负染检查可见直径为40~60nm有突起的圆形或近圆形的病毒颗粒,病毒在蔗糖中的浮密度为1.13~1.14g/cm3。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颗粒相似。毒力测定TCID50为10-4.5。理化学研究表明,该病毒对氯仿、乙醚、胰酶敏感;不耐酸、对碱具有较强的耐受性。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对56℃ 30min较敏感,56℃ 70min可使其完全灭活。血凝试验表明,该病毒对鸡、兔、猪和绵羊的红细胞均无血凝性;5-碘脱氧尿核苷(5,-IUDR)不能抑制病毒的增殖,核酸分型试验表明该病毒株基因组为RNA;病毒纯化后经SDS—PAGE电泳出现了5条主要结构蛋白带,与BVDV国际标准毒株Oregon C24V株结果一致;【结论】河北分离株HB株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在褐牛不同饲养阶段中的感染情况,采集哺乳期犊牛、断奶期犊牛、育成牛、育肥牛、妊娠母牛和哺乳母牛的血液及血清样品621份,应用ELISA方法进行BVDV抗原和抗体检测。结果显示:不同饲养阶段褐牛血清抗体阳性率在30%~90%之间,抗原阳性率在0%~1%之间;断奶期犊牛抗体阳性率最低,感染风险最高;在育肥牛和哺乳母牛群中检测到2头持续感染牛。本次调查为新疆伊犁褐牛BVDV疫苗免疫和净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伊犁地区某规模化肉牛场牛病毒性腹泻(BVD)感染情况,采用商品化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对采集的10 069份血清、3 393份耳组织进行BVD抗原和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所检血清样本的抗原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93%(8 652/10 069)和0.41%(41/10 069),耳组织样本BVD抗原阳性率0.06%(3/3 393),该肉牛场BVD感染较为严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本次调查为该牛场制定牛病毒性腹泻病的防控和净化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牛旁检测诊断产后初期奶牛亚临床酮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酮病是奶牛的一种重要的营养代谢病。采用酮粉法、尿液分析试纸条、乳汁分析试纸条、试剂盒法分别对乳酮、尿酮和血酮含量进行检测,以血清β-羟丁酸含量1200μmol/L作为健康奶牛和亚临床酮病奶牛的诊断标准。乳汁检测试纸条和尿液分析试纸条的诊断标准分别为200μmol/L和15mg/dl(1470μmol/L)。酮病牛血清β-羟丁酸和葡萄糖的浓度分别为726±43μmol/L、3.42±0.05mmol/L,健康牛血清β-羟丁酸和葡萄糖的浓度分别为2563±238μmol/L、2.78±0.07mmol/L,差异显著(P<0.05)。乳汁分析试纸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和92%,尿液分析试纸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7%和85%,酮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0%和94%。使用乳汁分析试纸条牛旁检测是一种有效的奶牛亚临床酮病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奶牛乳房炎发病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 要:为了解河南省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现状, 采用现场诊断和试剂检测等调查方法,于2009年4月份、8月份和12月份分别对河南省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及郑州市五地区的87个奶牛场24257头泌乳期奶牛进行了乳房炎发病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奶牛乳房炎总发生率为70.66%,其中临床型乳房炎的平均发生率为7.18%,隐性乳房炎的平均发生率为63.48%,两者之比为为1:8.84;郑州地区乳房炎发生率最高,为74.13%;河南省奶牛乳房炎在8月份发生率最高,为82.25%;4胎以上奶牛乳房炎患病率显著高于1~2胎奶牛患病率(P﹤0.05),不同泌乳阶段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 )。结果提示,河南省奶牛乳房炎发生率较高,和不同管理水平、季节、胎次、不同泌乳阶段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自流产奶牛粪便及血液中分离得到的非细胞病变型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V),为了解分离毒株的特性,进行回归动物试验;【方法】将此分离毒回归2月龄健康犊牛,接毒25天后扑杀剖检,观察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自犊牛体内采取脾、骨髓、肠淋巴结及血液接种MDBK细胞进行培养,分离病毒,进行细胞传代,将此细胞毒进行RT-PCR检测;【结果】犊牛表现为典型的急性病毒性腹泻症状和病变。自病料分离病毒经MDBK细胞盲传至第9代,均未出现细胞病变。将此细胞毒进行RT-PCR检测,扩增出相应的665bp的片段;【结论】将分离株接种易感犊牛以复制出BVD-MD病症,并从试验牛体内分离得到BVDV,从而进一步确证分离到的毒株属BVDV。  相似文献   

10.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RT—PCR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快速、简便、特异的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原的RT-PCR方法;【方法】根据已发表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株(BVDV)5’端非编码区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了两条引物,应用RT-PCR技术对两株BVDV标准株(OregonC24V and NADL)进行基因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鉴定。同时设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轮状病毒株、MDBK细胞作对照;【结果】两株BVDV标准株均扩增出了长度为325bp的片段,扩增产物经酶切后形成长度为111bp和214bp两条片段,而对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轮状病毒株、MDBK正常细胞扩增均为阴性,与预期结果一致。【结论】PCR检测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对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作出诊断。该方法的敏感性可高达10-1TCID50。  相似文献   

11.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快速准确地诊断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减少养牛业的经济损失。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方法,总结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根据养殖户对该病毒快速准确诊断的实际需要,展望了一种新的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方法--免疫胶体金试纸条法。表明免疫胶体金试纸条法完善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检测方法,有助于在现场快速诊断该病毒。  相似文献   

12.
为探求2012-2013年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在福建省的流行情况,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对采自福建省125个规模猪场的257份发生腹泻病料进行PED病原检测,并分析PEDV致猪群的发病情况。结果:被检病料PEDV的阳性率为63.04%(162/257),能导致不同阶段猪群发病,尤其是对哺乳仔猪的发病率最严重,死亡率高达100%。表明:PEDV在我省发病仍较为严重,应加强防控,以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3.
奶牛MHC及其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奶牛MHC又称白细胞抗原,它不仅与移植排斥反应有关,而且广泛参与免疫反应的应答和调节。阐述了MHC的基因结构、MHC的免疫作用、MHC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在MAS中如何对实验材料和统计方法进行选择、怎样对待复杂病因疾病与MHC的关系等,最后展望了MHC作为动物抗病力的一种遗传标记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HB-DCZ株NS2-3区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HB-DCZ株NS2-3区基因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为阐明本病致病机理,更好的控制BVDV感染、流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河北分离株(HB-DCZ)基因组RNA为模板,扩增BVDV HB-DCZ株基因组NS2-3片段cDNA。将PCR产物克隆后进行PCR及双酶切鉴定。克隆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HB-DCZ cDNA体外扩增获得特异性条带,大小约为665bp,表明该分离毒株基因组中无插入序列。PCR产物克隆,提取重组质粒,扩增获得特异性的DNA条带,长度约为665bp,用EcoRⅠ和Hind Ⅲ双酶切,获得两条DNA片段,长度分别为2600bp和702bp左右,与理论值相符。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克隆得到的NS2-3重要区扩增片段共665核苷酸,NS2-3重要区的蛋白质由20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HB-DCZ毒株NS2-3重要区核苷酸序列与已公开发表的BVDV其他毒株相比的同源性依次为184株99.1%,ZM195株97.4%,Osloss株92.3%,C24V株77%,NADL株76.4%。HB-DCZ在NS2-3扩增区域中既没有外源序列的插入,也没有基因重组、重排或缺失,但存在某些核苷酸的替换。【结论】HB-DCZ与Osloss株、国内的184株、ZM195株遗传距离较近,与C24V株、NADL株遗传距离较远。HB-DCZ株应为BVDV Ib基因亚型。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中国鸭群感染禽坦布苏病毒流行病学的情况,采用建立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ELISA)对于2010年6月—2013年9月三年内采自福建、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五省(区)发生产蛋异常鸭场的各品种开产种(蛋)鸭、后备种(蛋)鸭及肉鸭血样共6854份进行禽坦布苏病毒抗体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开产种(蛋)鸭、后备种(蛋)鸭及肉鸭中除肉用番鸭血清中未检出禽坦布苏病毒抗体外,其他品种鸭血清中禽坦布苏病毒抗体阳性率高低不一,揭示存在不同程度的禽坦布苏病毒感染,且感染谱扩大到肉鸭,为以上省(区)乃至中国鸭群需做好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非洲猪瘟感染情况筛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河南省猪瘟(CSF)流行区的猪群进行非洲猪瘟(ASF)感染的排查;方法:利用猪瘟抗原捕获ELISA试剂盒对27个猪场的猪瘟疑似病料进行CSFV鉴定,并用区别猪瘟强弱毒的RT-PCR检测方法鉴定猪瘟疑似病料。与此同时针对ASFV VP73蛋白基因设计一对引物利用PCR方法对ASFV进行排查;结果:河南省CSFV流行区没有ASFV的感染;且RT-PCR对CSFV的检出率高于ELISA ,两者差异显著。结果表明,尽管目前中国作为俄罗斯的邻国存在ASFV的威胁,但中国河南仍没有ASFV感染。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综述了目前应用于转基因牛中原核显微注射法、体细胞克隆法、病毒载体法等传统动物转基因技术以及具有应用前景的ZFN技术、TALEN技术和iPS技术等。概述了20年来国内外转基因牛重要的研究进展,并就目前转基因牛在乳腺生物反应器、抗病育种、品种改良主要3个方面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就目前转基因牛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以促进转基因牛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