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GIS的关中猕猴桃气候生态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关中猕猴桃种植区不断扩大。为科学、合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达到趋利避害、防灾减灾的目的,根据猕猴桃气候生态特征,在分析猕猴桃生长环境对气候条件要求的基础上,利用陕西关中地区近30年的气候资料,以年平均气温、无霜期、年降水量作为区划因子,确定分区指标;采用GIS技术及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将关中划分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并对各区的生态气候条件进行评述。结果表明,关中猕猴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秦岭北麓至渭河北岸29县(区、市)海拔1200 m以下以及韩城市城区周边海拔700 m以下区域。  相似文献   

2.
利用陕晋黄河两岸32 个县1985—2014 年气象观测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基于GIS技术对该区的中阳木枣进行气候适宜性区划,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丘陵区中阳木枣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综合分析黄土高原丘陵区中阳木枣气候适宜性、气候变化对陕晋两地红枣生产影响实地调查结果,以及陕晋两地红枣典型丰产年和受灾年关键生育期气象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黄土高原丘陵区中阳木枣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GIS 技术完成研究区域各区划指标的精细化空间小网格模拟推算,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结合坡向地形因子对黄土高原丘陵区中阳木枣气候适宜性进行区划与评价。研究表明: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陕晋黄河及其支流沿岸,海拔高度730~1100 m的阳坡滩地、河谷和丘陵坡地;建议北部适宜区适当扩大中阳木枣种植面积,中南部适宜区和次适宜区应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改良种植抗裂品种,同时加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促进黄土高原丘陵区红枣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广西金花茶气候生态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广西是世界上金花茶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为了探讨金花茶气候适宜种植区域,为金花茶种植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根据金花茶对生态气候条件的需求,分析确定了影响广西金花茶分布的气候区划指标,利用广西90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气候资料及台站地理信息数据,采用GIS技术对区划指标进行小网格推算,得出了广西不同地理背景下1 km×l km网格点上有关的气候要素值,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和多层复合等方法,对广西金花茶进行气候生态适宜区的划分。结果表明:金花茶生长的适宜区和次适宜区分布在广西南部,其中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广西南部沿海一带,左、右江河谷部分区域,以及桂东南和桂西南海拔较低的地区;不适宜区分布在广西北部以及南部海拔较高的山区;并对各适宜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种植建议。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猕猴桃生态气候适宜性分析及精细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四川省145个气象站点1981-2010年30a的气象数据,通过分析四川省主要猕猴桃产区县气候特点和影响猕猴桃生长的关键气象因子,选择了年均温、1月均温、7月均温、≥10℃积温、年降水、无霜期、相对湿度、日照作为四川猕猴桃生态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应用GIS空间插值技术推算出四川无测站区域500m*500m网格点上的气候要素值,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确定区划指标权重,得到四川猕猴桃精细化气候适宜性区划图,再选择越冬冻害、芽膨大期冻害和日灼三种猕猴桃生长期内主要气象灾害,进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进一步对气候适宜区进行细分,以期为四川省猕猴桃产业合理规划布局和品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四川省猕猴桃种植的气候适宜区较广,高适宜区面积约3.39×104km2,适宜区面积约8.73×104km2,较适宜区面积约8.46×104km2。初步分析整个四川盆地区均属于高适宜区,但是在加入三种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后,高适宜区进一步缩小到龙门山脉沿线和成都平原区。  相似文献   

5.
广西西北部油茶种植气候适宜度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对于广西河池市油茶气候适宜度的影响,提高气候区划的精细化程度,以期为油茶种植的合理布局提供建议。在研究广西河池市气候条件与油茶生长发育关系的基础上,筛选出油茶种植气候适宜度区划指标;同时,利用河池市及其周边21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气候资料及台站地理信息、1:25000地形数据,建立区划指标的空间分析模型,按100 m×100 m细网格对区划指标进行小网格推算,采用GIS技术和专家打分法,对河池市油茶进行气候适宜度评价。结果表明:河池市绝大部分地区为油茶生长的气候最适宜区和适宜区,仅北部部分地区为油茶生长的次适宜或不适宜区;同时,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河池市境内油茶最适宜区面积有所增加,且分布区域向  相似文献   

6.
茶产业是秦巴山区特色农业产业,也是当地乡村振兴支柱产业,全面评价秦巴山区茶树种植适宜性是推动秦巴山区茶产业规划布局的重要基础。通过结合茶树生长因子,由气候、土壤、地形三大影响因子中的8项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各项指标建立评价体系,通过GIS技术对秦巴山区各项因子进行空间分析,最终得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实现对秦巴山区茶树种植的整体评价。结果表明,最适宜种植茶树的区域面积约占参评区域总面积的4.78%,主要分布在宣汉县、万源市、通江县、南江县、城固县、西乡县、云阳县、利州区等,适宜种植区占参评土地面积的13.05%,主要分布在奉节县、丹江口市、青川县、旺苍县等地,适宜区均集中在秦岭以南的区域。秦巴山区的茶树种植适宜区空间分布较为明显,合理规划茶叶种植,避免盲目扩张,以提升秦巴山区茶产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根据四川省145个气象站点1981—2010年气象数据,结合全省晚熟柑橘主产区气候特点及生长情况调研结果,分析影响晚熟柑橘生长的关键气象因子,确定年平均气温、≥10℃年积温、无霜期、7月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日照、降水量、海拔8个变量作为划分四川晚熟柑橘气候适宜区域的主要环境变量。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推算各气候要素值并采用特尔斐法确定区划指标权重,结合冬季冻害和春季高温2种主要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得到四川晚熟柑橘气候适宜性精细区划图。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晚熟柑橘最适宜栽培区分布在海拔400~700 m、地势平缓的区域;晚熟柑橘可栽培区域海拔低至150~250 m,高至900~1200 m;海拔高于1200 m的高原、山地等地不适宜晚熟柑橘种植。  相似文献   

8.
广西香蕉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笔者在研究广西香蕉生产现状和生态适宜性基础上,密切结合广西香蕉生产实际,筛选出广西香蕉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指标。运用广西90个气象站点1971-2000年的气候资料和台站地理信息,1:250000地形数据,建立区划指标的空间分析模,按1 km×1 km细网格对区划指标进行小网格推算,采用GIS技术和权重法,在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系统平台上,将广西香蕉进行了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4大区域。在此基础上,对照广西香蕉生产现状,进行农业生产上科学布局与生产结构调整的对策措施研究,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盱眙县酸雨资料、气象资料、土壤类型资料以及DEM数据,选取夏季高温日数、酸雨、土壤类型,海拔高度等作为影响龙虾生长的关键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综合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模型,借助ArcGis 10.0技术平台得到盱眙地区龙虾养殖发展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图。研究结果表明盱眙县龙虾养殖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盱眙县北部,较适宜区主要位于县内东南部丘岗地带,不适宜区位于盱眙县西南部的低山丘陵地带。本研究结果可为盱眙县龙虾养殖规划布局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摘要:本文在研究广西荔枝生产现状和生态适宜性基础上,密切结合广西荔枝生产实际,筛选出广西荔枝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指标,运用广西90个气象站点1971-2000年的气候资料和台站地理信息,1:25 万地形数据, 建立了区划指标的空间分析模,按1 km ×1 km细网格对区划指标进行了小网格推算,采用GIS技术和打分法,在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系统平台上,将广西荔枝进行了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四大区域,在此基础上,对照广西荔枝生产现状,进行了农业生产上科学布局与生产结构调整的对策措施研究,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和插值择优的湖南棉花精细化气候区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发展湖南棉花生产,充分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采用GIS技术,通过对多种常用小网格插值方法的适应性分析,择优选用气候要素小网格插值方法,用择优选择的插值方法,对气候要素进行500 m×500 m的小网格插值推算,以≥15℃积温、4月下旬-11月中旬日照、7-8月日最高气温≥35℃高温日数为区划因子,进行湖南棉花精细化气候区划,通过不同年代段的动态气候区划比较,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湖南棉花种植适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湖南具有发展棉花的气候优势,适宜种植棉花的区域很大;气候变化使湖南棉花最适宜区减少,但适宜区增加,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2.
大叶种茶气候品质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寻找大叶种茶品质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为开展大叶种茶气候品质评价提供技术支撑。应用普洱茶主产区19个样本茶园平行观测小气候因子和普洱茶内含物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模糊数学等方法,确定了大叶种茶气候品质评价因子、指标,建立单因子适宜度模型和气候品质指数。结果表明,大叶种茶树生长季内平均气温与咖啡碱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对湿度与氨基酸含量也呈显著的负相关;结合大叶种茶树的生理学特性,确定了评价指标,并建立了单个气象要素和综合的气候品质评价模型;通过在研究茶区对评价方法进行验证,评价准确率为84%。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辽宁省‘红富士’苹果农业气候区划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研究辽宁省‘红富士’苹果适宜栽种的气候分区,利用辽宁52个气象站点1981—2010年气候资料和台站地理信息,采用GIS技术对红富士苹果的热量、降水和日照等气候资源进行网格推算并予以分析。根据红富士苹果对气象条件的要求,确定了气候区划指标,并将全省划分为最适宜种植区、适宜种植区、次适宜种植区和不适宜种植区4个分区。结果表明,(1)1月平均气温和4—10月温量指数对‘红富士’苹果栽种影响最大,选二者为‘红富士’苹果气候区划指标;(2)‘红富士’苹果的发展坚持-10℃安全线原则,在辽南应主要在大连市主要发展、营口市南部适当发展;在辽西主要是葫芦岛市的西南部、朝阳市的西南部和锦州市南部;辽中应在盘锦适当发展;辽东的丹东南部沿海一带适当发展。  相似文献   

14.
湖南油茶GIS精细化气候区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油茶是湖南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为了探讨油茶气候适宜种植区域,为油茶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笔者根据油茶生长发育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以年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及盛花期降水量3个指标作为油茶气候区划因子,针对不同气象要素采用不同的数理统计方法进行500 m×500m小网格插值,对插值后小网格的气象数据和气候区划采用等级划分法,进行湖南油茶进行精细化气候区划。结果表明:湖南绝大部分地方为油茶生长的气候最适宜区,仅洞庭湖部分地方为油茶生长的欠适宜或不适宜区;且随着近年湖南气候变暖,油茶最适宜区有所增加,发展潜力大。  相似文献   

15.
为开展利用气候资料进行茶树生长季气象服务工作,研究了茶树生长季的气象要素指标值,利用长清地区(1981—2010年)的气候资料,分析了热量、水分和光照条件的分布特征及地区常见的气象灾害,探讨了有利和不利的气候因素以及对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基本满足茶树生长的需求,冬、夏两季气温相差较大,影响茶树的生产周期和旺季生长;1—4月的低温冻害,对茶芽的萌动和春茶的产量有一定影响;长清月平均降水量变化较大,5—9月降水量基本满足茶树生长的需求,冬春季节(12—4月)的降水量偏少,加上空气干燥,不利于春茶产量的提高;光照时数能满足茶树生长的要求,但在茶树生长季的6—9月,日照百分率>45%,茶叶品质受到影响。准确掌握当地气候条件的利弊,为建设发展现代化农业,提供气象依据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6.
甘肃特种作物对气候暖干化的响应特征及适应技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探讨气候暖干化对甘肃特种作物的响应特征,通过选取甘肃省80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气象要素值计算和分析,以及采用田间试验和对比调查等研究方法。结果表明,暖干化是甘肃现代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甘肃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均为正值,年平均气温每10年增温0.29℃,温度升高1.4℃,其中1997年是突变年。≥0℃积温每10年增温40~80℃;年降水量自1961年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降水距平百分率以每10年减少1.7%的速率递减。以黄河为界,以东呈减少趋势,每10年减少10~30 mm,以西呈增多趋势,每10年增加4~12 mm,减少的幅度明显高于增加的幅度;年平均日照以每10年下降9.8 h的速率递减。进入21世纪,气候暖干化的势头有所减缓。揭示了啤酒大麦、啤酒花、百合、花椒、油橄榄、板栗、黄花菜等7种特种作物的生长发育、种植区域、气象灾害、生物量、产量与品质等对现代气候暖干化的响应特征。初步认为,气候暖干化对特种作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且利弊并重。并提出了制定精细化特种作物综合农业自然资源区划,确定精准的最适宜和适宜种植区范围,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在最适宜和适宜种植区内加快优质商品生产种植基地建设,创建特种作物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建立管理生产新模式适应气候变化;根据未来气候预测和不同气候年型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和比例;加强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警与防御工作等4个方面的措施应对气候暖干化。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从武都区2012—2015年油橄榄全生育期气象和植物学特性的系统观测资料入手,通过统计对比分析,寻找出作物生长关键时段以及对作物生长影响相关性最大的1月平均气温作为主导指标,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年日照时数作为辅助指标,建立了武都山区油橄榄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体系,并基于GIS技术制作出精细化油橄榄种植适宜性气候区划图。结果表明:武都南部及白龙江流域海拔1300 m以下的河谷、平地、浅山地带为油橄榄最适宜种植区,中部、东部及白龙江流域海拔1300~1400 m的河谷、盆地、浅山区为油橄榄适宜种植区,中部海拔1400~1500 m的谷地和半山区为油橄榄较适宜种植区,其他区域,主要分布在武都西北部等地1500 m以上的高半山区为油橄榄不适宜种植区。研究结果为指导武都山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油橄榄产业,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损失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