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冬枣又称沾化冬枣、鲁北冬枣、苹果枣,是目前品质最佳的稀有晚熟鲜食品种,也是当前生产中推广发展的主要晚熟枣品种,主要分布在山东境内黄河以北的无棣、沾化、惠民等地,河北的黄骅、盐山等地也有分布,天津、河南、辽宁、新疆等地也有引种。该品种果实中等偏大,果形近似苹果,平均果重14~16克,最大果  相似文献   

2.
<正>1.东亚飞蝗。预计秋蝗总体中等发生。其中,山西运城黄河滩蝗区局部有偏重发生的可能,环渤海湾、华北湖库和黄河中下游滩区其他大部蝗区中等发生,其余蝗区偏轻发生。在山西永济、万荣,山东河口、垦利、沾化,河北黄骅、安新、冀州,河南濮阳、台前、中牟、惠济,陕西大荔等地可能出现高密度蝗蝻点片。预计秋蝗发生  相似文献   

3.
以藁城、黄骅、沾化冬枣为试材,研究了不同产地冬枣采后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藁城、黄骅、沾化冬枣的冰点分别为-3.5℃、-4.2℃、-3.9℃;在0℃贮藏条件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同产地冬枣硬度均随着贮藏期的延长而下降,VC含量逐渐减少,可滴定酸含量在贮藏过程中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沾化冬枣酸含量最高,藁城冬枣还原糖含量最小,在贮藏过程中变化较大.贮藏结束后各地冬枣硬度差异极显著(P<0.01),VC含量差异显著(0.01<P<0.05),可滴定酸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还原糖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黄骅地区土壤中平衡的氮、磷、钾配比,适宜的气候条件,导致黄骅冬枣耐贮性优于藁城、沾化冬枣.  相似文献   

4.
采用甲酯化处理冬枣果肉,用GC—MS联用法进行分析,对山东沾化、河北黄骅、天津静海冬枣果肉中有机酸的化学组成与相对含量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结果确认20种酸性成分,其中多元酸6种,脂肪酸14种,各产地的冬枣果肉中所含的有机酸种类基本相同,但含量有所差异,其中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的含量较高,均在45%以上。  相似文献   

5.
<正>沾冬2号俗称"二代冬枣和短枝冬枣",是山东省沾化县从一般冬枣自然变异中选育出来的优良冬枣新品种,2010年通过山东省优良品种鉴定。在原产地沾化沾冬2号表现遗传性状相对稳定,果形美观,果大、质优,适应性强,品质超过普通冬枣。2011年山东省无棣县进行引种,通过在金丝小枣和普通冬枣上高接,目前沾冬2号冬枣已初具生产规模。现将这一冬枣新品种在山东  相似文献   

6.
晋杂35号是山西农业大学高粱研究所以自选不育系SX45A为母本、自选恢复系47031早/TCJW·J7030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机械化高粱新品种。该品种具有淀粉含量高、矮杆、耐密、适宜机械化收获等特点,于2013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2018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适宜在山西省太原、晋中、临汾、运城高粱中晚熟地区种植。 对其特征特性、栽培制种技术和推广应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针对果树经济栽培中的适地适栽问题,为使其达到高产、稳产、优质的生产效果而提供理论参考。笔者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以广东省从化等7个县(市)淮枝荔枝主要产地连续20年(1961-1982年)的产量资料和相应年份的气象资料为材料,对淮枝荔枝产地气象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与“理想产地”气象生态条件相似的产地排列顺序为:从化>惠东>花县>罗定>深圳>斗门>惠来,从化淮枝荔枝产地与“理想产地”最为接近(r1=0.9418),最适宜栽培淮枝荔枝。灰色关联度分析可以定量地评估淮枝荔枝产地气象生态适宜性,其结果与各产地的实际一致。为客观评价荔枝产地气象生态适宜性、进行适地适栽提供了一种计算简单、结果直观、准确可靠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砀山梨     
砀山梨,果实硕大,黄亮美观,皮薄汁多,味香浓甜,尤以果肉酥脆而驰名中外,栽培历史已有400多年。1936年前,砀山梨树曾发展到30万株,年产量600多万斤,但解放初,残存5万株左右,产量14万斤。解放后,先后在黄河故道沿岸沙荒地发展梨园5万余亩,总产量达5千多万斤,并引种到山东、江苏、河南、山西、河北、青海、宁夏、甘肃、四川、新疆、湖北、辽宁、江西、福建、西藏、北京、天津等18个省、市、区。现黄河故道地区的豫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582个粟地方品种观察、整理和产地调查,根据粟生态表现和品种类型划分原则,将晋北南部及晋西北地区粟分为平川盆地类群、丘陵山地类群、黄河沿岸类群、高寒冷地类群和分枝类型、绳类型型、毛谷类型、黑谷类型、红谷类型、金谷类型、黄谷类型、白谷类型。  相似文献   

10.
《种子世界》2008,(4):60
山西省兴农种业基地创建于1995年,现有农艺师2名,经济师1名,固定职员15名,种子繁育基地20hm^2,种子联合实验站2个,设在山西南部临汾和运城两大麦区,销售网点遍及整个区域,农业机械收割机、播种机具8台(套),晒场、仓储设施齐备,种子配送车2辆,计算机1套,固定资产100万元,是集引种试验,研发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体的民营企业。  相似文献   

11.
新疆喀什红枣种植气象条件分析与气候品质认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基于喀什国家基准气候站的日照、相对湿度、风速资料和佰什克热木乡自动气象站的温度、降水等气象资料,分析喀什2015 年气象条件、气象因子对栽植红枣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喀什地区栽植红枣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红枣栽植的气候条件,旨在对红枣气候品质等级进行评估并确定影响品质的主要气候条件及关键因素,以期为喀什地区红枣种植栽培技术、生产管理条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15 年喀什气象条件中,日照条件最有利于红枣生长发育和果实的着色;2015 年高温和降水对红枣生长发育期造成影响,管理上采用对应的农业措施保证了其质量和产量。通过对红枣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当年红枣生长气候条件、红枣企业生产管理条件评分值,认为认证区域内红枣气候品质等级为优。  相似文献   

12.
利用陕晋黄河两岸32 个县1985—2014 年气象观测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基于GIS技术对该区的中阳木枣进行气候适宜性区划,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丘陵区中阳木枣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综合分析黄土高原丘陵区中阳木枣气候适宜性、气候变化对陕晋两地红枣生产影响实地调查结果,以及陕晋两地红枣典型丰产年和受灾年关键生育期气象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黄土高原丘陵区中阳木枣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GIS 技术完成研究区域各区划指标的精细化空间小网格模拟推算,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结合坡向地形因子对黄土高原丘陵区中阳木枣气候适宜性进行区划与评价。研究表明: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陕晋黄河及其支流沿岸,海拔高度730~1100 m的阳坡滩地、河谷和丘陵坡地;建议北部适宜区适当扩大中阳木枣种植面积,中南部适宜区和次适宜区应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改良种植抗裂品种,同时加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促进黄土高原丘陵区红枣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国审枣新品种‘玉铃铛’的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峰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6):101-104
为改善枣树种植结构,丰富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种需求,开展了特色枣树新品种培育和栽培研究。选择3年生‘玉铃铛’、‘冬枣’与‘铁铃铛’(对照)3个品种,观察记载果实产量及品质。经过栽培对比试验,‘玉铃铛’比‘冬枣’增产13.50%~15.81%。在果实着色、果点、果核和口感方面,二者存在很大的差异。与‘冬枣’相比,‘玉铃铛’的产量和品质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4.
冬枣贮藏效果预测因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我国4个主要冬枣产地的冬枣为试材,对冬枣采收时带菌率和主要品质指标与贮藏结束时腐烂率及变红程度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而确定能够预测冬枣贮藏效果的因素.结果表明,冬枣采收时的带菌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以预测冬枣贮藏过程中的腐烂程度与变红程度,可以作为预测大批量冬枣贮藏效果的预测因素,而其他指标难以较好地预测冬枣贮藏后病害程度与品质.  相似文献   

15.
探讨冬枣的采后生理特性,为选择最佳气调贮藏条件和方法提供理论依据。以鲁北冬枣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气调指标对冬枣果实中乙醛和乙醇有害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低O2可以有效抑制枣果果肉硬度的下降,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减缓Vc的损失,同时没有引起果肉中乙醛和乙醇的大量积累,延缓了果实的衰老。而贮藏环境中的CO2会促使枣果无氧呼吸,加速了果实中乙醛和乙醇的积累,进而加强果肉伤害,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Vc损失加剧,加快了枣果的软化衰老进程。研究表明,2%O2+0%CO2的气调指标对冬枣贮藏最有利。  相似文献   

16.
旨在开展花生种植的气候适宜性评价,以确定花生种植的气候差异格局及气候适宜性分布区域。从花生生产特性与气候因素的适宜性出发,筛选出包含温度、降雨和日照特征的6个气象评价指标,利用GIS技术及模糊数学方法进行花生气候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划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用全国1:100万耕地矢量数据掩模分析,得出中国花生气候适宜性等级的耕地面积排比。结果表明:中国花生气候适宜性等级的耕地面积排比:适宜区>最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区域、四川盆地,占比40.78%;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东北等地区。得出了中国花生种植的气候优势区域并提出重点发展方向,可为种植业结构调整、花生产业布局优化等宏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DTOPSIS法的塔里木河流域棉花种植适宜性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及棉花生产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综合评价了塔里木河流域各县市的棉花种植适宜性,将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合新疆棉花种植的实际情况做出了合理的区划。利用塔里木河流域23个气象站点1993—2012年气候资料,采用DTOPSIS法对塔里木河流域的棉花种植气候资源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县市水资源潜力指数,对塔里木河流域棉花种植适宜性进行区划研究。塔里木河流域棉花种植最适宜区为塔里木河干流区,适宜区大多位于塔里木河中游区及支流地区,次适宜区主要位于下游区及边缘地区,塔里木河流域的较高海拔山区为棉花种植不适宜区。除个别县市外,棉花各生育区内的平均温度和光照时数各县市间相差不大。因此灌溉条件是影响各县市的棉花种植适宜性的主要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云南早熟鲜食葡萄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找出早熟鲜食葡萄种植的适宜区域。以1981—2010年云南125个气象站观测数据为基础,结合早熟鲜食葡萄生长所需气候条件,筛选出5月≥10℃活动积温、1—5月≥10℃活动积温和4—5月降水量3个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采用GIS技术对云南早熟葡萄种植进行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结果表明,最适宜区占全省面积的1.9%,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干热河谷区,包括楚雄州的元谋、永仁东南部、双柏南部、大理州的宾川坝区、丽江市的华坪东部、永胜中部和南部、保山市的昌宁西部、怒江州的六库局部等地区;适宜区占8.9%,主要分布在红河北部、楚雄南部、昆明东南部、玉溪、普洱北部、大理南部、临沧东部、昭通北部和保山东部等地区;次适宜区占27.3%;不适宜区占61.9%。本研究将云南划分为4个早熟葡萄栽培气候区,对不同气候区进行分区评价,并对该地区葡萄的区域化种植提出建议,以期为云南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淫羊藿生态适宜性评价及种植区划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笔者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本理论,利用GIS技术、模糊数学等方法,选取8个影响淫羊藿种植分布的潜在因子,构建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对甘肃省淫羊藿人工仿生种植适宜性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种植淫羊藿的面积为403.42万hm2,占甘肃省林地总面积的66.07%;主要分布在甘南州、陇南市、兰州市的榆中县兴隆山和七里河区南部的马衔山脉以及定西市岷县、漳县和渭源县部分区域,平凉市华亭县和关山、太统山、崆峒山沿线。通过适宜分区的划分,为甘肃淫羊藿野生变家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采收期和品种对枣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灵武长枣、冬枣和梨枣为试材,研究了不同采收期对灵武长枣果实品质的影响;以及在同一采收期下,灵武长枣、冬枣和梨枣在低温贮藏前后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灵武长枣在不同的采收期中,全红果的果肉硬度小于大半红果,头蓬果高于三蓬果;全红果的可溶性固形物、蔗糖、可溶性果胶含量均高于大半红果;三蓬果的葡萄糖、果糖含量高于头蓬果,头蓬全红果的蔗糖、总糖含量高于三蓬全红果;抗坏血酸含量在各个采收期变化不明显。同一采收期的灵武长枣、冬枣和梨枣,在贮藏95 d后,3个品种的果肉硬度、抗坏血酸、可溶性固形物、蔗糖、总糖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梨枣的果肉硬度、抗坏血酸含量下降均最多;灵武长枣采收时抗坏血酸含量最高且降解最少;冬枣蔗糖含量下降了88.5个百分点;灵武长枣、冬枣可滴定酸含量有所增加,而梨枣出现下降;冬枣的果糖上升了113.6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其它两个品种,是贮藏后风味更为浓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