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安徽省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从安徽省望江、合肥、太湖、巢湖、蒙城、凤阳、灵壁、肥西、宣城、旌德等10个市县的油菜病茎上分离得到60个油菜菌核病菌菌株,并对其进行了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有18株对多菌灵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上述各地均有抗药性菌株分布,但所占的比例不一,以蒙城系列(MCS)监测到的抗药性个体比例所占比例最大(66.7%),太湖(THS)最小(9.1%),但监测到THS-1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最强,高达743.8347mg/L。结果提示安徽省各地油菜菌核病菌已经对多菌灵产生了抗药性,且个别菌株已达到极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李怀波  彭珺  包衍  肖明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334-334
2003—2005年,在上海市郊采集常见作物的根际土壤样品,经分离和纯化后共得到254个产荧光的细菌菌株。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这些菌株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拮抗效果,结果从这254个菌株中筛选出了一个高效菌株P13。试验表明,它对菌核病菌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拮抗能力,同时还发现其对多种常见的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拮抗作用。通过显微观察发现,P13菌株可致使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形态异常,出现菌丝变形、菌丝壁溃解、原生质浓缩及外渗等异常现象,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菌核的形成。经电镜观察、培养物特征和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实验鉴定  相似文献   

3.
藤仓赤霉菌的抗药性及对不同杀菌剂敏感性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明江苏省藤仓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对多菌灵、咪鲜胺和氰烯菌酯的抗药性以及多菌灵与咪鲜胺对其他杀菌剂的交互抗性,采用区分剂量法分别检测了采自江苏省16个县(市)的202株藤仓赤霉菌对多菌灵、咪鲜胺和氰烯菌酯的抗药性,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对多菌灵与咪鲜胺不同敏感性的10个菌株对戊唑醇、灭菌唑、丙硫菌唑、叶菌唑、咯菌腈和氟啶胺等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藤仓赤霉菌对多菌灵、咪鲜胺和氰烯菌酯的抗性频率分别为77.72%、67.33%和0%。根据菌株对3种杀菌剂的抗药性表现,可分为4种表现型,其中对多菌灵和咪鲜胺抗药而对氰烯菌酯敏感的菌株占58.42%;对多菌灵抗药而对咪鲜胺和氰烯菌酯敏感的菌株占20.30%;对咪鲜胺抗药而对多菌灵和氰烯菌酯敏感的菌株占9.90%;对多菌灵、咪鲜胺和氰烯菌酯均敏感的菌株占11.39%。通过敏感性相关性分析,藤仓赤霉菌对多菌灵以及咪鲜胺和上述杀菌剂之间均无交互抗性。江苏省藤仓赤霉菌对多菌灵和咪鲜胺的抗性频率较高而对氰烯菌酯敏感,需要筛选新的杀菌剂防治水稻恶苗病。  相似文献   

4.
拮抗油菜菌核病菌的荧光假单胞杆菌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3—2005年,在上海市郊采集常见作物的根际土壤样品,经分离和纯化后共得到254个产荧光的细菌菌株。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这些菌株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拮抗效果,结果从这254个菌株中筛选出了一个高效菌株P13。试验表明,它对菌核病菌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拮抗能力,同时还发现其对多种常见的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拮抗作用。通过显微观察发现,P13菌株可致使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形态异常,出现菌丝变形、菌丝壁溃解、原生质浓缩及外渗等异常现象,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菌核的形成。经电镜观察、培养物特征和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实验鉴定,可初步确定P13菌株为产荧光假单胞杆菌属中的荧光假单胞杆菌。  相似文献   

5.
洛阳市番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明确洛阳市番茄灰霉病菌对苯胺基嘧啶类杀菌剂嘧霉胺的抗药性状况,2012—2013年从洛阳市不同保护地中采集番茄灰霉病病果或病叶,经单孢分离共获得番茄灰霉病菌54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嘧霉胺的敏感性。结果显示,高抗菌株9株(16.67%),中抗菌株19株(35.19%),低抗菌株10株(18.52%),敏感菌株16株(29.63%)。比较抗性水平不同菌株间的菌丝生长情况,发现菌丝生长速度和抗性水平无相关性。研究表明,洛阳市番茄灰霉病菌已对嘧霉胺产生不同水平的抗药性,且以中抗菌株为主,生产上应合理更换或轮换使用与嘧霉胺无交互抗性的药剂防治番茄灰霉病。  相似文献   

6.
几种核盘菌菌核重寄生真菌生物防治潜能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将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埋置于油菜土样中,从菌核内部分离到8株与菌核在土壤中存活有关的真菌。经平板和盆钵筛选试验,得到对油菜菌核病有较强生物防治潜能的黄绿木霉素(Trichoderma aureoviride)J75和绿色粘帚霉(Gliocladium virens)Y51菌株。对峙培养结果表明,两个菌株的菌落均能覆盖盘菌菌落、侵染菌核、使菌核腐烂。其非挥发性代谢产物能抑制核盘菌菌丝生长、降低平板上形成菌核的重量。把J75和Y51菌株培养物接种于自然油菜土壤中6个月后,使埋置在土壤中的菌核的校正腐烂率分别达53.13%和77.50%。研究结果还表明,供试菌株纤维素酶活力与其生物防治潜能有一定关系:纤维素酶活力越高,生物防治潜能越大。因此,可把真菌纤维素酶活力作为筛选土传植物病原菌生防菌株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四川豇豆根腐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水平,科学使用咪鲜胺可持续防治豇豆根腐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3株四川省豇豆根腐病菌对咪鲜胺的毒力曲线,建立敏感基线,评价其潜在的抗性风险。参试菌株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的单峰曲线,接近正态分布,平均值为EC50 值0.0063±0.0028 mg/L,这个值可用来监测豇豆根腐病原菌种群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变化。参试菌株中,61.9%为敏感菌株,38.1%为低抗药性菌株,没有出现高抗药性和中抗药性菌株。因此,只要加强田间抗药性监测,在四川豇豆生产上咪鲜胺仍可作为防治豇豆根腐病的有效药剂使用。  相似文献   

8.
了解浙江地区柑橘炭疽病菌株对甲基硫菌灵的抗药性频率及其抗性分子机制。采用最低抑制浓度(MIC)法测定甲基硫菌灵对62株炭疽病菌株的敏感性,并利用PCR扩增的方法扩增12株代表性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菌株中,对甲基硫菌灵高抗菌株56株(90.32%),敏感菌株6株(9.68%)。通过对12株代表性的炭疽病菌株部分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显示:甲基硫菌灵的抗性菌株发生单一的核苷酸突变(A→C),导致抗性菌株(HR)核苷酸所编码的198位氨基酸由敏感菌株的谷氨酸(GAG)突变为丙氨酸(GCG)。柑橘炭疽病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抗药性与β-微管蛋白198位氨基酸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9.
了解浙江地区柑橘炭疽病菌株对甲基硫菌灵的抗药性频率及其抗性分子机制。采用最低抑制浓度(MIC)法测定甲基硫菌灵对62株炭疽病菌株的敏感性,并利用PCR扩增的方法扩增12株代表性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菌株中,对甲基硫菌灵高抗菌株56株(90.32%),敏感菌株6株(9.68%)。通过对12株代表性的炭疽病菌株部分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显示:甲基硫菌灵的抗性菌株发生单一的核苷酸突变(A→C),导致抗性菌株(HR)核苷酸所编码的198位氨基酸由敏感菌株的谷氨酸(GAG)突变为丙氨酸(GCG)。柑橘炭疽病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抗药性与β-微管蛋白198位氨基酸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咪鲜胺可防治豇豆根腐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为评价四川省豇豆根腐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水平,科学使用咪鲜胺可持续防治豇豆根腐病,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人员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3株四川省豇豆根腐病菌对咪鲜胺的毒力曲线,建立了敏感基线,评价了其潜在的抗性风险。结果表明,参试菌株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的单峰曲线,接近正态分布,平均EC50值为0.0063±0.0028mg/L,这个值可用来监测豇豆根腐病原菌种群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变化。参试菌株中,61.9%为敏感菌株,38.1%为低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交替氧化酶是否参与核盘菌对杀菌剂多菌灵敏感性的调控,研究了交替氧化酶对多菌灵抑制核盘菌生长效力的影响,以及多菌灵对核盘菌呼吸活性和交替氧化酶编码基因aox表达的效应。结果发现:抑制交替氧化酶可削弱多菌灵对核盘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显示交替氧化酶可提高核盘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多菌灵对核盘菌的细胞色素途径和交替途径活性都没有即时影响;多菌灵预处理24 h对核盘菌aox基因的转录水平没有影响,但对其交替途径活性仍有显著诱导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多菌灵的杀菌活性调控机制。而且研究结果表明,生产实践中有望应用交替氧化酶的诱导剂或活化剂来提高多菌灵防治核盘菌的效能。  相似文献   

12.
野燕麦群体对麦极抗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中国野燕麦群体是否已对除草剂麦极产生抗药性,于2008-2010年连续3年在河南、安徽、江苏省的部分麦区进行野燕麦群体的采集,选用瑞士先正达公司生产的麦极15%可湿性粉剂,采用温室整株植物测定法检测野燕麦群体对麦极抗药性的发生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2008年的抗性检测中,河南、安徽、江苏3省的抗性植株比例分别为:6.94%、8%、11.22%;2009年的抗性检测结果是:7.14%、7.06%、12.37%;而2010年试验所得出的抗性植株所占各群体比例分别为:7.44%、7.62%、11.5%。结果表明野燕麦群体对麦极已产生不同程度低水平抗药性。其中,江苏采样群体的抗药性比率最高,不同年度群体均超过10%。虽然目前这些群体只产生低水平抗性,但是考虑到麦极是麦田主要除草剂之一,施用剂量和频率都较高,因此,在上述地区必须加强不同作用机制除草剂的科学轮换,避免野燕麦对麦极抗药性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不同油菜品种对江西省油菜菌核病的田间抗性表现,以‘中油杂200’、‘赣油杂108’和‘华油杂62’等30个不同遗传背景的油菜品种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南昌市、宜春市和九江市开展了田间自然抗性鉴定。【结果】不同的油菜品种在同一地点具有不同的抗性表现,同一油菜品种在不同地点也存在较大的抗性差异;综合各地的抗性表现,‘中油杂22’、‘赣油杂108’、‘富油668’、‘中油589’、‘圣元77’和‘赣油杂1009’对核盘菌有较高的自然抗性且稳定性相对较好。【结论】本结果可为江西省油菜菌核病抗性品种的推广应用及油菜抗性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进一步了解江苏省冬小麦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为江苏省冬小麦育种和生产提供借鉴。本研究对2005—2019年江苏省审定的109个小麦品种进行产量、品质与抗病性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审定的小麦品种平均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年增产量为134.43 kg/hm2;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较小。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数>千粒重,呈正相关;株高>穗粒数,呈负相关;产量三要素之间的偏相关均为正值,偏相关程度表现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审定品种中有27个品种的容重、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达到中筋小麦品质标准,有15个小麦品种达到强筋标准,有54.12%的小麦品种的湿面筋含量低于中筋小麦品质标准,下一步应把提高湿面筋含量作为提高小麦品质育种的主攻方向。在审定的小麦品种中,没有可以兼抗赤霉病、纹枯病和白粉病3种病害的品种,兼抗赤霉病和白粉病的品种为‘淮麦21’、‘宁麦17’、‘镇麦9号’、‘宁麦18’、‘扬麦21’和‘扬江麦586’。江苏省小麦品种产量的提高应在保持适宜穗粒数的基础上,增加穗数,提高千粒重,同时进一步引进新的抗病、优质种质资源,以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多菌灵、好力克及其复配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扬花期喷施多菌灵是生产上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措施,为了延缓病原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对不同作用方式的化学药剂混配及其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研究选用95%多菌灵原药和95%戊唑醇原药测定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并将两者按照Horsfall方法进行不同比例的混配,对毒性比率较高的混配比例采用共毒系数方法验证其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多菌灵与戊唑醇按EC50剂量20:80的比例混配具有增效作用,在温室盆栽试验测试中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3%好力克悬浮剂以及两者混剂的防效都达到了85%以上,而且混剂1000倍防效显著高于多菌灵800倍,可用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44份大豆微核心种质抗菌核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由真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侵染,是世界范围的大豆病害,也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主要病害。本研究利用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4个菌核病分离物对44份大豆微核心种质进行连续2年的田间接种鉴定,筛选抗/耐菌核病的大豆种质资源,为大豆抗菌核病育种提供优异抗性种质。结果表明,(1)不同大豆种质对菌核病的抗性不同,在44份微核心种质中,中抗种质6份(13.64%),中感种质27份(61.36%),感病种质9份(20.45%),高感I种质2份(4.55%),其中合丰24、大天鹅蛋、倪丁花眉豆、牛毛黄、大黄豆和五月黄6个中抗种质可作为抗性亲本用于大豆抗菌核病育种。(2)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4个菌核病分离物致病性不同,分离物黑西5(黑龙江省,大豆),病情指数49.32,病斑长度达到5.93 mm,致病性最强;黑饶24(黑龙江省,大豆)与Qin 24(青海省,油菜)致病性次之;Hef 50(安徽省,油菜),病情指数为39.02,病斑长度为3.65 mm,致病性最弱。用黑西5鉴定和筛选抗菌核病大豆种质最为有效。  相似文献   

17.
湖北、江苏团头鲂源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性与药敏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湖北、江苏两省的8个团头鲂主养区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性和药敏特性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地区嗜水气单胞菌在致病力和耐药性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气溶素基因(aer)、丝氨酸蛋白酶基因(ahp)、溶血素基因(hly)、抗金属蛋白酶基因(ast)、肠毒素基因(alt)在各菌株中的携带率分别为100%(8/8)、75%(6/8)、87.5%(7/8)、100%(8/8)、75%(6/8),仅E6、X22分别缺少ahp、alt基因和ahp、hly、alt基因;6株均携带上述5个毒力基因的菌株,其中有5株菌的溶血价和溶蛋白效价均达到最高的1:128,W25为1:128、1:64,E6和X22分别是1:64和1:64、1:32和1:64;上述6株菌的LD50值在5.0×105~1.0×106 cfu/mL之间,E6和X22的LD50值分别为2.4×106 cfu/mL和4.0×106 cfu/mL;不同地区的嗜水气单胞菌对孢头菌素类、氟苯尼考高度敏感,对青霉素类高度不敏感,对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呈现一定程度的耐药性;江苏省分离菌株对恩诺沙星、四环素的耐药性明显高于湖北省的分离株,而湖北省分离株对新生霉素的耐药性要高于江苏省的分离菌株。可以得出,不同地区的菌株致病力没有显著差异,而在耐药性方面呈现一定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转双价广谱抗病基因创造甘蓝型油菜抗菌核病新品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菌核病严重威胁着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甘蓝型油菜的生产,几乎每年都会导致甘蓝型油菜的大面积减产。来自于烟草的葡聚糖酶(Glucanase)基因,其编码产物能降解真菌的细胞壁结构成分一葡聚糖。来自于烟草的植物蛋白AP24则属于细胞程序性死亡(PCD)的诱导蛋白,对多种真菌具明显抑制作用。前期已成功地将这两个广谱抗病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并且通过表型鉴定,在T0和T1代检测到了核盘菌抗性。本实验对转基因T2代和T3代甘蓝型油菜进行分子鉴定和田间抗病性鉴定。经过PCR分子鉴定,从14个转基因T3代甘蓝型油菜株系中筛选到4个外源基因已经纯合的株系。对株系GA02—2的RT—PCR鉴定则进一步证明外源广谱抗病基因在RNA水平上的大量表达。田间抗性鉴定主要利用苗期离体叶接种和成株期茎杆插签接种这两种方法。结果表明,T2代转基因株系中有5个株系表现为抗病基因初步纯合,5个株系表现为隐性纯合,12个株系处于分离当中,其中株系GA02—2的抗病性鉴定结果与RT—PCR鉴定的结果吻合。18个T3代转基因甘蓝型油菜株系中有7个株系表现为抗性纯合,3个株系剖现为隐性纯合,其余8个株系基本上仍在分离中,其中株系GA02—2—1的抗病性鉴定结果与前面的分子鉴定以及上代的抗病性鉴定完全吻合。综合分子鉴定和抗病性鉴定结果,筛选出抗病效果良好的转基因纯合株系应用于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域草莓灰霉病菌种群多药剂抗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阐明江苏省草莓主产区草莓灰霉病菌种群对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了2019和2020年采集的236株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对13种杀菌剂的抗性,并对菌株抗性频率和多药剂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灰霉菌株对咯菌腈(fludioxonil,Flu)表现敏感,而对多菌灵(carbendazim,Car)、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Pyra)、扑海因(iprodione,Ipr)、腐霉利(procymidone,Pro)、嘧霉胺(pyrimethanil,Pyr)产生了较高的抗药性,其抗性频率分别为58.05%、55.01%、51.44%、45.80%、33.94%;灰霉病菌种群在地区间对不同药剂的抗药性水平不同,溧水、昆山、姜堰、铜山田间以抗性菌株为优势种群,无锡和常州新北地区以敏感菌株为主;本研究在区分计量浓度下,根据各药剂抑菌率分布状况,将供试药剂分为敏感药剂、敏感性下降药剂和抗性药剂3种类型;本研究共检测到9种抗药性类型:PyraR(7.32%)、CarR(6.50%)、PyrR(0.81%)、CarR PyrR(3.25%)、CarRPyraR(14.63%)、CarRBosR(1.63%)、CarRPyraRPyrR(23.58%)、CarRBosRPyraR(7.31%)、CarRBosRPyraRPyrR(34.15%)。江苏省草莓灰霉病菌种群对多菌灵和吡唑醚菌酯基本丧失了敏感性,对扑海因、腐霉利、啶酰菌胺、戊唑醇等敏感性下降,多药剂抗药性种群以CarRPyraRPyrR和CarRBosRPyraR PyrR为主,抗性治理措施中推荐使用不同类型药剂交替防治灰霉病。  相似文献   

20.
番茄灰霉病菌对几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 要: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本地区的番茄灰霉病菌对几种常用药剂的敏感性,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两株番茄灰霉病菌对6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在六种药剂中,乙霉威对两株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多菌灵对番茄灰霉病菌抑制效果最差,两菌株均对多菌灵产生高水平抗性;菌株SY和WS对扑海因分别表现为中抗和高抗;菌株WS对甲基托布津已产生了高水平抗性;腐霉利对灰霉菌孢子的萌发抑制效果明显,而嘧霉胺对抑制菌丝生长的效果明显。【结论】乙霉威在防治番茄灰霉病时可作为首选药剂,生产中应减少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的使用次数和剂量并避免单剂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