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稻鸭共作系统中稻纵卷叶螟种群控制的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系统动力学方法在害虫种群的优化管理和预测等研究中的应用,以稻纵卷叶螟第二代种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稻鸭共作系统中捕食性天敌蜘蛛及鸭对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的影响,构建了相应的系统动力学框架模型,并利用STELLA软件对稻纵卷叶螟种群的数量动态进行了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当第二代稻纵卷叶螟初始的百穴卵量为100粒,稻田蜘蛛密度为每百穴12.623头,如果同时考虑鸭对3龄幼虫期稻纵卷叶螟卷苞60%的捕食率,稻纵卷叶螟成虫的密度可降至每百穴9.129头,鸭的捕食可使稻纵卷叶螟第三代卵期末的百穴卵量减少约6.7%  相似文献   

2.
根据斜纹夜蛾发育历期与温度的数学关系、卵和幼虫田间自然存活率及田间逐日产卵量参数,研究建立了斜纹夜蛾种群数量动态预测的变维矩阵模型。并运用该模型预测南昌市郊区甘蓝田斜纹夜蛾自然种群数量动态,其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3.
探讨真菌药剂8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可分散油悬浮剂对水稻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测定出绿僵菌CQMa421施药后14天稻飞虱防效达71.11%;稻纵卷叶螟防效达73.8%,对蜘蛛、黑肩绿盲蝽、寄生蜂等害虫天敌种群数量无影响,较大程度改善水稻田生态环境,可在绿色水稻基地推广。  相似文献   

4.
无公害水稻害虫的生物防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眼蜂是卵寄生蜂,种类很多。我国研究利用较多的有稻螟赤眼蜂,是稻纵卷叶螟的天敌。一般可采用人工繁殖赤眼蜂,在26℃~28℃温度下,6~8d即可完成一代。在害虫产卵始盛期开始放蜂,每隔2~3d放1次,连续放3次。放蜂量要根据害虫卵的密度大小而定,一般放蜂1~3万头。放蜂应均匀,放蜂点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1994-2014年中国南方四大稻区(华南、西南、江岭和江淮稻区)代表性病虫测报站的稻纵卷叶螟逐候田间赶蛾量资料,筛选出影响各站稻纵卷叶螟发生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应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分别对各站建立稻纵卷叶螟迁入期候发生量的卡尔曼短期预测模型,并计算模型的准确率、误差大小和稳定性。结果表明:(1)稻纵卷叶螟发生量与前一候和前两候的田间蛾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前一候的近地面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前一候的地面气压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2)经1994-2011年的回检拟合和2012-2014年试报检验,卡尔曼模型的发生量预测综合平均误差为-88.63,平均绝对误差为217.72,均方根误差为605.04。发生量预测综合准确率为84.33%,平均历史拟合率为83.33%,各站卡尔曼模型的预报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表明模型可以应用于稻纵卷叶螟候发生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6.
斜纹夜蛾自然种群生命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观察了斜纹夜蛾第4代和第5代自然种群各虫态存活率、性比、产卵量和种群趋势指数,应用控制指数分析法分析天敌等因子对斜纹夜蛾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第4代和第5代斜纹准夜蛾自然种群卵孵化率分别为88.34%和89.33%,蛹存活率分别为57.74%和61.48%,幼虫期存活率分别为0.78%和0.63%,成虫性比接近1:1,雌成虫产卵量平均1723粒和1477粒,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3.145和2.31。在各类作用因子中“蜘蛛”对斜纹夜蛾种群数量控制作用最大,控制指数分别高达12.83%和9.06,其次是“疾病及自然死亡”等因子。  相似文献   

7.
幼虫密度对小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小菜蛾幼虫密度对其种群增长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温度(22±1)℃,RH70%~80%,光周期12L∶12D]对不同幼虫密度[1头.皿1、10头.皿1、20头.皿1、30头.皿1、40头.皿1(直径为9 cm)]饲养的小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虫密度对小菜蛾幼虫、蛹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蛹重及成虫生殖等有显著影响。幼虫和蛹历期均以10头.皿1处理最短,且随幼虫密度增加而显著延长。幼虫至蛹的存活率以10头.皿1、20头.皿1处理较高,显著高于1头.皿1和40头.皿1处理。蛹重以1头.皿1处理最重,并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变轻。不同幼虫密度下羽化的成虫畸形率差异显著,以10头.皿1处理最低,其余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升高。成虫产卵量以1头.皿1处理最高,随着幼虫密度增加,产卵量逐渐下降。雌、雄蛾寿命分别以40头.皿1、10头.皿1处理最长,密度过高时或过低雌雄蛾寿命显著缩短。生命表分析表明,幼虫密度对小菜蛾种群增长指数影响显著,以10头.皿1处理种群增长指数最高,幼虫密度过高或过低,种群增长指数下降。因此,幼虫密度是影响小菜蛾种群增长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斜纹夜蛾发育、存活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甘兰叶为食料,系统观察不同温度下斜纹夜蛾实验种群幼虫龄次、发育历期、存活率和繁殖力结果表明,在15℃、19℃、24℃、29℃、34℃恒温下幼虫7龄以上的个体分别达55.4%、41.2%、21.3%、16.6%和14.3%,卵、幼虫、预蛹、蛹、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52±1.78℃、11.97±0.91℃、12.52±1.22℃、11.47±0.92℃、10.59±2.65℃,有效积温分别为56.75℃/d、224.06℃/d、28.65℃/d、153.33℃/d、41.18℃/d,发育最高临界温度为38.2820℃、38.8766℃、39.5080℃、39.5403℃、37.4907℃,发育最低临界温度为4.9509℃、4.8974℃、4.7435℃、4.7430℃、4.6471℃,发育最适温度为23.0702℃、22.0024℃、25.6765℃、26.5453℃、23.2649℃.温度对各虫态存活率和成虫繁殖力有显著影响,各虫态存活率和繁殖力与温度呈二次抛物线关系.  相似文献   

9.
丰都县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培福 《南方农业》2012,(12):61-63
稻纵卷叶螟是重庆市丰都县主要的水稻迁飞性害虫,近几年其为害呈加重趋势。阐述了稻纵卷叶螟在丰都县的发生原因和特点,提出了"准确测报、科学用药、治前控后"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稻鸭共作是实现水稻病虫害防控化学农药减施的一项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种养模式。为探明稻鸭共作模式对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影响,对比分析了稻鸭共作和单一种植水稻两种模式下的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结果表明,稻鸭共作对水稻重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福寿螺的发生有抑制作用,其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福寿螺发生数量显著低于对照区;稻鸭共作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物多样性,增加田间蜘蛛和稻红瓢虫等天敌的数量;但对稻瘟病控制效果一般,稻鸭共作模式下,建议选择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1.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低温胁迫影响水稻芽期生长,导致减产。为挖掘影响水稻芽期耐冷的基因,本研究以9311(受体)/日本晴(供体)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为材料,将萌发的种子分别在7℃和15℃低温条件下处理7 d,再在28℃恢复生长3 d,测定种子存活率并定位其中影响芽期耐低温数量性状位点(QTL)。7℃低温胁迫下,共检测到2个芽期耐低温主效QTL:qCS7T10和qCS7T11;两者分别位于水稻第10和第11号染色体上,LOD值分别为7.26和5.87,贡献率分别为18.85%和14.92%。15℃低温胁迫下,共检测到1个芽期耐低温主效QTL:qCS15T5,其位于水稻第5号染色体上,LOD值为7.61,贡献率为25.69%。结果表明不同低温处理下,控制水稻芽期耐低温QTL不同。本研究为今后育种聚合更多的耐低温QTL来提高水稻对不同低温的适应能力,降低低温胁迫对水稻芽期的影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温度对越夏代日本松干蚧发育和扩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松干蚧是为害松树的外来入侵害虫,一年发生两代即越冬代和越夏代,目前在东北地区逐渐向北扩散蔓延.随着地理纬度升高,夏季热量条件能否满足越夏代日本松干蚧的生长发育并产下健康的卵是其进一步为害和扩散的基础.本文通过温度控制进行了10、15、20和25℃共4个温度梯度的模拟试验,同时,对日本松干蚧的高温耐受能力进行测试.结果表明:25℃条件下日本松干蚧发育最快,20℃时生长发育进度与当地野外条件下相当,15℃时发育较缓慢,10℃条件下日本松干蚧卵孵化迟缓,无法完成正常发育并繁殖下一代,故10℃可以作为阻止日本松干蚧北扩的下限温度,根据这一指标,越夏代日本松干蚧可以继续向北扩散至黑龙江所有区域.耐高温测试结果表明,持续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日本松干蚧耐高温能力仍很强,若传到南方高温区域仍可继续生存扩散.研究结果可为探究东北地区越夏代日本松干蚧适宜生存范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孤雌生殖是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繁殖的一种重要方式。前期研究发现,西花蓟马在高温下,雌性的存活率远大于雄性。为探究高温处理后仅有雌性西花蓟马孤雌产雄的情况下其后代建立种群的可能性,试验设定:高温(45℃,2 h)处理西花蓟马单个雌性个体,分别进行孤雌产雄生殖后,雄性子代(F1代)与其母系回交产生F2代;高温(45℃,2 h)处理西花蓟马多个雌性个体,进行孤雌产雄生殖后,雄性子代(F1代)与亲代多个雌性个体共存情况下进行交配产生F2代。两组处理模式下建立F2代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上述两种处理模式,母代雌性个体与子代雄性个体交配后均可产生后代,雄性F1代与其母系回交产生的F2代的雌雄性比为1.05∶1;与亲代多个雌性个体共存下交配产生的F2代性比为1.55∶1。雄性F1代与其母系回交产生的F2代的平均单雌产卵量(F)和内禀增长率(rm)显著小于与亲代多个雌性个体共存下交配产生的F2代(P0.05);各龄期的平均发育历期、平均产卵前期和平均总产卵前期2个繁殖力参数以及净生殖率(R0)、平均世代周期(T)2个种群参数,前者则比后者长(P0.05);另周限增长率(λ)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西花蓟马在孤雌产雄状态下仍然可以在短期建立种群,具有较强的抗高温能力和繁殖能力,为其成功入侵奠定了生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抽穗期高温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不同温度胁迫下(35℃/3d、35℃/5d、38℃/3d和38℃/5d)的水稻田间试验为基础,研究抽穗期高温胁迫对两个水稻品种扬稻6号和南粳43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叶片绿色度值(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温对照(CK)相比,高温胁迫下,两个水稻品种干物质积累量、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P<0.05),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转运率显著增加(P<0.05).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两个水稻品种各指标的变化幅度逐渐增加.不同水稻品种对高温胁迫的反应不同,扬稻6号受高温影响要小于南粳43.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光温敏不育系gy157S黄绿叶基因gy157S(t)调控水稻叶色的分子机制及应用潜力,本研究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gy157S进行不同温度处理,观察其表型、叶绿素含量以及叶肉细胞的变化情况,并对其进行遗传分析、基因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表型鉴定结果发现,与对照C815S相比,20℃条件下gy157S叶片呈现黄绿色表型,光合色素含量极显著降低,叶绿体发育缺陷严重;30℃条件下gy157S叶片呈现淡绿色表型,光合色素含量仍然显著降低,仍有部分叶绿体发育畸形。遗传分析结果表明,gy157S的黄绿叶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群体分离分析(BSA)和连锁分析结果将该基因定位于第3号染色体RM15678和RM15824之间,物理距离为2.4Mb;候选基因功能分析、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显示,编码铁氧还蛋白OsFdC2的基因OsR498G0306815500.01在第7外显子上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变异,导致编码氨基酸发生改变,可能是引起黄绿叶突变表型的位点。本研究结果为阐明gy157S(t)基因对叶绿体发育和叶绿素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明温度对红色型豌豆蚜的世代累积效应,为利用生态措施防治豌豆蚜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人工设置的5个温度条件下(12℃、17℃、22℃、25℃和28℃)调查了红色型豌豆蚜连续3代的生长发育、繁殖力及生命表等。研究结果表明:红色型豌豆蚜在12℃时F_2代的若虫期较F_0和F_1代分别缩短16.0%和6.8%,而22℃和25℃下若虫期在3代间无显著差异;12℃时世代历期在F_2代较F_0和F_1代分别缩短10.5%和12.4%,17℃、22℃和25℃条件下世代历期在3代间差异不显著。在12℃下红色型豌豆蚜F_2代平均产蚜量较F_0和F_1代降低;而在持续高温25℃条件下后代繁殖力下降幅度最大,F_1和F_2代平均产蚜量较F_0代分别下降49.3%和50.9%,22℃下F_1和F_2代产蚜量与F_0代无显著差异。连续饲养红色型豌豆蚜,其成蚜体重在12℃和25℃下受影响最小,体重在3代间无显著差异;22℃下F_1代成蚜体重显著高于F_0和F_2代,12℃时体质量增长率有随代数增加逐代增长的趋势。随世代数增加红色型豌豆蚜在12℃和25℃条件下净增殖力(R0)降低、平均世代周期(T)缩短;25℃时F_1和F_2代的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都较F_0代显著增长。表明在连续较低温或较高温胁迫下,红色型豌豆蚜后代繁殖力下降,体重无明显变化,但发育历期缩短,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增长,表现出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这可能是其种群数量上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梨木虱(Psylla Chinese Yang et Li)是新传入新疆的危险性害虫,为减少其灾害损失,本文将梨木虱灾害发生的气象等级进行划分,并通过对库尔勒梨园实际调查和历史资料的分析研究,寻找与梨木虱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的气象因子,建立梨木虱卵量等级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在2000-2002年和2010年,高温是抑制梨木虱生长发育的最主要气象因子;在0~22.5℃气温范围内其生长发育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在22.5℃以上随温度升高而减缓,35℃以上时就呈现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用该模型对梨木虱发生灾害进行预测检验,效果良好,这为梨木虱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农业防灾减灾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水稻产量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龙江省1951-2012年不同积温带18个气象观测站的气温资料和水稻产量统计资料,通过2011和2012年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水稻田间试验,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积温带下水稻产量构成及穗部性状表现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析期内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显著升高,线性倾向率分别为0.512、0.258和0.478℃·10a-1(均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各积温带相比,气温相对较低的第六积温带升幅最大,积温越低线性趋势倾向率越大,气温与水稻产量的相关性也越大.不同积温带产量构成要素与产量的相关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穗粒数>结实率>穗数>千粒重,除千粒重外其它指标的差异均显著.所选穗部性状中多数指标与水稻单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性依次为着粒密度>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粒数>一次枝梗结实率>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生产上可根据相应指标进行优化以便在不同积温带上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9.
南方双季稻区早稻,特别是直播早稻易受“倒春寒”等低温阴雨天气影响,低温胁迫后常出现水稻停止生长或生长恢复缓慢的现象,同时易加剧草害。为探讨低温弱光胁迫后早稻生长恢复性能,并筛选强反弹性生长恢复材料,本研究选用131份早稻材料,采用人工气候室模拟轻度倒春寒胁迫(日均温度12℃,50%光照,持续4 d),追踪处理结束后12 d的秧苗生长动态,以株高比、叶龄比、生长速度等作为生长恢复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法等对各材料生长恢复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选取代表性材料进行中度倒春寒(日均温度10℃,50%光照,持续4 d)模拟试验,进一步验证其恢复性能。结果表明,所有材料按生长恢复能力被分为强恢复型(B556、B562、B592等共56份,D值0.549~0.699)、中等恢复型(NC39、NC42、NC65等共49份,D值0.436~0.544)、弱恢复型(NC54、B125、B795等26份,D值0.265~0.415);高、中、低D值材料各6份恢复指标的差异分析表明,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高D值材料与中D值材料株高比与叶龄比差距逐渐缩小,而低D值材料与高D值材料间始终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材料...  相似文献   

20.
水稻与慈姑间作栽培对水稻病虫害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合理的间套作种植能够显著降低病虫害的发生,但已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旱地作物种类或旱稻上,而水田环境下水稻间作体系的作物搭配及种植模式研究目前还十分缺乏。本文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水稻与慈姑间作栽培对水稻病虫害、微环境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间作栽培模式对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无显著的防控效果。但在拔节期和抽穗期期间,间作栽培模式下水稻纹枯病病丛率分别比单作处理低64.3%和88.2%,稻瘟病病叶率在灌浆期和乳熟期显著低于单作,表明间作栽培模式显著降低了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的发生。间作栽培模式下水稻叶片POD、SOD和CAT酶活性与单作模式相比出现了不同程度降低,单作模式下水稻较高的病害发生程度可能是导致叶片保护酶活性增高的原因;间作栽培在早午时段降低了水稻叶片表面的空气湿度,且水稻叶片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在多数时段均高于单作栽培,说明间作栽培模式改善了稻田小气候环境,有利于降低病菌的滋生和传播;光合气体交换日进程测定结果表明,灌浆期间水稻/慈姑间作栽培模式下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以及气孔导度在日间大部分时段均高于单作水稻,说明间作栽培模式提高了水稻的群体光能利用率以及群体光合效率;间作栽培模式下的土地当量比为1.17,表明水稻与慈姑间作栽培模式不仅能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同时能起到良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