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1,2)。《齐民要术》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耕作制度进行了具体详实的描述,其中涉及了耕作制度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很多复杂的农业技术术语,其中虽然没有出现耕作制度一词,但是对  相似文献   

2.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农书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陈旉在自己本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对《齐民要术》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从而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一部在中国农学史上堪称一流的农书.而这种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于天时论、肥料和土壤改良技术、耘田与节用防奢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农书的编目发展源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而且长期以农立国,有着悠久的重农传统,因而农业较为发达,农学著作非常丰富。反映到目录学上,历代目录学家对农书都十分重视,不仅单独为其设类,有的还细分子目,详加著录,从而为后人搜求、研究古代农学文献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自20世纪以来,已有不少学者致力于古代农书的挖掘、整理工作,在农学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毛骸、王毓瑚、胡道静、犁播及日人天野元之助等广泛搜集古代农书的书目和篇目,先后编纂出版了几部农学文献专科目录。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目录学史的角度,专门探讨在中国古代各种书目中农书的归类及著录情况。  相似文献   

4.
赖作莲 《农业考古》2001,(3):108-111
宋元时期是传统农学全面发展的时期,不仅北方旱作传统农学理论及耕作技术日臻成熟,而 且南方农业也突飞猛进。这一时期上承隋唐五代,下启明清两朝,是我国农业发展历史进程 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阶段。“要了解古代农学发展的过程及其基本情况,最完整的资料还是要依据古农书”(1) 。当时农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农书空前增多。王毓瑚先生的《中国农学书录》中,收 入宋代以前的农书仅有六十多种,宋元时期突增至一百三十多种。宋代农书有105种,元代 则出现了三部好书:王祯《农书》,《农桑辑要》、《农桑衣食撮要》,是农书…  相似文献   

5.
车艳妮  刘庆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8,(20):229-231,236
《二如亭群芳谱》是我国17世纪初期的一部农学专著,其内容广泛,论述周详,是16世纪以前古代农书的集大成者。以谷类作物为例,探究该书在指导思想、内容体例和语言特色等方面对《齐民要术》的继承和发展,以展示我国宝贵的农业遗产和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  相似文献   

6.
陈(甫方)《农书·祈报篇》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甫方)《农书》是继《齐民要术》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古农书,成书于南宋,全书共三卷,约12000多字,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陈在前代农学家和自己实践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当时南方水田农业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成就,其《农书》被农史学家称为一部综合性农书,国内外较多学者都对之做过专门研究,主要着眼于书中所载的农业技术,农业思想以及农业管理进行讨论,成果不菲.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农学著作,计约600多种,其中最著名的有西汉时期氾胜之的《氾胜之书》(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成书于公元533—544年),宋代的《陈旉农书》(成书于1149年),元代官修的《农桑辑要》(成书于公元1271—1313年)和王祯的《农书》(成书于公元1313年),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成书于公元1628年)等。在这些著名的古农书中都有关于作物病害的记载,有的农书中还辟有专门的章节讨论作物病害。关于古农书有关植物病害的知识,以往研究甚少,裘维蕃(1953)和张斌成(待发表)  相似文献   

8.
日本一直以来重视对我国农书的研究。日本对中国农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齐民要术》《耕织图》、陈旉《农书》、王祯《农书》《农桑辑要》《农政全书》上,其中对《齐民要术》较为关注。日本的中国农书研究拥有稳定的研究团体,呈现出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展、重视历史文献与实地调查等特征。理清日本对中国农书的研究状态,可以为我国学者开展农书研究提供他者视域的基础信息,也能为我国农村发展研究及乡村文化的域外传播提供跨文化思考及借鉴,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晓萍 《农业考古》2019,(4):202-206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其传统文化的核心本体是农业文化,同时农业科学文化研究也是研究中国科技与文化互动关系必不可少之环节。本文尝试以李约瑟对中国农学发展的关注、他和多位农学专家对中国农学典籍西向传播的贡献、《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对中国农书的译介为进路,梳理中国农业文化与西方的交流及其产生的影响,重新发现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齐民要术》中的农产品加工特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坚 《古今农业》2008,(1):60-65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农书,贾思勰将农产品加工列为该书的主要内容之一,除广泛搜集、整理农产品加工技术方法之外,还亲自实践,不断创新。研究表明,《齐民要术》中的农产品加工不是零星、单个、小范围进行,而是全面、系统、有计划生产。农产品加工技术先进、具体、实用,其突出成就表现在利用酶及微生物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方面。同时,在优质农产品生产,种、养、加合理衔接,加工卫生控制等层面亦有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1.
儒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之中居于主流地位,其社会历史观具有明显的"重农"特征.儒家社会历史观中的"重农"思想对<齐民要术>农学思想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被<齐民要术>具体化为"食为政首"思想、"教民致富"思想以及"家理移官"思想三个方面,<齐民要术>的农学思想也因而具有鲜明的儒学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农史学界一般认为北方旱地农业"耕-耙-耢"相结合的耕作技术体系形成于《齐民要术》时期,然而《齐民要术》完整记载"耕-杷-劳"配合的耕作技术只出现三次,更多的地方只提"耕劳"而不提"杷"。因此,农史学界所持的观点还需要在深入分析《齐民要术》中"杷""劳"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确证。《齐民要术》"杷""劳"关系的考察,有助于从理性上明确认识"耕-杷-劳"旱地耕作技术体系的形成,也有助于深化古代耕作制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的农业巨著之二,文章介绍了《齐民要术》在耕田、土壤改良、轮茬换茬、良种选育、播种、田间管理、灌溉、施肥等方面取得的科学成就。  相似文献   

14.
北赵村晋侯墓地113号墓出土的断尾青铜猪尊的历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掘。猪尊短而上翘的残尾表明周代先民已经掌握仔猪断尾以防阉割感染的先进技术。这件猪尊的出土,为先秦文字学与后世文献中记载的家猪去势术提供了实物力证,让这项世界领先的家猪生产技术较《齐民要术》的文字记载提前了一千多年,这件青铜器艺术价值、文物价值与历史价值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我国南北朝《后魏·齐民要术》(贾思勰著)中的我国古代制曲和酿酒发酵技术进行了探讨,认为《齐民要术》中记述的制曲和酿酒发酵技术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和运用微生物知识的深刻总结,它对我国酿造和发酵技术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并对我国近代微生物学、酿造学和工业发酵等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试图通过《齐民要术》中我国早期曲类分类雏型思想原则及其对曲中微生物生长规律的认识的分析,论述我国古代制曲技术;对影响酿酒发酵过程中几个主要因素的调节控制和各发酵阶段直观判断标准等进行讨论,为发掘和研究我国古代酿酒发酵技术这一古老遗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齐民要术》中我国古代酿醋技术进行了探讨,为发掘和研究我国古代酿醋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齐民要术》中的胡食及其制作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娜  张艳  朱宏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486-2488
《齐民要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饮食及其制作方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胡食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齐民要术》中所记载的胡食,主要包括乳酪制品、饼食制品和菜肴制品等。《齐民要术》的这些内容,既反映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情况,又从一侧面展现了这一时期民族交流、融合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18.
食用菌菌种分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微  杨江华  李川 《农技服务》2009,26(7):161-162
食用菌是一类重要的真菌,中国是认识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国家之一,战国时期的《列子》就有"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的记载;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了食用菌的美味;以后的《齐民要术》、《菌谱》、《广菌谱》、《本草纲要》等都有食用菌栽培和利用的记载。中国也是食用菌栽培最早的国家,目前栽培的食用菌中多数起源于中国。近年来研究者对不同食用菌菌种分离培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食用菌菌种分离培养进行总结。主要方法有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菇木分离法和培养料分离法4种。  相似文献   

19.
四川尊经书院是近代蜀学兴起的一个重要前提,它在科举制度病入膏肓之时,以通经学古课蜀士,肩负起"绍先哲,起蜀学"的学术使命,经过张之洞、王闿运的精心规划和整饬,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的蜀学人才,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尊经书院为中心,是准确把握近代蜀学特质的基本途径,必须由此出发,许多问题才可能获得满意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