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浅谈农民素质与农民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应德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4):29-29,92
本文就农民素质与农村劳动转移、城市化进程及农民增收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素质,才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对于新农民,可以从健康素质、文化教育素质、科技素质、现代意识和经营管理素质等方面进行衡量。贵州农民与全国相比,存在身体素质、教育素质和科技素质差异,其原因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条件差,疾病防控难度大;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限制农民智力素质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陈旧的小农经济观念根深蒂固;农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接受新事物差。培育贵州新农民,应采取以下对策:加强健康教育;增加政府卫生投入;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明确基础教育的优先地位;大力发展与改革职业教育;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农村医疗保健事业;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社会化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3.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设新农村关键是提高青年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青年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青年农民素质低是当前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和谐新农村、创业型新农村需要青年农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提高青年农民素质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法治教育,通过城乡交流提高青年农民素质。  相似文献   

4.
发展农村科教文卫事业,一要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二要进一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三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四要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福建农村改革30年来在农村经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所取得巨大成就,分析了福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如农民增收缓慢、体制性障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留守农民素质较低等,从农村改革的指导思想、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促进福建农村发展的政策路径,以期继续解放思想、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6.
戴红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836-1837,1858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新农村,必须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提出必须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开展技能培训和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7.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发挥广大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关键和根本,是解决新农村建设所有问题的总根源.为此,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农民素质的提高;加强和完善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开展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改善农村环境和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农民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8.
<正>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是向农村普及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培养专业技术能手、为"三农"事业发展出谋划策、保驾护航的中坚力量,是推动农业发展、农村和谐稳定和农民共同富裕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县域农业和农村科普事业,推进农业、农村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农技服务人员应秉承把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以科普讲座、技术培训、现场指导、义务咨询为手段,全面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素质,建立农村科普工作长效机制,提升广大农  相似文献   

9.
青壮年、素质较高的农民离村进城发展后,给农村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造成了乡土人才的流失,扩大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造成了一部分土地利用效率的下降等。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如下对策:加快健全土地流转制度的步伐,积极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给回乡创业的农民创造种种优惠条件,完善针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农村新型合作组织的建设等,加快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以来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引起了空前的关注,如何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如何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成为政界和学界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农村社会的聚焦点。越来越高的教育文化水平和教育文化交往要求是新型农村交往的精神动力,农村社会交往与农村文化教育水平、农民自身素质呈正相关性。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促使农村的社会交往从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从依附性向自主性转变,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生态环境建设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论述了发展贵州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贵州省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贵州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广西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技术人才,对提高广西农民素质、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农产品竞争力要增强,要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关键是要加快发展农民科技教育事业。加快广西农广校系统办学的建设和改革步伐。本文对广西农广校系统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优势展开讨论,提出了加强领导完善机构、争取政策完善和提升教育教学设施装备等几点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突破农民素质瓶颈,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认为:农民素质已构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信息化和农民职业分化的瓶颈,而农民素质源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必须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构建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民素质平台。其有效途径是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并构建农村成人教育体系,拓宽自学考试向农村延伸的渠道,积极开展社区社会化教育,通过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全面小康建设关键在农村,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对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思维心理素质、能力素质、经营意识、发展意识、身体素质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农民素质不高是不争的现实,它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康建设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相似文献   

15.
浅议新世纪农民素质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民素质高低是新世纪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影响因素 ,农民素质低下的现实不可忽视。文章从农民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科技素质和思想素质等方面 ,分析了农民素质低下的现状 ,指出了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教育 ,并借鉴台湾省农业推广的先进经验 ,建议完善我国农业推广体系 ,发展农村家政推广教育 ,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以适应新世纪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石斌 《甘肃农业》2007,(11):18-21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当前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D05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诠释了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新型农民综合素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构建和谐乡村环境的新涵义,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8.
社会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进步,其中文化发展是重要内涵。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文化消费群体结构、消费观念等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是我国农村文化长久积淀,其封闭和滞后等特性致使创新动力不足,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极不协调,农村文化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国人素质的普遍提高,同时也带来社会治理的系列问题,因此,发展农村基层文化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太行山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新农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河北省太行山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滞后、农民文化生活贫困的现状,对于本地区乃至于全省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制约影响作用.发展太行山区农村文化,全面提高本地区农民素质,是本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我省农村工作的当务之急.本5c对太行山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落后原因以及发展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而农民素质的高低不仅与农民群众自身的切身利益有着密切关系,同时还会影响到整个农村事业的健康发展。最近几年我国党中央和政府是高度重视农民素质提升工作,并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开展工作,但是取得的效果和成果不是很理想。在新时期下,我们必须积极的探索提升农民素质的途径,采取措施解决农民素质提升过程中存在的显著问题,及时找到解决对策,全面促进农民素质提升。本文首先就农民素质提升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然后就农民素质提升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必要论述,希望他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农民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