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常规石蜡切片染色观察,研究了夏谷成熟雌雄配子体的结构特点及受精作用各阶段的持续时间。研究表明:谷子为3-细胞花粉、正常型胚囊、多个反足细胞;大约在授粉后30分钟花粉管到达胚囊,4C 分钟至3小时为受精时期;初生胚乳核授粉后3小时已进入第一次分裂中期,而合子约间隔5小时才进行第一次分裂。另外,在成熟胚囊的珠孔端,首  相似文献   

2.
对普通小麦兼性无融合生殖基因型HS 86-11 细胞胚胎学连续切片观察在胚囊形成过程中,从造孢细胞出现至八核幼小胚囊期,行有性生殖.可观察到有性生殖典型特征;八核幼小胚囊形成至成熟胚囊期,卵器发生一次核内有丝分裂,分裂后的两个子核进行融合;卵细胞在开花前两天,提前发育,行单性生殖;去雄后的小花内,卵细胞自主发育到二核幼胚阶段,与静止时期的极核细胞或极核自主融合后产生的次生大细胞及完整的反足细胞,同时存在;开花后,卵细胞始终保持领先发育,形成提前分化的幼胚与落后的游离胚乳核.  相似文献   

3.
花生双受精过程及其经历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春艳  申家恒  李伟 《作物学报》2014,40(8):1513-1519
通过石蜡切片技术研究了花生双受精作用的全过程, 结果表明, 开花后1 h花生的花粉管内的生殖细胞进入有丝分裂, 大约3 h完成。开花后8 h左右精子已经释放到胚囊, 开花后9~13 h精核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或次生核融合。卵细胞受精之后, 直到开花后30 h合子中的2个核仁渐渐融合, 进入分裂期, 合子多数是横分裂, 少部分纵分裂, 开花后32 h合子分裂形成二细胞原胚。合子休眠期为19 h, 极核在受精之前一部分融合成次生核, 极核或次生核受精之后, 在开花后13 h几乎大部分融合结束, 其中的一个极核或次生核中出现雄性核仁, 形成初生胚乳核, 初生胚乳核不经休眠或极短时间的休眠在开花后15 h分裂。本研究提供了花生受精过程的雌雄性细胞融合形态变化与相应经历的时间。确定了花生合子休眠期, 丰富了花生胚胎学资料, 对花生育种、转基因操作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沈阳农业大学培育的“明旭”草莓品种为材料,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结合整体透明与显微解剖技术,对草莓胚和胚乳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其结果如下:草莓离生单雌蕊每个子房内具一枚横生胚珠,单珠被,厚珠心。成熟胚囊为蓼型。卵细胞较大,呈洋梨形。助细胞略小,核大质浓。极核有时融合成次生核。反足细胞不明显。胚囊窄而长。合点端有明显的承珠盘结构。个别胚珠中有双胚囊现象。胚的发育过程与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基本一致。从受精卵发育到二细胞原胚过程中,合子第一次分裂形成顶细胞和基细胞。继而顶细胞斜向纵裂,基细胞横裂。由基细胞分裂来的近合点端的一个细胞再发生纵裂,和从顶细胞分裂来的细胞共同参与胚体的形成,进而产生多细胞球形原胚,心形胚,鱼雷形胚,成熟胚。当成熟胚形成时,胚柄将逐渐消失。草莓胚发育属紫菀型,胚乳发育为核型。  相似文献   

5.
同源四倍体水稻紫血稻(4)在受精前后的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子房整体染色法和石蜡切片技术对同源四倍体水稻紫血稻(4)在受精前后的特异性进行了研究。观察结果表明,与相应的二倍体水稻紫血稻(4)相比,紫血稻(4)的花粉粒在其柱头上萌发比较慢,花粉管在花柱内伸长比较迟缓,花粉管进入胚囊、精卵结合、精子与极核融合、合子和初生胚乳核发生第一次分裂的时间都比较迟。在紫血稻(4)中存在着比较多的退化型胚囊(55.0%),反足细胞团的形态结构异常,存在着低频率(2.0  相似文献   

6.
正双受精是高等植物的重要特征。双受精产生受精卵和胚乳核,再进一步发育为胚胎和胚乳,形成种子。植物的受精卵直接分化为合子,合子伸长后经历的第一次分裂为不对称分裂,产生两个大小不同、命运相异的细胞,即体积较小但细胞质浓厚的顶细胞和体积较大但胞质较少的基细胞。顶细胞经过多次  相似文献   

7.
高粱受精过程及其经历的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冉俐  申家恒  贾媛  李伟  王黎明 《作物学报》2009,35(12):2234-2242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 对高粱花粉管生长途径、双受精过程及其经历的时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高粱开花即授粉,花粉随即萌发, 花粉管进入羽状柱头分支结构的细胞间隙,向下生长于花柱至子房顶部引导组织的细胞间隙中;进入子房腔后,在子房壁与外珠被之间的缝隙中向珠孔方向生长;花粉管破坏一个助细胞后, 在卵细胞与中央细胞之间的空隙中释放连续的球状内容物;两个精核分别进入卵细胞和中央细胞分别与卵核和极核融合。受精过程经历的时间为开花后0.5~3 h左右, 花粉管破坏一个助细胞进入胚囊,并释放精子;1~3 h精核与极核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 精卵融合形成合子;4 h左右初生胚乳核分裂;14 h左右合子分裂。4~14 h为合子静止期,该期为物理、化学诱变及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实施的合适时间。  相似文献   

8.
以自由授粉群体和品系间杂种为对照,研究了甘蓝型油菜连续自交后代在胚胎发育上表现的效应。自交后代的胚和胚乳发育在授粉5天以后开始落后于杂交组,致使自花授粉的成熟种子较小,且含油率降低。与自由授粉相比,自交组花粉管生长较慢,受精较晚,胚乳游离核数较少,原胚生长缓慢。自交后代中常发生单受精、合子或幼胚退化以及游离核胚乳解体等异常现象,同时在受精频率、游离核数和原胚细胞数方面的变异系数,都较自由授粉组为大,表明至少在胚胎发育前期,连续自交后代甚至比处于杂合状况的自由授粉群体更不整齐一致。讨论了变异发生的原因及预测自交衰退和杂种优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两型豆为豆科野生物种,对大豆育种和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试验采用石蜡切片法进行了两型豆种子发育的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1)胚珠在花后12 h完成受精;(2)花后2 d合子进行第1次分裂,第1次分裂为横分裂,花后4 d形成原胚;(3)花后24 d,原胚经过球形胚期、心形胚期、鱼雷胚期,发育为成熟胚;(4)胚乳发育为核型,成熟种子为无胚乳种子;(5)外珠被发育为种皮,种皮细胞呈栅栏状且外被角质层,是造成三籽两型豆地上种子硬实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水稻反足细胞发育期间超微结构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向东  徐是雄 《作物学报》1998,24(3):343-347
本文通过透射电镜对水稻反足细胞形成发育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反足细胞反育过程中细胞壁,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均出现明显的变化。在发育早期(即胚囊中两个极核移向卵器上方之前的时期),反足细胞位于胚囊合点端顶部,细胞间的壁很完整。反足细胞与株心细胞相邻的壁(即最顶部的胚囊壁),反足细胞彼此之间的壁,以及反足细胞与中央细胞相领的壁上均有胞间连丝分布;在发育中后期(即胚囊中两个极核移向卵器上  相似文献   

11.
海岛棉半配生殖品系有性过程的胚胎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海洋  张天真 《作物学报》1996,22(2):156-160
半配生殖品系VSg自交或以VSg作母本与海岛棉标准系3-79杂交,花粉能在柱头上萌发,花粉管能在花柱组织中生长并能进入胚珠到达胚囊。精核与极核融合、初生胚乳核分裂,以及胚乳游离核形成均表现正常,但精卵融合不同于3-79。突出表现在一部分胚囊中,进入卵细胞的精核迟迟不与卵核融合,未融合的二核(♀+♂)“合子”经过一段比3-79稍长些的“休眠期”后,各自独立分裂,形成各种类型的嵌合胚。  相似文献   

12.
番木瓜胚珠发生与雌配子体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力求探明番木瓜胚珠发生与雌配子体形成的过程,为进一步了解其遗传背景和指导今后种子生产提供有关资料。实验采用石蜡制片法将材料制成永久制片,切片厚度10~12 μm,铁矾苏木精整染,Nikon摄影显微镜观察拍照。结果发现番木瓜胚珠倒生,双层珠被,不形成珠孔,厚珠心;单孢原细胞起源于珠心表皮细胞下,大孢子四分体呈直线形排列,合点端的大孢子为功能大孢子;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八核胚囊中合点端有三个核优先形成反足细胞,成熟胚囊中仅由1个卵细胞和1个中央细胞构成,中央细胞中的两个极核在受精前融合为一个次生核,3个反足细胞和两个助细胞在受精前解体消失。研究表明番木瓜胚珠发生与雌配子体的形成符合被子植物发育的一般规律,而本研究与其他学者的观察存在些许差异,这可能是由于番木瓜遗传背景复杂进而造成不同研究者采用的实验材料迥异而致。  相似文献   

13.
李伟  申家恒  郭德栋 《作物学报》2013,39(12):2220-2227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栽培甜菜(Beta vulgaris)助细胞退化进程的超微结构特征, 以丰富被子植物生殖生物学资料。结果表明:花蕾时期,2个助细胞相似,珠孔端具发达的丝状器,合点端无壁,极性明显,细胞器种类多,数量大,呈现较强代谢活性;随后,一个助细胞的核质和胞质的电子密度显著高于另一个助细胞,液泡膜消失,线粒体、质体膜与核膜不清晰,细胞出现退化迹象,但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丰富,分泌活动旺盛;待花蕾刚开放(授粉前),此助细胞完全退化。另一个助细胞(宿存助细胞)内的细胞器逐渐增多,且功能状态趋于活跃,表现为核糖体、线粒体、质体等数量增加;线粒体内嵴丰富,可见DNA纤丝;质体形态多样,片层明显,内含淀粉粒。至卵细胞受精前(授粉后约13 h),宿存助细胞代谢达到最活跃状态;至合子合点端建成蜂窝状细胞壁且胚乳游离核形成后,宿存助细胞开始退化;至合子后期,此细胞退化完全,丝状器消失。上述结果表明,栽培甜菜助细胞的退化与授粉和花粉管生长无关;宿存助细胞做为传递细胞,为胚囊的发育吸收并转输营养。  相似文献   

14.
同源四倍体水稻与假稻杂交结籽的胚胎学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对同源四倍体水稻与假稻杂交结籽的特殊生殖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假稻的花粉粒不能在二倍体水稻的柱头上萌发,因而二倍体水稻与假稻的生殖隔离很严格.然而,假稻的花粉粒在同源四倍体水稻的柱头上能萌发,前者的花粉管能在后者的花柱中伸长并能将雄配子送入胚囊内.在同源四倍体水稻与假稻的  相似文献   

15.
诱导胚囊染色体加倍是一种高效的杨树多倍体诱导途径,为确定河北杨胚囊染色体加倍的最佳处理时机,采用石蜡切片方法对河北杨(Populus hopeiensis)胚囊与合子发育进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河北杨胚囊发育属于典型的蓼型发育模式;其发育进程既表现出一定的时序相关性,又具有极强的不同步性;在河北杨胚囊发育后期及合子发育过程中出现大量异常现象,大部分成熟胚囊和未成熟胚囊退化,形成空胚囊或具有异常结构的胚囊,只有极少数成熟胚囊能完成双受精作用并形成合子,考虑到新疆杨花粉可在河北杨柱头上正常萌发,推测胚囊退化可能是引起河北杨胚胎败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以二倍体山楂资源山东红面楂和三倍体资源磨盘山楂的盛果期树为试材,通过定期调查方法观测了种仁率变化,并利用石蜡切片方法对胚胎发育过程及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授粉条件下,2份资源的种仁率均呈下降趋势;但磨盘山楂的种仁率明显低于山东红面楂,特别是在花后25~40天种仁率迅速下降,最终只有9.8%;而山东红面楂的种仁率最终为58.3%。2份山楂资源的胚珠均为倒生胚珠,其胚囊在开花前成熟、发育方式为蓼型;种胚发育方式为藜型,核型胚乳。花后8天左右合子开始分裂;花后1个月左右可形成球形胚,球形胚的位置仍然靠近珠孔端。此外,在磨盘山楂中发现了部分棒状原胚,这与山东红面楂的球形原胚形状不同。  相似文献   

17.
李伟  申家恒  郭德栋 《作物学报》2014,40(1):166-173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比较栽培甜菜(Beta vulgaris)中央细胞受精前后的超微结构特征,以完善甜菜生殖生物学研究,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基本资料。结果表明,中央细胞在受精前后的超微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于核及核周围胞质。中央细胞的2个极核融合较早,在花蕾时期即以次生核形式存在,具双相核仁,可明显分辨纤维区和颗粒区;有的有额外小核仁和核仁液泡。核周围的细胞质中具丰富的细胞器且功能活跃,包括线粒体、质体(含或不含淀粉粒)、高尔基体、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受精后,形成初生胚乳核,核周围胞质中变化最大的是质体,形成众多变形质体,形态多样,且富含淀粉粒。初生胚乳核分裂过程中,核仁消失,核膜崩解为囊泡状结构,粗面内质网减少,滑面内质网增加。分裂形成2个胚乳游离核,核周围胞质与初生胚乳核相似。总之,中央细胞在受精前后的超微结构特征均呈现代谢活跃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