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杧果畸形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杧果畸形病(Mango malformation disease)是世界各个杧果产区的重要病害。对发生在中国的杧果畸形病病原菌(Fusarium proliferatum)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最适pH为10;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4℃,最适pH值为5。病原菌能够利用试验的各种碳源和氮源,碳源以果糖最好,氮源以蛋白胨最好。连续光照处理菌丝生长速率高于交替光照或持续黑暗处理。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5℃,20min或者60℃,5min。  相似文献   

2.
对引起芒果果腐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对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芒果果腐病的病原菌是芒果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ngiferae(Henn.)Steyaert],该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28 ℃,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2 ℃,致死温度为60 ℃,10 min;菌丝生长最适pH为4~5,而孢子萌发最适pH为4;最适碳源为甘露醇,而麦芽糖不利于菌丝生长;最适氮源为牛肉浸膏、蛋白胨,而尿素不利于该菌菌丝生长;该菌适合在暗光交替和黑暗中生长。  相似文献   

3.
刘文波  邬国良 《热带作物学报》2009,30(12):1835-1839
对橡胶树褐根病病原菌Phellinus noxius Corner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6~7,该菌可有效地利用部分碳源和氮源,碳源以D-果糖和酵母浸出液最好,氮源以L-天门冬酰胺最好.光照处理对菌丝的生长有明显影响,黑暗利于菌丝生长,光照和黑光有抑制作用.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5℃,10 min.  相似文献   

4.
火龙果镰刀菌果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rDNA-ITS序列、EF-1α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的方法对引起火龙果镰刀菌果腐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初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引起火龙果镰刀菌果腐病是单隔镰刀菌(Fusarium dimerum Penzig in Saccardo),这是该菌引起火龙果果腐病在国内的首次报道。该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25~35℃,最适温度30℃,适宜产孢温度25~35℃,最适产孢温度30~35℃,致死温度75℃(10 min);适宜pH5~9,最适pH7,最适产孢pH4;连续光照、D-果糖为碳源、牛肉膏和蛋白胨为氮源时最有利于该菌菌丝生长;完全黑暗、D-半乳糖为碳源、尿素为氮源时最有利于该菌产孢。综合分析认为,该菌耐高温,光照充足、弱酸和富含有机营养的环境有利于该菌的生长和繁殖。  相似文献   

5.
研究南繁区棉花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为筛选其杀菌剂提供理论依据。从海南省南繁棉花区采集病样分离得到病原菌,对病原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棉花炭疽病菌(HNNC8)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最适pH值分别为7~9和6~8;连续黑暗条件较适合菌丝生长;菌丝在以麦芽糖、阿拉伯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在以蛋白胨为氮源培养基上生长最好;病菌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 55℃水浴处理 5 min。温度过高或过低酸性环境都会影响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的萌发,且不同的碳源、氮源亦会影响病菌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芒果树回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芒果树回枯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对该病病原菌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芒果树回枯病的病原菌为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该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8~32 ℃,致死温度为60 ℃、10 min,最适pH值5~9;菌丝生长最佳碳源为蔗糖,木糖不适于该菌生长;最佳氮源是蛋白胨;全光照有利于该菌生长。  相似文献   

7.
对橡胶树红根病病原菌Ganoderma Pseudoferreum(wakef)Orver.et steinm [异名Ganoderma philippii(Bres.et.Henn)Bres.)]生物学培养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6-7,该菌可有效地利用部分碳源和氮源,碳源以D-果糖和酵母浸出液最好,氮源以蛋白胨最好.光照处理对菌丝的生长有明显影响,黑暗利于菌丝生长,光照有抑制作用,黑光能杀死菌丝.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2℃,10min.  相似文献   

8.
甜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南三亚发生的甜瓜棒孢叶斑病的危害症状进行了系统的描述,采用致病性试验、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引起该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同时采用菌落生长法和玻片法测定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甜瓜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 Curst.)Wei];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宜培养基为大豆培养基,最适温度为 24~28 ℃,致死温度和时间为55 ℃、15 min,最适pH为 8~10,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乳糖,最适氮源为NaNO3;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 24 ℃,致死温度和时间为50 ℃、20 min。  相似文献   

9.
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6~9,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30℃。该菌能有效利用各种碳源和氮源,碳源以麦芽糖最好,氮源以蛋白胨最好。光照处理对菌丝生长速度影响不显著,交替光照有利于产孢。菌丝致死温度是60℃,15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是55℃,5min。在PDA,PSA,Czapek等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但不能大量产孢,在保湿的卫生纸、玻璃片和橡胶离体叶片上,能大量产孢。  相似文献   

10.
油菜黑胫病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油菜黑胫病病原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的生物学特性,在实验室里研究了温度、pH值、光照、碳源及氮源等条件对该病菌营养生长及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病原菌在5℃~35℃均可进行营养生长并产孢,最适生长和产孢温度为25℃;在pH4~10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并产孢,在pH7的条件下生长最快,产孢最多。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而持续光照不利于菌丝生长,尤其不利于产孢。最适的碳源、氮源分别是可溶性淀粉、牛肉膏。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2℃。  相似文献   

11.
一种火龙果腐烂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火龙果腐烂病的病原进行鉴定,并对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双间柱顶孢[Scytalidium dimidiatum(Penz.)Sutton and Dyko],生长最适温度为30℃,生长最适pH为7,病原菌生长的最佳碳源是棉子糖、葡萄糖、蔗糖,最佳氮源是硫酸铵、蛋白胨;连续光照有利于病菌生长。病原菌的致死温度为75℃,时间为10 min。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分离自火龙果黑斑病的病原种类、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对该病菌进行了种类鉴定、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引起该火龙果病害的病原菌为仙人掌平脐蠕孢[Bipolaris cactivora(Petrak)Alcorn]。该病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是30 ℃,产孢最适温度20 ℃。菌丝生长最适pH为5,产孢最适pH8。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黑暗条件有利于产孢。菌丝生长最佳碳源是葡萄糖和D-果糖,产孢最佳碳源为甘露醇。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氮源均为蛋白胨,菌丝致死温度为70 ℃,10 min。  相似文献   

13.
鉴定山竹蒂腐病的病菌,并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根据病菌的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寄主范围和致病性等特性,认为引起山竹蒂腐病的病原菌为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40℃,最适为28~32℃;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40℃,最适为28~32℃;在pH值3~11该菌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5~7;在全光照条件下,该菌菌丝生长最快;在供试碳源中,仅D-木糖不利于该菌菌丝生长,其它7种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在供试氮源中,牛肉  相似文献   

14.
豇豆是海南最主要的冬季瓜菜之一。2019年,调查发现豇豆贮运期间出现一种严重的软腐病。通过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鉴定该病原菌为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on) Fitzp.]。采用生长速率法对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落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30~35 ℃,最适生长温度为35 ℃,菌落致死温度为50 ℃、10 min;适宜生长的pH为7.0~9.0,最适pH为9.0;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蛋白胨;不同光照条件对菌落生长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首次报道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引起豇豆的采后病害。  相似文献   

15.
对引起木麻黄红根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测定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致病性测定接种后木麻黄罹病症状与田间症状相似,根据病原菌子实体形态、显微结构和ITS序列分析,确定引起木麻黄红根病病原菌为热带灵芝[Ganoderma tropicum(Jungh.)Bres.]。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光照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菌丝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30℃,最适p H值为6.0;在以大豆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好,最适碳源为蔗糖。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玉米锈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玉米锈病田间症状和病原菌形态,鉴定确认辽宁省玉米锈病是由玉米柄锈菌(Pucciniasorghi Schw.)所致。病原菌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夏孢子萌发温度为5℃~35℃,最适温度为25℃;最适湿度为100%;萌发pH为4~10,最适pH值为7。供试碳源对夏孢子萌发均有不同程度促进作用,最适碳源为蔗糖。供试氮源对夏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酪氨酸的抑制作用最大。夏孢子致死温度为47℃、10min;冬孢子致死温度为49℃、10min。冬孢子室内常温下越冬最多存活75d。  相似文献   

17.
玉米穗腐病样本中温和镰孢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华  李坡  郭宁  石洁  张家齐  张海剑 《玉米科学》2020,28(1):177-183,190
为明确引起玉米穗腐病的一种不常见镰孢菌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对采集的镰孢菌穗腐病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纯化,并通过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菌株ZBSF002为温和镰孢菌(Fusarium temperatum),是玉米穗腐病的致病菌。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温和镰孢菌的最适碳源是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是酵母浸粉,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30℃。在pH值为4~11的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和产孢,在pH值7~10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快且产孢量较大。光照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影响不显著,菌株在光照、黑暗、交替光照3种培养条件下均能生长和产孢,连续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较快,且产孢量较大。病原菌菌丝和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65℃、10 min。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苦瓜双色平脐蠕孢叶斑病菌(Bipolaris bicolor)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并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 ℃,最适pH范围为6~7,适宜培养基为马铃薯蔗糖培养基(PSA)和玉米粉培养基(CMA),持续黑暗和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不同碳源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葡萄糖和蛋白胨分别为最适碳源和氮源,菌丝生长致死温度为45 ℃。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毒力最强,EC50为0.0233 mg/L,其次为250 g/L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0%抑霉唑水乳剂和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  相似文献   

19.
芒果可可球二孢蒂腐病菌生物学培养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芒果可可球二孢蒂腐病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的生物学培养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最适温度30℃;孢子萌发最适温度30℃;菌丝生长最适pH值5~6,孢子萌发最适pH值7~10;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是棉子糖、葡萄糖,最佳氮源是牛肉浸膏、蛋白胨:光照及振荡培养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0℃,30 min或65℃,10 min,孢子的致死温度50℃,15min.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芝麻白绢病的病原菌,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该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依据柯赫法则、形态特征及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检测其部分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引起芝麻白绢病的病原菌为罗氏阿太菌Athelia rolfsii (无性世代: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该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2 ~ 34℃,最适生长温度为31℃;在pH4.0 ~ 9.0 范围内均可生长,以pH 6.5 ~ 7.0 生长最好,表明微酸性至中性环境最有利于菌体生长;该菌虽能利用供试的13种碳源和8种氮源进行营养生长,但在以可溶性淀粉、蔗糖、葡萄糖、麦芽糖、L-阿拉伯糖和菊糖作为唯一碳源并配以硝酸盐为氮源的生长条件下不产生菌核,而在以葡萄糖为碳源并配以铵盐为氮源的生长条件下可产生菌核。与合成培养基相比,A. rolfsii在天然培养基上生长好于合成培养基,可形成更多、更大的菌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