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不能施用硝态氮肥施用硝态氮肥或含硝态氮的复混肥后,易使蔬菜积累硝酸盐。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后与人体肠胃中的胺类物质合成致癌物亚硝胺,对人体有害。此外也不宜施用含氯化肥,氯离子会影响蔬菜品质和引起土壤板结。二、控制氮肥施用量要使蔬菜达到国家规定的无公害标准必须降低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根据不同蔬菜所需,一般每亩施用10~20千克纯氮为宜。氮肥要深施,并要与磷、钾肥配合施用。收获前20天停止追肥。  相似文献   

2.
<正>化学氮肥是蔬菜可直接吸收的无机态氮源,只要合理施用就能生产出优质无公害蔬菜。合理搭配施用。根据各种蔬菜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及肥料效益,实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做到氮肥与其他肥料合理搭配,解决氮肥施用过量的问题,促进肥料均衡吸收,减少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和污染问题。一般有机氮与无机氮的比例以1:2为宜。氮肥应早施。蔬菜早施氮肥有利于促进幼苗早发、快长和早熟,而且离收获时间长,可减少硝酸盐的累积。  相似文献   

3.
<正> (一)合理的施肥技术 1、控制氮肥用量 合理的氮肥用量,除了能提高蔬菜的产量外,对蔬菜的品质也有一定改善,因此合理施用氮肥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主要措施之一。在氮肥种类上应适当控制氮素化肥用量,适宜的无机氮与有机氮的比例为  相似文献   

4.
施肥对大白菜产量及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肥是提高蔬菜产量的有效措施,然而过量施肥会对蔬菜产量和品质产生不良影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水平、氮磷配施、氮钾配施、氮磷钾配施、氮磷钾有机肥配施对大白菜产量和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供氮水平对大白菜产量影响显著,以施氮量在225-338 kg·hm^-2效果最好,当氮肥施用过量时,大白菜的产量反而下降;大量施用氮肥是大白菜体内硝酸盐积累的根本原因,硝酸盐含量与氮肥水平呈正相关;配施磷钾肥和配施有机肥能降低蔬菜体内硝酸盐的累积。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不同形态氮肥施用对广东菜地土壤N2O排放和蔬菜产量的影响,利用盆栽试验,用密闭式静态箱法,对施用酰胺态氮(尿素)、铵态氮(硫酸铵)、硝态氮(硝酸钙)和对照菜地土壤N2O排放进行连续监测,并对蔬菜产量、养分含量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用不同形态氮肥明显增加了菜地土壤N2O排放通量,各处理排放通量高峰出现在施肥后2 d和3 d,从大到小依次为施酰胺态氮0.22 mg/m2·h、施硝态氮0.18 mg/m2·h、施铵态氮0.14 mg/m2·h、对照0.11 mg/m2·h,施肥后6 d排放通量与对照持平。施用不同形态氮肥与对照比,显著提高了蔬菜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含量,但各形态氮肥处理干物质积累量之间无显著差异。说明施用铵态氮(硫酸铵)能够有效降低N2O排放,同时保证蔬菜产量。  相似文献   

6.
<正>化肥能促进蔬菜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但是,并不是所有化肥都适宜在蔬菜上施用。下面介绍几种蔬菜施肥注意事项:一、硝酸铵和其它硝态氮肥一般不宜施用于蔬菜凡肥料中氮素以硝酸根(NO3-)形式存在的均属于硝态氮肥,包括硝酸铵、硝酸钙和硝酸钠等,其中硝酸铵兼有NH4+和NO3-,但习惯上列入硝态氮肥。硝态氮肥施入菜田后,会使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成倍增加,硝酸盐在人体中容  相似文献   

7.
<正> 一、氮肥应与其他肥料合理搭配施用 应根据蔬菜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及肥料效益,实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达到氮肥与其他肥料合理搭配,彻底解决氮肥施用过量的问题,促进肥料均衡吸收,减少氮肥残留和污染。有机氮与无机氮的比例以1:2为宜。  相似文献   

8.
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合理施用氮肥为了保证蔬菜的卫生品质,适当控制菜田氮肥用量是关键.从产量与品质两方面综合考虑,施用氮肥品种以铵态氮与硝态氮各半的硝酸铵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氮是植物体内氨基酸、叶绿素的组成部分,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大量元素,合理施用氮肥可使作物获得较高目标产量。叶菜类蔬菜因为收获周期短和种植密度大,并多为浅根性蔬菜,对土壤中速效氮肥的需求更敏感,全生育期对氮肥需求大,氮素缺乏将导致叶片变黄、生长缓慢、纤维素含量增加,口感品质差。为追求高产,农户通常投入大量氮肥和灌溉水以期获得最高的蔬菜产量。但是氮肥施用过量会直接影响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不仅会造成蔬菜减产、品质降低,体内硝酸盐含量过高,还会在土壤中过量残留,通过淋溶与径流进入水体或通过反硝化与氨挥发进入大气,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合理施用氮肥是保证蔬菜高产及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 本项目通过田间小区实验,在主推配方基础上减施或增施氮肥,探究江宁地区大棚青菜合适的施氮量。这将有助于探求一个合适的施氮量,在保证蔬菜稳产的同时减少氮肥用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同时降低氮肥损失,达到作物、肥料、环境三方共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施肥对小白菜体内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贫瘠土壤,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氮、磷、钾肥对小白菜体内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是影响小白菜硝酸盐积累的重要因素。在蔬菜生产中,适量施用氮肥的条件下,配合施用有机肥、磷钾肥,能有效降低蔬菜体内硝酸盐含量,且不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施氮对土壤硝态氮分布与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土高原中部雨养农业区春小麦氮肥3 a定位试验结果表明,连续施氮3 a,第3季春小麦收获时,各处理0~2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的平均含量较对照极显著增大(除处理N105,施氮105 mg/hm2处理),施氮对不同层次硝态氮含量的影响主要作用在50~80 cm和80~110 cm土层;对0~200 cm和0~11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的总累积量及0~200 cm剖面肥料氮在土壤剖面中总残留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连续施氮2 a后第3年不施氮与连续施氮3 a相比,0~2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平均含量、各层次硝态氮含量0、~200 cm和0~11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及0~110 cm土壤剖面累积量占0~2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总量的比例均降低.0~200 cm剖面累积率和残留率除处理N105增加外,其余均下降.硝态氮的残留、累积不仅与施氮量有关而且与氮磷的配合比例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不同小麦品种氮效率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北省小麦主产区(鄂北岗地)主推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丰氮和缺氮条件下小麦的子粒产量、生物学产量、氯素吸收与分配、氮效率的特性.结果表明,以缺氮条件下小麦子粒产量为氮效应评价指标,供试小麦品种中氮高效应的品种为鄂麦23和鄂麦14;以丰氮和缺氮条件下小麦子粒产量之差值与施纯氮量之比为氯响应评价指标,氮高响应的品种为郑麦9023、豫麦49和鄂麦18,氮高效应和氮高响应的品种并不相同.因此,对土壤氮素吸收利用能力较强的植株生物学特性是氮胁迫条件下供试氮高效应品种的生物学基础.在丰氮条件下,供试的氯高响应小麦品种的子粒产量、植株氮吸收和干物质生产特性与缺氮条件下表现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是剑湖广泛分布的沉水植物,对不同采样点不同生长季节金鱼藻体内的总氮、硝态氮和氨态氮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显示,环境中的氮源直接影响金鱼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在污染严重的永丰河入湖口,金鱼藻体内的总氮和氨态氮含量较高.在污染相对较小的格美江入湖口,金鱼藻体内的硝态氮含量较高,环境中高浓度的氨态氮会抑制金鱼藻对硝态氮的吸收利用.金鱼藻体内氮素水平随季节变化明显,3~5月金鱼藻体内不同形态氮含量均高于7月.  相似文献   

14.
通过小试试验探讨了臭氧-生物活性炭纤维去除微污染源水中氮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反应器进水氨氮浓度较低时,会出现氨氮累积现象,BACF柱适应环境的能力较BAC柱强;臭氧化工艺对亚硝酸盐氮有较强的去除能力;当反应器中亚硝化杆菌和硝化杆菌生长成熟后,炭滤柱出水中均未检出亚硝酸盐氟;2种工艺对总氯的去除率均在10%以内,但O3-BACF工艺去除氮的效率稍高于O3-BAC工艺。  相似文献   

15.
施氮后蚯蚓对植物吸氮及微生物固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尿素施用后蚯蚓对植物吸氮量及微生物固氮量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以威廉腔环蚓(Metaphire guillelmi)为试验材料,对比有、无蚯蚓作用下15N标记的尿素施入后植物氮素含量的差异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培养结束后对植物进行取样测定,发现不同处理间植株氮含量并无显著差异,但接种蚯蚓的处理增加了植株生物量,进而导致蚯蚓作用下的植株总吸氮量提高了约30.8%。从分配比例上看,接种蚯蚓显著增加了植物吸收土壤氮的比例,却显著降低了植物吸收肥料氮的比例。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两处理的全氮(TN)含量均无显著变化,但土壤中来源于肥料的氮却随着培养的进行逐渐降低,且接种蚯蚓使其下降速度更快。微生物生物量氮(M BN)先下降后上升,且接种蚯蚓处理的MBN含量在试验初期(第5d)与试验末期(第30d)较高,但MBN中固定的肥料氮含量始终低于不接种蚯蚓的对照处理。试验过程中,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 ON)的含量先下降后上升,与MBN变化趋势一致。与对照处理相比,接种蚯蚓处理的铵态氮(N H4+-N)含量降低,硝态氮(N O-3-N)含量则差异不显著。综上,蚯蚓可通过调节微生物生物量形成氮素缓冲库,从而促进植株对土壤氮而非尿素氮的吸收。  相似文献   

16.
对剑湖优势沉水植物金鱼藻进行不同浓度的铵氮和硝氮耐受试验,同时对植物体内的总氮、硝氮、铵氮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显示,环境中的铵氮和硝氮直接影响金鱼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和对照相比,金鱼藻的总氮含量都有明显的升高,但是浓度对总氮含量影响不明显。金鱼藻对环境铵氮较敏感,环境中高浓度的铵氮会抑制氮素的转化。金鱼藻对硝氮的耐受能力较强,环境中低浓度的硝氮会促进金鱼藻对硝氮的吸收和转化,环境硝氮浓度达到60 mg/L时,金鱼藻对硝氮的吸收达到饱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达到一定水平后不再随环境硝氮浓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槟榔早衰、产量下降等难题.采用常规分析方法,研究槟榔土壤全氮及水解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硝态氮变异性强,变异系数大,分布不均匀;水解氮、铵态氮和全氮的变异性都属于中等程度,水解氮和全氮的变异系数相对少些,分布尚算均匀;对照区土壤铨氮含量显著高于槟榔园,全氮及有效态氮地区间差异十分显著,不同种植年限的全氮及有效态氮差异也显著.全氮平均值0.10(±0.04)%达到中等指标水平,但总体上全氮贫缺比例高达42.05%.水解氮平均值107.85(±34.77) mg/kg达到中等指标水平.但总体上水解氮贫缺比例高达35.625%.硝态氮平均值4.44(±5.31)mg/kg太低,揭示了土壤的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异养硝化作用都减弱,阻碍槟榔正常生长所需求的有效营养供应.导致槟榔产量下降和植株早衰.硝态氮含量低是槟榔十壤地力退化的表现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8.
黔东南州稻田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黔东南州稻田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方法]对从黔东南州采集的146份稻田土壤的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进行测定,研究各县市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分布及速效氮的分级情况,对黔东南州稻田土壤肥力进行评价。[结果]黔东南州各县市间稻田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差异较大,硝态氮平均含量最高的为镇远县,最低的为岑巩县;铵态氮平均含量最高的为三穗县,最低的为麻江县。速效氮主要分为3、4、5、6等级,黔东南州绝大部分稻田土壤速效氮处于5、6等级。[结论]黔东南州90%以上稻田土壤速效氮含量偏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棉花生育前期氮素吸收分配与氮效率将有助于棉花生产中氮肥基施和追施的分配以及氮肥利用率的提高。【方法】 以新陆早45号和新陆早48号为材料,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设置6个供氮水平(0、7.5、10、15、17.5、30 mmol/L,分别以N0、N7.5、N10、N15、N17.5、N30表示),培育43 d后将其收获。测定棉花各器官干物质量、氮素积累量、氮吸收效率、氮利用效率以及磷素和钾素积累量等指标。【结果】 棉花幼苗各干物质量、单株氮含量、地上部分氮含量、氮积累量、氮吸收效率以及磷素和钾素积累量均随氮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根冠比和氮利用效率均随氮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氮水平在17.5 mmol/L时显著增加了根和地上部干物质量,但降低了棉花根冠比。17.5 mmol/L的氮水平显著提高了棉花地上部分氮含量、单株氮含量、积累量和吸收效率以及磷和钾积累量,但降低了氮的利用效率。新陆早48号各测定指标显著高于新陆早45号。【结论】 营养液中有助于棉苗各生长指标增长的氮素浓度为17.5 mmol/L。适合机采的Ⅰ式果枝新陆早48号较不适合机采的Ⅱ式果枝新陆早45号长势更强。  相似文献   

20.
采用高、低氮处理研究盆栽种植大豆、棉花、玉米和高粱对土壤有效氮构成和氮肥转化利用的影响,以期为不同类型作物的氮肥合理利用及其利用率的提高提供技术指导。结果表明,与施氮肥不种植作物(对照)相比,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土壤有效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53.48%、51.54%、33.10%、55.03%,并影响有效氮构成。其中,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土壤无机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85.41%、83.09%、70.89%、83.35%,水解有机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41、1.53、2.11、1.28倍;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无机氮所占比例分别显著降低68.61%、65.09%、56.47%、63.00%,水解有机氮所占比例分别显著增加4.18、4.21、3.66、4.08倍。与对照相比,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使铵态氮肥转化率分别显著提高93.66%、38.19%、32.58%、38.31%,以种大豆增幅最高;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处理的铵态氮肥硝化率都变为负值,以种大豆降幅最大。种大豆、棉花、玉米、高粱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52.01%、28.31%、24.16%、28.40%,以种大豆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综上,作物生长通过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和对土壤环境的改变,抑制土壤硝化作用,并促进土壤水解有机氮的形成,从而影响土壤有效氮的构成和施入土壤氮的转化利用。豆类作物较非豆类作物抑制土壤硝化作用的能力强,对土壤铵态氮的利用效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