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氮肥处理对春小麦穗粒数形成阶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研究氮肥对小麦穗粒数形成中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以穗粒数和结实率有差异的3个春小麦品种为材料,拔节期进行追肥,设置3个氮肥处理.结果表明,N1处理下3个品种的穗粒数均较其他两个氮肥处理下的穗粒数高.开花期增施氮肥能够延长小花分化的时间,增加小花分化的数量,减少受精成胚退化率,从而提高穗粒数.  相似文献   

2.
小麦穗粒数的多少受小穗数、分化的小花数、小花结实率决定的。穗粒数的形成:穗分化形成总小花数→总小花数在短期内迅速退化一部分,剩余部分的可育小花→可育小花接受花粉进行萌发形成幼胚→形成的幼胚进行灌浆形成籽粒。本文主要总结了小麦小花分化及退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营养调节。  相似文献   

3.
玉米雌穗小花类型,形态,决定时期及其与成粒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玉米雌穗有完全花与不完全花之分,不完全花又分退化花和畸形花。总花数受品种遗传性制约,栽培措施影响较小,吐丝前后的温光条件影响较大。性器官形成期是不完全花发生的重要时期。夏播时品种间花数变幅为543——840朵。雌穗分化终止期因品种而异,大多于吐丝前7d至吐丝后1—2d。结实率达总花数80%,其中11—17%为败育粒,是影响小花成粒的首要因素,败育花影响甚微。高产栽培时花数较稳定,减少籽粒败育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中低产区增花增粒和保花增粒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4.
初步探讨孕穗前喷施生物微肥对小麦穗粒数和粒质量的调控效应,以期为增加小麦穗粒数、粒质量,提高产量调控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试验以半冬性品种郑麦379为供试材料,利用赛土丰和赛苗旺复合营养剂于小麦孕穗前分别进行根部和叶面喷施处理,对不同喷施条件下的小花数、小花败育速率、成熟后小麦穗部性状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叶面喷施赛苗旺、土壤喷施赛土丰+叶面喷施赛苗旺处理可降低小麦败育阶段基部和中部穗位的小花败育速率,并显著提高其部位的小花数,与喷施清水相比,2个处理基部小穗位的小花败育速率分别降低18.9%,20.5%,中部小穗位小花的败育速率分别降低14.7%,23.6%。综合产量各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基部穗位,土壤喷施赛土丰、叶面喷施赛苗旺和土壤喷施赛土丰+叶面喷施赛苗旺处理的粒质量分别较清水对照高7.7%,0.2%,12.2%,穗粒数分别较清水对照多0.1,1.7,1.9个;在中部穗位,土壤喷施赛土丰、叶面喷施赛苗旺和土壤喷施赛土丰+叶面喷施赛苗旺处理的粒质量分别较清水对照高13.5%,-3.6%,14.6%,穗粒数分别较清水对照多0.5,3.55,4.85个。综上说明,在小花发育后期,土壤喷施赛土丰处理主要是通过提高小麦基部、中部穗位的粒质量来提高产量,叶面喷施赛苗旺处理主要是通过提高小麦基部、中部穗位的穗粒数来提高产量,土壤喷施赛土丰+叶面喷施赛苗旺处理则可通过同时提高小麦籽粒质量和穗粒数来提高产量,且效果显著。生物微肥营养剂赛土丰和赛苗旺结合施用,在增加小麦穗粒数、提高最终粒质量方面有较大的调控潜力。  相似文献   

5.
为阐明植物杀菌剂‘Cabrio’和‘Opera’对玉米的增产机理,2011—2015年采用植物杀菌剂对低密度(67 500和75 000株/hm2)和高密度(90 000株/hm2)种植的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叶期喷施植物杀菌剂在不同密度下均能提高玉米产量,且高密度下增产8.83%,效果更显著。PCA主成分分析表明,增产幅度与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显著相关,但主要取决于穗粒数。穗粒数的增加主要与籽粒败育减少和结实率的提高显著相关。结合受精结实数据分析,喷施杀菌剂后,低密度和高密度处理的玉米粒败育率分别降低30.20%和36.60%。籽粒败育率的降低与Pn的提高和干物质的积累有关。进一步分析发现,低密度玉米植株棒三叶(穗位叶、穗上叶和穗下叶)吐丝期P_n平均增加49.10%,高密度灌浆中期的P_n平均增加43.49%。喷施杀菌剂后,V6(6叶期)—R1(吐丝期)干重增量与穗粒数的相关性(r=0.669**)高于清水处理(r=0.517*),均呈显著正相关。综上,玉米9叶期喷施杀菌剂可以增强玉米花后光合能力,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促进物质向籽粒中转运,减少籽粒败育,从而显著地提高结实率和穗粒数。同时,有利于延缓植株后期衰老,提高粒重。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孕穗前期叶面喷施赛苗旺对小麦穗粒数和粒质量的调控效应,以半冬性小麦品种郑麦379为供试材料,在冬小麦孕穗前14 d,以叶面喷清水为对照,研究叶面喷赛苗旺对冬小麦穗粒数和粒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孕穗前14 d,喷施赛苗旺可抑制冬小麦败育阶段基部和中部穗位的小花败育速率,显著提高该部位的小花数,对顶部穗位小花的败育速率和小花数影响不大。与对照相比,在基部穗位,两试验点喷赛苗旺处理的小花败育速率分别显著降低23.30%、21.96%,小花数分别显著增加1.60、1.31个;在中部穗位,两试验点喷赛苗旺处理的小花败育速率分别降低31.65%、33.72%,小花数分别显著增加3.80、4.07个。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两试验点喷施赛苗旺处理穗数、千粒质量均有所提高,但不显著,穗粒数和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1.85%、13.13%和7.50%、7.08%。综上说明,在冬小麦发育中后期,叶面喷施赛苗旺主要通过提高冬小麦基部和中部穗位的穗粒数来提高产量,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玉米果穗顶部籽粒败育的形态解剖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正常粒和败育粒胚胎发育的形态解剖观察,明确了凡是能抽出花丝的各部位小花,在授粉前基本上均可发育成完整的成熟胚囊,仅在胚囊大小上有所差别。授粉后不同位势间胚乳和胚的分化发育存有一定差异,开始表现在时间早晚、数量多少、形态及大小不同等方面,最终导致劣势位粒(穗顶部)的败育。发生粒败育的重要原因是在发育过程中籽粒间的营养竞争和物质分配不均衡、穗顶部籽粒缺乏足够的养分所致。籽粒败育首先是胚乳发生败育,使胚的分化发育失去了物质供应来源,胚的分化发育受阻。籽粒败育的决定时期以胚乳败育为转折点,早者在授粉后8-12天,晚者在授粉后16-21天。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以8个在杂交后代表现出不同秃尖程度的自交系及其组配的一套8×8的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研究了雌穗不同部位小花吐丝的时间次序及其籽粒分化发育的特征。表明:雌穗中下部的小花吐丝最早最快,库容大、活力强,授粉后小花发育几乎没有败育籽粒,而雌穗中上部的小花除易出现退化花和未受精花外,还有较多的授粉小花发生籽粒的败育,可能与其抽丝较迟较慢、和库处于弱势位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以8个在杂交后代表现出不同秃尖程度的自交系及其组配的一套8×8的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研究了雌穗不同部位小花吐丝的时间次序及其籽粒分化发育的特征。表明:雌穗中下部的小花吐丝最早最快,库容大,活力强,授粉后小花发育几乎没有败育籽粒,而雌穗中上部的小花除易出现退化花和未受精花外,还有较多的授粉小化发生籽粒的败育,可能与其抽丝畔锭较慢,和库处于弱势位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以典型的果穗顶端籽粒败育类型杂交种为材料,在授粉后第2天对大田玉米雌穗用聚乙烯塑料袋进行覆膜处理,考察了处理后籽粒发育过程中内派激素(乙烯、细胞分裂素)、呼吸强度及粒重变化动态。结果表明:覆膜处理明显促进了果穗顶部籽粒的发育,使粒重增加、败育粒减少,但中下部籽粒粒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导致穗粒数增加、平均粒重降低。覆膜处理后还表现出预部籽粒在籽粒形成期呼吸强度和细胞分裂素含量明显升高,而乙烯释放量则明显降低,营养物质在果穗上的分布趋于均一化等生理效应。  相似文献   

11.
《农业科学学报》2023,22(6):1631-1644
The yield of wheat in wheat–rice rotation cropping systems in the Yangtze River Plain, China, is adversely impacted by waterlogging. A raised bed planting (RBP) pattern may reduce waterlogging and increase the wheat yield after rice cultivation by improving the grain number per spike. However, the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grain formation under RBP conditions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The present study was performed over two growing seasons (2018/2019 and 2019/2020)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the planting pattern (i.e., RBP and flat planting (FP)) on the floret and grain formation features and leaf photosynthetic source characteristics of whea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mplementation of the RBP pattern improved the soil–plant nitrogen (N) supply during floret development, which facilitated balanced floret development, resulting in a 9.5%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fertile florets per spike. Moreover, the RBP pattern delayed wheat leaf senescence and increased the photosynthetic source capacity by 13.9%, which produced more assimilates for grain filling. Delayed leaf senescence was attributed to the resultant high leaf N content and enhanced antioxidant metabolism. Correspondingly, under RBP conditions, 7.6–8.6% more grains per spike were recorded, and the grain yield was ultimately enhanced by 10.4–12.7%.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pike differentiation proces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leaf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we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increased grain number per spike of wheat under the RBP pattern, and additional improvements in this technique should be achievable through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2.
遮阴条件下小麦穗粒数形成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阐明遮阴对小麦穗粒数形成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便在果粮间作模式下采取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方法】在人工遮阴和不同果麦间作模式下(枣麦、杏麦和核麦间作),研究遮阴对小麦穗粒数形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遮阴明显降低了小麦的可孕小花数、生物量、穗粒数、穗粒重和公顷穗数等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最终导致产量降低。【结论】遮阴后小麦穗粒数的改良应更多地关注小花的分化、发育、退化和结实过程,产量的提高应更多地关注植株的生长发育、公顷穗数和籽粒灌浆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杉木种子涩籽胚败育过程及其生理生化指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杉木种子胚胎发育解剖观察表明:涩籽主要在幼胚至后胚期形成,约占总涩籽率的70~80%。后胚期涩籽的胚明显萎缩,变灰黄色。胚乳细胞变红棕色,脂肪油滴明显减少。胚成熟期的涩籽,胚干瘪变形,部分胚乳细胞解体呈棕褐色至黑褐色,种皮稍皱缩较韧。后胚期涩籽的生理生化检测结果:呼吸强度降低,细胞原生质膜透性明显增加,总糖量、粗脂肪与粗蛋白含量明显下降,单宁含量则增加3倍多,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明显降低,而脂肪酶活性有较大的增强。涩籽的胚败育过程中的解剖形态特征与生理生化反应的变化是吻合的,可作为鉴别涩籽的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掌握近年来气候变化对东北春麦区小麦产量的影响,对4个不同类型春小麦品种连续6a产量、千粒重、穗粒数、容重及株高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气候变化主要体现在小麦生育期间降水分布不均,拔节期降水量对产量形成影响较大。同时气候的变化对穗粒数影响较大,可通过提高穗粒数才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河套灌区地膜春小麦生产并实现精量播种,设置不同的穴播量,监测露地直播春小麦(对照)和地膜覆盖穴播春小麦的生长性状和经济性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春小麦较露地直播的早出苗7 d,早分蘖5 d,早抽穗5 d,早成熟4 d。地膜覆盖春小麦的分蘖力高于露地直播,但分蘖成穗力则与露地直播的基本一致。与露地直播春小麦相比,地膜覆盖春小麦的株高较高,茎秆较粗,单茎生物量较高,根系分布较浅。地膜覆盖春小麦的单茎根系生物量在扬花期前高于露地直播,扬花期后则低于露地直播。地膜覆盖春小麦的单穴茎数、单穴生物量及单穴根系生物量高于露地直播,但根冠比却低于露地直播。露地直播春小麦以穴播14粒的产量最高,地膜覆盖的以穴播12粒的产量最高。相同穴播量下地膜覆盖春小麦的产量高于露地直播,千粒重和经济系数则低于露地直播。河套灌区地膜覆盖春小麦的适宜穴播量为10~12粒,即为常规露地条播量的70%~84%。  相似文献   

16.
研究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根据土壤养分亏缺状况,平衡微量元素后确定氮磷钾的适宜用量,研究小麦玉米带田的平衡施肥方案。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平衡施用改善了小麦、玉米的经济性状,提高了小麦千粒重、玉米的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平衡微量元素后带田中限制小麦产量的主要因子是氮、磷,限制玉米产量的主要因子是氮、磷、钾;平衡施肥处理的产量、产值与纯收入均增加,其中处理N2P2K2的产值与纯收入最高,分别为17085元/hm2和15240元/hm2。综合分析结果说明,小麦玉米带田高产平衡施肥配方应为N2P2K2。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新疆主栽和近年新育成春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及其构成因素,为春小麦产量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在较好的肥、水以及控制病虫害和倒伏的条件下,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疆不同时期种植面积最大的4个主栽和近年新育成的3个春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及其构成因素,并对品种的产量潜力和生产中的实际产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着品种的更替,品种的产量潜力和实际产量均显著提高;主穗粒重、主穗粒数、千粒重、收获指数显著提高;株高显著降低,生育期呈缩短趋势.[结论]新疆春小麦高产育种的重点是:通过增加主穗粒数,稳定千粒重,提高穗粒重和收获指数,株高稳定在85~90 cm.  相似文献   

18.
对6种不同肥水管理措施下冬小麦冠层结构中叶、穗性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等量的氮素肥料在不同施肥时期施用,以返青期施入纯氮7kg、孕穗期施入纯氮1.5kg 效果最佳,比其他肥水管理条件下穗粒数增加2.1~6.9粒,千粒重提高1.6~3.1g。其冠层结构的表现为,有效光合叶面积加大。光合强度提高,小花分化数量多,退化数量少,幼穗发育健壮,不孕小穗减少。  相似文献   

19.
矮生菜豆胚珠和胚囊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了矮生菜豆(Phaseolusvulgarisvar.humilis)胚珠和胚囊的发育。通常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三个直线排列的细胞,合点端大孢子具功能,功能大孢子发育成蓼形胚囊。成熟胚囊中,三个反足细胞已消失。两助细胞分别在受精前后退化。两极核受精前融合或不融合。卵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少量淀粉粒。珠孔端及合点端的胚囊壁均具发达的壁内突。成熟胚珠为弯生型、双珠被、厚珠心。四核胚囊形成后,淀粉粒依次出现在珠被组织,珠心组织及中央细胞中,至开花前2~3天达到高峰。开花前一天,珠心和中央细胞中淀粉粒开始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