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淇河鲫种质状况,采用了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3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黄河、海河2个水系的淇河鲫、沁河鲫、金堤河鲫和北运河鲫4个鲫群体的可数、可量和框架形态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与其它3个鲫群体相比,淇河鲫形态特异性比较显著。其侧线上鳞、侧线下鳞和臀鳍条数均值,均显著高于其它3群体鲫,其侧线鳞数均值低于金堤河鲫,淇河鲫在体厚、背鳍长度、躯干部长度和尾部长度、高度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在臀鳍长度、头部大小及体高方面有明显的劣势;(2)淇河鲫与北运河鲫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金堤河鲫与沁河鲫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相对于沁河鲫,淇河鲫与金堤河鲫亲缘关系更近;淇河鲫仍然有着较为独特的种质特征,外来种质的影响尚不显著。研究亮点:淇河鲫为河南省特有名贵鱼类,采用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3种多元统计方法,对淇河鲫可数、可量和框架性状进行分析研究,确证了其双背鲫的特征,认为外来种质对淇河鲫的影响尚不显著,为其种质鉴定与科学保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异育银鲫中科3号、彭泽鲫、钱塘江鲫鱼、新疆鲫鱼4个群体鲫鱼进行了可数性状、可量性状、形态框架数据进行了测定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个群体鲫鱼在可数性状、可量性状及框架形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异育银鲫中科3号与彭泽鲫的背鳍、臀鳍各具2根硬棘,而钱塘江鲫鱼与新疆鲫鱼背鳍、臀鳍各具3根硬棘;钱塘江鲫鱼侧线鳞数为28,其余3个群体侧线鳞数均不少于29;钱塘江鲫鱼侧线上、下鳞数均为5,而其余3个群体侧线上、下鳞数均为6;异育银鲫中科3号、新疆鲫鱼与彭泽鲫、钱塘江鲫鱼体高/体长差异显著,彭泽鲫与异育银鲫中科3号、钱塘江鲫鱼和新疆鲫鱼之间头长/体长差异显著;形态框架分析结果表明,钱塘江鲫鱼与彭泽鲫形态遗传距离最近,其次为新疆鲫鱼,与异育银鲫中科3号形态遗传距离最远。  相似文献   

3.
梁子湖、鄱阳湖和淤泥湖团头鲂的形态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团头鲂的3个种质资源区(梁子湖、鄱阳湖和淤泥湖)群体的可量性状和可数性状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对可数性状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个团头鲂群体在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胸鳍鳍条数以及臀鳍鳍条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以体长作为协变量对可量性状进行的协方差分析显示,3个团头鲂群体在全长、体高、头长、头宽、尾柄长、尾柄高、背前区长和腹鳍前长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可量性状建立判别函数以及对可量性状平均值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梁子湖团头鲂与鄱阳湖团头鲂在外部形态上更为相似。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39.78%、22.63%和6.53%,累计贡献率为68.95%。多元统计分析显示梁子湖群体和淤泥湖群体之间的形态差异最大,而梁子湖和鄱阳湖的比较相似。通过计算变异系数,根据Mayr等提出的75%规则,认为它们的形态差异是种内不同地理种群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不同鳊鲂属鱼类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运用3种多元统计方法对我国鳊属长春鳊(Parabramis.pekinensis)、鲂属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东江三角鲂(Megalobrama.terminalis)、钱塘江三角鲂(Megalobrama.terminalis)、厚颌鲂(Megalobrama.pellegrini)和广东鲂(Megalobrama.hoffmanni)6个群体的可数性状、可量性状和框架性状的形态学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鳊鲂属鱼类6群体在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背鳍条数、胸鳍条数、腹鳍条数、臀鳍条数等7项形态可数性状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对9项可量比例参数和20项框架比例参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团头鲂与同属的厚颌鲂、三角鲂亲缘关系较近,这3个鲂属种群与鳊属长春鳊形态差异较大,与同为鲂属的广东鲂形态差别最大;另外,聚类分析表明三角鲂的2个地理群体(东江三角鲂、钱塘江三角鲂)也存在一定的形态差异。判别分析构建了鳊鲂属鱼类6群体的判别函数,其综合判别率为93.7%。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前2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7.9%,其中主成分1的贡献率为70.9%,对鳊鲂属鱼类群体间形态学差异起决定性作用的特征集中在背腹轴方向。  相似文献   

5.
采用同工酶技术,对淇河鲫不同个体、不同组织中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酯酶(EST)同工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淇河鲫肾脏组织中含有LDH同工酶的5条主带.心脏组织仅含有MDH4,其他4种组织中含有MDH同工酶的4条酶带,肝脏和肾脏组织中MDH同工酶含量较高.酯酶同工酶表达出6条酶带,肝脏和肾脏组织的酶带较清楚.SOD同工酶共表达出3条酶带,其中SOD1在淇河鲫各组织中均有表达,SOD同工酶在肝脏组织中活性最强.不同淇河鲫个体的肾脏组织中LDH同工酶、MDH同工酶可以相对稳定地表达,这2种同工酶可作为淇河鲫种质资源鉴定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6.
利用不同亚科的雌性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雄性鳡(Elopichthys bambusa)进行人工杂交获得子一代杂交个体,对团头鲂、鳡及其杂交子代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团头鲂(♀)×鳡(♂)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扩增和分析。结果显示,在传统可量性状和框架结构中,杂交F_1的性状更加偏向于母本团头鲂。在可数性状上,杂交子代的背鳍棘数、胸鳍棘数、腹鳍棘数和臀鳍棘数与母本团头鲂及父本鳡都一致;而其余大多数性状,如背鳍鳍条数、腹鳍鳍条数、臀鳍鳍条数、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和鳔室数,杂交子代的性状更接近于母本团头鲂。杂交鱼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全长为16 623 bp,与母本团头鲂一致,其碱基组成为31.23%A、16.19%G、24.69%T和27.90%C,且具有一定的A+T偏向性。其线粒体基因组共编码37个基因,分别为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和2个rRNA基因,还有1个非编码区(D-Loop)。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团头鲂(♀)×鳡(♂)与母本团头鲂的亲缘关系较近,与父本鳡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7.
2002年12月在湖南省澧县洞庭湖边缘化湖泊北民湖采集到鲫属鱼类21尾,经鉴定为1个新亚种。新亚种以背部青色,体长为体高的2.3~2.6倍,体长为头长的3.8~4.7倍,头长为眼间距的1.8~1.9倍,区别于银鲫C.auratus gibelio;侧线鳞29~33,体长为头长的3.8~4.7倍,头长为眼间距的1.8~1.9倍,脊椎骨数4+28—30,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区别于鲫C.auratus auratus;而以背鳍外缘平直或凹形,末根硬刺强,后缘锯齿粗而稀,区别于黑鲫C.carassius。新亚种以仅分布于湖南省澧县洞庭湖边缘化湖泊北民湖,背部、背鳍和臀鳍颜色均为青色等特征命名青鲫。  相似文献   

8.
利用RAPD和微卫星标记技术,对芙蓉鲫及其原始亲本(红鲫、芙蓉鲤、散鳞镜鲤、兴国红鲤)5个群体的遗传关系进行研究。利用20条随机引物进行RAPD分析,其中12条在5个群体中均能扩增出特异条带。统计分析显示:芙蓉鲫与红鲫、芙蓉鲤、散鳞镜鲤、兴国红鲤的遗传相似性分别为0.8757、0.7478、0.7419、0.7449,遗传距离分别为0.1327、0.2906、0.2985、0.2944。在进行微卫星标记分析时,所扩增的29对微卫星引物中共有13对在5个群体中均能扩增出特异条带。统计分析显示,芙蓉鲫与红鲫、芙蓉鲤、散鳞镜鲤、兴国红鲤的遗传相似性分别为0.8717、0.7434、0.6680、0.7552,遗传距离分别为0.1374、0.2965、0.4034、0.2808。两种分析结果均表明,芙蓉鲫的遗传结构更接近于父本红鲫,与外祖父兴国红鲤的遗传相似性比与外祖母散鳞镜鲤的遗传相似性要大,其遗传结构更偏向于具红色体征的原始亲本。  相似文献   

9.
淇河鲫(Carassius auratus),具有背宽体厚的特点,有较大的经济价值。[目的]探究温度对淇河鲫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在繁殖季节通过干法授精的方法获得雌核发育淇河鲫胚胎,分别在不同的温度(室温(21℃)、24℃、27℃、30℃、33℃)下孵化,观察胚胎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情况,并统计不同孵化温度下胚胎的受精率与孵化率。[结果]根据外部形态特征可以将淇河鲫胚胎发育分为7个阶段,不同温度条件下各阶段经历的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孵化速率与温度呈负相关,且温度过高会导致胚胎死亡;同时,温度对淇河鲫胚胎受精率和孵化率影响也较大,在21~27℃范围内,受精率与孵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27~33℃范围内,受精率与孵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结论]生产上为了提高胚胎孵化效率,可以在胚胎发育早期(受精关键时期)与后期分别采用不同温度以提高其受精率与孵化率。  相似文献   

10.
湘云鲫和湘云鲤是由以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刘筠院士为主的课题组培育成功的经多代自交且能保持稳定遗传性状的四倍体(4N)新型鱼类种群(简称“基因库鱼”)做父本,与日本白鲫(2N)母本和鲤鱼母本杂交而产生的后代(3N)。它既具有杂交鲫、鲤鱼的优点,也具有与普通鲫、鲤鱼和一般杂交鱼不同的生物学和养殖特征。1.湘云鲫与其他鲫鱼的外形差异湘云鲫外观与普通白鲫相似,体色背部为青灰色,腹部为白色;头部与其他鲫鱼相似,但较小,有两对较小须突(市场假冒品种口须较长);侧线鳞一般为30~32片,背部后侧鳞式较乱;由于性腺不育,腹部比其他鲫鱼小,肌肉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杂交起源的合方鲫品系和新型同源二倍体类鲫(NCRC)品系、实验红鲫品系及野生鲫群体的遗传特征,揭示杂交鲫群体与野生鲫群体的种质资源现状,为开展鲫育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个杂交品系(合方鲫和NCRC)、1个实验室养殖品系(实验红鲫)和3个野生鲫群体(分别采自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长沙市长沙县和常德市)为研究对象,采用PCR扩增6个鲫群体的线粒体COI基因和D-loop区序列,使用DnaSP 6.12分析群体遗传多样性,利用MEGA 7.0.26计算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运用TCS Network算法绘制单倍型网络,再以Structure 2.3.4推测群体遗传结构;利用Arlequin 3.5.2.2计算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并以邻接法(NJ)、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推断法(BI)分别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通过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结合核苷酸错配分布分析评估群体历史动态。【结果】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和D-loop区联合序列,从6个鲫群体中共鉴定出25个单倍型(Hap1~Hap25);且3个野生鲫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0.582~0.877)和核苷酸多样性(π,0.00227~0.00532)明显高于2个杂交品系和实验红鲫品系。构建的单倍型网络结构图和系统发育进化树均显示,合方鲫品系可形成独立分支,且与日本白鲫聚在一起。同时,合方鲫品系与其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0.0539~0.0628)和遗传分化系数(FST,0.95147~0.98331)均较大,其次为NCRC品系和实验红鲫品系,说明养殖群体与野生鲫群体间已产生明显的遗传分化。在Structure聚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AMOVA分析,结果表明可将6个鲫群体划分为合方鲫品系、NCRC品系、实验红鲫品系和野生鲫群体共4组,且组间遗传变异占绝大部分(90.14%)。从群体历史动态检验结果来看,6个鲫群体在近期历史上保持相对稳定,未曾经历过明显的群体扩张。【结论】合方鲫品系、NCRC品系及实验红鲫品系3个养殖群体与3个野生鲫群体间已产生明显的遗传分化,且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多样性降低等问题。因此,在后续的鲫育种工作中应适当扩大繁育亲本数量,避免近亲繁殖和瓶颈效应,注重保护养殖群体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将草鱼、鳙进行二二人工繁殖,获得了草鱼、鳙、草鱼(雌)×鳙(雄)等3个F1组合.运用传统的形态学方法和框架分析法分析这3个组合1龄阶段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在可数性状中,背鳍棘数、臀鳍棘数、胸鳍棘数、腹鳍棘数在这3个F1组合中都一致.对其他可数性状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草鱼与草鱼(雌)×鳙(雄)在背鳍数、臀鳍数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它们与鳙之间都存在极显著性差异;草鱼、鳙、草鱼(雌)×鳙(雄)在胸鳍数、腹鳍数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上都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对这3个子代组合的可量性状与框架数据进行体型参数的比较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草鱼(雌)×鳙(雄)在形态上较接近于母本草鱼.  相似文献   

13.
在活体解剖三斑圆雀鲷的基础上,系统描述了其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构造。三斑圆雀鲷鱼体侧扁,体被栉鳞;头小眼大,侧线不连续;背鳍、臀鳍、尾鳍基部具有鳞鞘;鱼体呈褐色到黑色,具有3个白点;背鳍硬棘12支,臀鳍具硬棘,尾鳍形;胃发达呈圆形;具有3根粗大的幽门盲囊;雌雄异体,生殖腺紧贴于膘的腹面。  相似文献   

14.
敌百虫和甲醛对淇河鲫仔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药物对淇河鲫仔鱼的急性毒性。[方法]在室内常温、静水条件下,以淇河鲫仔鱼为受试生物,以致死率为指标,研究了甲醛和敌百虫对淇河鲫仔鱼的急性毒性。[结果]在同一暴露时间,随着甲醛和敌百虫溶液浓度增大,淇河鲫仔鱼的死亡率逐渐上升。敌百虫24、48、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08.63、89.20、75.30m#L,安全浓度(SC)为7.53mg/L;甲醛24、48、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65.33、134.04、119.42mg/L,安全浓度(SC)为11.94mg/L。[结论]在淇河鲫仔鱼疾病防治中,使用敌百虫较安全,而甲醛要慎用。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描述采自浙江省苕溪水系鱲属Zacco鱼类一新种——苕溪鱲 Zacco tiaoxiensis sp. nov.。经形态比较,该新种与广泛分布于浙江各水系的棘颊鱲Z. acanthogenys形态较相似,但与之有着较明显的形态差异:侧线鳞41~44(vs. 44~47);侧线上鳞8(vs. 8~10);侧线下鳞3~4(vs. 4~5);围尾柄鳞12~15(vs. 14~17);性成熟的雄性个体腹鳍到达(vs. 超过)肛门等。新种与异域分布的中华鱲和宽鳍鱲的形态区别主要在侧线下鳞数目、头长与体长的比例等可比性状以及生活时眼睛上缘颜色等。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遗传分析也支持苕溪鱲为一独立物种。  相似文献   

16.
硫酸铜和高锰酸钾对淇河鲫仔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药物对淇河鲫仔鱼的急性毒性。[方法]在室内常温、静水条件下,以淇河鲫仔鱼为受试生物,以致死率为指标,研究了硫酸铜和高锰酸钾对淇河鲫仔鱼的急性毒性。[结果]:①在同一暴露时间,随着硫酸铜和高锰酸钾溶液浓度的增大,淇河鲫仔鱼的死亡率逐渐上升;②硫酸铜24、48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8、2.5、1.6mg/L,安全浓度(SC)为0.16mg/L;高锰酸钾24、48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5.14、3.95、3.04mg/L,安全浓度(SC)为0.304mg/L;③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在淇河鲫仔鱼疾病防治中,硫酸铜和高锰酸钾都应慎用或者适当降低使用浓度。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普安鲫种质特性、鉴别和标记群体内不同雌核发育系(克隆)及选育新品种奠定基础,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81尾普安鲫的血清转铁蛋白电泳表型及多样性。结果表明:普安鲫群体内分布有13个不同雌核发育克隆,其群体表现出丰富的遗传组成和较高的克隆多样性;揭示了普安鲫克隆多样性及体型变化可能与群体内进行有性生殖和遗传物质重组有关。  相似文献   

18.
鲤鲫杂交两种回交子代鱼的形态特征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雌性二倍体鲤鲫杂交分别与雄性鲤鱼和雄性鲫鱼回交,获得了鲤鲫杂交两种回交子代鱼,并对其1龄鱼的形态特征和内部器官结构进行了测定。回交鲤的主要性状为侧线鳞31~38;下咽齿2行,1.4/4.1;口须2对;肠长44~46 cm;体长为头长的(3.25±0.15)倍,为尾柄长(6.14±0.89)倍;头长为眼径的(4.76±0.2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06±0.16)倍。回交鲫的主要性状为:侧线鳞27~36;下咽齿1行,4/4;口须1对;肠长24~62cm;体长为头长的(3.33±0.13)倍,为尾柄长的(6.36±0.54)倍;头长为眼径的(4.54±0.2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90±0.28)倍。结果表明,鲤鲫杂交与鲤鱼回交子代的形态特征偏向于鲤鱼;与鲫鱼回交子代的形态特征偏向于鲫鱼。  相似文献   

19.
淇河鲫生长激素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克隆、分析淇河鲫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并进行原核表达。【方法】采用RT-PCR方法对淇河鲫GH基因cDNA进行克隆,对其序列进行分析,并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PQE30-GH,进行原核表达。【结果】淇河鲫GH基因长633 bp,与鲫鱼、鲤鱼、团头鲂和斑马鱼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且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上;与胡子鲇、鳗鲡、家鼠和人等的同源性较低。构建的表达载体PQE30-GH含有GH基因完整的阅读框架(ORF),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中,经终浓度0.1 mol/L IPTG诱导后成功地表达出24 ku的融合蛋白。【结论】淇河鲫GH基因克隆成功。淇河鲫GH基因可以在原核中诱导表达,但表达量较低。  相似文献   

20.
笔者报道了阿勒泰银鲫、东北银鲫及异育银鲫的染色体组型和Ag-NORs的数目。比较研究表明:银鲫和普通鲫鱼应为两个不同的物种,而且分布于我国不同水域的银鲫:阿勒泰银鲫、东北银鲫、滇池银鲫、淇河银鲫、普安银鲫及翁源银鲫之间亦有不同程度的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