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3个野生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群体样本于2010年12月采集于江苏太湖、黑龙江连环湖和吉林石头口门水库,分别对其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从营养学的角度分析和评价不同地理群体大银鱼的品质。结果表明:3个地理群体之间大银鱼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粗脂肪含量在3个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氨基酸及非必需氨基酸总量以江苏太湖群体中含量最高,分别占干重的76.14%和45.57%,黑龙江连环湖最低为71.54%和42.64%,黑龙江连环湖群体氨基酸总量与其它地理群体差异显著(P<0.05)。在脂肪酸总量上,3个地理群体差异不显著(P>0.05)。不饱和脂肪酸在总脂肪酸中的比例大小排列次序为黑龙江地理群体、太湖地理群体、吉林地理群体。吉林地理群体大银鱼的必需氨基酸指数、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均高于另外2群体。黑龙江地理群体大银鱼饱和脂肪酸及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其它群体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比较,江苏太湖及吉林群体大银鱼的营养价值要优于黑龙江群体。研究亮点:以大银鱼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不同地理群体大银鱼营养成分的差异,评价了其营养价值,同时探...  相似文献   

2.
大银鱼不同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传统形态学测定和框架测定相结合,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以体质量和32个形态性状为指标,对分别采自中国太湖(TH)、江苏洪泽湖(HZ)、黑龙江连环湖(LH)和吉林石头口门水库(ST)的4个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地理群体进行比较分析,为大银鱼不同地理种群的识别、亲缘关系的比较、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黑龙江连环湖(LH)和吉林石头口门水库(ST)间的遗传距离值最小,而吉林群体(ST)与太湖群体(TH)间的遗传距离值最大.主成分分析显示,4个地理大银鱼群体间的差异受躯干部的相关参数影响最大,4个群体大银鱼的前7个主成分总变异的累计贡献率为62.00%,其中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44.52%,说明主成分3是个拐点.逐步判别分析结果显示,4个群体大银鱼的综合判别率为79.80%,其中以太湖群体(TH)最高(94.30%),吉林群体(ST)最低(72.00%).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大银鱼群体间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形态差异,但这些差异尚未达到亚种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高密度和常规密度养殖模式下刀鲚幼鱼营养成分的差异,评估高密度养殖刀鲚幼鱼是否存在环境拥挤胁迫。【方法】采用池塘高密度(108 240 尾/hm2)和常规密度(62 505 尾/hm2)模式养殖刀鲚0+龄幼鱼,测定鱼体鲜样中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及干样中常见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采用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及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F值)等评价幼鱼肌肉的营养品质。【结果】高密度模式养殖刀鲚幼鱼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4.07%和2.50%)均较常规密度养殖模式(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5.16%和3.97%)显著降低(P<0.05),而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高密度养殖模式的精氨酸和色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而组氨酸含量显著低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其余15种氨基酸的含量在两模式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刀鲚幼鱼干样中常见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EAA)、半必需氨基酸(H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鲜味氨基酸(DAA)、EAA/TAA、EAA/NEAA和DAA/TAA在两模式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2种养殖密度模式下刀鲚幼鱼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和F值均非常接近。在检测到的28种脂肪酸中,有22种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在两模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要脂肪酸中,高密度养殖模式的C18:1n9c、C16:1、C18:3n3、C20:2和C20:5n3(EPA)相对含量均显著低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而C18:0、C22:2、C20:4n6、C22:5n3(DPA)和C22:6n3(DHA)的相对含量均显著高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高密度养殖模式的饱和脂肪酸(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n6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显著低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结论】池塘高密度养殖不会造成刀鲚幼鱼鱼体蛋白质品质的下降,但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刀鲚幼鱼鱼体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和MUFA显著下降,PUFA和n3PUFA/n6PUFA显著升高,说明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刀鲚幼鱼已经受到环境拥挤胁迫,因此刀鲚幼鱼的池塘养殖密度以不超过108 240 尾/hm2为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月龄早胜牛的肉品质和加工性能,为充分挖掘早胜牛的肉用潜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国标方法检测6,12,18和24月龄早胜牛背最长肌,测定其常规养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水分含量)、氨基酸组分、肉色(亮度L*、红度a*、黄度b*)、pH值、剪切力(鲜肉剪切力及排酸24 h后剪切力)及蒸煮损失、滴水损失率和系水率等指标,对不同月龄早胜牛肉品质和加工性能进行评价。【结果】随着月龄增加,早胜牛肉的剪切力、系水率显著增加,滴水损失显著减小(P<0.05),其中6月龄牛肉剪切力和系水率均最小,滴水损失率最大;24月龄牛肉剪切力和系水率最大,而滴水损失率最小。随月龄的增加,肉色亮度显著下降,而红度显著上升(P<0.05)。18和24月龄早胜牛肉的pH值显著低于6和12月龄(P<0.05);18和24月龄牛肉蒸煮损失显著低于6和12月龄,且以24月龄最小;随月龄的增加,早胜牛鲜肉剪切力显著增加(P<0.05)。24月龄牛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6月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12与18月龄间无显著差异(P>0.05);水分含量与粗脂肪含量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12与24月龄牛肉中的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6和18月龄(P<0.05)。各月龄牛肉中的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总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鲜味氨基酸含量以18月龄最高,显著高于6月龄(P<0.05),而与12和24月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6月龄牛肉的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例最高,分别为38.33%和62.00%,均显著高于18和24月龄(P<0.05),但与12月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6月龄早胜牛肉最嫩,12月龄早胜牛肉营养价值最高,而24月龄早胜牛肉能获得较高得率的加工熟肉产品。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价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hanna argus)与乌鳢(Channa argus)肌肉品质,实验选择规格基本相同的1+龄杂交鳢和乌鳢进行比较研究。研究从肌肉基本营养组成、游离氨基酸组成、物理特性指标、质构参数4个方面评价肌肉品质。在肌肉的基本营养组成方面,杂交鳢与乌鳢肌肉粗蛋白含量、灰分含量、粗脂肪含量基本相当,无显著性差异(P>0.05),杂交鳢肌肉水分含量比乌鳢显著性增加(P<0.05)。在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方面,杂交鳢游离氨基酸总量、呈味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比乌鳢提高了7.90%、9.19%、9.01%。在肌肉物理特性方面,与乌鳢相比,杂交鳢肌纤维直径和蒸煮过程肌肉失水率显著性变小(P<0.01),肌原纤维长度显著性增长(P<0.01)。在质构参数方面,与乌鳢相比,杂交鳢肌肉弹性、硬度、咀嚼性显著降低(P<0.01),粘聚性显著性增加(P<0.01),恢复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杂交鳢蛋白质营养水平和质构参数所反映的肌肉品质与乌鳢接近;杂交鳢蛋白质氨基酸水平和物理特性所反映的肌肉品质优于乌鳢。  相似文献   

6.
芦荟粉对西伯利亚鲟生长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体重(23.5±3.6) g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Brandt)为对象,研究芦荟粉对其生长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共分6个处理,处理G1~G5组芦荟粉的添加量分别为0、0.125%、0.250%、0.500%、1.000%,处理G6组添加25 mg/kg大蒜素作为药物对照组。饲养期为56 d。试验结果表明,与G1和G6相比,饲料中添加芦荟粉对西伯利亚鲟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等无显著影响(P>0.05);当饲料中芦荟粉的添加量为0.250%和0.500%时,血浆超氧化物岐化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当饲料中芦荟粉的添加量为0.125%和0.250%时,血浆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饲料中添加0.250%~0.500%的芦荟粉可提高鱼体的抗氧化能力;饲料中添加芦荟粉对西伯利亚鲟血浆球蛋白、谷丙转氨酶活力、血糖、补体C3、补体C4、酸性磷酸酶活力、碱性磷酸酶活力等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江苏省湖泊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基于PCR扩增与测序技术对太湖、高邮湖、洪泽湖和骆马湖等4个群体共160尾大银鱼的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60条Cytb基因序列共发现25个变异位点,其中单一信息位点11个,简约信息位点14个。4个群体中共检测到23个单倍型,单倍型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878±0.014和0.002 1±0.000 1,呈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模式。4个群体中,高邮湖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最高(0.871±0.031),太湖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最高(0.002 9±0.000 1)。洪泽湖群体的单倍型和核苷酸多样性均最低,分别为0.755±0.455和0.001 3±0.000 1。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大银鱼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15.13%,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占84.87%,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遗传分化指数Fst值统计表明:高邮湖、洪泽湖和骆马湖群体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均与太湖群体存在显著性差异,应将太湖群体与其他3个群体作为不同的进化单元进行管理和保护。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和中性检验结果均显示大银鱼经历了近期的群体扩张事件,推测扩张时间在10.3万~4.1万年前,属于更新世晚期。虽然江苏省4个湖泊大银鱼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但其资源量已经呈现出明显衰退迹象,应加强相应的渔业管理和保护措施,合理开发和利用大银鱼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采集斑点叉尾鮰核心群个体122~519 d日龄的体长、体重数据及家系成活率数据。结果表明,生长最快家系平均体重是最慢家系的3.53倍,体重绝对增长率(AGRW)范围为0.94~3.32 g/d。多元方差分析(MANOVA)表明,在收获体长和体重上,不同家系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各家系生长日龄对各家系的体重、体长无显著影响(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多重比较(Duncan)结果表明:(1)按AGRW划分的A、B、C家系组间收获体重及AGRW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生长快速A组含20个家系,其平均收获体重及AGRW显著高于核心群家系总平均值;(2)10个杂交组合产生家系生长性能差异极显著(P<0.01),0397、0497、0103产生家系具有明显生长优势,平均收获体重分别比核心群家系总平均值提高了20.95%、19.47%和14.42%,平均AGRW分别比其提高了20.66%、19.81%和15.74%;(3)5个父本地理群体产生家系收获体重、AGRW差异显著(P<0.05),04和97父本群体产生家系生长优势明显;5个母本地理群体产生家系生长性能差异不显著(P>0.05),03母本群体产生家系生长速度较快。采用核心群个体体重(W)和体长(L)数据进行幂函数曲线拟合,拟合方程为W =0.0281 L2.7552(R2=0.9903),核心群个体处于异速生长阶段。  相似文献   

9.
通过比较冬季不同海区锯缘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细胞膜脂肪酸组成,旨在理解冬季低温对甲壳动物细胞膜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采自厦门和宁海海区锯缘青蟹鳃、肝胰腺和肌肉细胞膜中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锯缘青蟹鳃和肝胰腺细胞膜中C16∶0和C16∶1在宁海海区显著低于厦门海区(P<0.01或P<0.05);肝胰腺细胞膜中C18∶0在宁海海区显著低于厦门海区(P<0.01);C20∶4在鳃、肝胰腺和肌肉细胞膜中宁海海区均显著高于厦门海区(P<0.01或P<0.05);肝胰腺中C20∶5宁海海区也显著高于厦门海区(P<0.01)。鳃和肝胰腺细胞膜中饱和指数∑SFA/∑UFA宁海海区显著低于厦门海区(P<0.01或P<0.05);肌肉细胞膜中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冬季温度较低的宁海海区,细胞膜脂肪酸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增加,饱和指数下降,从而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正常生理功能的执行。  相似文献   

10.
冬季苦草与伊乐藻对贡湖水源地水质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11月5日至25日在苏州太湖贡湖水源地入湖河道东泾河内设置了10个大型路基围隔,栽植较耐寒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和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研究了其在冬季低温条件下的净水效果。结果表明:(1)栽种沉水植物的围隔内氨氮、硝酸盐氮和总氮浓度均显著低于实验前(P<0.01),其中苦草实验组氨氮、硝酸盐氮和总氮浓度分别为实验前的78.76%、70.20%和 83.42%,伊乐藻实验组分别为实验前的81.85%、72.30%、75.55%,苦草+伊乐藻实验组分别为实验前的88.80%、78.80%、86.21%,而空白对照组与围隔外水质氮素浓度变化幅度较小,总氮浓度分别降低37.12%和15.87%;(2)苦草+伊乐藻实验组对总磷和CODMn的去除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围隔(P<0.01),分别为86.97%和76.16%;(3)经驯化后的苦草和伊乐藻在冬季有较好的净化水质效果且净化效果为苦草+伊乐藻>苦草>伊乐藻,为冬季湖泊生态修复中沉水植被的恢复,种类的选取及合理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野生及人工养殖七彩神仙鱼肌肉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野生七彩神仙鱼、牛心汉堡养殖七彩神仙鱼和配合饲料养殖七彩神仙鱼的肌肉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野生七彩神仙鱼肌肉中粗蛋白最高,配合饲料养殖的七彩神仙鱼次之,牛心汉堡养殖的七彩神仙鱼最低(P0.05);野生七彩神仙鱼粗脂肪含量低于2种养殖七彩神仙鱼(P0.05),2种养殖七彩神仙鱼的粗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3种不同摄食模式的七彩神仙鱼肌肉水分含量和灰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3种不同摄食模式七彩神仙鱼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7种氨基酸,含量最高的为谷氨酸(Glu),9种必需氨基酸中含量最高的为赖氨酸(Lys)。3种不同摄食模式的七彩神仙鱼肌肉中主要含有19种脂肪酸,6种饱和脂肪酸(SFA)、5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8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中主要的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C16∶0)、油酸(C18∶1)和花生四烯酸(C20∶4);19种脂肪酸中EPA(0.93%~1.86%)和DHA(1.57%~2.35%)的含量较低。为推断七彩神仙鱼的营养需求量及科学配制七彩神仙鱼配合饲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七彩神仙鱼体表黏液在繁殖周期中组分的变化规律,测定七彩神仙鱼体表黏液中皮质醇、免疫球蛋白M、总蛋白、乳酸和葡萄糖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七彩神仙鱼体表黏液中皮质醇、免疫球蛋白M、总蛋白、乳酸和葡萄糖的含量均受亲鱼性别和繁殖时期显著影响,且繁殖时期与性别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在幼鱼平游期,5种组分含量在雌雄亲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七彩神仙鱼开始"喂奶"后其体表黏液成分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雄鱼会分泌更多的营养与免疫组分来满足幼鱼需求。  相似文献   

13.
A feeding trial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etary soybean oligosaccharides (SBOS) on the levels of cholesterol in plasma and liver, and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in muscle and liver of juvenile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Temminck et Schlegel). Four isonitrogenous and isocaloric practical diets (crude protein 49%, gross energy 19 kJ/g) including only fish meal (FM) or soy protein isolate (SPI) as sole dietary protein source with (Diets FMO and SPIO) or without (Diets FM and SPI) supplemented SBOS (stachyose, 2.61%; raffinose, 0.61%) were formulated. Each diet was randomly assigned to triplicate aquaria stocked with 30 fish (initial body weight 1.93 ± 0.02 g) each. Fish were maintained in the flow-through aquaria at water temperature ranging from 22.0°C to 25.0°C and fed twice (08:00, 16:00) daily to apparent satiation for 8 weeks. Dietary SBOS supplement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levels of total cholesterol (TC) and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in plasma of the fish fed FM-based diets (P < 0.05),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at the levels of plasma triacylglycerol (TG) an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and LDL-C/HDL-C ratio (P > 0.05). The levels of TC, TG, HDL-C and LDL-C, and LDL-C/HDL-C ratio in plasma of the fish fed SPI-based diet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supplemented SBOS (P > 0.05). Supplementation of SBOS did not influence the hepatic TC, TG and lipid contents and lipid droplet accumulation in fish fed FM-based diets, bu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hepatic TC, TG and lipid contents and lipid droplet accumulation in fish fed SPI-based diets (P < 0.05). In contrast, supplemented SBO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ecal cholesterol extraction in the fish fed FM-based diets (P < 0.05),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the fish fed SPI-based diets (P > 0.05).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in muscle and liver wa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supplemental SBOS regardless of dietary protein source (P > 0.05).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ietary SBOS supplementation (stachyose, 2.61%; raffinose, 0.61%) does not negatively affect the lipid metabolism of the fish fed FM-based diets, but decrease the incidences of fatty liver of the fish fed SPI-based diets.  相似文献   

14.
为比较华南鲤、尖鳍鲤、三角鲤和须鲫等的营养价值,采集并测定华南地区6个鲤亚科鱼类种群的氨基酸质量分数。结果表明,6个群体的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半必需氨基酸(SEAA)和鲜味氨基酸(DAA)的质量分数最高都是须鲫,分别是15.88%、6.31%、1.50%和6.07%;根据CS和AAS评分,6个种群的第一限制氨基酸都为缬氨酸(Val),赖氨酸(Lys)的质量分数较高,其ASS都大于1.50。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中,6个群体得分都在74以上,依次为海南鲤(77.77)须鲫(77.52)榕江鲤(76.70)珠江鲤(75.27)尖鳍鲤(74.75)三角鲤(74.66)。可以认为须鲫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在所测定的6个鲤亚科鱼类种群中,须鲫综合营养价值最高,具有养殖推广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人工繁殖条件下日本鳗鲡鱼卵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初孵仔鳗的开口饵料一直是实现全人工繁殖的难点,鱼卵的营养成分分析能够为开口饵料的设计提供帮助,因此,本实验对人工繁殖条件下获得的日本鳗鲡鱼卵进行了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日本鳗鲡卵中水分含量为82. 28%、粗蛋白质含量为10. 54%、粗脂肪含量为7. 24%、粗灰分含量为0. 78%。此外,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EAA)和10种非必需氨基酸(NEAA),总氨基酸(TAA)含量为8. 07%,EAA含量为3. 19%,NEAA含量为4. 88%;依据FAO/WHO建议的氨基酸评分模式,分别对氨基酸进行氨基酸评分(AAAS)和化学评分(CCS),其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异亮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EAAI)为7. 79%。在日本鳗鲡卵中检测出27种脂肪酸,包括9种饱和脂肪酸(SFA)、8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10种多不饱和脂肪(PUFA),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41. 14%、18. 19%、40. 69%,其中C20:5n-3(EPA)+C22:6n-3(DHA)占脂肪酸总量的30. 25%。日本鳗鲡鱼卵中钾、钙的含量丰富,分别为1 698. 676 mg/kg和121. 268 mg/kg。高含量的DHA符合海水鱼类鱼卵的特点,低含量的氨基酸可能是限制初孵仔鳗生存的原因。研究中所获得的各营养素需求量为初孵仔鳗的开口饵料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鱼粉和晶体氨基酸为蛋白源,制作7组缬氨酸梯度水平分别为6.3、7.2、8.9、11.0、12.6、14.1、15.8 g/(kg干饲料)的等氮等能半精制饲料,饲喂初始体质量为1.35 g的草鱼鱼种75 d,结果表明:草鱼鱼种增重率随饲料缬氨酸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当饲料缬氨酸水平达12.6 g/(kg干饲料)时草鱼鱼种增重率达最大值,继续增加饲料缬氨酸水平,草鱼鱼种增重率显著下降(P0.05)。草鱼鱼种蛋白质累积率表现出与增重率相同的趋势。草鱼鱼种饲料效率在饲料缬氨酸水平为12.6、14.1 g/(kg干饲料)时达最大值(P0.05)。饲料缬氨酸水平对草鱼鱼种鱼体必需氨基酸、支链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及体组成无显著影响(P0.05)。草鱼鱼种肝脏谷丙转氨酶活性在饲料缬氨酸水平为11.0 g/(kg干饲料)时达最高值(P0.05),但各组之间并无明显规律性,饲料缬氨酸水平对草鱼鱼种肝脏谷草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分别以鱼体增重率、蛋白质累积率和饲料效率为指标,以抛物线回归模型分析,求得草鱼鱼种对饲料缬氨酸的需求量为12.79~13.68 g/(kg干饲料),占饲料蛋白的3.76%~4.02%。  相似文献   

17.
对江苏省扬州高邮、苏州张家港、泰州海陵3个地区宽体金线蛭自然群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宽体金线蛭Cytb基因全长1 146 bp,样本的A、G、T、C平均含量分别为27.57%、15.77%、43.49%、13.17%,A+T含量(71.06%)明显高于G+C含量(28.94%)。在77个宽体金线蛭样本中,共检测到96个多态位点,其中有58个简约信息位点,获得47个单倍型,共享单倍型数目1个。3个宽体金线蛭群体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核苷酸多样性、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为0.9781、0.0133、15.20,其中泰州海陵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0.987 7)和核苷酸多样度(0.013 1)最高。3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_(st)为0.065 1~0.175 6,且差异显著(P0.05),不同群体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11.13%的变异来自群体间,88.87%的变异来自群体内。用邻接法构建的单倍型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不同地理群体的个体呈交错分布,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谱系。中性检验和核酸不配对分布结果表明,3个宽体金线蛭野生群体总体大小保持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明显的种群扩张。  相似文献   

18.
以基础饲料中添加5%、10%、15%、20%羽毛肽粉的配合膨化饲料饲养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稚鱼60d,研究其肌肉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羽毛肽粉添加水平在20%范围内时,瓦氏黄颡鱼肌肉常规营养成分(蛋白质、灰分、脂肪、水分)无显著性变化(P0.05)。10%羽毛肽粉添加组黄颡鱼肌肉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儿童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和呈味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添加组(P0.05),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饲料中添加10%羽毛肽粉黄颡鱼肌肉的E/T、E/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其他添加组(P0.05)。羽毛肽粉添加水平达到10%时,瓦氏黄颡鱼肌肉的Lys比值、EAAI值、AAS和CS评分值均最高,而接近于对照组。当饲料中添加10%羽毛肽粉时,瓦氏黄颡鱼肌肉棕榈酸的相对含量显著低于其他添加组与对照组(P0.05)。当羽毛肽粉添加水平在15%范围内时,瓦氏黄颡鱼肌肉的SFA含量和顺式油酸的相对含量随着添加比例的升高而显著下降(P0.05)。当饲料中添加10%羽毛肽粉时,瓦氏黄颡鱼肌肉的DHA+EPA、HUFA、PUFA和(n-3)P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添加组与对照组(P0.05)。可见,在瓦氏黄颡鱼饲料中适量添加羽毛肽粉,可以显著提高瓦氏黄颡鱼肌肉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起源地生态地理因素对野生二棱大麦营养性状的影响,对源自以色列不同地区9个野生二棱大麦群体的60个生态型材料的籽粒总氮、可溶性蛋白质、总淀粉含量等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经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相关性网络分析(correlation-based network analysis,CAN)和斯皮尔曼秩相关分析(Spearmanp’s Rho Correlation)等软件分析结果表明,以色列野生二棱大麦在群体、生态型水平和籽粒的主要营养成分均存在明显差异;总氮、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单粒重与起源地多个生态地理因素显著相关(P0.05)。因此得出结论,野生二棱大麦是在长期适应起源地生态地理环境的过程中,在自然选择压力下形成了其特有的营养性状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