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伍应乾 《蜜蜂杂志》2019,(3):I0003-I0003
一年始春,回想去年一年的养蜂过程,仍历历在目。我是一个年已七旬的定地养蜂者,养的是意蜂。通过这几年订阅《蜜蜂杂志》,在杂志的帮助下,经过认真实践,在定地养蜂上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蒋志农 《蜜蜂杂志》2008,28(11):35-35
<蜜蜂杂志>2008年第5期刊登了沈育初先生的文章"裘师傅定地养蜂出高产"一文,笔者触动很大.文中称裘师傅夫妻二人养蜂95箱,年纯收入10万多元.这个数字让我们这些已养蜂几十年,同样是定地养蜂的同行来说.  相似文献   

3.
<正> 汤海明是定远县天河乡农民,全家6口人,4个劳动力,农业收入有限。1979年开始试养蜂,接连几年养蜂亏捐,但摸索出了养蜂的经验。1982年养蜂16群,第1次获纯利3000元。1986、1987两年养蜂纯收入5万6千元。1990养蜂97群,已获纯利1万5千元,几年来养蜂业不断发展,收入连年增加,养蜂“小年’收入也在万元以上,养蜂累计纯收入逾10万元,成了养蜂致富户,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多次受到县、区、乡的表扬。他养蜂致富有五方:  相似文献   

4.
刘树峰 《中国蜂业》2004,55(3):36-36
我是在退休后才搞起养蜂的,起初是出于好奇,没想到3年后发展到20群.去年纯收入5500元,尝到了养蜂的甜头,我由此走上了"养蜂养老"之路,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亲身体会.  相似文献   

5.
刘鑫 《中国蜂业》1993,(2):20-21
鉴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悬殊,各地蜜源植物品种繁多,花期不一,因此定地养蜂没有一个定型的模式,定地养蜂者必须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他人的经验,南辕北辙,反受其害。笔者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所见所闻谈谈我个人肤浅看法,供蜂友们参考。  相似文献   

6.
黄坚 《蜜蜂杂志》1993,(5):9-10
浙江省嵊县蜂业营养制品厂沈育初师傅,由于科学养蜂,成为嵊县王浆高产户。尤其是近年来,运用“数控法”养蜂,王浆产量进一步提高,去年定地养蜂40箱,共收王浆210余千克,每箱平均产王浆破5千克大关。创造了罕见的高产纪录。仅王浆一项,净收入达1.4万余元。他计划1993年发展到80箱,比1992年增加一倍。沈育初师傅的主要经验是:  相似文献   

7.
王金亭 《中国蜂业》1998,49(4):9-10
南阳地区定地养蜂方法我们这里属南阳盆地平原,一年内主要蜜源花期有三个,即油菜、刺槐、芝麻,辅助蜜粉源植物有榆树、椿、楝树、枣树及野草类植物。定地养蜂适合取蜜、脱粉、取浆,并能错开农忙季节,所以定地养蜂,可一人多养。几年来结合当地蜜源植物的流蜜情况和自...  相似文献   

8.
张全民 《中国蜂业》2001,52(3):18-18
我养蜂 30余年 ,开始定地养蜂 1 0年 ,用卧式箱 ;转地放蜂 1 0年 ,采用标准箱加继箱 ;现在因体力原因 ,定地加小转地饲养 ,总觉得卧式箱比较好管理。下面谈一谈我是怎样用卧式箱养蜂的。我认为卧式箱的大小以 1 6框为好 ,这样便于定地加小转地养蜂。通气窗应开在箱底 ,与纱盖空气上下对流 ;覆布 1块 ,春、秋繁殖时放纱盖下面 ,夏季和转运时放在纱盖上面 ,以便通风 ;隔板 1~ 2块 ;隔堵板 2块。可在箱体的后侧开一小巢门以备养王或储王。开始春繁时 ,一般蜂群是双王同箱 ,5框足蜂以上可单王繁殖。“立春”蜜蜂排泄后 ,应彻底治螨。此后蜂箱、…  相似文献   

9.
兼业养蜂泛指在职人员利用务农、工作的空余时间,兼事养蜂。兼业养蜂采用定地越冬,定地结合短距离小转地周年饲养,以采蜜为主,视人力和时间许可兼顾生产王浆和花粉,主要用规模(饲养数量)优势换取效益。在蜜源较好的地方,一般一人可养60~80个继箱群,全年  相似文献   

10.
徐子成 《中国蜂业》2007,58(1):24-24
蜜蜂春繁好坏是养蜂夺取丰收的基础,特别是定地养蜂,一年只有2~3个蜜源能创收,如果春繁未抓好,那么全年只有投入而无收入。我根据近几年在蜜蜂春繁中的具体做法和蜂友们的经验,将蜜蜂(主要指西蜂)春繁中的几个重点方法向初学养蜂的蜂友们做几点提示,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11年公安县有336个蜂场,养蜂33493群,产蜜2088.6t,养蜂总产值2055.5万元。相比于1986年,蜂群增长1.7倍,蜂蜜产量增加5.4倍。大转地蜂场的规模、效益都明显高于定地蜂场。但养蜂人的平均年龄49.8岁,30岁以下养蜂人只占总人数的7.44%,从业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养蜂比较效益下降,持续发展的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12.
范克民 《中国蜂业》2006,57(8):27-27
我是一个定地饲养中蜂的养蜂者,养蜂几十年中先后多次遭受甘露蜜中毒。我家地处丘陵地带,林木葱郁,是养蜂的好地方,甘露在我地一般几年出现一次。  相似文献   

13.
我采用定地加小转地养蜂已经35年,经历了上党35个刺槐花期.其中有11个丰收年,11个歉收年,12个绝收年.从中体会出洋槐花泌蜜规律,总结出来,分四个阶段介绍如下,供上党地区定地与转地蜂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刘鑫 《中国蜂业》1994,(5):23-24
浅述定地养蜂与蜂产品的开发利用湖北省洪湖市沙口镇蜂场刘鑫我长期从事定地养蜂,对定地养蜂技术进行过一些探讨,对实现常年保持强群和稳产高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和蜂产品自身质量的原因,蜂产品出现滞销,价格下跌。蜂农销售产品时经...  相似文献   

15.
谭家正 《中国蜂业》2009,60(2):28-28
一、蜜蜂授粉工作的兴起与发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报刊上看到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调研结果,全世界10种人健康长寿,第一种人就是养蜂者,当时就下决心投入养蜂实践。开始接触养蜂书刊和请教老一辈养蜂者。1991年潍坊市寒亭区史志办公室与区档案局合并。我离休后,就开始养蜂,1992年起,从1箱蜂发展到5箱、8箱、13箱,到现在到达80多箱,从定地养蜂到小转地养蜂,  相似文献   

16.
陈渊 《蜜蜂杂志》2006,26(11):11-11
我是1961年开始养蜂,在南北驰骋的35年中吃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1994年以后,由于年岁已高,改在义乌定地饲养。我自幼爱好文学,即使在最艰苦的岁月,我都带着一箱书随蜂场走。我既不抽烟,也不喝酒,更不打牌,空闲时看看书、写写蜜蜂文章和诗歌;自从改为定地饲养后,更从事对蜜蜂文化的探讨。子女们都为我高兴,我对蜜蜂的热爱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为了表达对养蜂事业的热爱,我放弃了许多次赚大钱的机会,并把蜂胶无偿送给患者,整整11年来有上千个各类疾病的患者受益;战严寒、斗酷暑,把子女给我的零花钱都搭上了,可是2006年8月1日,一场灭顶之灾降…  相似文献   

17.
孙立广 《中国蜂业》2015,65(2):30-31
<正>传统养蜂靠转地放蜂,追花夺蜜,获得养蜂高产。近年来由于运输费用上涨,各地对放蜂人雁过拔毛,转地放蜂风险加大,不少蜂农寻求定地养蜂模式。但定地养蜂突出的问题是蜜源不足,半年养蜂半年闲,还要喂糖。因此,人工种植蜜源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不  相似文献   

18.
徐子成 《中国蜂业》2007,58(7):37-37
农村定地养蜂的蜂友大多将蜂群摆放在房前屋后,便于管理且蜜蜂不会螫伤他人。由于农村池塘沟渠遍布,容易孳生蚊虫。每到夏秋,人们常用各种农药灭蚊剂杀灭蚊蝇。但是,定地养蜂者在夏季灭蚊蝇时,应防蜜蜂中毒。  相似文献   

19.
自学养蜜蜂     
杨先美 《中国蜂业》2001,52(4):17-17
我今年 5 3岁 ,1 999年开始自学养蜂。我养蜂是定地业余饲养 ,自己动手、摸索实践。 1 999年 3月 1 5日购回 2脾蜂 ,当年发展成蜂 1 0群 ,2 0 0 0年产春蜜 (油菜蜜 ) 91 0公斤 ,6月 1 0日开始生产蜂王浆 ,当年产浆3 1 1公斤 ,蜂群发展到 2 0群 ,冬季蜂群强盛 ,来年丰收再望。下面谈谈两年来自学养蜂的一些体会。一、不断学习新技术 :我没有饲养经验 ,主要依靠书本知识 ,我的饲养管理都具现代模式。在两年的养蜂实践中达到两个第一 (在本地区域 ) ,1 999年蜂群发展速度第一 ;2 0 0 0年蜂蜜生产量第一 ,群均单产 1 0 0公斤。我的成功主要是《…  相似文献   

20.
蒋志农 《蜜蜂杂志》2007,27(6):24-24
由于我地去冬今春的白糖价格猛涨至5.80元/kg左右,使笔者不得不考虑养蜂的成本.刺槐花期放王繁蜂1个月后我又将蜂王关入笼中控制产卵,原因是我地蜜源有限,笔者又是定地养蜂,每年刺槐花结束至荆条花开期间有近一个半月的缺蜜期和半个月的缺粉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