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侧柏叶枯病是侧柏的一种重要叶部病害。为了筛选出对侧柏叶枯病防治效果较好的杀菌剂,选择了50%多菌灵、50%百菌清、40%灭病威、40%苯醚·甲硫、50%叶枯唑等5种杀菌剂对侧柏叶枯病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显示:50%苯醚·甲硫1 0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到90%,其次是50%叶枯唑1 000倍液,防治效果为87%,50%灭病威1 000倍液防治效果最差,仅为63%。防效依次为50%苯醚·甲硫50%叶枯唑50%多菌灵40%灭病威50%百菌清;随着药剂稀释倍数的加大,防治效果呈递减状态;最佳防治时期为6月中旬。  相似文献   

2.
4种药剂对侧柏叶枯病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侧柏叶枯病是侧柏的一种重要叶部病害。为筛选出对侧柏叶枯病防治效果较好的杀菌剂,试验选择了多菌灵、百菌清、灭病威、苯醚·甲硫4种杀菌剂对侧柏叶枯病进行了防治试验。50%苯醚·甲硫悬浮剂对侧柏叶枯病的防治效果最好,40%灭病威悬浮剂对侧柏叶枯病的防治效果次之,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侧柏叶枯病的防治效果低于40%灭病威悬浮剂,50%百菌清悬浮剂对侧柏叶枯病的防治效果最低。由试验结果推荐在生产实践中使用50%苯醚·甲硫悬浮剂以1000~1500倍液及40%灭病威悬浮剂以500~1000倍液,在侧柏叶枯病发病初期进行药剂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3.
辽宁地区油松落针病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辽宁地区发生落针病的油松林分内开展林间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营林措施防治可明显减轻油松枯萎发生程度,林中Ⅳ、Ⅴ级病株明显减少;林间小区试验筛选出硫磺烟剂22.5 kg/hm2和多菌灵液剂5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分别可达81.25%、70.66%;林间小面积试验证明硫磺烟剂22.5 kg/hm2和多菌灵500倍液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80.60%、70.95%;用修枝抚育和硫磺烟剂22.5 kg/hm2防治结合或修枝抚育和多菌灵 500倍液防治结合,效果比单纯使用药剂提高10%左右。  相似文献   

4.
9种杀菌剂对青海云杉梢枯病田间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防治青海云杉梢枯病(Setomelanomma holmii)的有效药剂,采用9种杀菌剂对该病害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70%甲基硫菌灵WP和70%乙磷铝·锰锌WP 0.2%药液、50%多菌灵WP和80%代森锰锌WP0.25%药液对云杉梢枯病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在发病前施1次药,隔15d再施1次,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5.94%、91.35%、92.2%和91.62%,可作为防治青海云杉梢枯病的有效药剂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5.
应用五氯酚杀菌烟剂对落叶松的早期落叶病Mycosphaerella larici—lep-tolepis、枯梢病Guignardia laricina、褐锈病Triphragmiopsis laricinum和芽枯病Cla-dosporium sp.进行大面积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具有明显的效果。当感病指数在80%以上时,进行两次放烟,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6.
<正> 落叶松落叶病和枯梢病是吉林省落叶松人工林的主要病害,蔓延迅速,危害严重。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自1980年以来,在黄泥河林业局对杀菌油剂喷烟防治这两种病害的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并收到了很好的防治效果。一、油剂的研制 1.药剂在溶剂中的可溶性 1980、1983年通过可溶性试验表明,供试杀菌剂65%五氯酚钠、80%五氯酚、10%百菌清油剂均能溶解于杂醇中。  相似文献   

7.
从落叶松梢栖真菌筛选出对落叶松枯梢病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对落叶松枯梢病进行生物防治。将自落叶松梢部分离到的11种梢栖真菌与落叶松枯梢病病原菌进行对峙培养,根据被覆盖程度、抑菌率、拮抗系数和防治预试验的结果,综合评价后发现:粪生粪壳、深绿木霉和球毛壳3种梢栖真菌对落叶松枯梢病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利用这3个菌株在黑龙江省勃利县通天一林场国富沟进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为粪生粪壳>代森锰锌400倍液>深绿木霉>球毛壳;深绿木霉和粪生粪壳喷洒浓度50%和球毛壳喷洒浓度75%时,真菌多样性最多,梢栖真菌系统较其他浓度更为稳定,与化学防治相比,既达到了防治目的又具有不污染环境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1973年在吉林省东部林区发现的落叶松枯梢病,系由真菌Guignardia laricina(Sawada)Yamamoto et K.Ito.侵染所致。主要为害落叶松当年新梢。全省因该病每年减少蓄积生长量达7万立米以上。兴安落叶松、华北落叶松、朝鲜落叶松、海林落叶松易感病,日本落叶松发病轻微。6—15年生林分发病重。病原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和未成熟的子囊座在病枝或梢端残留针叶上越冬。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可成为初次侵染源。子囊孢子分生孢子分别借风和雨水传播。病原菌由伤口侵入寄主,潜育期10—15天。性孢子无发芽侵染能力,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在23—35℃均可发芽。最适发芽温度为25—27℃。光照是人工培养基上产生子实体的重要条件。在爆光培养下,病菌在玉米粉蔗糖培养基上产孢数量较多。 6月末至7月初是病原菌主要传播侵染时期,7月上旬开始发病,7月中、下旬为发病盛期。6—7月份多雨、高湿可促进病害蔓延加重病情。应用五氯酚钠烟剂(15公斤/公顷)或采用70%托布津1000倍、65%代森锌400倍、8-羟基喹啉1000倍、40%福美砷300倍、50%代森铵300倍,在6月末防治一次,或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进行二次防治,均有一定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杀菌剂烟剂防治侧柏叶枯病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介绍烟剂使用方法的同时,着重指出了用杀菌剂烟剂防治侧柏叶枯病,宜在该病菌子囊孢子释放盛期的6月中旬,按每公顷15kg用量,于逆增气流强烈的傍晚放烟,可以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杀菌剂Ⅰ号烟剂防治效果优于Ⅱ号烟剂。在丘陵山区郁闭度较大的侧柏林内应用是一种较好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杉木幼苗梢枯病是近年来杉木主产区发生的一种新的严重危害苗期的病害。几种杀菌剂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复配药剂防治效果75.8%,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蔓延,避免流行;50%完美多福WP防治效果66.4%,优于生产上常用的多菌灵。  相似文献   

11.
柴河林业局天保工程区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森林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文章通过对天保工程区各类土地资源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前后的对比分析,系统阐述和评价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对该局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牡丹江野生百合科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现代林业的核心,我国林业应走可持续经营带动多目标、多功能经营的超常规发展道路。文章提出了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若干策略,以加快中国林业与国际林业同步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文昌市林业科学研究所2005年9月引种11个品种桉树优良无性系在迈号镇种植试验,通过6年对试验点跟踪调查、分析,对各品系的生长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今后同一立地条件下种植桉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薛松  李志荣  倪翠萍 《防护林科技》2004,(Z1):92-93,105
在原有种植试验的基础上 ,选择适宜树种和模式对洪泽湖大堤防护林进行规划更新。在充分考虑防护功能的同时 ,注重堤防美化、生态保护和投资效益 ,适应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不同引种区域的沙棘优良品种的栽培对比试验,选育出适合阜新地区栽培的优良沙棘品种。根据3a的调查结果,按照幼林的生长量、结实量和百粒果重等指标的综合分析,获得"丘杂F1代"、"白丘杂交"、"森淼"、"亚中杂交"等4个品种优于"辽阜1号"、"辽阜2号"对照品种,也优于引种的其它品种。  相似文献   

17.
汇集17个臭椿系号,以当地臭椿为对照,营造了臭椿无性系测定林。经多点造林测试,选出3个优良无性系,分别是臭椿824005、82001和箭杆2号,其材积生长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0.2%~67.8%、30.2%~97.1%和26.7%~47.2%,生长表现优良,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巨桉内含物对牧草的化感作用,试验选用浓度为1∶10、1∶50、1∶100的巨桉根浸提液(母液浓度为1∶10,w/v),以蒸馏水为对照,按照培养皿水培和盆栽土培的生物检测方法,探讨巨桉根系对黑麦草、紫花苜蓿、高羊茅3种牧草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在水培试验中,对黑麦草表现为高浓度抑制其根和苗生长,低浓度促进其根和苗生长;对紫花苜蓿根和苗生长均表现为促进作用。在盆栽试验中,对黑麦草和高羊茅表现为抑制其根长和促进其茎高生长,随着浓度的增加,对根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对紫花苜蓿根和地上部分干重表现为促进作用,随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9.
沙棘嫩枝扦插的病害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自知  王星 《沙棘》2003,16(4):23-24
沙棘嫩枝扦插育苗是在特定的高温高湿条件进行的,插条很易受到真菌、细菌和病毒的侵染致病。经多年育苗推广的实践,介绍了插条常见病害的发病时期、症状和防治措施,并提出了运用合适的水分管理技术和有针对性的应用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思路,可供生产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木霉木聚糖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木聚糖酶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酶。试验采用DNS法对一种木(Trichoderma)产木聚糖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酶的最适催化温度和pH分别为50℃和5.5,Cu^2+、Fe^2+、Fe^3+、Mn^2+对酶活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该酶对木聚糖和桑树叶粉分解能力很强,对其他底物分解能力微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