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2 毫秒
1.
陕西省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榆林和延安地区的吴旗、榆林、神木、府谷、子州、横山、靖边、定边、绥德、米脂、佳县、清涧等县市。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约301万hm2,荒漠化类型主要有风蚀、水蚀、盐渍化及其它类型。从目前我国的大环境看,国家开展新思路、大动作的的荒漠化防治工作时机已经成熟,党的十五大将荒漠化防治工作作为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了议事日程。作为荒漠化危害严重的省区,也应在荒漠化防治方面有新思路和大动作。我省的荒漠化防治工作,应在全国荒漠化防治工作推进的同时,加大建设力度,加速荒漠化地区脱贫…  相似文献   

2.
建造防治荒漠化的绿色屏障王治(四川省计划委员会)1994年联合国第45届大会通过的115号决议宣布:从1995年起,每年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行委员和林业部把1995年6月定为“全国防治荒漠化宣传月”。目前,全球...  相似文献   

3.
回顾了荒漠化问题的由来、1977年以来几次全球性荒漠化评估和国际社会对荒漠化问题的争议。通过分析1977~1991年间全球防治荒漠化行动的失败原因和《荒漠化公约》面临的资金机制、履约机制、技术转让与传播和荒漠化评估指标与基准等主要问题,得出深入研究人为和气候因素对荒漠化的影响和全面评估全球荒漠化态势对促进2005年后全球履约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1994年国家高等院校专业调整后确定的国家级重点学科。199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签署以后,关于荒漠化概念的争论基本结束,《公约》阐述的荒漠化概念得到了国际学术界和政府的普遍认同。分别看,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内容上存在相互重叠。然而,荒漠化是一个区域概念,针对荒漠化地区;水土保持具有类型的内涵,专指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就成为一个覆盖全部陆地国土的完整的应用基础学科。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研究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我国唯…  相似文献   

5.
土地荒漠化是当今国际社会重视的环境问题之一。根据2004年监测结果,我省共有荒漠化土地298万多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4.5%。全省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部榆林地区古长城沿线,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风蚀、水蚀和盐渍化并存,加重了荒漠化程度。二是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三是植被较少,且分布不均匀。总体而言陕西省荒漠化土地面积比重较大,防治荒漠化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我国荒漠化发生发展的特点和国情决定了防治荒漠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预防为主,积极防治,科学合理利用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应用呼和浩特市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数据(2009年),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情况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危害情况。同时,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与地形地貌的分布图叠加,对重点治理区域和治理旗县的特征、方向进行了分析。应采取分区域、分类型、重点突破的方式,推进生态体系、工程体系、产业体系、保障体系,构筑起防治荒漠化的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7.
《河北林果研究》1997,12(2):169-170
让绿色挺进万里荒漠——纪念“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关键词荒漠化;干旱;防治中图分类号S723.231994年12月,第49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从1995年开始,每年的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本刊开辟了“治...  相似文献   

8.
“十三五”以来,随着林业生态建设的持续推进,内蒙古在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推广了许多有效的荒漠化治理技术,积累了丰富的治沙经验,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环境得到改善。但从整体上看,土地荒漠化仍然严重。防治荒漠化,改善全区生态环境仍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为此,文章对“十三五”以来内蒙古地区荒漠化土地现状及有效的治理技术进行阐述,并对治理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从而为荒漠化土地治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Key Strategies Against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成因.提出了中国在防治荒漠化工作中所采取的主要战略措施,其中包括:(1)通过大众传媒加强荒漠化防治的宣传与教育力度;(2)加强法制教育和执法力度,进一步完善各项法律、法规;(3)通过加强先进科学技术推广与人员培训,促进荒漠化防治工作、巩固成效;(4)制定优先政策,加大投资力度,促进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大力发展.最后,本文介绍了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土地荒漠化防治技术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荒漠化防治技术体系包括荒漠化防治技术构建的理论基础、荒漠化防治技术及模式。从沙漠物理学、荒漠化的生态学机制、沙漠生物学3个方面,对荒漠化防治技术构建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明;从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4个气候地带的区域范围,分析了我国荒漠化防治技术及模式,分析发现我国荒漠化防治技术及模式表现出3个特点:综合性、多样性、兼顾性。荒漠化治理应加强荒漠化土地承栽力、荒漠区水分平衡与植被覆盖度的关系;荒漠化防治模式的效果与可持续性等方面的研究。我国南方湿润地区岩溶荒漠化、风蚀荒漠化等现象也较严重。且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相关防治技术及模式也不多,因此还应加强对南方湿润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通辽市水蚀荒漠化土地的现状和防治情况,重点对水蚀荒漠化的工程防治技术进行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全球茺化防治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章在讨论了荒漠化的基础上,介绍了全球茺的分布状况和因荒漠化引起的经济损失情况,论述了荒漠化的主要危害,并针对干旱地区的不同地类,如旱作农地、灌溉农地、草地、林地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荒漠化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荒漠化防治与生态良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地回顾了全球及中国的荒漠化现状、危害与发展趋势,提出了防治荒漠化的紧迫性及其战略意义,并从组织,法规,科技,财政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对策,以资为有关研究和决策机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荒漠化扩展原因及防治措施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荒漠化土地面积仍以惊人的速度扩展。本文就荒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探析,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荒漠化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蒙古是全国荒漠化土地最多的省区之一,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64万km2,风蚀荒漠化土地占91.6%,水蚀荒漠化土地占4.4%,盐渍荒漠化土地占4.0%.荒漠化以及因荒漠化引发的生态问题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荒漠化防治必须树立系统思想,实行综合治理,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植物资源,加强科技支撑和技术推广,制定总体规划,分项实施,进行体制创新,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16.
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分析我国北方地区现代风蚀荒漠化土地成因的基础上,指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激增及过度放牧、滥垦乱樵、水土资源过度开发等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为了有效地防治土地荒漠化,提出如下建议:合理规划利用水土资源,保证生态环境用水;综合治理与综合经营相结合,注重生态效益;把林草植被建设作为防治荒漠化的主体,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重视应用推广先进治理技术,坚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防沙治沙。  相似文献   

17.
盛炜彤 《林业科学》2005,41(3):81-81
《中国的荒漠化及其防治》是我国第一部依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系统地对荒漠化主要类型进行理论研究及构建生产模式的专著。在她出版之际 ,我由衷地祝贺并愿意向读者们介绍这部优秀的著作。土地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1 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发大会将荒漠化防治列为全球行动的三大优先领域 ,进而促成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签署。我国是最早签署《公约》并制定国家防治荒漠化行动计划的国家之一。从 2 0世纪 5 0年代起我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防治工作。一大批科学工作者也投身到荒漠化防治事业…  相似文献   

18.
1977年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世界荒漠化会议,提出了第一个全球防治荒漠化行动纲领。1994年6月17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通过《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10月14日包括中国在内的115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在《公约》上签字  相似文献   

19.
挑战荒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九四年的六月十七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正式文本完成该公约的产生是国际社会的一大成就标志着人类共同采取行动与荒漠化斗争揭开了新篇章同年十二月第四十九届联大通过决议从一九九五年起每年的六月十七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是...  相似文献   

20.
西藏荒漠化及防治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文章分析了西藏荒漠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提出了防治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