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杂交水稻种子纯度分子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鉴定杂交水稻种子的纯度,用49条ISSR引物对供试的5组三系杂交水稻F1和父母本进行扩增,结果28条引物能扩增出DNA带,随机选取其中3条引物用于指纹分析,3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32条DNA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27条,并将这些多态性条带进行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晋豆23与大豆孢囊线虫抗源灰布支黑豆的F3代群体共61个单株进行了ISSR分析,共检测出376个基因位点,多态性位点82个,多态性位点比例为21.8%。获得5个共显性位点,5个共显性位点的平均基因杂合度为0.164。ISSR引物(GA)8C检测到3种基因型,ISSR引物VDV(CT)7检测到16种基因型。本研究表明该群体内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说明灰布支黑豆是大豆孢囊线虫抗病育种的理想抗源。  相似文献   

3.
利用随机多态性DNA (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9种不同基因型谷子的遗传差异.采用20个随机引物对谷子基因组DNA进行RAPD-PCR扩增,共得到616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389条,多态性比例达到了63.2%.聚类分析表明,以遗传相似系数为0.68处可将9个谷子品种划分为3类.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杂交子代SRAP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马铃薯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并准确鉴定马铃薯杂交子代身份的真实性是马铃薯分子育种工作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基于SRAP分子标记分析54份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并对"青薯7号(♀)"×"陇薯3号(♂)"杂交组合的50个杂种F1单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1)从88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2对主带清晰、条带丰富、多态性好的引物组合,对54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共扩增出谱带215条,其中多态性条带180条,多态性比率为83.72%,多态性较高。(2)通过UPGMA法对54份马铃薯种质材料聚类分析显示,54份供试材料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55~0.83,平均为0.61;在遗传相似性系数0.645 6处,可将54份种质资源分为6大类群,包括5个复合组和1个独立类;54份马铃薯种质材料物种水平多样性条带百分率(PPB)为83.72%、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I)为0.502 8±0.185 7、Nei's基因多样度指数(H)为0.335 5±0.148 1、平均每个位点上的观察等位基因数(Na)为1.990 7±0.096 2、平均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565 1±0.323 2。这些结果说明,供试马铃薯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相对丰富,遗传差异较大。(3)应用两个亲本之间17对具有父本特征条带的SRAP引物对"青薯7号(♀)"×"陇薯3号(♂)"杂交组合的50个杂种F1代进行子代真实性分子鉴定,初步判定所有杂种F1均为真实的杂交种。本研究结果可为马铃薯亲本的筛选及杂交子代早期鉴定提供理论数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SRAP标记技术在花生种子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研究了分属3个市场型的10个中国花生栽培种的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RAP)。结果表明, SARP技术可以揭示花生栽培种的遗传差异。在所试验的74对SRAP引物中,2对只获得了单态性条 带,其余72对总共产生了1,812条带,其中1035条(57.12%)为多态性带,每对引物组合平均获得25.16 条带、14.38条多态性带。在这73对引物组合中,总带数和多态性条带的数目分别为7-63和2-44 条。10个花生栽培种的简单匹配相似系数为0.6967-0.9171不等,根据SRAP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 可将这10个品种分为5类。用64对引物筛选作图亲本24-3与B4,获得329条多态性条带。此项研究 为花生品种鉴定和遗传研究提供了新的DNA分子标记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6.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子标记(RAPD)技术对红叶李与安哥诺李及其杂交子代中的10株植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5个引物,然后对所有子代进行分析。利用PopGene3.2软件分析所得图谱的多态位点数、多态位点百分率、Shannon信息指数(I)、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用DPSv2.0软件依据所得到的遗传距离,按照非加权平均距离法(UPGMA)构建树状图。结果表明:15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多态条带89个,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3.54%,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4298,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574,说明杂交后代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从树状图可以看出杂交子代的遗传变异较丰富,其中1号植株与母本亲缘关系最近,最有可能稳定遗传母本的红叶性状。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选用产量性状有显著差异的7个粳稻品种,按照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Ⅳ配制21个杂交组合,用SSR和SRAP分子标记分析亲本遗传距离及其与粳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问的关系,并比较分析两种分子标记在估算遗传距离时的差别.结果表明,每对SSR引物产生1~11条多态性带,平均3.8条,而每对SRAP引物组合产生1~15条多态性带,平均5.2条.SRAP引物所扩增的条带数和多态性何点数分别是SSR引物的3.3倍和1.3倍.两种分子标记对遗传相似系数较小的品种进行聚类分析时可获得一致的结果,但对遗传相似系数较大的品种进行聚类分析时所得结果并不一致;粳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表现大小因件状和杂交组合不同而异;F_1杂种产量性状的表现与亲本自身的性状特点和互补关系密切,用SSR和SRAP分子标记遗传距离难以预测粳稻杂种后代的产量表现和杂种优势强弱.  相似文献   

8.
河南栽培大豆的RAPD品种鉴定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CTAB法提取了10个大豆品种总DNA,使用RAPD技术对其进行了品种鉴定和聚类分析。从73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2条扩增出较稳定DNA条带的引物扩增这些品种总DNA,共扩增出67条带,大小0.2-5 kb,每种引物扩增出4-9条带;多态性条带共51条,多态性比例为76.12%。利用SPSS11.0软件所做的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品种间的相似系数在0.528-0.776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641 6;可聚成3类:豫豆24号、周豆11号、周豆 12号、豫豆11号、周豆13号、豫豆6号,可聚为A类;中作98-3和豫豆15号可聚为B类;豫豆26号和豫豆22号聚为 C类。同一类品种间体现了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SC-SSR标记对32份猕猴桃种质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48对SC-SSR引物中筛选了11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200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94个,多态性比率为97.00%。各引物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0.272 6,Shannon's信息指数(I)平均为0.420 7。供试材料两两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在0.460 0~0.980 0之间,平均值为0.677 0,变幅为0.520 0,说明供试材料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0处可将32份猕猴桃材料分为3组:第一组中华猕猴桃+美味猕猴桃、第二组毛花猕猴桃、第三组软枣猕猴桃,聚类所得与猕猴桃传统分类基本一致。利用6对引物扩增的13个多态性位点构建了32份猕猴桃种质的DNA指纹图谱,可以将它们区分并准确鉴定。  相似文献   

10.
甜瓜雌雄异花同株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近等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雌雄异花同株类型在甜瓜杂交制种时可部分免除人工去雄,确保杂交种纯度,所以,对杂种优势利用中有着重要价值.为了研究和利用控制甜瓜雌雄异花同株基因A,用雌雄异花同株材料Mr作母本P1,雄花两性花材料Mm作父本P2,用P1做轮回亲本与F1杂交,经连续回交并最终自交纯化,获得雌雄异花同株近等基因系(BC6F4).用形态相似法和AFLP标记对获得的近等基因系和轮回亲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Mr xMm的F2与BC6S1分离群体中,雌雄异花同株株数与雄花两性花株数符合3:1比例,回交群体中雌雄异花同株株数和雄花两性花株数符合1:1的比例;在发育期、果皮色、网纹等农艺性状上没有明显差异;(2)用448对AFLP引物检测轮回亲本和近等基因系之间多态性,有417对引物没有多态性,31对有多态性,统计得其遗传相似系数为99.73%;(3)平均每个AFLP引物对可扩增出46.8条带,说明AFLP揭示的遗传信息量很高,是一种评价近等性较理想的分子标记,这与以往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对3个不同绵羊类群(无角道塞特二代公羊、杜泊一代公羊、杜泊二代公羊)共8个样本应用20个随机引物扩增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在20个随机引物中,有7个随机引物扩增出不同程度的清晰可辨的RAPD谱带,其中标记总数为35条,多态标记数为24条。共得到147条清晰的谱带。杜泊一代与杜泊二代2个种群间遗传距离最小,为0.080 9;杜泊一代与无角道塞特2个种群间遗传距离最大,为0.515 2。  相似文献   

12.
花生属分子标记领域的研究远落后于其他物种,而栽培种花生因其遗传基础狭窄,用大多数分子标记技术都难以检测到丰富的分子标记,因此限制了花生属野生种在改良花生栽培种方面的利用以及建立花生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本文分别对花生属4个区组的16份种质资源和8份花生栽培种资源采用与功能基因相关的SCoT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花生属种间和栽培种内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23条SCoT引物在花生属试材基因组中的扩增位点共194个,其中多态性位点130个,多态性达67.01%,通过聚类分析研究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在栽培种内筛选出19条多态性引物,在8份试材基因组中扩增位点198个,其中多态性位点67个,多态性为33.84%,表明SCoT分子标记技术能在花生栽培种内检测出一定程度的DNA多态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茶树优异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态性、亲缘关系和分子鉴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个引物在15份优异资源中得到1050个RAPD位点,平均52.5个位点/引物,70个位点/资源。在所获得的137条可重现谱带中,8条是单态的,129条是多态的,多态性程度达94.2%;引物的多态性相对频度为0.24~0.83,总平均为0.47;遗传距离在0.16~0.62之间,平均为0.37,这可能与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起源中心有密切关系。RAPD数据的类平均法聚类结果显示,15份资源可划分为3个类群,从相似性系数讨论了资源间的亲缘关系。应用12个引物产生的20个特异标记的存在和11个特异的缺失,可以鉴别所有15份优异茶树种质资源。RAPD可以作为茶树优异种质资源遗传多态性、系统演化和分子鉴别研究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旨在分析不同地区野生驯化白芨居群间亲缘关系,为白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支撑。利用RAPD和ISSR标记技术从分子层面鉴别源于湖南、湖北、贵州、云南、江西等地的12个白芨资源遗传多样性差异,并通过UPGMA对该差异性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36条供试RAPD引物中有13条扩增带型清晰、多态性高,15条供试ISSR引物中有2条扩增带型清晰、多态性高,共获得40条多态性条带;通过UPGMA聚类分析表明,12份供试白芨种质资源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最大可达0.975,供试材料总体上可分为两个支系,湖南、江西为一个支系,湖北、贵州和云南为一个支系。利用ISSR和RAPD标记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白芨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同时,研究还发现ISSR标记能比RAPD标记扩增出更多的多态条带和获得更高的多态比率,且分析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结果更稳定、可靠。本研究结果显示白芨居群间遗传差异性与地理距离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对研究白芨物种的演化及遗传多样性提供了相关数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粤西龙眼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保护和利用粤西野生和栽培龙眼种质资源,通过RAPD技术对粤西野生和栽培共5个龙眼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100个10 bp长的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4个重复性好、稳定性高的有效引物,共扩增出70条带,其中多态性带42条,占总扩增条带的60%。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个龙眼品种间的遗传差异性不大,但野生龙眼与其他4个龙眼品种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大,平均为0.07375,在系统树上单独聚为一支,其余4个品种聚为另一支,说明野生龙眼与栽培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双孖木’与‘大乌圆’的遗传距离最小,仅为0.01236,在系统树上构成姊妹类群,推测二者具有共同起源或为近缘品种。  相似文献   

16.
克新系列马铃薯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19份克新系列马铃薯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别提取19份马铃薯品种的DNA,进行随机引物多态性扩增,从1000条随机引物中初步筛选出7条有多态性的引物进行详细研究,每条RAPD引物扩增出4~9条带,共获得52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43条;19份马铃薯品种的遗传距离介于0.17~0.72之间,平均值为0.39,平均遗传距离介于0.31~0.51之间;聚类分析结果在GS=0.53处可将克新系列马铃薯品种划分为三类,聚类结果与系谱分析基本相符,同时也说明克新系列马铃薯的遗传基础有所拓宽。研究表明:RAPD标记简便、快速、成本低,适用于分析马铃薯遗传多样性,指导马铃薯育种实践中的亲本组配。  相似文献   

17.
一串红品种(系)遗传多样性RADP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农业应用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农学院园林系,北京102206)  相似文献   

18.
利用RAPD标记研究燕麦属不同种的遗传差异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RAPD标记对我国8个燕麦种共21份材料的遗传差异及类群划分进行了研究。22个多态性引物在21个基因型间共扩增出114条带,其中97条带具有多态性,占85.1%。用这些条带计算了不同基因型间的遗传距离,发现各种间的遗传距离(0.053~0.510)普遍大于不同种内的遗传距离(0.022~0.087)。聚类结果显示,21份材料可划归为5大类群8个亚群,并与传统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由此表明,用RAPD标记对燕麦进行遗传关系和分类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Estimates of genetic diversity can be based on different types of data.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ere to study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Croatian wheat cultivars by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markers, morphological traits and pedigree records; to analyse differences between wheat cultivars from two breeding centres; and to evaluate usability of RAPD markers for estimat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wheat cultivars in comparison with morphological traits and pedigree record data. Studies were conducted on 14 wheat cultivars and breeding lines from two breeding centres in Croatia. For the RAPD analysis 36 primers were screened and the 14 most polymorphic ones yielded 341 polymorphic bands. Twelve morphological traits were used for morphological analysis. Pedigrees were composed of seven generations of ancestors. RAPD markers showed a high level of polymorphism among the cultivars examined and the breeding line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observed among the methods tes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