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探究硅肥对蔬菜生产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辣椒为材料,设置了仅加施硅肥和减施复合肥加施硅肥2种试验条件,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设置了复合肥、1倍硅肥、2倍硅肥、3倍硅肥4个处理,研究了仅加施硅肥和减施复合肥加施硅肥对辣椒产量及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仅加施硅肥情况下,所有性状指标都相较于不施肥处理和复合肥处理有提高,其中辣椒植株开展度、单果重及结果数随硅肥追施量的加大而提高,2倍硅肥、3倍硅肥明显优于1倍硅肥,产量方面,加施3倍硅肥促进产量提升略优于2倍硅肥,明显高于加施1倍硅肥,且都优于复合肥处理;减施复合肥增施硅肥情况下,所有性状指标都相较于不施肥处理有提高,其中辣椒植株株高和辣椒单果重随硅肥追施量的加大而提高,但不及施用复合肥处理;植株开展度、叶绿素和结果数也随硅肥追肥的追施量加大而提高且都高于复合肥处理;产量方面,加施2倍硅肥对产量的提升略优于3倍硅肥,且都显著优于复合肥处理,复合肥处理略优于1倍硅肥处理。结论:仅加施硅肥时推荐2倍硅肥,减施复合肥加施硅肥时推荐3倍硅肥。  相似文献   

2.
进行花生施硅肥作基肥、硅肥作追肥和不施硅肥的对比试验,探究硅肥对花生产量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硅肥作基肥时效果最好,建议在花生上使用硅肥作基肥.  相似文献   

3.
硅肥生产技术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国内外硅肥发展概况以及粉煤灰硅肥、高炉渣硅肥的生产工艺。分析了国内利用粉煤灰、高炉渣生产硅肥发展缓慢的原因,并指出了今后对粉煤灰硅肥、高炉渣硅肥研究的重点。最后评估了利用粉煤灰、炼铁炉渣开发硅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将为粉煤灰、高炉渣综合利用开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施用高能硅肥、本地硅肥与常规施肥相比,研究高能硅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施用高能硅肥的处理和本地硅肥的处理在平方米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实脱产量方面均高于常规施肥的处理(CK),增产率分别为3.8%、5.4%,其中施用本地硅肥的处理增产效果略优于高能硅肥处理。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水稻上实施了不同硅肥的效果试验,得出在水稻上施用奥力硅肥、大粒硅肥增产增收效果很好,施用硅锌肥效果较好,施用多肽复合矿质肥、黑元素活性磷肥不增产。故可在水稻上大力推广奥力硅肥、大粒硅肥和硅锌肥3个肥料新品种,但限于试验样本较少,只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大田对比的试验设计,底肥和分蘖肥采用三种不同硅肥进行大田试验,试验数据表明硅肥做底肥增产效果较做分蘖肥好。同时,施用硅肥与不施硅肥的对照相比有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7.
小麦硅肥品种及用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粉状硅肥在我市应用面积不断扩大,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粉状硅肥使用过程中易随风飘散,降低肥效,故我们设立了颗粒硅肥与粉状硅肥肥效对比及颗粒硅肥用量试验.  相似文献   

8.
试验从施用硅肥减少磷肥用量的角度出发,选择5种在寒地稻区常用的硅肥,施用硅肥的处理磷肥施用量减少2/3,分析施用硅肥时减少磷肥用量与不施硅肥而磷肥用量正常的处理相比,对水稻整个生育期分蘖数、干物质积累、叶绿素、产量及品质等的影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论施用哪种硅肥,增硅减磷对水稻没有出现减产的现象,田间株型好,有效分蘖末期叶绿素含量高于不施用硅肥的处理,对水稻米质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在常规施肥基础上,施用硅肥、生物菌粉的节肥增产效果,于2017年采用小区试验,以常规施肥为对照,设计硅肥、硅肥配施菌粉、硅肥节肥配施菌粉等共5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生育期考查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施用硅肥、硅肥配施菌粉均能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作物干物质积累,增加叶面积,促进光合作用,于抽穗期能加快植株抽穗进程,明显提高抽穗率,从节肥效果来看,75%硅肥用量配施生物菌粉效果最佳。考种、测产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基础上,施用硅肥能增加产量5.16%,施硅肥配施菌粉增产7.69%,从节肥增产效果看,75%硅肥用量配施生物菌粉增产效果最佳,较常规施肥、常规施肥+硅肥、常规施肥+硅肥+菌粉产量分别增加9.45%、4.07%、1.63%,其产量的增加主要是提高了茎蘖数,增加穗粒数、粒重,降低空瘪率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配方肥与硅肥配施对水稻的增产潜能以及硅肥最佳施用量,2012-2014年江津区连续3年进行了中微量元素硅肥试验。试验结果初步表明,在江津区施用硅肥能提高水稻的产量,但不宜过高,每667 m~2施用8.0kg硅肥(SiO_2)为宜;而增产机理乃是硅肥能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和结实率以及提高水稻的抗病抗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