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玉环市国家基本气象站1958—2015年梅雨资料及台州市其它6个县(市、区)国家基本气象站梅雨量数据,分析梅雨特征量的基本统计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玉环市梅雨时空分布不均,梅雨特征量存在一定的年际、年代际周期性变化特;梅雨特征量年代际变化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或正相关关系。梅雨量在台州地区呈现北多南少的分布,玉环在台州最南端,梅雨量最少,梅汛期暴雨次数和暴雨量亦偏少,但强度较强。  相似文献   

2.
近50a滁州地区梅雨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类分析、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滁州地区1961-2010年50 a梅雨期、梅雨量和梅雨强度的年际变化以及滁州地区7站梅期雨量和雨量梅年比地域分布的差异性。结果发现,滁州地区50 a平均梅雨期为23d(6月17日入梅,7月9日出梅),梅雨量为227.5 mm,梅期日雨量为9.9 mm,雨量梅年比为21.5%,暴雨日数为1.3 d,梅雨强度指数为4.0;梅雨时空分布不均,梅雨特征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梅雨特征量年代际变化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或正相关关系;滁州地区梅雨特征分3类,具有自北向南梅期雨量呈递增的趋势,副热带高压和季风环流的异常直接影响皖东地区梅雨量的丰枯。  相似文献   

3.
利用玉环市自动站近几十年逐日降水资料,对玉环市城市化进程对暴雨的影响、暴雨的时空分布、暴雨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玉环市城市化进程对暴雨影响较为明显;暴雨具有一定的年际变化特征,年内暴雨主要集中在5-9月;特殊的地形地貌导致玉环市暴雨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特征;引发暴雨的天气类型大致分为5类,梅汛期、台汛期暴雨特征明显。研究结果可以为即将进行的《玉环市暴雨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工程》以及可能开展的"城市化对降水影响"研究、"暴雨与PM值之间关系"研究等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金华市1961~2011年的年降水量和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梅雨特征量(梅雨起讫日期、梅雨期长度、梅雨量、梅雨强度)的基本统计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梅雨汛期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周期和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最后探讨了各梅雨特征量对厄尔尼诺(拉尼娜)年的响应。结果表明,金华市梅雨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明显,大致存在22年的周期;厄尔尼诺年,金华市出梅偏迟,梅雨期长度偏长,梅雨量偏多,梅雨强度偏强;拉尼娜年,金华市梅雨量偏少,梅雨强度偏弱。  相似文献   

5.
该文利用含山县1957—2011年梅雨资料,对该地区梅雨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含山地区的梅雨年代际变化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经历了3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偏少、偏多和正常偏少;在表征梅雨特征的5个参数中,梅雨起讫日期和梅雨期与梅雨量的相关性要比梅雨强度好,入梅日期和出梅日期共同决定梅雨期的长短;梅雨量4a左右的周期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6.
近52年湘西自治州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9—2010年湘西自治州8县(市)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法对近52年该州暴雨的年代际、月际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揭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湘西自治州暴雨期长,暴雨的平均初日是4月11日,平均终日是9月27日;暴雨年际变化明显,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后期分别出现3次峰值,80年代及2000年后变化较为平缓;暴雨最多的是1996年的62站次,最少的是1961年的7站次;2—11月均有暴雨发生,4月暴雨开始明显增多,主要集中于5—8月,其中以6月最多,7月次之,其他月份依次下降;暴雨具有明显的双峰态特点,按旬统计也大致可分5月下旬—6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中旬2个峰值,2个时段分别占全年暴雨和区域暴雨总数的39.9%和44.3%。暴雨中心和大暴雨中心基本保持一致,出现频次由东部向西南部递减,永顺、古丈、泸溪县是暴雨中心,凤凰暴雨出现频次是州内最少的。影响湘西自治州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切变线、低空西南急流、高空槽、冷锋和西南涡。  相似文献   

7.
基于浙江省20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分析了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气候变暖背景下,浙江省气温显著升高,≥10℃积温增加,气温稳定≥20℃终日延迟,作物气候生长期增长。热量资源要素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纬向分布特征。1961-2010年浙江省日照时数年际间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以金衢盆地与台州玉环地区减少最为明显;年均降水量增加,降水天数减少,雨日平均降水强度年际间呈明显上升趋势,以舟山及嘉兴-宁波-台州沿海增速最大。沿海岛屿及金衢地区的参考作物蒸散量较高,丽水地区最少。1961-2010年全省平均湿润指数为164,整体上表现出增加趋势。本研究结果可为浙江省农业种植区划、生产布局调整及制定气候变化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统计册亨国家一般气象站1970~2015年的暴雨日数观测资料,对册亨县暴雨日数的日、月、季、年代际、年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6年册亨县暴雨日数绝大多数出现在夜间;以6月份出现次数最多,7月份次之,6~7月暴雨次数约占年总暴雨次数的53%;四季中,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春季(3~5月)次之;册亨县暴雨年代际变化明显,总体呈高、低波动循环状态,以20世纪90年代为最多,最少是20世纪80年代;年暴雨总日数出现最多的是1997年,为11 d。  相似文献   

9.
利用桓仁国家基本气象站1953~2000年降水观测资料,运用原始资料整编方法,经过逐步分级统计,对桓仁站暴雨随各年代、各年份、月、旬和逐日的时间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找出桓仁暴雨洪水灾害时段及其集中高峰日期。结果表明,桓仁县一般性暴雨增多,暴雨到大暴雨在减少,大暴雨呈对称减少;桓仁县暴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1953~1980年为暴雨日数变化相对平稳时期,1981~2000年为暴雨日数变化不规律时期;7、8月出现暴雨日数最多,8月是暴雨成灾的高发关键期;7月15日~8月26日是桓仁县3种暴雨集中时期,同时又是汛期一次连续最大降水过程暴发之时,更是暴雨洪水成灾泛滥之时。  相似文献   

10.
《农技服务》2017,(14):79-80
利用1981~2015年以来毕节8个观测站逐日气象资料,基本高空地面实况资料,探空辅助资料,自动站资料和NCEP逐日4次格点资料(网格距1°×1°),对毕节市暴雨的时空分布进行统计分析,毕节市暴雨时空分布不均。地域分布特点表现为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递增特征。毕节市年暴雨日数具有较显著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特点;暴雨发生也存在明显的日、月、季变化;强降水时段多集中在夜间至凌晨。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国气象局2014年印发的《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区域梅雨特征量划分标准,利用1960—2014年湖南梅雨监测区20站逐日气象资料,计算了湖南梅雨监测区1960—2014年的梅雨期入梅、出梅日期,以及梅雨期长度、梅雨量、梅雨强度等梅雨特征量,分析了梅雨特征量的气候特征以及与长江中下游型梅雨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南梅雨各特征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但各特征量在不同时段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湖南湘中以北地区梅雨是客观存在的,梅雨特征量能较好地反映监测区域的夏季雨季特征,且与长江中下游型梅雨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周小云  白玉洁  李琼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55-9057,9071
[目的]分析广州汛期暴雨的频数和强度及周期变化。[方法]利用1951~2010年广州市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60年来广州市汛期暴雨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汛期暴雨与年平均温度的关系。[结果]近60年来,广州汛期暴雨量和暴雨日分别以6.23 mm/10a和0.27 d/10a的线性趋势增长,日数(雨量)最多的年份均为2001年,为15 d(1 085.7 mm),最少年份没有暴雨(1990年);广州汛期暴雨量和日数的年际变化均在近20年明显增多;前后汛期暴雨年代和年际变化均存在差异,前汛期趋势增多,后汛期趋势有微弱减少。广州汛期暴雨日数与年平均温度的正相关关系显著,相关系数为0.22,通过α=0.02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广州市前汛期暴雨总日数主要存在4.2年左右的年际和52.9年左右的年代际周期变化,后汛期主要存在5.5年左右的年际和18.4年左右的年代际周期变化。[结论]该研究为汛期降水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256-259
利用鲁南58024站1971—2015年汛期逐日降水资料,运用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鲁南地区汛期暴雨及以上量级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振荡周期及突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汛期暴雨日数、暴雨量和贡献率都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演变特征;汛期暴雨日数、暴雨量和暴雨贡献率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2.6 d、202.5 mm和36.0%,趋势系数分别为0.016 d/10年、-4.44 mm/10年、-0.009%/10年,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都没有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前期为少雨期,90年代末至2009年为多雨时段;汛期暴雨日数没有发生突变,汛期暴雨量和暴雨贡献率都发生了增大和减少的2次突变;汛期暴雨日数、暴雨量和暴雨贡献率大多存在2~3年、6~8年、10~15年和25~30年的多时间尺度周期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贵州省气象局提供的气象站观测资料、国家气象卫星中心提供的FY-2G云顶亮温(TBB)资料及NCEP 2.5°×2.5°再分析资料来研究2020年6月22到24日黔南典型梅雨锋西段暴雨。主要结果表明:(1)梅雨锋的发展以及低空切变线在黔南中部一线长时间停滞,触发中尺度对流系统(MCS)造成暴雨;(2)降雨增强过程与TBB降低过程较为一致;(3)对流风暴在锋区东南部触发并加强发展暴雨区和能量锋区走向显示出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丽水市12h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浙江省丽水市7个县(市)1971-2003年12 h降水资料,对12 h暴雨气候特征进行研究,得出全市12 h暴雨年际变化、旬月分布和地理分布等基本气候特征的数据,并分析了与暴雨的相关关系及不同天气形势背景,提出了预报12 h暴雨的着眼点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75—2014年本溪地区4个国家地面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系数法、Mann-Kendall突变分析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法对本溪地区暴雨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5—2014年间,本溪地区暴雨多发于7—8月,呈现南多北少的特点,中心位于西南部的草河口和东部的桓仁;年均暴雨日数5.2 d,年均影响范围8.4站次;40年间本溪地区年均暴雨日数年代际增长显著;暴雨日数年际变化较大,呈缓慢增长趋势;经突变分析发现,1984年前后暴雨日数发生突变,目前处在显著上升期内,但由小波分析发现未来5~10年本溪地区暴雨日数可能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7.
利用华北地区1961~2005年逐日降水数据资料,统计分析了华北地区作物生长期暴雨强度和暴雨过程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地区作物生长期暴雨强度和暴雨过程具有明显的年际波动和年代变化特征;华北地区虽然年年都发生暴雨和大暴雨,但年际变化较大,变异系数分别高达36.9%和53.1%;特大暴雨每4~5年发生1次,暴雨过程则平均11年一遇,特大暴雨和暴雨过程虽然只发生在较少的年份,但年际间波动更加明显;20世纪60年代是暴雨强度较大和暴雨过程多发期的峰值区,而1999年以后暴雨强度和暴雨过程则处于1961~2005年历史阶段的低值区;70~90年代则处于两者之间,期间不同强度暴雨发生并不同步。此外,华北地区年均暴雨日数空间分布呈现从西北向东南明显增加的趋势,暴雨日数变异系数则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的趋势。一般地,年均暴雨日数越多,变异系数越小,反之亦然。统计还表明,华北地区降水量与暴雨日数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周小云  李娜  吴珍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208-14209,14223
利用清远市196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清远市暴雨出现次数和强度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用年暴雨极值序列,通过皮尔逊Ⅲ型概率分布函数,进行异常气候重现期计算。结果表明,近50年清远市暴雨主要集中出现在4~9月,暴雨日数的月际分布具有单峰特征,年际分布线性倾向率呈减少趋势,但减少趋势不明显,年代变化有2个上升和1个下降阶段,21世纪以来暴雨(大暴雨以上)日数明显偏多(偏少)。暴雨日数具有明显的4~7年左右的年际周期变化和40年左右的年代际周期变化。历年日暴雨极值普遍低于20年一遇的暴雨强度,但1982年的日暴雨极值超过了500年一遇。  相似文献   

19.
陈晓艺  马晓群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4):682-683,687
利用安徽省淮河以南16个代表站1960~2001年梅雨期的降水资料,分析梅雨期降水特征及其对一季稻、早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押出入梅日期、梅雨持续时间和梅雨量这3个表征梅雨的特征指标中,以梅雨量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其中,梅雨过多比梅雨过少的危害程度大。从地区分布看,江淮之间一季稻减产率大于沿江江南;从水稻品种看,沿江江南早稻的减产率大于一季稻。  相似文献   

20.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及卫星云图资料,对2006年7月1~2日发生在淮北和江淮之间北部地区的梅雨锋暴雨进行分析,阐述该次暴雨的红外卫星云图特征及雷达基本反射率和多普勒径向速度特征,如回波强度、速度场特征等,并通过这些特征分析产生此次暴雨的成因,探讨雷达与卫星资料相结合在梅雨锋暴雨预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